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2-06-12 22:00黄侃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理论校企共建

摘 要 以“共生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立项建设的62个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并实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的6个主要影响因素和11条影响路径,并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岗位需求”导向的合作对象选择机制、构建“对称互惠”的共建模式、重视“体系化”运行机制建设、完善“企业标准”的内部条件、补齐“企业端”的政府主导等提升高职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生理论;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1-0074-07

作者简介

黄侃(1982- ),男,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高級工程师,青年井冈学者(南昌,330013)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校企合作的校企集群绩效测度模型及其进化路径研究”(19YJA880015),主持人:黄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战略,对为支撑强国战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与行业企业实际生产岗位需求不符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也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强国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为破解上述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下简称“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社会资源,直接将企业的生产任务作为实训教学项目,实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零距离对接,达到“在生产中育人,在育人中生产”的目的。同时,国家出台的政策也给予了支持,如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就明确要求: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1];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中也明确要在全国建设12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一系列有关政策的出台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

由于目前我国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多是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时井喷式开展建设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期研究和实践积累不足,存在盲目跟风、搞面子工程的情况,使得我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又称为基地绩效)不佳的情况普遍存在,持续发展能力弱、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逐渐显现[2],有些生产性实训基地甚至成为了高职院校的负担和累赘。如何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科学识别并评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的影响因素。而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基本都是通过经验总结来分析基地的建设策略,如王志明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于教学实训功能、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产品生产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技术研发功能[3];丁建洪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包括学校管理、企业管理、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4]。由于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实践的总结,在相关理论指导下采用数理分析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而从影响因素角度来揭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规律的几乎没有,在理论性和科学性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基于此,本研究以“共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生产性实训基地拟态为生物共生系统,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拟态为生物共生系统的能量产出,以SEM模型和数理分析的研究方法指出影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的改进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研究不足的同时,为实践提供参考。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共生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共生理论”通过将多主体的合作拟态为自然科学中多物种共存的共生,用于揭示多主体集群合作关系和合作绩效的科学规律。该理论观点包括:第一,定义了共生系统的构成,包括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要素。其中,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单元;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的结合形式,包括“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共生环境是除去共生单元外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第二,共生能量是共生系统在共生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能量,反映了共生系统的共生成效,见图1。

(二)研究假设

按照“共生理论”的内容,共生能量是共生系统的产出,而共生系统可以用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来描述,即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共生能量的产生发生影响。因此,将该理论应用到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中,可以将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生物拟态为校、企集群共生的共生系统,其中,共生系统组成的三要素映射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影响因素的三个维度;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映射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简称“基地绩效”),从而构建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系统框架,见图2,并作出研究假设。

1.“共生单元”维度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设

“共生理论”的“质参量兼容原理”要求共生单元之间只有具备某种内在联系并发生能量交换时才有可能形成共生关系。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而言,高职院校通过获得企业生产订单、生产设备、生产经验等资源注入,促进其人才培养与岗位直接对接;同样,合作企业通过高职院校在场地、人员、智力等方面的支持,可以优先获得与企业高度适配的毕业生,并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在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过程中实现了优势互补,发生了能量交换,可判定共生关系成立,且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个“共生单元”。由此,作出如下研究假设:

H1a:高职院校对基地建设成效有直接正向影响;

H2a:合作企业对基地建设成效有直接正向影响。

2.“共生关系”维度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设

“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而言,其“共建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校企双方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其中,基地的“共建模式”既包含校企双方在资金、设备、人员、场地等方面的资源投入行为,也包含校企双方基于投入获取相应收益的分配行为,可对应于共生系统的“共生行为模式”;同样,基地的“运行机制”,包含了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养、生产性实训、教材开发等合作的具体内容,从而反映出校企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即对应于共生系统的“共生组织模式”。由此,作出如下研究假设:

H3:共建模式对基地建设成效有直接正向影响;

H4:運行机制对基地建设成效有直接正向影响。

3.“共生环境”维度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设

“共生环境”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所有外在条件,可以分为内生性环境和外生性环境两类。内生性环境一般由共生单元在形成共生关系时自行生成,外生性环境由不直接参与共生关系的第三方建立,且共生单元在外生性环境中活动。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其内生性环境可对应为基地的“内部条件”,主要表现为基地的设施设备条件、校企师资人员情况、职业技能鉴定能力等内容;其外生性环境可对应为基地的“外部支持”,主要体现为政府、行业等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情况。由此,作出如下研究假设:

H5:内部条件对基地建设成效有直接正向影响;

H6:外部支持对基地建设成效有直接正向影响。

4.共生三要素之间影响路径分析及研究假设

同时,依据“共生理论”可知,“共生关系”反映了“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共生环境”反映了“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条件。也就是说,“共生单元”对“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产生影响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对“共生能量”产生间接作用。因此,继续作出如下研究假设:

H1b:高职院校通过共建模式对基地建设成效有正向间接影响;

H1c:高职院校通过运行机制对基地建设成效有正向间接影响;

H1d:高职院校通过内部条件对基地建设成效有正向间接影响;

H1e:高职院校通过外部支持对基地建设成效有正向间接影响;

H2b:合作企业通过共建模式对基地建设成效有正向间接影响;

H2c:合作企业通过运行机制对基地建设成效有正向间接影响;

H2d:合作企业通过内部条件对基地建设成效有正向间接影响;

H2e:合作企业通过外部支持对基地建设成效有正向间接影响。

(三)概念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按照“共生理论”的相关内容,构建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见图3。在这一概念模型中,菱形代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又称基地绩效,是模型的因变量;虚线的矩形框代表“共生理论”共生三要素的3个影响因素维度,矩形代表6个主要影响因素,是模型的潜变量;他们共同对基地绩效因变量产生影响作用。

三、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一)观测指标选取

通过邀请多所高职院校的教育专家、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反复商讨和研究,最终构建了由1个因变量、6个潜变量、29个观测指标组成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影响因素模型,见图4。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立项建设的62个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三年建设周期内产生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容量共186个,超过测量指标的5倍以上,达到样本数量的最低标准,符合结构方程建模的要求。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大部分观测指标的数据来源于教育部职成司主页“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专题专栏中《行动计划》管理平台中填报的绩效数据;二是部分院校数据来源于相关院校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三是部分补充数据通过对相关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数据预处理

鉴于本次研究所采集的观测变量数据单位和度量尺度均不一样,存在量纲不同无法比较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统一采用归一法对所有指标数据去除量纲,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二)信度及效度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在采用SEM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实证前,本研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和Cronbach’s α系数分析,对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1.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和组合信度(CR)对样本数据的信度水平进行检验。通过调用SPSS(19.0)并选择“α”模型系数进行可靠性分析,显示样本数据7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介于0.816~0.915之间,均大于标准要求的0.800以上。同时,通过对验证性因子分析各构面潜变量因子载荷进行计算,模型中每一个构面的CR值均介于0.83~0.92之间,见表1,满足大于0.7的限制性水平。综上表明,本次用于实证分析的样本数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效度检验

模型效度检验可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的检验,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来验证模型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首先调用AMOS(26.0)建立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并进行模型拟合。从表2所示的分析结果来看,其卡方自由度比(χ2/DF)为1.781,满足标准要求的介于1和3之间;比较拟合指标CFI为0.914,TLI为0.901,满足标准不小于0.9、接近于1的要求;RMSEA为0.065,SRMR为0.066,满足标准小于0.08的要求。如上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各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

然后,通过计算模型所有构面的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发现,模型7个变量的AVE值介于0.54~0.79之间,见表1,均在0.5以上,表示模型具有可接受的收敛效度。

调用AMOS计算7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并逐一计算7个变量AVE的平方根(表1“相关系数矩阵”对角线上红色数字所示),结果显示,每个因子都符合“该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表明本研究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三)模型实证与分析

1.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及拟合

按照概念模型,调用AMOS(26.0)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影响因素初始结构方程模型,附加样本数据后,进行模型拟合和计算,发现在95%的置信水平下,“高职院校→基地绩效”“合作企业→基地绩效”和“合作企业→外部支持”3条路径的P值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1a、H2a验证不通过。

继续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按照P值由大到小,逐条删除三条不显著的路径。经修正后的最终模型见图4,其各条路径的P值在95%的置信水平下均显著,且各项拟合指标均有所改进,见表3,其卡方自由度比(χ2/DF)为1.744,比较拟合指标CFI为0.915,TLI为0.906,RMSEA为0.063,SRMR为0.070,各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表明修正后的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较好,且与实际数据反映的变量关系一致程度较高。

2.直接效应的路径分析及假设检验

从模型分析可知,“基地绩效”存在4条直接影响路径,表明共建模式、运行机制、内部条件和外部支持四个潜变量对“基地绩效”因变量的影响是直接的,存在直接效应。其影响系数(标准化路径系数)情况分别为共建模式(0.119)、运行机制(0.303)、内部条件(0.187)和外部支持(0.177),见表4,表明研究假设H3、H4、H5、H6成立。

3.中介效应的路径分析及假设检验

从模型分析可知,共建模式、运行机制、内部条件和外部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在“高职院校→基地绩效”“合作企业→基地绩效”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具有一定的中介效应。因此,本研究继续对上述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

Bootstrapping检验方法是当前比较理想的中介效应检验法,具有比较好的统计效力。本研究调用AMOS(26.0),采用Bootstrapping检验方法,设定检验样本数目5000个、百分位置信水平95%、偏校正置信水平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在95%置信水平下,路径“高职院校→基地绩效”和“合作企业→基地绩效”的Bias-corrented和Percentile间接效应区间均不包含0,且“高职院校→基地绩效”4条中介路径、“合作企业→基地绩效”3条中介路径均显著,表明“高职院校→基地绩效”“合作企业→基地绩效”的中介效应显著,其中“高职院校→基地绩效”中介效应系数(影响系数)为0.194,“合作企业→基地绩效”中介效应系数(影响系数)为0.138。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結论

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一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受到6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包括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共建模式、运行机制、内部条件和外部支持;二是共建模式、运行机制、内部条件和外部支持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其中运行机制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影响作用最大,是提升建设成效的最主要因素;三是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共建模式、运行机制、内部条件和外部支持4个因素的作用,间接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发挥影响,这表明,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的规模、效应等优势,只有在对共建模式、运行机制、内部条件和外部支持产生正向作用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四是合作企业在共建模式、内部条件两个方面能发挥比高职院校更大的影响作用,而高职院校在运行机制、外部支持上的影响作用较大,尤其是在外部支持上,合作企业对其影响路径不能建立,反映了合作企业并不能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外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对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有不利影响。

(二)讨论与分析

1.系统性整体优化是提升基地建设成效的必然要求

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取决于6个影响因素的相互协同、共同作用。因此,从6个主要影响因素和11条影响路径进行系统性整体优化,是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的必然要求。而当前,高职院校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认识不足,导致基地建设措施“散、乱、小”,甚至还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种因为缺乏科学认知导致基地建设系统性不足的问题,是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普遍不佳的主要原因。

2.“运行机制”关键作用被忽略导致成效不佳

从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系数来看,“运行机制”的影响系数为0.303,远高于其他影响因素,表明“运行机制”是基地建设成效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但就现状而言,“运行机制”的影响作用往往被忽略,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在主观上,重“建”不重“管”的现象长期存在,“运行机制”的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二是在客观上,教学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长期困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导致机制不畅、效果欠佳,使得“运行机制”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最薄弱的环节,这也成为当前我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

3.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容易造成“校企错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研中,大部分教育专家和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的规模,会直接影响基地的建设成效。但从研究结论来看,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且其影响要通过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四个中介变量来传导。从现实情况分析,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如果不能将其规模、效益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对生产性实训基地资金设备的投入、合作项目的开展等,就无法提升基地的建设成效,这与本研究“存在间接影响”的结论是相符的。这种认知偏差,会造成基地共建对象的“校企错配”,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造成不利影响。

4.政府对企业“主导缺位”导致企业优势发挥不够

“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之间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即“外部支持”应该来源于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双方。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合作企业对“外部支持”的影响不显著,直接影响路径无法建立,这与理论推导形成了悖论。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政府的主导机制基本都是从高职院校着手,而对企业的主导机制却几乎没有,也就是存在政府对企业“主导缺位”的情况,而这必然会导致生产性实训基地从合作企业获得产业政策支持、行业资金扶持的途径不畅,难以发挥企业在产业和行业方面为基地建设提供足够支持的优势。

六、“共生理论”视域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的提升策略

(一)建立“岗位需求”导向的合作对象选择机制

根据实证结果,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并不是基地建设成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过度追求与规模大、效益好、技术先进的企业合作,在有些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校企错配。“共生理论”也认为,共生对象的选择,要采用非竞争性亲近度规则和关联度规则[5]。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共建中,校企双方作为“岗位”从业人员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双方在“岗位需求”上的一致性,是校企双方构建亲近度和关联度的基础[6]。因此,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对象的选择机制。高职院校可以从岗位需求的数量、规格和质量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择:第一,在岗位需求数量上,选择对专业面向岗位人才需求数量大的企业开展合作,这样的企业合作意愿强、合作动力较足,并且也能为基地提供数量充足的生产订单和就业岗位;第二,在岗位需求规格上,选择主要岗位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的企业,最好是校企双方在技术技能水平上可相互契合,便于相互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第三,在岗位需求质量上,选择设备适度先进、文化环境好、管理规范的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基地内部条件建设的质量和品位。

(二)构建“对称互惠”的共建模式

“共生理论”认为“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行为模式”的最终进化方向。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而言,就是要构建“对称互惠”的共建模式。第一,要在建设全过程中,体现“责权对等”的理念,特别是高职院校不能急于求成,因为追求社会效益而放弃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导致合作双方在投入和收益方面的失衡,挫伤高职院校持续建设的积极性;第二,要构建共建、共管机制,在共建方面,可以通过双方持股成立独立运营的股份制公司,也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来约定双方的责权利;在共管方面,必须由双方共同指派人员,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机构;第三,必须明晰各方非货币资产的投入,比如场地、设备等资产的使用权和归属权问题,做到产权明晰,合作各方可以请法律顾问直接参与项目,避免因为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基地的正常运行。

(三)重视“体系化”运行机制建设

研究结果表明,“运行机制”是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影响最大的因素,要避免“重建不重管”的顽疾,将“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基地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和设计。同时,“共生理論”认为“一体化共生”是“共生组织模式”的进化方向,因此,应构建“体系化”的基地运行机制,对基地建设、教学开展、师资互派等进行顶层设计。第一,不能仅以基地生产项目对个别课程或实训项目进行“碎片化”改造,要以基地具体生产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典型工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形成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专业人才培养与生产性任务相融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第二,要配合基地生产任务,以基地真实产品作为实训内容载体,建立弹性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组织模式,灵活安排实训教学任务和生产任务,并以产品的良品率作为考核标准;第三,要从满足教学、生产、应用技术开发等角度,为基地配备由校、企人员共同组成的结构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并形成基地人员校企互培互聘、共同管理和考核的机制。

(四)完善“企业标准”的内部条件

根据研究结论,在“内部条件”方面,合作企业的影响系数远大于高职院校。因此,应该按“企业标准”进行基地“内部条件”建设。第一,要按照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来进行基地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包括建设与企业相符的生产环境、采用与企业相同的生产设备等,特别在管理制度等软元素方面,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第二,在基地社会服务功能的建设方面,要与企业的标准和需求一致,例如基地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培训要与企业生产所需的工种相关,基地开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要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求相关等。

(五)补齐“企业端”的政府主导

政府对企业的“主导缺位”,是导致企业无法通过“外部支持”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影响的主要原因。要改变长期以来仅由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策略,发改委、工信部等行业、企业主管部门要从“企业端”发力,通过立法支持或制定资金补助、税收优惠、人才倾斜等政策,持续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为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政策、资金和文化环境,促进基地良性发展[7]。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05.

[2]杜中一.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5(3):111-114.

[3]王志明,马广.“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8(9):35-37.

[4]丁建洪,徐洁,兰杏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8-70.

[5]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0-104.

[6]黄侃,危石蕊.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46-47.

[7]馬薇,赵建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9):162-164.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ra-schoo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Co-constructed by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Huang Kan

Abstract  Taking“symbiosis theory”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and taking the 62 school-enterprise joint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in Jiangxi Province’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ction Plan”as a research sample to construct and demonstrate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of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It revealed 6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11 influence paths of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of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and pointedly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job demand-oriented cooperation object selection mechanism, build a“symmetrical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co-construction model,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systematic”operating mechanism,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of“enterprise standards”, and complement the“enterprise side”government-led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school-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 symbiosis theory; Jiangxi Province

Author  Huang K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Nanchang 330013)

猜你喜欢
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理论校企共建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高职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后勤资源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关于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几点思考
以“三赢”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