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策略

2022-06-11 16:00庞赵敏刘冬梅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题材教学资源法治

庞赵敏 刘冬梅

摘要:地理题材内容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初步了解生活环境、认识世界,培养道德情感的一种有效途径,此次研究将聚焦五年级上册的地理题材内容,从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法选取单一、教学资源利用不足三个方面,探究地理题材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有历史、政治、文化、法治、地理等各种题材。通过这些不同题材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增强他们的道德素质。其中地理题材的内容并不是以单纯生硬的地理知识呈现,它包含有自然风景、人文景观、领土意识等内容,使其充满生活人文气息,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和地理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但由于教师对地理题材教学不够重视,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所以,为了实现地理知识育德的功能,必须要改变教学的现状,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发展。

一、地理题材内容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

随着世界科技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发展,大量信息数据通过网络途径极速传播,面对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一些国家利用这一途径拉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达到影响我国发展的目的。这些国家会将影响我国人民国家認同感的视频、新闻、影视剧等肆意放置在网络中,学生会通过使用手机和电脑上网浏览和观看这些带有歧义的内容,例如,关于台湾、南海、新疆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崇洋媚外的思想,接受和模仿外国的文化和观点,导致国家认同意识逐渐模糊,爱国情感逐步淡薄,为确保国家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增强国家地理认同教育尤为迫切。地理教育是学生了解中国、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承担着对青少年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责任,其教学应当受到重视。[1]因此,教师需要借助教材中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感受到祖国的风景秀丽、文化璀璨、疆域辽阔,增强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感,有始终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从而坚定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在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发展教师教育观念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了人文素养对于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2]因此,为了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综合性,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融合有多领域、多层面的教育题材,其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了人文地理的地理题材,这些内容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资源,例如:教材中展示的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火把节、茶马古道等。通过文字、图片等教学工具让学生了解中国东西南北地域之间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景观等,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会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接受中国不同地区的和不同民族的人文产物,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的分析

(一)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梳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共有四个单元,其中涉及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在第三单元,共两课,分别是我们神圣的国土和中华民族一家亲,每课含有三个主题课。

通过上述的表格,可以看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内容,既有自然地理也有人文地理,并且所提供的地理素材都是集聚鲜明的代表性和特殊性的,同时,也富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地理题材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

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课堂教学逐渐淡化教师的课堂主导,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此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地理题材中集聚丰富、广泛的基础知识和道德情感,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也需要获得道德情感的提升,那么,仅有侧重于教师主导的课堂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部分教师时常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不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一方面是教师以讲授贯穿课堂,忽略学生的表达。另一方面是组织的课堂活动停留表面,效果不佳。

例如在执教《辽阔的国土》时,教师以讲授及与学生的简单问答互动为主,整堂课大部分的时间是以口述的方式来向学生讲述我们的祖国,教师激情澎湃地向大家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们也会时不时地通过回答参与进来。即便如此,很多同学会因为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上课方式,难以真正地参与进课堂、难以表达自己的见解、难以真正理解这些地理知识。尤其是本身对地理知识不感兴趣和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同学,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不免就会造成疑难问题的不断累积,学生逐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的选用过于单一

由于教师对地理题材教学不重视,缺乏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在教学中多以传统的讲授方法为主,教师能在短时间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教学即可,不探求教学的实效和质量,这种缺少与学生有效互动、单向传输知识、忽视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过多地使用会使课堂变得沉闷无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导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教师地理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如果教师不改变以讲授为主进行知识灌输的方法,只管把现成知识教给学生,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思维发展、课堂效果,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成效难以提升。

3.教学资源的利用不足

一些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意识薄弱,教学通常只借助教材完成,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这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之外的生活资源、乡土资源、校内资源,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然而,教师对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是少之又少。一方面,现有的学校教学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学校图书馆里有关地理知识的图书资源以及地图、地球仪这些实物教具,因为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被闲置在书架上和储藏室里。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该课程的研究不足,因此,在搜集和整合教学资源出现了阻碍,导致他们获取资源的类型单一,时常局限在一种资源中。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度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3]。再结合我们的课程性质以及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地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授课观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就需要在教师讲的基础上加入学生的讲,请学生做“小老师”,既能提升表达能力,又能强化思考深度,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全体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明确活动的要求,以此提升课堂活动的效果,凸显课堂活动的价值。例如在教学《好山好水好风光》时,教师可利用主题名作为实践作业,提前将任务布置给全体学生,学生利用新媒体的途径,收集自己旅游去过的或者是自己家乡的风光的视频和图片,随机抽取将其呈现在课堂中,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然风光以及表达自我感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

(二)结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探索生活的阶段,对没有接触的新事物充满好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地理题材的内容丰富,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有力工具。只有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教学内容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和思维的深化。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结合内容将游戏教学、讨论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结合运用。例如,在执教《辽阔的国土》主题课时,教师可将情景教学、游戏教学、讨论教学结合使用,教师可以先利用学生所就读学校的位置和占地面积来创设教学情境,由小见大,激發学生探索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和拥有的面积,接着用拼图游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行政区划、海陆疆域之后,在利用讨论法,让学生思考和感悟,台湾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三)联系实际情况挖掘教学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地理题材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使得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可以从多层面探寻更充裕有效的资源。首先,教师要用好学校现存有的教学资源,如图书和地理教学实物工具。通过阅读地理图书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通过实物教具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动手操作,实物探索的需求。其次,发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教学课程根植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生活实际和情感,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要让教与学融入儿童生活。[4]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大胆地选择现实生活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在执教《相互尊重守望相助》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人、家庭的饮食、礼仪、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别作为教学资源,学生有了贴近真实生活的感情触动,在展开各民族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生活上差异的教学,由近及远,加强学生尊重差异、相互帮助的情感。最后,教师可了解和探求当地的乡土资源,挖掘本土的地理风情,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获取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好山好水好风光》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家乡景色作为素材,在学生感受家乡风光无限好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教师要钻研教学,多磨多练,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本文仅从地理题材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还不够全面,教师还可以从历史、文化、法治等题材探寻相应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朱承熙,韦祎.国家认同视角下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内容分析与使用指向[J].地理教学,2021,(19):26-29+35.

[2]顾文磊.思品课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6.

[3]张学仁,李钟惠.学生主体性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根本[J].宁夏教育,2021(03):70-72.

[4]钟元媛.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

庞赵敏(1997年12月),女,瑶族,广西永福县,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学德育;

刘冬梅,女,汉族,江西宜春,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研究,中小学德育。

猜你喜欢
题材教学资源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