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卫生角度看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对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的启示

2022-06-12 21:19胡逸玮
西部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风景园林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也为了在公共卫生事件不断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发挥风景园林学科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利用绿地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在发现近代以来公共绿地已经有意识促进公共健康的基础上,探讨挖掘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的作用,这不仅可发挥公共绿地对于公共健康的积极影响,并且有利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公共健康视角规划公共绿地可以从山水、构筑、植物三个方面展开:(一)以山水景色促使人们亲近自然,形成健康理念;(二)以园林构筑理念打造健康生活空间;(三)用多样植物抚慰人们疲惫心理,养成积极心态。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共健康;城市公共绿地;中国古典园林

中图分类号:R193;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0-0060-04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公共卫生事件爆发

国家建设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如人口集聚、公共卫生事件频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等问题,都严重地危害了城市建设,其不良影响不容忽视。与此同时,与传染病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1]。它们的突然出现无一不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发展的进程,给城市居民生活笼罩上一层阴霾。各学科都在思考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公共健康质量的课题。

多种科学研究表明,城市公共空间特别是城市绿地,能够很好地促进居民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2]。風景园林由于在优化自然环境、改善气候条件、改善公共卫生状况等方面具有其特殊优势,理应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发挥作用。

(二)公共绿地可促进公共健康

在东西方历史上,植物和自然环境对人体的有益作用已得到认识和应用。在英国等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健康卫生作为绿地的重要功能之一为人们所进一步熟知,西方国家通过以“翡翠计划”①“大伦敦计划”②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现对于绿地健康功能的应用[3]。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领域开放绿色空间已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设置方案内容。随着医疗技术的创新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绿地对于健康的有益影响已从原来的仅依赖植物和自然空间发挥其自身属性功能这种单一途径,逐渐转向通过合理规划其分布等一系列因素达到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从而来指导城市更好的发展[4]。

(三)中国古典园林蕴含朴素健康理念

中国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对自然与生活的总结,凝练出了传统的健康文化理念,直至今日仍然渗透到很多科学领域,如中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植物学等,以及园林、花园、生态、环境等学科背景都能看到它的踪迹[5]。

园林是联系人与自然重要枢纽之一,其自古以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途径促进着人类的健康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长期智慧和知识的结晶,它将植根于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健康理念与思想通过各多种方式渗透进营造的景观中[6]。健康理念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中从造园理念、园林布局、建筑、植物和相关的诗文艺术等元素中都可窥见其踪影。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一)可发挥公共绿地对于公共健康的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绿地在促进人类健康和防治传染病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综合作用于人的生理与心理,且相互影响。例如,人们在绿地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减轻心理问题引起的疼痛和虚弱等身体症状。同时,身体不良症状的缓解,也可以减少心理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社交积极性[3]。笔者分别从要素和空间两个层次探讨其对于健康的积极影响。

1.要素

在塑造园林空间的各要素中,自然元素尤其是天空、阳光、植物、水景,可以改善环境条件,提供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生理方面:(1)绿地植物可改善空气条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污染物,能够直接而积极地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有益影响;(2)植物以及自然环境中的风和水等要素可改善环境的热舒适度③。植物具有一定的遮阳效果,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蒸发水蒸气以增加空气湿度,不仅可有效降低夏季当地环境温度,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④。特别是常绿植物,不仅在夏季时可以发挥作用,冬季时亦可遮挡寒风、调节小气候。(3)植物和水景等可有效降低噪音,有助于创造怡人的环境,促进人们生理健康[7]。

心理方面:城市花园通过综合利用或刺激嗅觉、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的手段,拼合各种元素创造人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使得人可以接触生命或类似具有生命形式与活力的自然环境,达到刺激五官、产生联想的作用,给人一种有别于城市室内环境的身心感受,起到帮助人们精神愈合的效果[3]。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更快地适应环境,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这些自然要素可以被用来很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促进人类健康的治疗和康复。

2.空间

各种要素聚合而成的风景园林空间整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公共健康的场所,笔者认为其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路径提供支持。

(1)提供活动支持:保持健康的重要基础之一便是持续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研究发现,户外活动比室内活动的满意度和满意度更高,人们更愿意重复它们。绿地是开展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出色的无障碍性和精致的设计可以促使人们进行更多的步行行为。园艺活动也可以起到恢复身体机能的作用[8]。

(2)为传染病防治应急服务提供空间: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时,绿地可为城市提供应急空白空间,在控制传染病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治愈弱势群体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9]。

(二)有利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受西方设计理论的影响,我国的景观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在很长时间内忽视了我国历史悠久且水平高超的建筑和园林文化。同时,在诠释了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中,又多局限于对古典技术和元素的生硬模仿,对于人居环境及景观的理解和表达则停留在表面部分的参照[10]。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需求变化,公共园林建设对于公共卫生发展越来越重要。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探索在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有利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研究古典园林的意义正在于古为今用、与古为新。4AEAB522-0794-4DC0-809C-1050E8EB7AAA

三、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对公共绿地建设的启示

(一)以山水景色促使人们亲近自然,形成健康理念

山和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形式既受中国画论、诗歌、美学和“隐逸”思想的影响,也与养生密切相关。例如,唐代园林,石山建设尚不为多,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时下的石头主要功能之一便是“坐卧”。古人认为,“亲近自然”和“动静结合”是两种可以很好促进健康的手段。白居易在选择庭园用石时,便会根据“方长平滑,可以坐卧”的选择标准进行筛选。在古人看来,水面的大小都对于健康有所促进。大则令人心旷神怡,小则令人平和宁静。故不会刻意追求水面的大小,而是因地制宜。有的时候园林中会根据需求设置流水,体现着环境的生机盎然,从而振奋园主的心情[11]。

这种“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良好生态环境时能够使人们启发灵感、助长神思,起到活跃思维、协调生理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感受不同自然形态下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气候。在营建公共绿地时候可参考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思路,可沿路放置叠石供“坐卧”休憩;选择石料时,可侧重于自然的石材,也可结合活动设施建置,如铺设健身的石子路供人踩踏,既有利于人们亲近自然,也可动静结合。在营造水景时,不需刻意追求大水面,依据环境情况或开朗或幽静,尽量打造活水以展示景观的活力,振奋人的心情。

(二)以园林构筑理念打造健康生活空间

一方面,在传统养生观念中,健康的塑造主要靠“静养”这个行为方式,同时辅助以适量的运动,即“动静结合”。因此,在古典园林中活动场所的周边甚至内部都有可供休息的坐凳和卧石等,可供观赏疲劳之余坐下休憩;另一方面,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物的观赏方式有两種,为“静观”和“动观”,故景点与景点之间往往会设置方便移动的交通路线或廊道,如走廊、桥梁等以便“动观”。而“动观”与“静观”的组合观赏方式正是“动静结合”养生方法的深刻体现[12]。除此之外,中国古典园林会创造了蜿蜒的园林路径,视觉和体感上扩大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也增加了园林的自然意趣。为了使游人尽可能通过这些道路,感受曲径通幽的妙处。设计者往往会精心设计园林道路,做到“步移景异”,通过亭、平台、廊、桥、檐等建筑、花草景观的和谐布置,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空间,在不同视角上实现不一样的景观效果;使坐、立、走、嗅觉、摸、看、听等感觉交替发生,达到不同于在一般运动场所室内外慢走的健康效益,兼具多种趣味。

在营建城市公共绿地的时候亦可参考此种营建方式,路径的设置尽量曲折蜿蜒,结合不同的景点与植物搭配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促进人的主动活动,做到在康体健身的同时收获妙趣横生的心境。活动场地的设置要注意动静结合,结合不同的活动提供充足的休憩空间。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要素搭配,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十分注重宜人小气候环境的塑造。比如,在上海豫园中,著名的黄石大假山顶部设置了一座“望江亭”,夏季在亭中可以感受到拂面东风,吹去燥热;冬季南面开敞的空间没有围合遮挡任何的建筑与植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以达到增温效果;亭子的背面即西北部,则使用植被、假山围合成坚固的“挡风墙”,起到保温的效果。这种构置方式能够使身在其中的人处于一个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中。设计者通过地形、水、建筑等环境要素构建小气候环境、改变空间环境的气流和风向、调节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在炎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里可以缩小身体对环境的感知差异,使保持生理机能免受外界的过度刺激,在景观环境中获得舒适的身体感受,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13]。

(三)用多样植物抚慰人们疲惫心理,养成积极心态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构景题材,人们对于花木的选择和栽植培育都格外用心。首先,在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中会注重植物一定的实用性,比如蔬菜、药草等的种植。

其次,古人已经意识到植物在康复景观中能够起到丰富的作用,可以在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不同方面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根据需求对不同的植物类型,如观叶、观花、观果、藤蔓类、草本类、水生类等的植物进行选配。同时,在视觉方面,不同的视觉景观尤其是色彩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在配植养生型植物时会充分考虑各种花木的色彩与形态。此外,还注重根据不同花草的季节性特征进行布置,让人们有不一样的感官体验。这种选择方式既体现了“四季有景可赏”的设计原则,也体现了“四时摄养”的养生观点[14]。

最后,有许多植物植物被人们赋予了文化意义,它们往往能够抚慰人们的身心,成为舒适感与归属感的产生介质。有些花木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担当着许多的象征意义。古时便有“君子比德”一说,给予花木人的品格,从人类的角度去观察理解自然,并从中提取启发人心的伦理教训;有些花木能代表一个地方的区域特征,成为一个地区的形象标志,往往会引发人的联想,甚至给人以慰藉。

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营建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植物实用性的发掘,在合适的场景下构建园艺疗法的发挥场所,在听、嗅、观、触等方面都给予人一定的疗养功能。同时也需要关注植物的文化性,给人以心理上的安慰与调节。

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一种“诗意栖居”的理想空间典范,深受人们的倾慕和渴求。身处园林其中,能够对自身身心进行修复,使身体与心灵逐步恢复健康状态。景致交错,生机盎然,趣味丛生。人们会感到悠然自适,毫无拘束。作为现代康复景观的雏形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健康启示是宝贵而丰富的,将我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康复景观理论结合应用于城市公共绿地的营建,有助于为我国在绿地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参考,为该领域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注释:

①翡翠计划:西方某些国家对城市绿地计划的别称。

②大伦敦规划: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规划从蓝图式、物质性的规划,向倡导式、过程性的规划演变。1997年劳工党重新执政后,大力推行把国家、市场以及人民结合在一起。2000年通过了《大伦敦市政府法》,选举成立了大伦敦市政府(GLA:GreatLondonAuthority),加强政府对规划的影响。并在2004年颁布了第一版的《大伦敦区域空间战略规划》(简称《大伦敦规划》),此时的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指出要将伦敦树立为示范性的可持续全球化城市,并期望从经济、社会和改善环境三方面措施予以实现。2008年利文斯通颁布了第二版《大伦敦规划》(2008),这一版规划对第一版进行了补充完善。2011版的《大伦敦规划》面世,不同于前两版的“总体—分区”的框架,此版规划提出“追求质量”的可持续增长目标,直接辅以“地方、人、经济、气候、交通、场所”六大主题策略。2016年公布的《大伦敦规划》更加注重公众参与,不论是私人、公共组织、志愿者还是社区组织都可以参与。2021年3月2日大伦敦地区议会审议并正式发布《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即新版“大伦敦规划”,规划期限至2041年,其内容涵盖了大伦敦地区交通、环境、经济发展、住房、文化、健康等关键领域的未来发展战略。4AEAB522-0794-4DC0-809C-1050E8EB7AAA

③热舒适度:热舒适度是指大多数人对客观热环境从生理与心理方面都达到满意的状态。

④热岛效应: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祥,申世广,李灿柳.公共健康视角下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策略研究[J].园林,2020(4).

[2]杨瑞,欧阳伟,田莉.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的渊源、发展与演进[J].上海城市规划,2018(3).

[3]李树华,姚亚男,刘畅,等.绿地之于人体健康的功效与机理——绿色医学的提案[J].中国园林,2019(6).

[4]董玉萍,刘合林,齐君.城市绿地与居民健康关系研究进展[J].国际城市划,2020(5).

[5]戴秋思,展玥.中国古典文人园林养生思想与造园的相关性初探[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4).

[6]张学玲,李雪飞.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健康思想研究——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J].中国园林,2019(6).

[7]李雄,张云路,木皓可,等.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20(4).

[8]干靓,杨伟光,王兰.不同健康影响路径下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J].风景园林,2020(4).

[9]蔡丽敏.后疫情时代绿地及开敞空间拓展功能研究[J].园林,2021(5).

[10]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下[J].中国园林,2000(4).

[11]白丹,闫煜涛.白居易的园林情结及其对传统私家园林的影响[J].广东园林,2007(3).

[12]张一奇,许卫良.中国古典园林的养生方法与思想[J].福建林业科技,2010(3).

[13]张轶,赵苛宏.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康复性景观思维探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14]童蔡萍.淺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康复功能——以沧浪亭为例[J].建筑与化,2019(3).

作者简介:胡逸玮(1999—),女,汉族,福建上杭人,单位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研究。

(责任编辑:杨超)4AEAB522-0794-4DC0-809C-1050E8EB7AAA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园林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试析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常用造景水生植物及其应用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之意境
现代园林设计思想于《园冶》中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公园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漏窗的艺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