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与管理策略研究

2022-06-12 18:51王豫洁郑新东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物管理现实意义文物保护

王豫洁 郑新东

【摘要】在新时期,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文化事业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而且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在考古发掘中文化保护与管理逐渐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在文化保护方面的理论还有待完善,由于缺少文化保护理论的指导,还未形成比较完备的文物保护与管理策略,特别是文物保护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保护技术缺少科学性和专业性,导致很多在考古发掘中出现的文物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管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为此,有必要对考古发掘中的文物加强保护与管理。本文以文物保护与管理为研究切入点,翔实阐述考古发掘之后进行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剖析考古发掘之后文物受到损害的因素,从外界温度与湿度、微生物与害虫、酸性物质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并尝试从控制温度与湿度、做好密封与避光处理、加强微生物和害虫防治、增强氮气防护、构建临时实验室五个层面,提出有效的文物保护与管理策略,以期可以为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些许有益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管理;现实意义;损害因素

【中圖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6-183-03

【本文著录格式】王豫洁,郑新东.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与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6):183-185.

引言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对于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对于我国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给予了高度赞誉,明确指出,考古发掘对于延续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广大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与要求,考古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亟须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考古学,这不仅可以提升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水平,而且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保存下来,可以让历史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传承下来。其实,历史文物不仅仅是一件件产品,更关键的在于文物彰显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通过对考古发掘中的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可以将历史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底蕴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文物的真正价值。在进行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需要对现场文物加强保护与管理,由于历史文物刚刚出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文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这样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需要采取相关的文物保护措施,最大限度避免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害,这就需要对于文物挖掘行为保持慎重的态度,既要防止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害,也要防止在出土过程中划伤或者破坏文物。为了更好地对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进行保护,需要深入认知与理解对考古发掘文物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分析影响考古发掘文物的损害因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水平。

一、考古发掘之后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出土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而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即使后人生产出的文物与原始出土文物具有相似的形态,也无法全面还原出土文物的原始面貌,更无法展现出原始文物的神韵,与此同时,在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方面无法与原始文物进行比拟。面对出土文物具有的不可再生性,需要在考古发掘现场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确保出土文物保持原始状态。例如,南水北调许昌段禹州新峰墓地出土的唐钧黑釉瓷罐和许昌十王墓地出土的“凤鸟太阳、马车平安出行”升天图画像砖。上述这些文物非常珍贵,而且现存数量较少,它们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产物,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由于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文物工作者需要谨慎小心,在发掘过程中防止文物受到损坏,避免出现文物价值打折扣的不良现象,这样才能将历史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发掘遗址的不可复原性

历史文物一般存在于古代遗址中,还有一些文物会出现于帝王将相、名门贵族的墓穴里,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源。有些人受经济利益驱使,会主动采取发掘文物行为,在发掘技术条件的制约下,此种挖掘行为很容易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除了不法分子的主动挖掘文物行为之外,还有一些文物工作者在发掘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遗址破坏问题。立足于历史文物保护视角,无论是遗址,抑或是墓葬,都具有着相同的重要地位,是一种宝贵的遗产,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此外,文物自身具有的时代、文化、习俗等信息是赝品无法替代的。为此,在考古发掘历史文物的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一方面,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遗址的保护。虽然遗址和文物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遗址中往往也会有很多文物,透过遗址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由此可见,保护遗址对于保护历史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1974年,西安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还有很多战车、战马以及武士俑,为了更好地保护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工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最大努力保护了遗址。除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外,还有皇室陵墓,它们都是拥有庞大体积的大型遗址,既是考古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是我国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代表性文物。从国内众多重点文物保护情况来看,大型遗址的数量在遗址总量中占比百分之二十五,可见,对大型遗址进行保护至关重要。遗址因为不可复原性而具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既是我国历史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的文化动力。

(三)出土遗物的不可替代性

在进行考古发掘时,除了需要做好文物遗址保护工作之外,还要加强对出土遗物的保护。出土遗物具有着不可替代性,但也有一些出土遗物在现代化技术的处理下可以还原本来模样,这样就可以利用出土遗物向世人展示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风土人情;同时,有助于世人更好地了解此时代的工艺水平。例如,无论是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彩陶文化,抑或是战国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都具有不可替代性,都体现着所处历史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为例,金缕玉衣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物,此件文物不仅属于汉代高规格的丧葬殓服,而且体现着西汉文化,这对于后世深入研究和了解西汉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可见,对于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出土遗物进行保护与管理至关重要,在保护出土遗物时,可以将出土遗物放置在特定的实验室环境下,先对出土遗物进行完整保存,再对出土遗物开展相关研究。与此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出土遗物的运输环境,因为一旦遗物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遗物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最明显的是颜色的改变。例如,很多墓穴中的丝织品在封存的环境下或者密闭的空间里可以保持亮丽的光泽,但出土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仅出现颜色变得暗淡的问题,而且会发生生锈、形变等不良现象。由此可见,在处理出土遗物时,需要在保存的基础上开展研究,这样才能确保出土遗物的价值。

二、考古發掘之后的文物损害因素

(一)外界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一般而言,大部分历史文物长期埋在地下,对于地下环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性,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地下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当考古发掘文物出土之后,环境中的温度与湿度发生了极大变化,此时文物就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主要表现为破损反应。以漆木器为例,很多考古发掘现场的漆木器表层都会存在一定的细纹或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当现场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漆木器的表面会随着空气中水分的变化而出现剧烈改变,不仅会出现表面结构收缩的问题,还会出现漆皮脱落、起翘、木体裂缝等问题。此类问题既会对漆木器造成一定的损坏,也会直接改变漆木器的原本样貌,这样就会影响文物工作者对漆木器进行观察与研究,不利于发现漆木器的真正价值。以许昌市2006年凤凰城公寓发掘时出土的漆盒、漆奁……漆器为例,此类漆器出土时黑、红漆明光发亮,器物外表雍容华贵,可是取出后不一会儿就出现黯然失色、脱漆翘皮的现象,甚是可惜。

(二)微生物和害虫的侵蚀

除了温度和湿度会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造成不良影响之外,微生物与害虫也会对出土文物的色泽以及完整性造成影响。绝大多数的历史文物在出土之前处于非常密闭的环境中,基本上很少会接触到微生物与害虫。一旦被发掘出土之后,文物可以接触的微生物与害虫数量就会大量增加。文物表面与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发生不同的反应,这样就会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定的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化合物的作用之下文物很容易出现变色现象。从考古发掘的现实情况来看,文物在出土之后有些木质的颜色会变得更深,颜色变深会对文物工作者开展研究造成一定的阻碍。有些文物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在岁月的洗礼下,文物表层会出现很多有机物质,此类有机物质恰恰可以称为“害虫的食物”,这样就会出现文物被害虫啃食的问题,进而对文物的完整性造成极大影响。

(三)酸性物质的侵害

在新时期,工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很多酸性物质在空气中漂浮,例如,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此类酸性物质可以与空气中的水分子发生不同程度的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的刺激下腐蚀性得到增强。当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离开地下环境之后,就会同空气中含有的酸性物质接触,酸性物质对文物表面进行腐蚀,这样就会将完整的文物表面破坏掉,既无法保证文物的完整性,也无法确保文物的美观性,尤其是纸质文物与金属材质的文物最容易受到酸性物质腐蚀。

三、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与管理策略

(一)控制现场的温度和湿度

由于空气中的湿度与温度对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影响很大,因此文物工作者对于温度和湿度这一因素必须加以重视,合理控制温度与湿度是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文物工作者需要以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性质、材料以及珍贵程度为重要参照,进而采用特定的防护措施。以含水量较高的竹制器皿为例,文物工作者往往利用浸泡的方式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处理,这样就可以充分保证出土文物内部与外部湿度的平衡。如果出土文化的含水量高达百分之百,那么文物工作者就要利用密封的方式确保湿度平衡。对于需要保持干燥的出土文物来说,文物工作者需要适当使用干燥剂,干燥剂主要为硅胶干燥剂,此种干燥剂既可以起到保证出土文物干燥的作用,也不会对出土文物造成二次污染。

(二)对必要文物采取密封和避光措施

空气中的酸性物质对出土文物造成的腐蚀不容忽视,为了有效防止酸性物质对出土文物造成侵蚀,文物工作者需要对重要文物进行密闭与避光处理。虽然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碳等对于出土文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如果同出土文物发生某种反应,就会给出土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密封与避光处理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出土文物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文物工作者可以在发掘现场采取一定的密封与避光措施,例如,可以利用保鲜膜进行密封处理,将保鲜膜紧紧包裹在出土文物上,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出土文物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时间。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黑色塑料袋对出土文物进行避光处理,因为黑色塑料袋具有较强的遮光性,将空气中的紫外线进行遮挡,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外界光线对出土文物造成不良影响。

(三)防治有害微生物和害虫

从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现实情况来看,有害微生物对出土文物的影响很大,甚至严重威胁了遗址与文物的保存。面对此种情况,文物工作者需要加强防治有害微生物与害虫,采用一定的害虫防治措施,防止出土文物造成严重破坏。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文物工作者在开展考古发掘现场勘察和发掘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在考古发掘现场使用熏蒸剂,并且要确保熏蒸剂全面渗透。在熏蒸剂的作用下,害虫和微生物等有害生物数量会大量减少,这样就可以达到灭虫杀菌的重要目的,进而更好地保护出土文物。

(四)采取氮气保护

氮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常常被用于食品保鲜、药物储存、塑料制品生产,随着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始逐步应用到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使用氮气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进行保护,能避免文物和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当前,一些文物考古发掘单位购置了制氮机,制氮机制造的氮气可以确保新出土的文物在短时间内与外界空气和水分进行隔绝,此方式尤其适合应用在木质文物、金属文物等类型文物的保护工作中,能最大限度确保出土文物保持原始面貌与神韵。

(五)推动临时实验室在考古发掘现场的搭建

要想加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需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深入探究。在文物考古发掘的现场需要对文物进行初步研究,这样可以获得出土文物的基本历史信息、所处地理环境信息、温湿度情况等。构建临时实验室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做好出土文物研究工作,更关键的目标在于能临时开展相应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这样就可以防止出土文物造成进一步的损坏。因此,在构建临时实验室的基础上,可以配置相关专业人员、专业仪器设备。比如,可在临时实验室配备专业的温湿度测量仪器、可调可控温湿度存储环境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如何做好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值得深入思考。在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文物考古发掘现场影响文物保护的各种因素,还要采取专业的技术、方法以及配备专业的设备、材料对文物及时加以专业保护,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确保出土文物的完整性,真正体现出土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梁丽敏.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4):160-161.

[2]王玉林.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7):223-224.

[3]王涛,蒋璐,张翔.考古出土文物保存管理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南方文物,2020(3):265-268.

[4]刘蓓,杨瑾,韩佳荣.如何做好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现场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60-161.

[5]桑声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原因及保护措施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155-157.

作者简介:王豫洁(1968-),女,汉族,河南漯河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为考古发掘。

猜你喜欢
文物管理现实意义文物保护
《夺冠》:女排精神在深化青年思想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试析文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新时期文物创新管理模式探析
关于文物管理工作的探究
心灵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