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传承的动力、困境与基本路径研究

2022-06-11 06:47李文倩张瑞荣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传承困境

李文倩 张瑞荣

摘要:从内在要求、现实要求等维度阐述革命文化传承的动力,分析出革命文化传承面临着不良文化的侵蚀、革命文化教育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脱节、代际传承呈现出弱化趋势、革命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保护等困境,指出应从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革命文化传承的认知水平、促进革命文化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践深度融合、加强革命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保护和开发革命文化资源等方面优化解决路径。

关键词:革命文化;传承;动力;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1672-4496(2022)03-079-06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政管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野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研究冶渊SDZG2020020224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抵御外敌入侵和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创造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为目的的先进文化。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事关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反之,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很难走得更远,甚至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鉴于此,深刻认识革命文化传承的动力,探析革命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并寻求其推进路径,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革命文化传承的动力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深厚的内外部根源。革命文化的传承也不外如此。革命文化传承不仅是由革命文化本身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内在要求:革命文化传承是由革命文化本身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

革命文化传承是革命文化本身具有的特性的必然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革命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革命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中国革命进程的推进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贯穿中国革命的始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革命实践是革命文化形成的源泉,因革命任务和目标不同,革命文化的历史内涵也有所不同。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白色恐怖的笼罩中,为了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是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与此同时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在这一时期孕育而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围绕抵抗外侮和争取和平这一主要任务,形成了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从革命文化的起点看,革命文化具有开放性特点,其产生深受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从革命文化的发展进程看,革命文化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革命的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借鉴世界有益的文化成果。由此可见,革命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革命文化传承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这也是由革命文化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所决定的。第二,革命文化本身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深刻表达,自古以来就根植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鼓舞着中华儿女不畏险阻、一往无前,以坚韧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与挑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革命文化重要的思想源泉,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把民族精神植入骨髓之中,带领中国人民奋不顾身投入到抵御外敌入侵和推翻反动统治的伟大斗争中。革命文化传承丰富了民族精神,同时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目标、核心内容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由此可见,革命文化本身具有的时代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是革命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

(二)现实需求:革命文化传承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念对于行动的先导性作用,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中国开启了一场气势如虹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方面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带来社会矛盾的加剧,民众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遭受不同程度冲击。一些人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作为人生信条,革命文化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品格和远大的革命情怀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遭到否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亟待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发生丝毫动摇。中国共产党人要从革命文化中重温历史、追寻初心、汲取精神滋养,在革命基因的感召下锤炼党性,才能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中国共产党本色。因此要重视革命文化传承,用革命文化增强理想信念,从而为中国共产党人经受各种政治考验和执着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供精神支柱。

二、革命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指出革命文化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着重强调革命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展現出党和国家对革命文化高度重视,为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政治保障。近些年革命文化传承与弘扬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革命文化传承面临一些问题。

(一)不良文化的侵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国家加紧实施其分化中国的战略,处心积虑在各个领域挤压中国革命文化的生存空间,以更加隐蔽、变异的方式在各个领域进行文化渗透,企图蛊惑人心,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对人们精神家园积极的正向作用。各种文化思潮在国内涌现,西方自由主义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混淆民众的视听,企图推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者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以未经充分辨析的零星史料甚至野史为依据,刻意歪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他们甚至借助网络新媒体等平台,通过戏谑调侃的方式以细节代替整体,以主观代替客观,丑化革命英雄,抹黑人民群众,美化侵略历史。他们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置基本的历史事实于不顾,根据自身利益和需求,随意编造历史谎言,故意夸大挫折和困难,片面裁剪历史片段,其目的是造成人民群众思想混乱,从而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如果任由这些不良文化肆意传播,必将诱发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产生怀疑,从而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

(二)革命文化教育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脱节

革命文化传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相脱离,革命文化传承就缺乏推动力,很可能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革命文化传承面临着革命文化教育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脱节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革命文化由于其抽象化和理论化,难以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革命文化广泛地存在于历史文本中,是一种静态的、无声的语言表达方式,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论水平且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加工挖掘才能深刻地领悟其蕴含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这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而且革命文化的革命话语具有理论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加上教育者以生硬枯燥单一的语言进行单向传授,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

其次,革命文化教育不够深入,未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内化于心。课堂教学、参观革命纪念馆和红色旅游胜地等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革命文化教化和规范的作用,但很大一部分教育方式仅停留在革命文化发展历程和内涵的基本了解,只能在内心激起一时的革命斗志和情感共鸣。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斗志和共鸣逐渐被淡化,革命文化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得不到真正发挥。

(三)代际传承呈现出弱化趋势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传承者。革命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同时革命文化传承自然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当前革命文化传承面临代际传承弱化趋势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老一辈的革命家多已作古,在世者寥寥无几,革命文化的原生资源传承成为摆在眼前的头道难题。老一辈的革命家亲身经历过充满血与火的革命岁月,目睹了无数革命先烈和进步人士用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为民担当展现出勇于担当、身先士卒、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情操,更能深刻明白革命文化在战争中具有凝聚人心、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的宝贵价值。他们更愿意向后代讲述他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与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但是随着岁月流逝,不少老一辈的革命家由于身体原因相继离世,还有一些年事已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大不如前,这对革命文化传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其次,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对革命文化的疏离影响革命文化的传承。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革命文化传承的主要依靠力量。任何一种文化的孕育和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革命文化形成于特定的革命时代,距今已有一段时间间隔,同时英雄人物的事跡大都产生于炮火轰鸣的战争年代或者艰苦的环境中,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由于缺乏革命战争年代历经苦难的体验与经历,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史对他们来说比较遥远,以至于他们很难对革命文化产生共情。

(四)革命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保护

革命文化资源是革命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勇于牺牲的历史见证。革命文化资源包括承载着革命记忆的遗物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和经典的文艺作品等。革命文化资源在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革命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革命文化资源开发与革命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挖掘开发革命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未能始终秉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革命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革命历史遗物和遗迹是革命文化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些人随意破坏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风貌,大拆大建,导致一些革命文化资源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第二,未能有效整合各个地区的革命文化资源,各地的革命文化资源开发形成的产品出现种类单一化、特色不够鲜明的现象,导致知名的革命文化产品较少。第三,具有互动性、参与感、生动性的革命文化产品较少,缺乏吸引力,削弱了革命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博物馆展以静态的物品展示为主,缺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场景再现。其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认为科技手段的引入会破坏革命文化“庄严神圣”的氛围,却忽视了革命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革命文化传承的基本路径

革命文化传承不仅涉及理论问题,而且涉及实践问题,是一项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面对革命文化传承遇到的种种难题,我们应从以下四方面加以破解,寻求解决路径,以顺利推进革命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革命文化传承的认知水平

革命文化传承常常从提高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开始,认知是对事物本质的科学理性把握,为内在情感认同和实践奠定了基础。革命文化传承应先从知识层面厘清革命文化内涵的界定和阐述其发展历程与时代价值等内容,使人们从本质上深刻认识革命文化的本质和传承的重要性,从而为革命文化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通过理论学习,系统全面了解革命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内涵、特点、传承价值。如果缺少这一过程,革命文化传承这一复杂的工程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事倍功半。以革命历史为主线,以老一辈的革命英雄故事为切入点,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和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革命文化产生于国家危亡之际,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文化结晶;理解革命文化是由人物、物态、事件、精神等构成的体系,各个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物,即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牺牲或者对推动革命进程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先进人物;物态,即这些人所用之物或者革命遗址遗迹;事件,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精神,包含崇高的革命精神、坚强的革命意志、优良的工作作风等精神内涵。理解始终贯穿在革命文化中的主题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理解革命文化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特点,理解革命文化体现的坚定信念、勇于牺牲、敢于斗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在当代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提高理论素养,对西方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潮进行彻底的理论批判。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露各种不良思潮隐藏的欺骗性、虚伪性、危害性,以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严谨的态度,敢于同试图消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破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基础等行为做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掌握主动权,时刻保持理论清醒和高度警惕,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3]21

(二)促进革命文化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践深度融合

第一,紧扣时代主题,为革命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499革命文化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土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产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革命文化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不断进行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折射时代的光芒。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力争早日让中国梦实现。革命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结合,繁衍出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例如,可以把勇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长征精神,把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理性消费的光盘行动。

第二,借助网络媒介,促进革命文化的通俗化和大众化。革命文化只有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渗透进他们的生活,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内化于心,从而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如何将静态的、高深的革命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连接起来,关键是促进革命文化话语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介成为人们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为革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因此要使革命文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必须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将高深的革命文化话语转变为人民大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形式。借助互联网突破时空和地域的局限的特点,将历史文本中记载的英雄故事通过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形式,变为鲜活生动、富有创意的短视频,这不仅具有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色,而且使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语言通俗,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此外,利用清明节、端午节、建党节等节日,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开展纪念日活动或者征集与这些纪念日相关的诗词、散文、歌曲比赛等活动,持之以恒加强革命文化教育,使革命文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加强革命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革命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革命文化的傳承亟须依靠学校教育,通过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将革命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教材是中小学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传承革命文化的主要渠道。中小学各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要结合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时代发展要求,从而使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在课堂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革命文化的熏陶。

在高校中,“革命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文化成果、中国近现代史实践历程的精神凝结、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基因以及培育当代青年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源泉,在思政课四门课程中均有体现,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5]。高校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现实相呼应的原则,改进教学方法、扩宽教学途径,激发学生主动性,让革命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落地生根;高校挖掘革命文化中富有真理性、生活性、生动性的内容,将其编写为选修教材,专门开设此类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文化的冲击与熏陶。比如,鼓励各个社团举办与宣传革命文化相关的辩论会、知识有奖竞猜、歌唱比赛、舞蹈比赛等活动,展现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领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与历史近距离对话,亲身感悟革命文化强大的魅力;鼓励大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重走长征路、采访老一辈革命家的活动,使其在实践中通过切身体会,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

(四)保护和开发革命文化资源

革命文化资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有机载体,为革命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传承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我们不但要做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者,也要做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者。第一,以科学合理开发原则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做到保护革命历史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挖掘整理散落在偏远地区的革命遗址和先进的英雄人物与事迹,将分散在各地的革命文化资源集中起来进行保护。对偏远地区遭到破坏的革命建筑和革命旧址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行修缮。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不可出现挤占革命遗址的现象,更不可为了追求城市现代化,拆除原有的革命旧址,兴建新的建筑。第二,在全面收集整理资料和合理评估革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把握革命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既要突出革命文化的共性,又要展示出每个地区革命文化独有的特性,将共性和特性结合起来。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综合开发,打造各个区域特有的革命文化特色,建立清晰的革命文化品牌。第三,加强革命文化资源与科技、旅游资源的开发合作,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和文化产业。通过创意营销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球,增强对品牌的认同和对革命文化的信仰。第四,对于革命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应将历史与当下相结合,坚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种活动形式,打造出展现革命时代风貌的经典作品。第五,针对从事革命文化相关工作的人员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发展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展开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能真正领悟革命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向观众准确地传达革命历史和革命故事。此外将博物馆以物为主的陈列理念转变为以人为主。博物馆的作用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灌输和宣传,而是立足于人的需求进行宣传和教育。以人的需求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其他艺术形式再现历史场景,以栩栩如生的现场感吸引观众,把观众带回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中,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和感受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1).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何虎生,赵文心.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9(8):76-83.

责任编辑:桂峰兰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传承困境
困境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