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新生:川美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与综合材料绘画的新趋向

2022-06-12 18:51周冰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6期

【摘要】综合材料绘画以其特有的物质属性、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使艺术家在创作中找到自身认同感。通过图像学方法比较分析历届川美驻留艺术家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自然意义、特定主体和象征意义,以窥探在此场域之下,青年艺术家在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中的新趋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日新月异的材料中积极求新求变,以时代性的反映、审美性的联动、技艺性的结合表达着内心对这个社会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川美驻留计划;青年艺术家;综合材料绘画;新趋向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6-168-03

【本文著录格式】周冰洁.场域新生:川美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与综合材料绘画的新趋向[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6):168-170.

引言

“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是一项全公益性的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计划,旨在尊重艺术教育的规律,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探索适宜我国艺术英才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青年艺术家“扶一把,送一程”的目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艺术精英人才[1]。在这体制下,国际国内众多青年艺术家再次以“学生”身份进入既定的场域,以心中憧憬的那颗艺术之心坚持自己的创作,来探索艺术视野和艺术生活之路。其中,综合材料绘画形式的艺术创作更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创意想法,其表达方式、呈现工具、艺术内容构成了综合材料绘画多模态、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态势。通过将过去的回忆、当下的体验以及未来的畅想转化为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内容,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语言,审美意识也包含着青年艺术家独特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诉求等,创新观念也从“保持唯一的多样性绘画形式”转换为“育化嬗变的随意切换视角”。综合材料绘画由此形成了不断完善和不断突破的新型形式语言和审美观念。

一、融合发展中的综合材料绘画

艺术语言没有特定限制,表达方式也多样嬗变。综合材料绘画广义上指在艺术创作中可调动的任何材料和技法,试图以材料的物理属性和化学状态,来有目的地将绘画加工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综合材料绘画形式自20世纪初期西方运用以来,就在艺术家的“有分别心”与“认知聚焦”之下,形成多维度的艺术语言,尤其在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影响下,使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更加灵活多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本土化的综合材料绘画特质也逐渐清晰明朗,在西化吸收与本土融合之下逐渐正向成长,其基本属性和审美诉求成为中国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重要特征。无论是不同审美意识的交流转换,还是技艺表现的个性独特,都为综合材料绘画保持异质异构的多样性发展态势建构起不同艺术语言范式图谱。在经历了多种材料媒介碰撞和多种流派风格的融合之后,综合材料绘画表现出的艺术观念进一步彰显了“综合”的艺术魅力。绘画的方式、绘画的工具、绘画的内容都在“综合”之下得到极大体现,为艺术创新方法和艺术审美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途径。

“综合材料”与“绘画”两词的结合出现,表明艺术创作的方式更加灵动和多元。在“综合”语境之下,综合材料绘画的灵动性和多元性主要体现在:材料媒介、技艺手法、观念表达三个方面。在材料选择上不局限于传统绘画颜料,既可是自然界原始沉淀物(泥、沙、石、木等),也可是经二次加工或经过化合处理的人造物(金、麻、布、炭等),这些材料的形态、色泽、质感、肌理为综合材料绘画提供了丰富的表现语言;在技艺处理上不受手法限制,如拼贴、撕扯、捆绑、腐蚀、烧灼等,甚至可以借助智能科技的手段来突破传统模式,在求新求变中拓展艺术表现力;在观念表达上自由畅想,统合感知与认知、心理与意识、感性与理性等思维方式,来能动反映现实生活或理想生活的状态。综合材料绘画作为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通过它的开放性、模糊性、游离性等特点进行综合判断,以动态变化之势来沟通有形物质世界与无形精神世界之间的隔阂。同时,它作为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实质上也是艺术家艺术思维、艺术观念的转换[2]。

二、场域新生与思维畅想

川美驻留计划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创作身份转换的契机,更为处于过渡期而感到迷惘的青年艺术家带来了能重新思考艺术之路的艺术生态圈。青年艺术家在现当代艺术语境中是有生力量,四川美术学院承担着艺术远洋航船的场域跳板,主客体的融合使得这个场域新生出更多具有奇点想象与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这既是青年艺术家思维畅想的过程,也是场域新生的结果。

(一)艺术场域多平台联动共振,为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形式形成助推力

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包含了主体对客体“美”的感受的能動反映,包括感官系统的审美品鉴和意识流变的价值感知。其创作过程必然包含了相关内容认知、解构与重构的思维模式,而四川美术学院在此系统的运作方面提供了良好媒介基础,始终在资源优化和整合的各方面下足了功夫,从而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率得到极大提升。首先,四川美术学院本身的学院优势能提供创作的思维取向。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者能从教学资源、生活空间、艺术沙龙、学术展览等方面获得创作灵感与精神思考。同时,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计划在烙上官方的、体制的烙印时,又不拘泥于完全的体制化,推崇创作自由、包容并蓄的态度,实现综合材料绘画的多元化发展。其次,“明天雕塑奖”“罗中立奖学金”等鼓励机制为综合材料绘画者提供了创作动力,既是资金支持,也是创作鼓励。最后,“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融入,也为综合材料绘画者提供了创作思路交流平台和作品呈现平台。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计划中多平台的联动共振,为艺术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综合材料绘画作为艺术创作方向之一,自然在此推动力下走向循环往复的强化之路。

(二)青年群体多构成的导向聚集,为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带来新可能

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计划中青年艺术家的构成并非是自发型的群体构成,而是依附于驻留扶持计划条款条约形成的一种相同利益的“导向型”群体,同时对艺术的创作与追求并未设置要求,而是自由创作,各自探索艺术的内在生命。这种“非对抗性”的群体不但继承了自发型群体那种对艺术热爱和对生命感悟的思维观念,还在此基础上给予了驻留计划群体扶持赞助,以学院体制提供更多资源。驻留计划群体构成既有本校籍艺术家,也有外校籍艺术家和留学籍艺术家;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多元化组成方式和多层次的青年群体在相互碰撞交融中,形成独特的艺术语境和艺术表现。在多构成的青年群体聚集之下,综合材料绘画打破了各画种之间的简单嫁接;个体意识与时代特点的紧密结合产生了连锁思考与分享感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经验、表现手法、目标导向等交融碰撞,使综合材料绘画超越特定画种界域,探析新的绘画视觉语言成为可能[3]。

三、语境思考与创新表达中的新趋向

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在学院、当下艺术圈、青年艺术家三者的博弈之下,形成了一个具有完整体系和文化标签的艺术场域[4]。其综合材料绘画在此场域生发之下,创作语言也表现出新的趋向,巧妙地透露出隐藏于画面背后的审美期待与语境思考。

(一)时代性的视觉意识与精神内涵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是对当下或过去特定时代信息的体现,综合材料绘画在时代背景下同样承载着时代化的精神观念与审美情趣。驻留艺术家群体在探索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本体语言时,对“特定时代”的非物质信息进行了演绎,包含了社会政治倾向、社会经济繁荣、审美观念显示、技术应用表现、社会风潮流行、人与事物识辨、社会关系等层面。青年艺术家将时代化的非物质信息融入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中,确立作品的创作题材,用多样化的绘画材料进行时代信息意象构想与再现表达,以此焕发出具有过去时代意义或当下时代特点的视觉感染力,为观者呈现具有反思意义与现实感受的视觉画面。如2015-2016年度川美驻留艺术家黄杰的个展“‘个体工厂’中的《杀马特—粉墨登场》”作品(见图1),将视线聚焦到了渐渐被人遗忘的传统农具和已经成为潮流历史的杀马特风格上,试图重新定义传统农具背后的“杀马”特时代。

在当下,我们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潮流趋势与不断更行迭代的科技产品,已将传统的农耕文明和“过时”的潮流抛之脑后。在该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既是反映社会经济的繁荣,也是反思当下审美观念的新趋向,赋予了作品时代变革的独特意义。

(二)材料自身的审美意识与观念联动

材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出现在艺术创作中,试图寻求自身不具有的观念性。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综合材料绘画赋予了艺术创作更多的可能性,相比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而言,材料自身在语言上的表达初衷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驻留艺术家在探索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时,只有不断反思何种材料既兼顾视觉审美又能彰显观念意识,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物”与“意”二重奏的艺术作品。时代的进步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材料,透明度更高、耐久性更强的材质成了青年艺术家喜爱的材料之一。如“城西野外——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19中期展”中黄子鹄的《A=IgT》系列作品(见图2),艺术家运用亚克力作为主要创作材料,在二维平面中探索光与空间的关系。材料的选择是为了作品奏效的呈现,黄子鹄的作品在观看过程中容易误导观众以为他使用了光、电等材料,实则并非如此。他采用“亚克力组合叠加”的创作手法,将不同颜色的亚克力色块拼接在一起,寻求二维平面中对光与空间的视觉呈现,试图用手绘光感达到科技审美所带来的快感。作品所显示理性且秩序的视觉感受是与艺术家工作方式一致的,它是一种呈现了质感与时间的方式。

(三)技艺性的艺术形态与风格特征

艺术作品的诞生离不开“技艺化”的机制流程,艺术作品的创新也在“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发展下显示出不同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个性风格。早在2013年,叶郎先生就曾提到过:“能否考虑西方艺术发展的某些积极的尝试,同时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形而上智慧,形成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并倡导“高科技的可介入”与“多种感官美感的交会并发”[5]。这使得当代艺术的发展形式趋于多元化,“高技介入”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凸显“技”“艺”融合的重要性。青年艺术家群体作为当下艺术现象的主力军,他们不再受限于架上绘画的技巧性表达,转而追求“沉浸式”艺术融合的表现。其中,声、光、电等多门类艺术的跨界融合愈演愈烈,如“弹出——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20—2021终期汇报展”中严一棚的作品《一天5.5—6.2》(见图3),沉浸式的艺术表现形式,声、光、电的巧妙结合促使觀众走进作品、融入作品,这种传感过程让观众感知时间的流逝,体会当代背景下青年人的焦虑与迷茫。工业时代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针对技艺化的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有了更多的表现与选择,与绘画相融合的“综合材料绘画”也越显丰富,对处理内容、形式、情感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大选择。

四、结语

综合材料绘画语言的探索呈现出继承和创新的新时代文化观。川美驻留计划中的青年艺术家群体在遵循场域的体制之下,部分艺术家迎合新时期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行综合材料绘画的样式创新和形态创新,逐渐衍生出绘画特质的新趋向。这类群体以特有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将内在的情感精神与自我认知融入其中,来顺应新时期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新领域,传达着稳固不移的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四川美术学院关于“驻留计划”介绍官方文件.

[2]王海燕.从材料语言到艺术表现[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3]丁建国.探索与选择:以《时代·丰碑》为例谈综合材料绘画创作[J].美术观察,2021(3):146-147.

[4]王志伟.场域的生发: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艺术家群体研究(2013-2016年)[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7.

[5]叶朗.对我国艺术当代发展的两点思考[J].文艺研究,2013(11):38-41.

作者简介:周冰洁(1997-),女,四川宜宾人,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油画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