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傩舞面具样态调查研究

2022-06-12 18:51李秋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样态面具

【摘要】面具是苏南傩舞中极具个性的重要道具,具有独特的视觉形象。论文以苏南地区典型傩舞“跳五猖”、“跳幡神”为研究样本,对傩舞所用面具的形状样态与生存样态进行梳理分析,探寻其中的异同点,并挖掘所蕴藏的艺术功能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面具;样态;苏南傩舞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6-150-03

【本文著录格式】李秋萍.苏南傩舞面具样态调查研究——以“跳五猖”与“跳幡神”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6):150-152.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苏南傩舞现代样态及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8YSB018)。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个行政区,区内丘陵与低山齐飞、平原共江河一色,湖泊纵横,水网密集。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洪旱灾害多发,傩因其“驱鬼逐疫“功能而成为了先民敬神纳吉,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和崇拜鬼神心理需求。历史上苏南地区巫傩盛行,是我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迄今仍保留着表演形式多样的傩舞,例如 “跳五猖”、“跳幡神”、“男欢女喜”、“跳马灯”、“跳当当”、“花香鼓舞”、“解表”、“八吉舞”等等。

道具是“构成舞蹈艺术视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外部特征,显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1]。在傩文化艺术特色研究中,象征人神角色转换的面具颇受关注。“所谓‘面具’,指人们利用自然物或人工物,模仿人面或兽头而制作的各种狰狞的、滑稽的、英武的或和善的人格化的角色象征,它们往往被赋予超自然之力,在祭祀仪式或相关表演中用以近神远鬼、乐神娱人”[2]。这种面目狰狞、粗犷朴拙的面折射出纳吉祈福、祖先崇拜、头颅崇拜的民间信仰。人们相信,只要戴上“面具”,凡人就能神灵附体,有了超自然的神性之力,就能与天地、神灵、祖先对话,从而“获得神权和话语权,完成由人神角色转换,具备从事驱避凶灾、逐殴疫鬼、酬神娱神的资格和能力”[3]。因此对苏南傩舞面具的样态分析,能对揭示隐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艺术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苏南傩舞“跳五猖”和“跳幡神”为研究样本,从形状样态与生存样态两个切入点进行梳理,并作对比分析,解释其蕴含的艺术功能与文化内涵。

“跳五猖”是主要流传于高淳、溧阳以及安徽郎溪一带的古老民间祭祀神舞,又称“跳菩萨”,仍“保留着周礼遗风,‘季冬,遂今始傩,殴疫’(《周礼·春官》、占梦)”[4]。关于“跳五猖”的缘起有三种说法,传说一是祭祀“五天帝”(即:东方苍帝、南方赤帝、中央皇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而来,传说二是祭祀朱元璋征讨陈友谅时期的阵亡将士,“命江南百姓家造‘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而受供”[5]。其三,“五猖”为祠山神(即广德灵佑祟德祠山大帝,西汉张勃治水受封)的殿下诸将,“皖郎溪、广德供奉的‘五猖’神,都是设在‘祠山神’庙殿两侧”[6]。而民间“跳五猖”表演大多以五方天帝为准, “五猖”的面具、服饰均与天干、五行、五色相匹配。对其面具的样态分析见表1。

“跳幡神”,“是一种融中原民间祭祀文化与江南农耕宗教文化为一体的传统舞蹈,流布于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嵩里及周边地区”[7]。尤其以嵩里村的“跳幡神”声势最为浩大,参加人数与活动范围也居众之首。过去每当过年前后为祭祀祠山真君,都会组织庞大的起会走祀队伍。 据考证,“跳幡神”源于元末明初的一支汤姓族人因避难从中原迁徙至嵩里,“他们带来的中原傩文化与江南农耕土著宗教文化相融共处,于明朝万历年间,形成了传统祭祀舞蹈——跳幡神”[8]。“跳幡神”的面具样态分析见表2。

对比“跳五猖”、“跳幡神”面具樣态,两者存在如下异同点。相同之处:(1)它们的生存样态都是活态传承,都经历过解放初期兴盛——文革期间禁止——文革后逐渐复兴——现在保护传承的过程,虽经历禁演甚至濒临失传的劫难,但在“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守住乡村记忆,讲好中国故事”的春风中,得以活态传承,萌发出新的生命力;(2)从上演的时间和地点来看,解放前都有固定的时间与场所,解放后,随着人们的认知和生存的政治与文化生态圈发生变化,演出的时间不再仅限于之前的固定时间和场所,而是在庙会、很多重要的节庆日,在舞台、在广场、在田间地头都可上演。不同之处:(1)从表演的样态来看,两者均有固定程式,一般会按照仪式的进程进行,但是它们的仪式流程不同;(2)从面具的样态进行分析,“跳五猖”的猖神面具和“跳幡神”的五路幡神面具相似度极高,面具颜色都是(青、白、红、黑、黄)暨(东、南、西、北、中),“黄色代表中方,象征日正中天;青色代表东方,象征旭日东升;赤色代表南方,象征万物苏醒;白色代表西方,象征地大物博;黑色 代表北方,象征丰收在望”[9]。“跳五猖“中除了猖神之外,还有土地、道士、和尚、判官民间众神也有各自的面具,相比于猖神“狰狞”的面具,这些面具显得更为世俗和温和。“跳幡神”中不止有五路幡神还加入了开路和压阵之神,使整个五路幡神的表演更具有神圣不可侵犯之感。但身骑竹马的儿童(不佩戴面具)也为“跳幡神”肃穆而神秘的仪式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生动。这;两种舞蹈从最初单一祭祀的功能逐渐演变为娱神与娱人的双重功能,从神圣的祭祀庙堂进入大众欢愉的舞台与广场,戴着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触摸到祖先的灵魂,也让我们呐喊出生命的欢歌。

参考文献:

[1]李秋萍.舞蹈典型细节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15.

[2]郑旻昱.高淳傩舞“桠溪跳五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32.

[3]潘玥城.宜兴民间舞蹈《男欢女喜》的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63.

[4]倪建平.高淳“跳五猖”的艺术属性及现状与发展[J].剧作家,2014(2):97.

[5]桑盛庭.郎溪民间神舞“跳五猖”[J].东南文化,1991(2) :308.

[6]姚义斌.论民间傩仪的传承和适变——以南京高淳”跳五猖”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5):30

[7]溧阳社渚筹建傩文化博物馆[N].华东旅游报,2014-11-25(版次:A06版)

[8]www.changzhou.gov.cn/ns_news/896134388754586

[9]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4738699.html)

作者简介:李秋萍(1978-),四川南充人,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耕舞蹈与宗教。

猜你喜欢
样态面具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样态
“月半谈”:名师工作室打造区域教研发展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漫画二则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南瓜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