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园林与昆曲的审美意境

2022-06-12 18:51雷倩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昆曲园林意境

【摘要】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浸润着精神内涵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滋养着一种古朴典雅、独一无二的园林文化。王维首次把诗书画乐的艺术表现方法,与园林的审美相结合,使园林有了新的艺术高度,王维开创了文人造园的先河。从此,文人追求的意境之美,自然融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人在园林漫游,诗情画意便在心中生。苏州园林与昆曲相映成趣,她充满着诗情画意,拥有着别样的神韵雅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渗透着文学语言、舞台美术,戏剧情节的生成,人物的冲突与曲调的悠扬婉转。昆曲的文学之美,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等,这些文本都非常杰出。它们有的是戏曲历史上的名角,有的是文学史上的典型。也有人说昆曲像诗剧,你看舞台中的才子佳人,婉转唱腔就像那锦心绣口、才华出众的诗人,念白与唱腔含蓄典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昆曲是百戏之祖, 留韵绵长,灵动的舞台表演就像水墨丹青的纵横潇洒。你看那姹紫嫣红的长袖,随着情节的需要不断挥舞,你听那咿咿呀呀的长歌,在诗情画意中婉转流长,虽无画却成为最动人心魄的妙境,写意的舞台布景,简约空灵,人物与园林相合相生。无花无木之处却让人不禁联想到春色如许,无波无涛之处却让人如观江河、渔舟唱晚。这或许就是于唱念坐打之中尽显“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园林与昆曲相唱相和,相伴相生。

【关键词】园林;昆曲;意境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6-062-03

【本文著录格式】雷倩.探究园林与昆曲的审美意境[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6):62-63,132.

一点如春色,一抹透冬寒,一笔润江山,一花观世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试问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中国文化精神强调“意在言外和得意忘言”,认为语言与意义的关系是有弹性的。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要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即“雄浑”)和“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即“精神”),认为境界生发于有无之间,不粘不滞,兼顾象外与环中的双重意味。宋代诗人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苏轼参照文人画的特质,认为诗歌的语言是不着题的,境界是敞开的,具有开放的流动意义。严羽受司空图和苏轼的影响明显,主张兴象玲珑,意在言外,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审美意境像诗歌一样应切题,但要“不着题”,正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

一、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自然)

苏州园林是由亭台、花木、山水等营造而成的一个综合的可游可观的艺术品,充满诗情与画意,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道法自然:顺乎万物之性情,任其自然发展。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池上篇序>等文章中说明了花木在园林美中的重要作用,“岁寒三友”“梅花傲骨”“四君子”等蕴含人文内涵的植物与此紧密相关。沧浪亭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全园布局,构思独特,自然和谐。与造型独特的狮子林、大方典雅的拙政园、精致玲珑的留园共列为苏州宋、元、明、清的四大园林。全园造景典雅古朴,构思精巧,以自然为美。何为自然美?既不矫揉造作又不露斧凿痕迹;同时布局得法,追求山水相宜,就像纯粹的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的风景傍水而起,北向而开的园门,有一道古朴的石桥,一湾碧绿的池水由西向东,缓缓环园南去,清晨烟水,夕暮唱晚,充满水乡诗意。而园内风景布局以山石为主,推门就能看见黄石与土石相间的错落假山,山上古木却发新枝,翠竹交相摇影于其间,藤蔓盘扎垂挂于其上,别有一番山林自然野趣。建筑大多环山傍水,并与长廊紧密相接。造园者考虑山无水则少一丝灵动,水无山则缺一份刚健,于是沿着池修筑一复廊,蜿蜒曲折,徐徐展开,既将亭榭连成一片,又能通过复廊上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让园外的碧水与园内的雅山相得益彰,自然融合,堪称后世借景的典范。

昆曲是顾坚草创,发源于六百多年前。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大胆革新,吸收了当时盛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色,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和好评。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就诞生一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名句。数百年来,昆曲一直作为“百戏之祖”而广泛流传,影响巨大,并保留着剧目,经典的唱词、动人的情节、醉人的作曲调和精致的服饰使其成为其他领域艺术家們创优秀作品的灵感和源泉。

园林与昆曲教学初期通过昆曲欣赏、戏服体验、场景互动,用构思巧妙的设计、唯美赏心的视觉以及沉浸互动的参与等方式,让学生自然地走进园林与昆曲的艺术文化世界,在喜欢昆曲的同时,总会想探讨昆曲和园林的关联,为昆曲与园林艺术注入自然新意与现代元素。

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追求以小见大,曲径通幽,曲是幽曲之意,核心是藏而不露,营造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不同于欧洲的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正如“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贵在无胜于有也。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正是园林的层次所在;“亭中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墙”这是园林的动静巧思;“小斋三间、一庭花树”,“竹林引胜,渐入佳境”,这是园林的含蓄和意境;“花木姿态、音乐旋律、书画笔意”,这是园林追求的民族形式;中国园林风格是集山水、花木、建筑等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品,内涵诗情画意。假山需要同时具备“瘦、皱、透、漏”的特点,并赋其玲珑剔透,方称佳品优作。你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苏州园林的面积虽然占地不广,然千岩万壑,清流碧潭,皆宛然如画,正如钱泳总结:“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

文学艺术家对自然之美的邂逅和欣赏,既要在一个春日的艳阳天气,更要在春夏秋冬的任一季节,总之要使它变成丰富多姿的优美境地。例如,对花影的设计就要考虑到粉墙的风格,听风要关联到松,听雨要联系到荷叶,赏月色就自然而然联想到柳梢,斜阳的洒射要注意梅竹等的姿态和方向。总之这些皆是希望理想中的幻景能影射现实,一石一木的精心安排,都寄托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处处生情,面面有意,既曲折又含蓄,余音绕梁,余味不尽,皆为中国园林的特征所系。

抹一笔画,小桥流水;翻一本书,红楼春秋;赏一段景,江南烟雨;听一出戏,昆曲醉美;昆曲是百戏之祖, 留韵绵长,灵动的表演正如纵横挥洒的水墨丹青。瞧那长袖善舞多姿,听那长歌婉转悠长,虽无画,然皆为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靈,无花无木却见春色盎然,无波无涛却可观江河壮观,唱念坐打“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时,处处映射着戏曲本身的艺术表现和诗词的抒情韵美 。或许,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计其数,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过昆曲的人也不少,能深刻认识到其美学价值的人亦不多也。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园林与昆曲,相唱相和,相伴相生。昆曲,灵感取材于园林,也吟唱附和于园林,如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怡园的藕香榭、网师园的濯缨水阁等,便是以前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咫尺之地,别有乾坤。昆曲之美不仅体现在文辞上的优美,更重要的在于它表达的思想感情之深,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审美趣味之妙,皆令人叹为观止。昆曲如《玉簪记》的情感表达就像剥笋壳一样,层层剥开、层层渐变、层层递进,处理得恰到好处。

三、拾物自富,与率为期(疏野)

园林和昆曲,二者曾一起构成中国人数百年来共同寄托的一处精神文化家园。 园林和昆曲是互为补充、与时俱进的,盛世之下才有园林的雅致和昆曲的婉约。《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便是梦游园林的真实感觉。要想真正体验园林文化,还需要每个人亲身经历,这里所说的亲身经历是指自我静心沉浸于意境和情境当中。你必须在园林里,必须在石桥边,必须在楼榭回廊当中走动,这样你的想像力就自然会有了,而且这是一种瞻前顾后、百折千回的想像力。欣赏园林,需要你进入一种“虚境”。皎洁无瑕的月光,铺洒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之上,摇曳的树影生成一幅幅动人的水墨画,也许就在此时此刻,青蛙一声便平添了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动响。欣赏园林,也不必有很淡然、很细微的心境。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品味昆曲最好的方式,从来都是笛箫鼓板,粉墙花影,花前品茗,三五知己,梅下饮酒,拍曲应和,箫竹盈耳,兴情怡然。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的方式,在于其形成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情兴艺术。

儿童的绘画作品直抒胸臆,充满童趣,天真藏不了半点的杂念,故而让我们看到了清澈透亮。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所求不断增多,故而对作品也索取多多,从而丢失了天真、直率,艺术的趣味也随之降低。色粉画可以探索昆曲,更可以作为研究园林文化的切入点,通过听昆曲、赏服饰、寻园林,尝试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主义相结合。探索造型、结构、笔触、色彩的变化之美,风格中既包含写意性的韵律,又于悠远的意境上憧憬流畅的意韵。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每一幅色彩斑斓的创作背后,都流露出孩子对园林与昆曲的独特解读,是景、是诗、亦是情。

四、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超诣)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追求的是近而不浮,远而不近。情之所存,韵之所依,形式之所在。如果你能从参差的黛瓦粉墙,古朴的青石板桥,欢唱的悠悠流水中体会出悠远的心境,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增添许多意外的趣味,你就会以信手拈来的形式装点你的情感。明清时代,园林的主人多经历过显赫、富贵,也努力过失落,归隐之时,他们也曾做过农夫梦、渔夫梦,但要清楚一点他们绝不是真的要去南山种豆,独钓寒江,只是要追求另一种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优雅的精神生活罢了。这两种层面上的生活,集中于园林里,那便是富裕、优雅、闲适的园居生活。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和谐之美,是中国美的盛情绽放。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集中体现出东方美学神韵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金校学子通过不断的观察、探索、创作,将所观之物、所感之情、跃然纸上。

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有活力,是因为它和吴文化的土壤相契相接,苏州人的生活本就讲究“长相厮守”,历史的陈垣早就埋没了吴宫花草和烟雨,也逝去了唐朝的江枫渔火。但是,在范成大笔下的菜花,却仍然在鲜活而金灿灿地开着,石湖的蝴蝶年年都在抒情而恣意地飞舞着,飞舞在年复一年的苏州春天里。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一溪清水,数片白云,畦上清风,山间明月。或小院深深,或秋塘寂寂,或野径幽幽,或山色昏昏,是景,是诗,亦是情,自然无言地感动着观者。在园中漫步,听昆曲,畅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超然意境。正如清代画论家沈宗骞所言:“写屋宇得幽逸之意,写人物得恬适之意,写渔樵得托隐之意。”中国艺术所要达到的境界不是崇高、庄严的神性境界,而是于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中妙悟自然,从而达到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

参考文献:

[1]司空图著,罗仲鼎,蔡乃中注.二十四诗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2]计成著,倪泰一注.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3]李渔著,江巨荣,卢寿荣注.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陈从周.梓翁说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5]黄阿忠.悠游思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雷倩(1989-),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一级职称,美术组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昆曲园林意境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园林清音》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问天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