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22-06-12 18:21杨刘敏付梁艳
西部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当代价值马克思

杨刘敏 付梁艳

摘要: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立足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演进及异化劳动关系,逐渐形成了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我们可以将其劳动伦理的基本内涵定义为:(一)“自由理性的劳动”;(二)“平等公正的劳动”;(三)“和谐幸福的劳动”。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当代价值在于: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遵循;为构建平等公正的道德体系提供价值指引;为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行动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伦理;基本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C9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0-0038-04

一、问题的提出

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人所特有的本质活动,它不仅是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而且为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将劳动理解为一种自由的自觉活动,并论证了劳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看来,人类通过劳动,将主体的目的性和创造性作用于对象,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了可能。因而,劳动及其过程和结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伦理价值。同时,在人的劳动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摩擦。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通常我们会想到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但是仅仅依靠法律规范是不够的,法律的作用更多地停留在具体的行为层面,而伦理道德的规范与约束则能够在精神和思想层面起到更深层次的作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调劳动阶级权益和地位的提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劳动伦理问题。因此,探寻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二、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立足于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关系,形成了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关于“劳动伦理”这一概念,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但这一思想暗含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当中。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梳理,我们可以确证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基本内涵,即是指人们在通过劳动而构建起的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目前,我国学界关于劳动伦理的大多数研究重点是围绕社会主义劳动伦理关系以及劳动主体的相关内容展开的,最终归之于社会主义劳动和谐关系的构建上。也有一些学者围绕经济活动进行劳动伦理的批判和发展。但是,就挖掘和探索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而言,必须还是要回归到马克思劳动伦理的本质内涵上,方能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其思想的精髓,以便结合现实问题作出客观回答。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思考探索现实的问题和理论,其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始终围绕着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因此,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从劳动主体层面上看,我们可以从提倡人“自由理性的劳动”“平等公正的劳动”以及“和谐幸福的劳动”三个方面来定义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基本内涵。

(一)自由理性的劳动

马克思对劳动本真内涵的把握是从人的自由本性角度出发的,因此其劳动伦理的首要内涵所指的应当是人是出于理性目的的自由劳动,而非人的被迫求生存的异化劳动。原因有三:其一,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正是人特有的劳动创造力使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人可以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存在物的既有形态,也可以创造出属于人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劳动不仅区分了人和动物,也将人从自然当中分化出来,构建起以人的交往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形成了自然与社会的紧密关联。其二,劳动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它的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这也就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伦理重在强调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特征,即主张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性。充满意识的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便是人的类特性的展现。“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劳动者而言,劳动不仅依然是人社会化存在的必然手段,而且更是劳动者社会存在的一种光荣与自觉;劳动不仅是劳动对象的生产加工手段,而且还是一种自在的精神追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2]因此,在作为劳动主体的人的劳动过程中,劳动本身应该成为人追求的一种目的,一种出于自觉和自愿的活动,一种出于人本质需要的活动,而不是被异化的被迫的劳动。劳动者能够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将自己的主观目的见之于客观,在此过程及其结果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其三,作为劳动主体的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构建起社会关系,逐步实现了全社会的劳动自由。作为劳动主体的人通过劳动,一方面从自然界或者说从劳动对象那里获得了人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劳动主体之间也逐渐产生出交往关系,随着交往关系的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恩格斯明确指出,正是劳动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而这也体现了人和动物活动的不同之处,动物群居性的活动,只限于在特定范围内的群体性集聚,而人却能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延展关系网,进行有目的性自由的社会交往。这也就是说,人可以在不违背全体社会成员意志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選择自己所从事的劳动职业和劳动活动。如马克思说,“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3]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劳动者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劳动者处于受压迫和剥削的地位,一方面他们不能主动地选择自己的劳动,另一方面在社会中的劳动自由也不受保障,因此出现了许多违背伦理道德和人本主义的问题,而这也正是马克思所一直批判的。C9DC70FD-052D-4843-A03C-79C9DFD55BB1

(二)平等公正的劳动

马克思劳动伦理的第二层内涵是指建立在人类劳动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公正的劳动,这也是其劳动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平等公正的劳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作为劳动主体应当享受平等公正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二是人作为劳动主体应当享受到平等公正的劳动待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4]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创造了巨大剩余价值,却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资产阶级宣扬自由主义和人权平等,而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作的劳动者事实上是一无所有的“工具人”,资产阶级所谓平等的雇佣劳动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形式主义,背后所隐藏的是极大程度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双方之间的关系,看似平等的合作,实为不公的压迫。对平等的、公正的劳动的追求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价值理念,而这也正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因此,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关系的异化和劳资双方的不平等待遇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当中,劳动者的劳动应是自由的和自觉的,社会是能够实现“各尽所能和按需分配”的,剥削和异化不复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当劳动者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时,首先应当享有平等公正的就业机会。只有先为劳动者提供了平等的就业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具备了一定的业务能力,方能生产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实现按需分配,使每个人都享有自由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所有的人都有潜力工作和发展自己,雇佣者不能以任何不正当的借口妨碍任何个人拥有工作的机会。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资产阶级的利己性、自私性使他们存在着种族歧视、宗教信仰歧视以及女性怀孕歧视等问题,妨碍了一部分社会群体平等就业的权利。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旨在使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既能够实现相互合作,也能够共享劳动成果,最终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和谐幸福的劳动

马克思劳动伦理的第三层内涵指的是人在和谐的劳动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幸福。从人的劳动的历史发展来看,劳动是不幸福的。在封建社会当中,土地由地主阶级掌握,农民阶级只能向地主阶级租用土地,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处于对立面。地主阶级成为雇佣者,农民阶级成为被雇佣者,也就是封建时代的打工人。地主阶级向农民阶级收取租金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维护了几千年的看似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背后所隐藏的正是地主阶级剥削的本质。进入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虽然小农作坊和手工生产被大工厂和机械化设备所取代,但是人们依然没有实现自由、和谐、幸福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它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5]。如前文所说,私有制条件下的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出现了“异化”关系,无产阶级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维系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人们在被迫地强制劳动中,感受的常常是痛苦和疲惫。但是唯物史观认为,劳动与幸福并不是天然的矛盾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统一性。劳动不仅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更是人对美好生活的体验过程,是人们幸福的开始。劳动赋予人以幸福,幸福也是人劳动的果实。费尔巴哈说:“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6]。虽然费尔巴哈还停留在思维和意识层面,并没有把人的本质延伸到社会实践领域,但他的理解中强调了人的理性、愛与意志力的方面,对于人来讲,这是进行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的方面。劳动也是如此,首先应当是让人感受到幸福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现了真正超越,马克思认为,人创造性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才是人真正的本质特性,而创造活动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马克思说:人不仅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能按照美的方式创造世界。

三、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站在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阐释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自由的劳动、公平的劳动和幸福的劳动三个角度彰显了其基本内涵。对马克思劳动伦理基本内涵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视域,推动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研究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其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鲜明的实践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一)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遵循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立足于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立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劳资关系问题,以及道德异化现象,其价值旨趣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基本内涵重在关注人的主体性地位,最终导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即自由自觉地劳动。这对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提出“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要充分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充分保护人的劳动价值和劳动创造性,这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平等的根源,人的自由发展更是根源于平等劳动。因此,尊重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劳动本身,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为构建平等公正的道德体系提供价值指引

物质文明和道德精神文明体系的建设是同步的,绝不能只关注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视了道德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一些人在把握道德方向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对道德原则的坚持逐渐松懈。同时,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逐渐失去约束性。更有甚者持道德“滑坡论”,认为社会不良道德现象的出现根源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劳动异化所导致的道德异化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伦理在关注劳动生产的同时,更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旨在破除不道德、不公平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新世界。这启示我们要构建平等公正的道德体系,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从事社会生产并发展自身。在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分配制度的建构上,要注重改善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C9DC70FD-052D-4843-A03C-79C9DFD55BB1

(三)为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行动指南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和谐的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和社会风气,有利于充分调动起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产生对美好生活更高的期待和追求。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劳动者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下降等社会劳动关系失调的现象时有发生。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提倡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让劳动者感受到幸福,在劳动过程中享受自身的创造性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生态。劳动既创造财富,也是创造幸福的基础。因此,要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既要协调好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好劳动者与社会的关系。鼓励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朴实的劳动情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结语

劳动的最终目的是道德和谐,道德伦理与劳动活动具有内在契合性。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在文本当中明确提出劳动伦理的概念,但是透过唯物史观,对其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对劳动伦理基本内涵的理解。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可以看到, 马克思旨在构建平等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自由、平等公正、和谐幸福的劳动伦理观。中国作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坚持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直所关注的正是劳动者本身。因此,探究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基本內涵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伦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2]魏长徵.“劳动之尊”四维解说:尊重、尊严、神圣与尊贵[J].甘肃理论学刊,201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6-127.

[6]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

作者简介:杨刘敏(1998—),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单位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付梁艳(1999—),女,汉族,河北廊坊人,单位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赵良)C9DC70FD-052D-4843-A03C-79C9DFD55BB1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当代价值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