微证书文献综述:另一种昙花一现的教育时尚?

2022-06-11 19:11马克·布朗梅雷亚德·尼克·朱拉·梅西尔伊莱恩·贝尔尼孔丘尔·麦克洛赫莱恩
中国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终身学习就业能力文献综述

马克·布朗 梅雷亚德·尼克·朱拉·梅西尔 伊莱恩·贝尔尼 孔丘尔·麦克洛赫莱恩

【摘要】

微证书是目前很耀眼的新事物,越来越引起政治家、决策者和教育领域领导者的兴趣。微证书是为21世纪学习者设计的新的和新兴的证书模式的最新发展。但是,本文旨在呈现微证书领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老调重弹“炒作”和“希望”。文章对微证书各种定义和深层驱动因素进行剖析,揭开微证书的一些“谜团”。本研究采用三重研究方法系统回顾相关文献以了解微证书研究成果。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必须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微证书的发展。揭开微证书的“面纱”,显示的是一个复杂微证书生态,这个生态浸润于历史、政治和文化准则之中,涉及很多不同行动者和利益相关者。文章提出要对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数字社会何谓重要技能和知识进行辩论,以回应主要的社会和技术变革力量。文章还对现行高等和继续教育的商业模式以及传统大学学位的高高在上的地位提出质疑。我们认为微证书运动不只是另一种昙花一现的教育时尚,因为它使人们重新思考就业能力、工作性质变化以及终身和全方位学习新模式等更加重大的问题。

【关键词】  微证书;文献综述;高等教育;就业能力;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22)5-0041-15

导读:本刊国际论坛2021年第6期发表了《发展变化中的微证书领域:来自全球的启示》一文,介绍了五个方面的情况:①什么是微证书?②为什么需要微证书?③谁是微证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④全球微证书的发展情况如何?⑤有哪些主要经验?①本期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其续篇,进一步批判分析微证书运动。作者应欧洲委员会委托开展这项研究,本文是在提交该委员会报告基础上撰写的。

文章首先指出虽然微证书不是新生事物,“目前人们对微证书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点与十年前对慕课的炒作/寄予厚望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与慕课不同,微证书有可能动摇传统大学资格的未来地位,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调整、重新评估甚至重新设想目前证书和资格框架的机会,以有助于实现对所有人而言更加公平、社会正义和蓬勃发展的学习型社会这个目标”,因此值得深入研究微证书现象。文章接着在“新瓶装旧酒”一节指出,由于学界对微证书尚未达成共识,这个领域不管是从术语(名称)、定义、界限、实践还是理论上讲目前仍然比较“散乱”。本节介绍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等情况,认为不能忽视微证书历史,要在了解和分析“旧”类型微证书基础上把“新”类型微证书置于更大的背景下研究。

为什么需要微证书?关于这个方面,文章提出一些假设:“技能缺口越来越大;工作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社会数字化转型正在影响我们的全部生活;目前终身学习的参加率需要提高;‘提前装备(frontloading)的旧模式教育不足以培养学生为生活做好准备;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社会和经济包容的挑战;投资继续和高等教育于公于私的好处毋容置疑;微证书发展应该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多好处。”本研究据此提出10个方面的研究问题(见原文表1),采用三重研究方法(“述评和文献调查交织于描述性、阐释性和批判性三个阶段中”)(详见原文图1),通过对这个领域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微证书运动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主要研究发现包括:①超过四分之三的文献是2019年以来发表的,报告(30%)和期刊文章(25%)超过一半。由此可见,虽然微证书不是新事物,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学界重视。②研究质量不容乐观,“全部样本中48%或是通过研究收集实证数据或是引用或评论其他来源实证数据。对包含实证数据样本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表明,仅有约10%的研究方法设计严谨,约三分之一的研究方法设计薄弱”,虽然45篇高相关度文献的情况比较好。③微证书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但是绝大多数文献聚焦高等教育背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④绝大多数文献对微证书持积极态度,“旨在促进辩论和批判的寥寥无几”。⑤发展微证书的动因/诱因既体现“学习型社会历史悠久的传统”(如终身学习、创新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等),也反映了“知识经济与日俱增的影响”(如就业能力、弥合技能缺口、提升技能和工作性质变化等),“知识经济强势话语在微证书文献中尤为明显”。⑥微证书不是“一种单一的、清一色的东西”。微证书运动是大背景下社会实践的一部分,然而却鲜见为了服务“绿色转型、气候变化问题和公平与社会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等的研究。⑦有批评者认为微证书是“零工经济的零工资格”,把教育出卖给“商业利益和市场力量”,“其代價是牺牲全人教育”。⑧微证书的定位可以分为“替代”“补充”“嵌入”或“多种学习方法”,定位处于主流教育“之外”(替代和补充)和“嵌入”主流教育(嵌入和多种学习方法)的比例相当。“之外”论隐含着“大学精英主义和保护主义”。也有研究认为这是因为大学意识到传统“大证书”正在失去其“羊皮效应”(sheepskin effect),微证书有助于“重新设计传统课程以培养更好为职场做好准备的学生”。⑨主导微证书话语的是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研究者),目的是“使微证书运动适应大学文化以维护自身地位和文化特权”,这一点与它们对待慕课的方式如出一辙。⑩深度研究和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文章的结论是:微证书不是另一种昙花一现的时尚。但是必须解决目前“划地为界”“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必须使各方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其中,必须妥善处理好“体系内”“体系外”定位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微证书健康发展。

从微证书的本质和历史看,虽然其在中国尚属新概念,但是如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我们对这些“另类”证书并不陌生。由于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微证书已经登上“国际舞台”,那么中国有何微证书“故事”?中国的微证书如何才能在国际微证书运动中占一席之地,为促进全球微证书运动发展做出贡献?尤其是与微证书有更悠久“渊源”的开放大学在微证书运动中应该如何发挥自身固有的优势?凡此种种,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希望本文能给国内同行带来一些有益启示。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最后,衷心感谢四位爱尔兰同行,特别是老朋友布朗教授对本刊一如既往的信任和支持!(肖俊洪)

一、引言

获得一个大学学位在大多数社会和雇主看来是智慧、高级技能和知识以及胜任从事某种职业能力的证据而备受重视。历史上,正规大学的学位能有助于打开进入社会之门、增加就业机会和有效助力职场晋升,从而有更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

几乎所有证据都表明完成高等和继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虽然难以确定两者直接相关(Ma, Pender, & Welch, 2016)。相关数据表明不管在何处,获得大学学位者更有可能挣更多钱,失业的可能性更低,身体更健康,寿命更长,往往是更加积极、专注和有贡献的公民。因此,在很多国家传统学位或“大证书”(macro-credential)因有助于在未来取得成功而受到重视。

艾勒斯(Ehlers, 2018)指出,“credential”的词根是拉丁文,意为“相信、信任”(credence),由此可见“证书”具有公信力(credibility)。“学习结果或成绩的公信力通常离不开严谨的学习和评价设计,由可靠的、有经验的教育机构实施”(Ehlers, 2018, p. 458)。换言之,没有什么比好名声更为重要。我们可以从“证书”这个概念历史上与公信力的关联认识到各种微证书(micro-credential)(如奖励、徽章和证明)不是新事物(MICROBOL, 2020)。虽然名称各异,这些并不是新事物的微型证书已在很多领域用于证明持证者的成就,包括军事、体育和娱乐领域。比如,徽章(badge)是源于19世纪初英国童子军运动的一个主要特征。

虽然感觉微证书是目前很耀眼的新事物,厄舍(Usher, 2021)称之为“吸引政治家的诱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重新包装”之举。本文首先介绍一些“旧”类型微证书,它们早已大量存在但却不为人所注意,人们对它们了解甚少,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文章接着提出研究问题,介绍研究方法,包括每一个步骤以及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章根据文献分析结果呈现本领域的主要不足、主题和矛盾,对微证书运动的诸多方面和特征提出批判性见解。

目前人们对微证书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点与十年前对慕课的炒作/寄予厚望有很多共同之处(Brown, et al., 2021a),但是我们认为必须认真对待微证书,因为微学习(micro-learning)的发展导致我们对传统大学资格在未来是否仍然合适提出质疑——这是更加严重的大问题。微证书在全球的发展势头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调整、重新评估甚至重新设想目前证书和资格框架的机会,以有助于实现对所有人而言更加公平、社会正义和蓬勃发展的学习型社会这个目标。

二、新瓶装旧酒

迄今,全球对“微证书”尚未取得共识(Oliver, 2021)。的确,目前这个领域散乱、界限不清,各种观点互不相让,很多项目互不关联(Brown, et al., 2021b)。之所以如此,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领域尚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状态(Kazin & Clerkin, 2018, p. 3)。此外,其他术语经常被用于代替“微证书”或与之互换使用,进一步加剧了术语的混乱,比如“数字徽章”(digital badge)、“在线证明”(online certificate)、“另类证书”(alternative credential)、“纳米学位”(nano-degree)、“微硕士”(micro-master)等。因此,微证书定义因使用者不同和使用背景不同而各异。

尽管如此,自从新冠大流行以来人们对微证书和在线短期课程的兴趣更大。很多国家的政府似乎被微证书运动所吸引,把它纳入帮助民众重新就业的战略中。比如,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政府在2021年9月宣布启动耗资560万加元的中学后机构微证书计划作为复苏计划的一部分,帮助民众学习新技能或提升技能,找到新就业机会(Wiseman, 2021)。加拿大对微证书的投资是由省一级政府主导的。2020年11月安大略省政府宣布未来三年投资5,950万加元建设一个提供微证书培训机会的在线门户,开发新项目,发起一场提高公众意识的运动,以及实施虚拟护照计划(Ontario Budget, 2020)。

厄舍(Usher, 2021)批判分析了安大略省微证书发展,指出该省政府如何选择把微证书定位于正式资格框架之外:“微证书政策的重点与其说是在于使个人获得可以作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的‘短证书,不如说是在于搭建(办学)机构和雇主之间针对性强的合作伙伴关系,满足具体职业的要求。简而言之,短期培训。”(Usher, 2021, p. 7)

在安大略省宣布其预算之前,2020年10月爱尔兰启动了一项重大项目,以政府人力资源计划(Governments Human Capital Initiative)名义拨款1,200万欧元,用于在未来五年开发一个全国大学微证书系统(IUA, 2020)。2020年4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了一项新冠肺炎舒困一揽子计划,为失业者和希望提升技能者提供20,000个学习新短期课程学位的资金(Duffy, 2020),6月份又宣布计划投资430万澳元建设在线微证书市场,以回应此前根据对《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评估结果提出的建议。

澳大利亚这个计划没有提到微证书早已“大量存在但却被熟视无睹”的情况(Campus Morning Mail, 2021)。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已经有260万人报读非学历培训套装(training bundles),主要是为了满足职场安全、应急准备和操作许可方面的监管要求(Palmer, 2021)。这个数字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微证书的情况,这个领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私有”市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90%以上此类短期培训套装是按次收费的,很少获得政府资助。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多伦多劳动力创新集团(Toronto Workforce Innovation Group, 2021)指出类似培训套装在加拿大也很流行,比如圣约翰救护车组织(St. Johns Ambulance)一百多年来一直提供急救和心肺复苏短期课程。此类课程始于1833年,在加拿大得到认可,需求量大。目前每年有50多万加拿大人想拿到这样一种证书(Toronto Workforce Innovation Group, 2021)。2020年,多伦多有1万多个在线发布的职位要求求职者完成过某种形式的急救训练。“很多雇主对圣约翰救护车组织的急救和心肺复苏培训有信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颁发的)证书是有用的”(Toronto Workforce Innovation Group, 2021, p. 16)。

关键一点是正式和非正式“小”培训套装在发达国家的证书生态中已经存在多年。虽然我们不知道中国的情况,但是微证书显然不是一个新概念(Oliver, 2019)。比如,有研究者(Everhart, et al., 2016)指出美国学士学位以下证书占所有中学后证书的25%以上。尽管如此,发达国家存在着认为这些另类证书不如传统“高高在上”大证书的倾向。加藤等(Kato, Galán-Muros, & Weko, 2020, p. 8)指出:“‘另類证书术语相对较新,尚未有一个共享和共同的定义。它是最早在美国流行起来的术语,以区别于传统上在完成学习计划后由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证书,即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这些大证书地位牢固,在国内外的流通程度取决于其颁发机构。如同货币一样,有些国家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历证书比一些被认为教育质量不高的国家的证书对学生个人更有价值。同样,知名大学证书比知名度不高的大学的证书更有价值或流通性。由此可见传统大证书的政治经济属性,也说明必须从文化声誉和全球大学排名等角度理解具体证书和认证系统。这种讨论已经超出本文范围,但是在美国,即使不考虑职场安全课程、行业认证和诸如谷歌职业证书之类的新举措,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各类学位以下的证书数量“大致相当于学士学位证书数量,每年约200万份,证书和副学士学位各占约100万份”(Carnevale, et al., 2020, p. 2)。有研究者(Hudak & Camilleri, 2021)指出,欧洲短期课程在某些领域或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微证书类似的“拆解”(unbundling)举措不是新现象。“几十年来,短期课程是成人教育一个基本部分,在很多职业的专业继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驾驶培训、商家主导的IT认证和医学继续专业发展这些方面,它们甚至是主要教育形式。至少自从1975年以来,把高等教育‘拆解为更小部分、功能和课程的观念频频见诸文献中,而欧洲至少从2001年以来便提出提供短期课程培养新技能的政策”(Hudak & Camilleri, 2021, p. 5)。英国质量保证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2021, p. 1)强调指出:“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微证书可以说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虽然这个名称是新的。高等教育提供商针对不同学习对象开设短期课程的历史悠久,学分和非学分课程均有。”

简而言之,在讨论目前人们对新的认证和资格模式的兴趣时必须区分“新”“旧”类型的微证书。重要的是,很多“旧”类型另类证书现在可能与微证书的定义相符,且似乎能够服务与传统大证书不同的目的。这些证书通常由不同组织根据与大学不同的标准、专业框架和(或)质量保证过程颁发的。尽管如此,大多数国家对这些“旧”类型微证书的数量、价值和影响的确切情况了解甚少。这是现有文献的一个显著缺陷,加之人们对更新类型的微证书兴趣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献全面回顾呈现全球微证书领域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提出假设

文献综述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要考虑社会经济大生态系统,牵涉各种行为者和利益相关者。为了能够反映这个生态系统以及呈现全球宏观趋势和变革力量,本综述基于以下假设:

· 技能缺口越来越大;

· 工作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 社会数字化转型正在影响我们的全部生活;

· 目前终身学习参加率需要提高;

· “提前装备”(frontloading)的旧模式教育不足以培养学生为生活做好准备;

· 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社会和经济包容的挑战;

· 投资继续和高等教育于公于私的好处毋容置疑;

· 微证书发展应该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多好处。

此外,必须指出,本综述强调的是欧洲情况,反映资助微证书研究的机构和欧盟成员国的兴趣,它们的目标是研究欧洲如何采用共同方法发展微证书。本研究假定这种方法有可能使欧洲在微证书领域占据独特位置,建设一个更加适合未来的证书生态系统,从而能够影响今后全球微证书的发展。

(二)研究问题

贝登利耶等(Bedenlier, et al., 2020)认为第一个挑战是界定文献综述范围和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为此,本综述提出以下10个研究问题,表1同时从所侧重主题的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分类。

表1显示研究问题与主题的对应关系。确定研究问题、主题和假设为本综述做好理论铺垫,界定综述范围,突出其价值。

(三)三重研究方法

考虑到目前全球对微证书领域兴趣如此之大、微证书已经成为最新时髦术语,在当代方法论指导下进行文献综述非常重要(参见:Pigott & Polanin, 2020)。对于如何开展全面和系统文献综述的研究数不胜数(Alexander, 2020)。好的文献综述能对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基础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对于决策者、实践者和研究者都大有裨益(Polanin & Dell, 2017)——这一点无庸置疑。综述有可能从一个独特的好视角帮助影响未来研究、理论和实践。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但是,并非所有文献综述都一样或采用同样严谨的方法,有研究者(Grant & Booth, 2009)指出有14种不同类型的综述和方法。本综述旨在呈现一个较新领域的主要趋势和优先考虑问题的“最新”概况,以有助于微证书的继续推行、政策制定和今后研究。然而,“理论是一回事,实践是另一回事”(Bedenlier, et al., 2020, p. 113),尤其是考虑到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给我们完成这项研究的时间很紧。鉴于此,我们采用三重研究方法,即述评和文献调查交织于描述性、阐释性和批判性三个阶段中(见图1)。

第一个阶段是对入选文献进行描述性归纳,旨在简要概述本领域新近发表的研究成果,介绍微证书的总体情况和定位。第二个阶段是在更深层次上阐释文献,归纳其中的重要主题、新兴趋势和各种关系,重点是提炼文献中最重要的信息或主题,对比对照不同观点以发现异同之处,目的是帮助引起对文献所示的不足、矛盾和不一致的关注,为更深层次的批判分析奠定基础。第三个阶段从批判性视角更加深入地分析各种主张、针锋相对的观点和相互矛盾的证据,发现有争议的问题、尚未解决的矛盾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以促进本领域的发展,更全面地回答研究问题。文章最后为今后实践和研究提出建设性建议。

1. 检索策略

由于微证书文献相对不成熟,第一个挑战是制定合适的检索参数,界定研究范围和主要文献来源,以及确定检索字符串。诚如柏拉等(Borah, et al., 2017; 转引自:Bedenlier, et al., 2020, p. 118)所指出的,“一些综述范围之大可能难以预先估计到,因此可能难以预计所需工时”。本综述同样碰到了这个挑战,所幸都柏林城市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的国家数字学习研究院已经建成一个全面收集微证书文献的平台——微证书瞭望台(The Micro-credential Observatory)(https://www.dcu.ie/nidl/micro-credential-observatory),上面有150多条微证书出版物的链接。

微证书瞭望台收集的出版物成为被纳入本综述文献总清单的第一批文献。第二个来源是欧洲委员会提供的40份文献,其中很多已经为微证书瞭望台所收录,因此我们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它们合并为一张清单。此外,我們还检索其他图书馆和文献库并对检索字符串进一步细化,以发现相关文献。具体说,使用不同检索字符串在Scopus、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上进行检索。检索字符包括micro-credential、microcredential和各种同义词。检索字符的确定比预想更加复杂,主要是因为“开放数字徽章”(open digital badges)这个范围更广泛领域的丰富文献有时会提及“微证书”这个术语。布朗等(Brown, et al., 2021b)曾经指出之所以出现混乱和争议,是因为“微证书”和“数字徽章”两个术语关系不清,这一点在第一次检索时尤为明显。在尝试把它们合在一起之后,我们决定把检索限定在Scopu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中出现micro-credential、alternative credential或digital credential术语的文献。

考虑到文献的量很大,检索这个字符串以外的文献并不可行,而对几份主要数字徽章文献的初步分析显示它们与本研究几乎没有关联,因此扩大检索字符串没有多大价值。表2是在Scopus上检索到的149份文献。如上所述,在此之前我们挑选了几份具有重要影响的开放和数字徽章文献进行分析(比如:Ifenthaler, et al., 2016; Mah, 2016; Liyanagunawardena, et al., 2017),特别是从欧洲角度看它们与本研究是否相关。顺便指出,本次检索结果的数量与另一项研究(Selvaratnam & Sankey, 2021, p. 9)检索结果不一致,后者声称以“微证书”为关键词的检索“没有获得有意义的结果”。

我们用相同方法对Web of Science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比Scopus少,而且两份结果高度重叠。因此,我们认为对本综述而言Scopus的文献更加全面。另外,除了在“谷歌学术”上检索外,我们还检索了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出版物,这些文献可能不被传统学术数据库收录。为了使检索更有针对性,我们专门在那些对微证书计划感兴趣的官网进行检索(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除了极少例外,我们发现此类出版物已经被微证书瞭望台收录了。

简而言之,我们以多种方法检索多种来源文献,包括微证书瞭望台、欧洲委员会出版物数据库、Scopu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谷歌学术、政府部门和机构出版物,以及某些全球性和跨国组织的出版物。此外,我们还邀请本领域知名专家推荐相关文献,以验证我们所用的方法并确保不遗漏。这个阶段又增加了4份文献。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表3是本综述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必须指出,只有2015年以来发表的文献才会被纳入,因为根据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数据显示,2015年社会对微证书需求急剧升温。另外,2015年是本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几份很具影响力的文献是在2015年之后发表的。议论性随笔、未经发表的会议论文和“灰色文献”(grey literature)也被排除在外,除非该文献报告实证数据或介绍尚未在正式出版物中出现的新发展。

3. 数据收集

设计数据提取模板对开展综述至关重要。该模板初稿是一份在线表格,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多次开会进一步完善。虽然我们曾经考虑采用一些专门用于文献综述的技术解决方案,如Rayyan软件(https://www.rayyan.ai)、Leximancer软件(https://www.leximancer.com)和EPPI-Reviewer软件(http://eppi.ioe.ac.uk/cms/),但是时间太紧没办法试用新软件。因此,我们选择共享在线表格形式,以方便把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Excel电子表单进一步分析。我们接着对这个模板进行验证,用于对选择微证书瞭望台上25份主要文献的试分析并进一步完善。我们对原模板做了几处重要修改,细化次范畴以使分析更加深入和广泛。经过验证的数据提取模板包括34个次范畴。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4. 确定高相关度文献

首次对照纳入和排除標准确定149份文献为样本,我们审读这149份文献以发现与欧洲背景最相关的文献,判断的标准是文献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与欧洲微证书方案一致以及是否包含有价值的不同观点或深刻的批判。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缩小样本规模以能够从概念清晰性、政策相关性、实施成熟程度、实证研究、有价值的批判性视角等方面重点分析与欧洲相关度更高的文献。

在研究过程中,第一位审读者把文献样本分为高、中、低三种相关度。45份被归入高相关度的文献中,87%(n=39)已经出现在微证书瞭望台上。第一位审读者完成数据提取模板填写后,研究团队的另一位成员进行第二次审读以检查第一次分析结果。第二次审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审核文献相关度。然后,第三位审读者对45份高相关度文献做进一步分析,提取相关数据,在阐释阶段对比对照这些文献的数据。换言之,高相关度文献全部经过研究团队三个成员独立审读。

5. 扩大样本范围

必须指出,在检索文献期间我们发现了几份核心文献以外、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虽然它们不是明确聚焦微证书,但是从证书生态和旨在提高就业能力或促进终身学习角度看它们涵盖的范围更广,也与本研究相关。比如,《经合组织技能展望报告》(OECD Skills Outlook Report)(OECD, 2021)强调促进向继续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转型以及吸引成年人参加终身学习。这份报告指出,学习者画像的重要差别,雇主类型对继续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的影响,以及推进终身学习的更深层次结构性障碍和促成因素——这些问题在微证书文献中没有得到重点关注。因此,我们在阐释阶段基于这份文献的相关研究发现扩大讨论范围。最后,微证书领域是一个特别活跃的领域,在收集数据、审读文献和撰写报告期间(2021年5月至9月)又有几份新报告发布。我们尽一切努力把这些新文献纳入综述中。

四、研究结果

(一)文献概况

出于比较目的,我们在呈现研究结果时把高相关度文献(n=45)的数据与全部样本的数据一并列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样本中超过四分之三是2019年初以来发表的。样本包括多种类型的文献:最常见的是报告(30%),其次是期刊文章(25%)。从表4可见,文献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93%的高相关度文献发表于过去两三年。

表4 按年份文献量分布

[发表

年份 全部样本 高相关度文献 数量 % 数量 % 2015 4 2.7 0 0    2016 10 6.8 1 2.2 2017 13 8.8 0 0    2018 15 10.1 2 4.4 2019 26 17.6 7 15.6 2020 46 31.1 19 42.2 2021 34 23.0 16 35.6 ]

这些文献来自20多个国家,美国最多(36%),其次是澳大利亚(16%)和加拿大(12%)。从地区分布看,约一半来自美洲(49%),其次是欧洲(31%)和亚太地区(20%)。由于主要聚焦英文期刊文章,本分析不包括非英语国家的微证书发展。这是一个缺陷。值得一提的是95%的英语文献对微证书持积极态度。

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国不同年份文献量各异。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欧洲列为单独一项。从表5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和美国这些年均有文献发表,而加拿大和欧洲则是在近三四年才发表相关文献且数量可观。

从文献关注范围(如本地、地区性、全国等)看,40%的文献阐述全国情况,24%的文献有更加明显的国际倾向。全部样本中的48%或是通过研究收集实证数据或是引用或评论其他来源实证数据。对包含实证数据样本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表明,仅有约10%的研究方法设计严谨,约三分之一的研究方法设计薄弱。相比之下,高相关度文献中80%以上的研究方法严谨或较为严谨。

表6呈现文献涉及领域/部门/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分布。文献常常涉及一个以上领域/部门/行业/利益相关者,对此我们均分别计算。尽管如此,绝大部分文献在高等教育背景下研究微证书(85%),关注度远远超过其他方面:雇主、雇员和慕课分别各占10%。高相关度文献也出现类似情况,高达93%涉及高等教育,虽然由于我们制定的内容标准有所倾斜,涉及雇主和业界的文献比例较多。另外,职业和继续教育与培训的比例接近30%(全部样本和高相关度文献均如此)。

从目的看,这些文献主要旨在增进微证书知识(72%)、指导政策(55%)和实践(49%)。高相关度文献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虽然提出定义(47%)和介绍现状(42%)也是它们的主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旨在促进辩论和批判的寥寥无几(全部样本和高相关度文献均如此)。

(二)为何既是炒作又是希望

我们能从描述性分析了解到微证书如何在过去几年间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从文献中发现了与微证书相关的动因和诱因的内在矛盾、相互交错的关联以及互不相让的世界观。“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的是理论”(Stachel, 2002, p. 238),这些文献提醒我们全球教育系统犹如一块调色板,体现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认识论和教学法假设。它们隐含两种世界观:学习型社会历史悠久的传统和知识经济与日俱增的影响,虽然如此归纳有过于简单之嫌。知识经济强势话语在微证书文献中尤为明显,涵盖与就业能力、提升技能和工作性质变化相关的广泛范围。支持这些动因的文献通常会有大胆预言,比如“今天的学习者到了2030年将从事的职业中约85%现在还不存在”(The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2017, p. 14)。

与此同时,我们要从两种视角理解微证书运动的快速发展,因为各种理论在争夺话语权时都涉及新的教学法模式、更加灵活的课程设计和传送,以及体现学习型社会传统的终身学习和全方位学习的路径。21世纪学习者越来越需要灵活、无障碍和负担得起的学习机会,因此在学习者看来微证书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另一种具有补充作用的方法(Oliver, 2019)。布朗等(Brown, et al., 2021c, p. 2)指出:“学校和大学提前装备的技能和能力不足以培养应对性质快速变化的工作所要求的积极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的建设中”。因此,从宏观看有关微证书运动的宏大叙事和各种不同劝导性言辞是诸多变革力量和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组成的复杂环境的一部分。对于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微证书有多方面的动因和诱因,“机构进入这个市场的动机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出于几个方面原因提供另类证书,包括提高能见度和名声、试验新教学法和技术、增加额外收入或降低成本,以及更好地回应学习者和市场需求”(Jansen & Schuwer, 2015; cited in Kato, Galán-Muros, & Weko, 2020, p. 21)。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表7根据文献归纳了微证书运动(包括明言和隐含在字里行間的)的动因和诱因,旨在说明为什么不同教育机构、行业团体和政府机构等推行微证书。其中很多动因和诱因并非微证书独有,而是涉及与达成更加宏大的社会和经济目标相关的一系列政策领域。值得一提但又是意料之中的是,不管是全部样本还是高相关度文献,排名前五位的动因/诱因中有四个跟工作和培训相关,其中就业能力是第一位。

按地区分析显示,聚焦欧洲背景的研究更加重视把提高学习灵活性、促进终身学习和提升就业能力作为发展微证书的最主要动因/诱因。相比之下,就业能力、弥合技能缺口以及支持职场培训和持续专业发展,对于美洲和亚太地区而言是更主要的知识经济动因/诱因。这种地域上的差异说明,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和教育被定位为是私人物品还是共有物品的程度不同,有些因素会比其他因素更受重视。我们很想知道中国的微证书动因/诱因是什么。

有一点很清楚,目前微证书定位是作为促发和推动一些不同而又特别的过程和目的的一种手段,推进各种议程,包括与社会发展、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与培训系统相关以及同时涉及这些领域的议程。虽然目前的“剧本”也包括培养更多终身学习者、重视培训新技能以帮助人们在新冠危机之后能重新回到职场,但是发展微证书的深层动因或理由并非没有争议。比如,布坎南等(Buchanan, et al., 2020. p. 2)认为:“一心想着像‘21世纪技能这样高大上课程改革和推动微证书发展以提高就业率,这可能偏离了成功教育体系能够达成的目标。”

最近一项调查旨在了解微证书在加拿大大专院校的地位。一位参加者说:“微证书一开始是作为一个理念但现在却成为一种解决方案,而解决什么问题尚不明确。对于大多数地区和机构来讲它仍然是一个未经证明的概念。它缺乏共识和定义……说清楚一点,这个理念可能有价值,但是我仍然持谨慎、多少有些怀疑的态度。”(Colleges & Institutes Canada, 2021, p. 12)拉尔森(Ralson, 2021, p. 83)从理论上对微证书进行了猛烈批判,从后数字—杜威(Postdigital-Deweyan)视角认为微证书只不过是“学习创新剧院”(learning innovation theater)的一个例子。除了是一件新奇的事物,从更深层面看,拉尔森认为高等教育机构对学位进行分解以快速提高利润,正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商业利益和市场力量。近年强调未来技能和职业培训,其代价是牺牲全人教育。拉尔森指出:“这种狂热有悖于高等教育更崇高的目的,使坚持不把大学学习仅仅看作是职业培训的那些师生蒙受损失。”(Ralson, 2021, p. 92)

这种批判观认为分解传统学位之举可以溯源到“新自由主义学习经济”的力量(Ralson, 2021, p. 83)。根据这种观点,高等教育是一种商品、产品或服务,如同其他商品一样进行买卖营销。维拉韩和穆迪(Wheelahan & Moodie, 2021)持类似批判态度,认为微证书是“零工经济的零工资格”(gig qualifications for a gig economy)。但是,尽管如此,只有不足15%的文献明确提到新自由主义动因。由此可见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文献显示微证书有多面性,不应该被看作或笼统概括为一种单一的、清一色的东西。尤为关键的是必须认识到微证书运动是一种更加广泛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虽然微证书动因主要与各种社会问题有关,尤其是就业能力和与终身学习相关的目的,但是其他关键政策领域,如绿色转型、气候变化问题和公平与社会包容等鲜见于文献中。同样的不足还体现在达成和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上,虽然奥利弗(Oliver, 2019, p. 35)在她这份影响广泛的报告中认为以微证书变革教育模式是“通过应对与贫穷、不平等、气候、环境恶化、繁荣和和平与正义相关的全球挑战”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更有可持续性的未来”的关键。

(三)微证书的定位何在

文献分析证实从国际上看,微证书定义因使用者和使用背景不同而千差万别。表8表明全部样本中超过35%没有以任何形式给出定义,仅有15%明确支持某一个现成定义,32%提出自己的定义且通常不是基于现成定义的基础。高相关度文献明确提出定义的比例较高,58%提出自己的定义或支持一个现成定义。

进一步分析显示,大多数文献的定位可以归为以下四大类之一:“替代”“补充”“嵌入”“多种学习方法”。一般而言,“多种学习方法”类把微证书看作是一个概括性概念,被融合到正式资格框架中和处于证书生态的边缘。“补充”类是全部样本中最常见的定位,与“替代”类(14%)加起来占总文献的45%。“嵌入”类次之(24%),但如果与“多种学习方法”类(19%)加在一起的话,把微证书定位为处于主流“之外”和“嵌入”主流的文献比例相当。

奇怪的是,虽然博客、商家宣传和媒体报道把微证书说成是对传统认定模式的一种破坏性创新和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事物,但是这种观点没有在文献中得到充分体现(只有3份被归入此类)。“其他”类文献也值得一提,它们把微证书运动视为对正式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威胁。比如,联合工会(Joint Trade Union)的立场书指出:“我们对于如此重视微证书可能导致绕过正式教育体系的情况深感担忧,最近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已经显示教育是何等重要。”(ETUC/ETUCE, 2020, p. 3)

但是,这种观点与现有“旧”类型微证书的数量之多和非学历证书的普遍性相左。前文提到的对微证书运动持批判态度的文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精英主义和保护主义。如前所述,微证书文献主要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用“替代”或“补充”这样的语言形容微证书有时给人留下一个印象,即其目的是保护传统大证书的崇高地位。这一点体现在一位澳大利亚大学高层领导的话中:“随着我们进入后新冠数字学习时代,我会继续考虑微证书。但是我会优先考虑使业余和全日制在线学习更加方便,细心指导学生攻读和获得合适学位。”(Crossley, 2021)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当然,对大学教育是否“适合用途”是文献的一个共同关切。比如,德拉斯基(deLaski, 2019)认为在美国学位不再是最有价值的劳动力“货币”,因为能力的细分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的“羊皮效应”(sheepskin effect)据说正在失去其在提高就业能力方面的价值(Technológico de Monterrey, 2019)。所谓“羊皮效应”指的是“内在价值”与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无关,重要的是最终获得一张什么样的羊皮纸(学位证书)。不管事实是否如此,这种关切与高等教育机构实施微证书战略的一个好处有关。同样,全球证据表明一些机构和大学联盟把微证书看作是一匹数字“特洛伊木马”,用于重新设计传统课程以培养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的学生(比如:ECIU, 2020; Selvaratnam & Sankey, 2020; Technológico de Monterrey, 2019)。科特和怀特(Cote & White, 2020, p. 8)进一步阐述为什么教育机构必须通过发展微证书使课程更加现代化:“传统教与学模式不能很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要。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基于校园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备受批评:培养计划时间长、相对不灵活;没有恰当承认先前学习;教学法创新缓慢或有限;对学生就业准备所提供的支持不够;与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吻合度弱;不重视在线和技术使能学习。”

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比上面量化分析的结果更加灵活,有证据表明相关理论一直在变化而且各种定义互相影响,以回应本领域的新发展。其中,奥利弗(Oliver, 2019)报告的影响尤为明显,她定义微证书的措辞也出现在马来西亚政府的教育计划和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Colleges & Institutes Canada, 2021)的定义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加强证书领域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微证书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涵盖各种不同形式证书,包括‘纳米学位‘微硕士证书‘证明‘徽章‘执照‘背书”(Chakroun & Keevy, 2018, p. 10)。

2020年欧洲委员会高等教育咨询小组围绕微证书所开展的工作在世界其他地方并没有先例,即制定一个共同定义和全欧洲微证书方案。咨询小组提出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有关微证书的一些混淆和缺乏共同语言的问题。“微证书是对学习者短期学习经历所获得的学习结果的证明。这些学习结果根据透明标准进行考核”(European Commission, 2020, p. 10)。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微证书是一种由可靠机构颁发的文件,证明经过考核学习者短期学习经历的学习结果符合相应标准和既定质量保证原则(Brown, et al., 2021b)。这个工作定义虽未言明但含有这个意思:微证书应该对照国家资格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的标准或融入这些框架中。

虽然国际文献中没有与欧洲方案对等的东西,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学到宝贵经验。我们必须使雇主、职业教育与培训界和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微证书工作(见下一节),这一点对于建设一条更加统一的路径和一个适合未来的证书生态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一项全球计划也值得一提,该计划试图应对“提出一个能够获得共识的共同定义,希望有助于本领域朝着一个共同定义的方向发展”的挑战(Oliver, 2021, p. 4)。2021年9月发表的初步报告提出经由47位全球专家组成的专门小组协商而达成一致的一个定义。奥利佛(Oliver, 2021, p. 5)指出,这个定义不是为了取代各国或地区的定义,而是试图体现专家们对微证书达成了哪些方面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份报告及其定义旨在支持全球对话,以达成一个普适定义,而不是“盖棺定论”。“微证书是:有针对性学习成果的记录,证明学习者掌握、理解或能做什么;包括基于清晰界定标准的考核,由可靠机构颁发;具有单独使用的价值,也可以用于计入或补充其他微证书或大证书,包括通过先前学习认定方式;符合相關质量保证所要求的标准。”(Oliver, 2021, p. 4)

总而言之,缺乏一个共同定义是目前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微证书的最大障碍——这是文献的强烈共识(Shapiro, Andersen, & Nedergaard, 2020)。很多国家把微证书定位为传统大证书的“替代”或“补充”,因此其地位不明确。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把微证书嵌入正式资格框架。诚如经合组织所指出的,“虽然这些新证书的数量日益增加,但是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定义和如何对这些新证书进行分类方面还没有取得广泛一致的意见。它们的应用程度仍然有不确定性,证明其影响的证据寥寥无几,政府对这些新举措的回应还没有系统的记载”(Kato, et al., 2020, p. 7)。

(四)哪些东西被文献忽视了

如前所述,全球存在一种趋势,即高等教育机构主导微证书文献,相关话语往往忽视很多不同类型的非学位证书,尽管它们能证明持证者掌握与各种工作和社区背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面对颠覆传统学位的压力,很多大学还是以对待慕课的方式对待微证书。换言之,使微证书运动适应大学文化以维护自身地位和文化特权。文献中几乎没有来自职业教育与培训界的声音,雇主、雇员和学习者的声音也相对较弱。前文引用的报告提到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大体情况,这一点在表9得到印证。教育工作者(以及其机构)是实证数据的主要来源,占全部文献的55%,雇主和学习者次之,均略超四分之一。

从上文的分析可见,把微证书当成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与业界建立新关系或合作伙伴模式的工具或破坏性力量的观点并没有在文献中受到重视。如前所述,聚焦业界或企业的文献不足20%。虽然微证书被看作是大专院校更好地培养能满足职场要求的人才以及提供更多持续专业发展机会的一种方法,文献中几乎没有提倡与业界共同设计微证书的模式。此外,几个广受关注的业界微证书计划在文献中也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比如明确提出旨在颠覆现行教育模式的谷歌项目。未被文献重视的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或对微证书话语的影响可能被低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工会、业界和专业监管机构、人力资源代理以及专业职业顾问等。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本綜述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微证书文献缺乏深度数据和实证分析。从理解个人切实好处和更广泛社会影响的角度讲,微证书在很大程度上是数据沙漠。阿德尔曼(Adelman, 2017)认为大多数分析人士会同意这种看法,即我们对于学习者从微证书世界获得的好处知之甚少。在阿德尔曼看来,数据匮乏引发对公共政策的担忧。阿德尔曼接着指出,政府可能越来越想在国家数据统计中纳入这些学习者,即使只是想更好地完整统计这些新的和新兴类型证书的使用情况。卡内瓦莱等(Carnevale, et al., 2020)也表达了类似关切,认为虽然他们称之为“另类证书”的领域可能涉及数以百万计的学习者,但是我们对此了解不多,很多信息被忽视了。加藤等(Kato, et al., 2021, p. 23)也表达了这种关切:“有关另类证书提供情况的综合性公共数据还没办法获得。全国劳动力调查只涉及上学年限或教育程度,但没有包括获得另类证书的情况。同样,政府部门收集的管理数据也集中在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传统学历资格方面。参加这些新学习机会的数据由提供机构自己掌握,其中大型学习平台提供有关参加学习者的情况似乎最为全面。”

五、结束语

微证书运动发展势头似乎没有减弱的迹象,很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继续发展。我们的结论是:微证书不是另一种昙花一现的时尚。尽管如此,目前全球微证书领域“划地为界”,各国“各自为政”。近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委员会为提高制定认定框架、标准、平台和相关工作等的清晰度和连贯性做出了努力。这些努力是否见效仍需假以时日方见分晓。这些全球性发展如何影响中国以及其他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对高等和继续教育的看法同样需假以时日方见分晓。

但是本研究清楚地表明,必须详细了解和明确有多少利益相关者并努力使他们参与到“可能”“很有可能”“更可取”的未来设计中,因此咨询工作、着眼未来的场景和进一步的研究都必须更具包容性。大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准则连同微证书运动的深层动因/诱因所隐含的主要社会-技术“矛盾”也会对这些未来产生影响。本研究试图“解剖”微证书现象,尤其是分析精英大学正在如何利用话语权服务自身目的。我们认为更好地了解新旧类型微证书在教育和培训体系中的位置,即“体系内”还是“体系外”,这对建设更加统一、适合未来的证书生态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讨论一些重要政策选择并把它们作为更大变革计划的一部分进行理解。

在讨论如何推行微证书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谨记以下几个问题(Facer, 2021):谁在讲述微证书故事?谁是微证书好处的最大赢家?谁是微证书好处的最大输家?谁的声音没有得到倾听?有什么可能出错?

[参考文献]

Adelman, C. (2017). Bringing microcredential providers in from the cold. InsideHigherEd, Decemb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views/2017/12/11/lifting-fog-data-desert-surrounding- microcredentials-universe-opinion

Alexander, P. (2020).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paper: The art and science of quality systematic review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0(1), 6-23.

Bedenlier, S., Bond, M., Buntins, K., Zawacki-Richter, O., & Kerres, M. (2020). Learning by doing? Reflections on conducting a systematic review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O. Zawacki-Richter, M. Kerres, S. Bedenlier, M. Bond, & K. Buntins (Eds.), Systematic review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 Wiesbaden, Germany.

Brown, M., Arnold, D., Read, T., Olcott, D., McGreal, R., & Makoe. M. (2021a). Madrid micro-credential statement - Asking critical questions: Leveraging micro-credentials to bridge divergent paths. Outcome of EDEN Conferen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cu.ie/sites/default/files/inline-files/madrid-micro-credential-statement-2021.pdf

Brown, M., Nic Giolla Mhichíl, M., Beirne, E., & Mac Lochlainn, C. (2021b). The global micro-credential landscape: Charting a new credential ecology for lifelong learning. Journal for Learning Development, 8 (2), 228-254.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Brown, M., Nic Giolla Mhichíl, M., Mac Lochlainn, C., Pirkkalainen, H., & Wessels, O. (2021c). Paving the road for the micro-credential movement: ECIU University white paper on micro-credentials. European Consortium of Innovative Univers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s://assets-global.website-files.com/551e54eb6a58b73c12c54a18/600e9e7 dff949351b6937d73_ECIU_micro-credentials-paper.pdf

Buchanan, J., Allais, S., Anderson, M., Calvo, R., Peter, S., & Pietsch, T. (2020). The futures of work: what education can and cant do. Paper commissioned for the UNESCO Futures of Education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en.unesco.org/futuresofeducation/background-research

Campus Morning Mail (2021, June 4). Micro-credentials: huge and hiding in plain sight. Retrieved from https://campusmorningmail.com.au/news/micro-credentials-huge-and-hiding-in-plain-sight/

Carnevale, A., Garcia, T., Ridley, N., & Quinn, M. (2020). The overlooked value of certificates and associates degrees: What students need to know before they go to college. Georgetown University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 Retrieved from https://repository.library.georgetown.edu/handle/10822/1060492

Chakroun, B., & Keevy, J. (2018). Digital credential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learning across borders. Paris, France: UNESCO. Retrieved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64428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 (2021). The status of microcredentials in Canadian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Environmental Scan Report.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oced.edu.au/content/ngv:90901

Cote, A., & White, A. (2020). Higher education for lifelong learners: A roadmap for Ontario post-secondary leaders and policymakers. Retrieved from https://on360.ca/policy-papers/higher-education-for-li felong-learners-a-roadmap-for-ontario-post-secondary-leaders-and- policymakers/

Crossley, M. (2021, February 26). Micro credentials not the education revolution they were first touted to be.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mh.com.au/business/workplace/micro-cr edentials-not-the-education-revolution-they-were-first-touted-to- be-20210223-p57558.html

deLaski, K. (2019). The learner revolution: How colleges can thrive in a new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marketplace. White Paper, the Education Design Lab. Retrieved from https://eddesignlab.org/wp-content/uploads/2020/09/EDL_-TheLearnerRevolution_2019WhitePaper.pdf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Duffy, C. (2020, April 11). Government announces coronavirus relief package for higher education with focus on domestic students. ABC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bc.net.au/news/2020-04-12/government-announces-coronavirus-higher-education-relief-package/121 42752

ECIU. (2020). Towards a European micro-credentials initiative. European Consortium of Innovative Univers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ciu.org/news/towards-a-european-micro-credentials-initiative

Ehlers, U. (2018). Higher creduation-degree or education? The rise of microcredentials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Paper at Exploring the Micro, Meso and Macro: 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Network Annual Conference, Genova, 17-20 Ju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en-online.org/proc-2485/index.php/PROC/article/view/1645/1353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 A European approach to micro-credentials: Outpu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Micro-credentials Consultation Group - Final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ec.europa.eu/education/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library-docs/european-approach-micro- credentials-higher-education-consultation-group-output-final-report.pdf

European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 (ETUC) and European Trade Union Committee for Education (ETUCE). (2020). Joint ETUC - ETUCE Position on micro-credentials in VET and tertiary education, 2nd Jul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tuc.org/en/document/joint- etuc-etuce-position-micro-credentials-vet-and-tertiary-education

Everhart, D., Ganzglass, E., Casilli, C., Hickey, D., & Muramatsu, B. (2016). Quality dimensions for connected credentials.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cenet.edu/Documents/Quality-Dimensions-for-Connected-Credentials.pdf#:~:text=The%20six%20dimensions%20described%20in,characterizes%20quality%20in%20connected%20credentials

Facer, K. (2021). Futures in education: Towards an ethical practice. Paper commissioned for the UNESCO Futures of Education report. UNESCO, Paris. Retrieved from https://en.unesco.org/futuresofeducation/background-research

Grant, M., & Booth, A. (2009). A typology of reviews: an analysis of 14 review types and associated methodologies. 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 26, 91-108.

Hudak, R., & Camilleri, A. (2021). The micro-credential user guide.  MicroHE, (pp. 1-27). Retrieved from https://microcredentials.eu/publication/the-micro-credential-users-guide/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Ifenthaler, D., Bellin-Mularski, N., & Mah, D-K. (Eds.) (2016). Foundation of digital badges and microcredentials: Demonstrating and recognizing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Switzerland: Springe

Irish Universities Association. (2020). IUA universities secure 106.7 million funding under HCI Pillar 3. 5th Octob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ua.ie/press-releases/iua-press-release-5th-oct-iua-breaks- new-ground-with-e12-3-million-mc2-micro-credentials-project- under-hci-pillar-3/

Kato, S., Galán-Muros, V., & Weko, T. (2020). The emergence of alternative credentials.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No. 216, OECD Publishing, Paris.

Kazin, C., & Clerkin, K. (2018).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microcredentials.  Service Members Opportunity Colleges. Retrieved from http://supportsystem.livehelpnow.net/resources/23351/Potential%20 and%20Limitations%20of%20Microcredentials%20FINAL_SEPT%202018.pdf

Liyanagunawardena, T., Scalzavara, S., & Williams, S. (2017). Open badg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eer reviewed published literature (2011-2015). European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0 (2), 1-16.

Ma, J., Pender, M., & Welch, M. (2016). Education pays 2016: The benefits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The College Board. Retrieved from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72548.pdf

Mah, D. (2016). Learning analytics and digital badges: Potential impact on student re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Learning, 21 (2), 285-305.

MICROBOL. (2020). Micro-credentials linked to the Bologna Key Commitments. Desk Research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ua.eu/resources/publications/940:micro-credentials-linked-to-the-bologna- key-commitments.html

OECD. (2021). OECD skills outlook 2021: Learning for life. OECD Publishing, Paris.

Oliver, B. (2021). A conversation starter towards a common definition of micro-credentials: Draft preliminary report. UNESCO. Paris.

Oliver, B. (2019). Making micro-credentials work for learners, employers and providers. Deakin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s://dteach.deakin.edu.au/wp-content/uploads/sites/103/2019/08/Making-micro-cre dentials-work-Oliver-Deakin-2019-full-report.pdf

Ontario Budget. (2020). Ontarios Action Plan: Protect, Support, Recover. Ontario Provincial Govern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budget.ontario.ca/2020/pdf/2020-ontario-budget-en.pdf

Palmer, B. (2021). An analysis of ‘micro-credentials in VET. NCVER Research Report, Adelaide, Australi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ver.edu.au/__data/assets/pdf_file/0041/9666257/An-analysis-of- micro-credentials-in-VET.pdf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Pigott, T., & Polanin, J. (2020).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paper: High-quality meta-analysis in a systematic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0 (1), 24-46.

Polanin, J., & Dell, B. (2017). Overviews in education researc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7 (1), 172-203.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QAA). (2021). Which way for micro-credentials? QAA Quality Compass, 2. United Kingdo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qaa.ac.uk/docs/qaa/news/quality-compass-which-way-for-micro-credentials.pdf?sfvrsn=25c6d481_8

Ralson, S. J. (2021). Higher educations microcredentialing craze: a postdigital-Deweyan critique. Postdigit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3, 83-101.

Selvaratnam, R. M., & Sankey, M. D. (2020). 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cro-credentials in higher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in Australasia.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Graduate Employability, 12 (1), 1-17.

Shapiro Futures, H., Andersen, T., & Nedergaard Larsen, K. (2020). A European approach to micro-credentials: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consultation group on micro-credentials. Policy Paper, European Commi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ec.europa.eu/education/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library-docs/european-approach- micro-credentials-higher-education-consultation-group-output- annex-1.pdf

Stachel, J. (2002). Einstein at ‘B to Z. Einstein Studies, 9. The Center for Einstein Studies. Boston University, Boston.

Technológico de Monterrey. (2019). Edu trends: Alternative credentials. Observatory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jwel.mit.edu/assets/document/edu-trends-alternative-credentials

The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2017). The next era of human machine partnerships: Emerging technologies impact on society and work by 203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elltechnologies.com/content/dam/delltec hnologies/assets/perspectives/2030/pdf/SR1940_IFTFforDellTechnologies_Human-Machine_070517_readerhigh-res.pdf

Toronto Workforce Innovation Group. (2021). Microcredentials: What are they? And why should I care? 15th March. Retrieved from https://workforceinnovation.ca/initiatives/reports/microcredentials/

Usher, A. (2021). Micro-credentials in Ontario. 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Associates. 28th April. Retrieved from https://higheredstrategy.com/micro-credentials-in-ontario/

Wheelahan, L., & Moodie, G. (2021). Gig qualifications for the gig economy: Micro-credentials and the ‘hungry mile.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07/s10734-021-00742-3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Wiseman, M. (2021, September 9). Provincial Government unveils micro-credentials as part of Albertas Recovery Plan. Daily Herald Tribu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ailyheraldtribune.com/news/provincial-government-unveils-micro-credentials-as-part-of-albertas-recovery-plan

收稿日期:2021-12-23

定稿日期:2021-12-23

作者簡介:马克·布朗(Mark Brown)教授,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国家数字学习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Digital Learning, Dublin City University)院长,爱尔兰首位数字学习讲席教授;欧洲创新型大学联盟教与学创新指导委员会(Innov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European Consortium of Innovative Universities)主席;欧洲远程与数字学习网络(Europea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Network)执委,在线学习联盟数字学习和领导才能研究中心(Online Learning Consortiums Research Center for Digital Learning and Leadership)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国家教与学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主任,远程教育和学习未来联盟(DELFA)主任,新西兰开放、灵活和远程学习协会(DEANZ)主席。

梅雷亚德·尼克·朱拉·梅西尔(Mairéad Nic Giolla Mhichíl)博士,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国家数字学习研究院副教授、高级研究员,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富布赖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都柏林城市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信息技术讲师。

伊莱恩·贝尔尼(Elaine Beirne)博士,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国家数字学习研究院研究干事。主要研究兴趣:微证书和情感与在线学习环境。

孔丘尔·麦克洛赫莱恩(Conchur Mac Lochlainn),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国家数字学习研究院创意实验室研究干事、博士生。

译者简介:肖俊洪,汕头开放大学教授,Distance Education (《远程教育》)(Taylor & Francis) 期刊副主编。SpringerBriefs i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远程开放教育SpringerBriefs系列丛书》)联执主编。https://orcid.org/0000-0002-5316-2957

1 马克·布朗,梅雷亚德·尼克·朱拉·梅西尔,伊莱恩·贝尔尼,孔丘尔·麦克洛赫莱恩,2021. 发展变化中的微证书领域:来自全球的启示[J].肖俊洪,译. 中国远程教育(6): 46-59, 77. DOI:10.13541/j.cnki.chinade.2021.06.006.421DB21C-F991-4276-A8FB-EC7278027DB0

猜你喜欢
终身学习就业能力文献综述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论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