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的乌鸦意象研究

2022-06-12 00:43张晨蕾
西部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全唐诗乌鸦意象

摘要:意象是作者将自己的某些情感态度加之于客观事物身上后,所形成的种种艺术形象,乌鸦意象即诗人采用乌鸦这一物象来寄托个人的情感。以《全唐诗》为分析文本,可以将唐代的乌鸦意象大致分为太阳祥瑞、反哺孝鸟、百感千愁以及其他内涵等几个方面。综观唐代诗歌,少有意象是单独孤立的,诗人惯常将几个具有类似风格的意象组合使用,以使全诗情感浓烈,基调深沉。乌鸦意象也不例外:(一)乌鸦与荒野战场意象的组合,以营造苍凉悲壮、肃杀荒寒之感;(二)乌鸦与残阳月色意象的组合,诗人借此表达清冷凄凉、孤独寂寞之感。通过对唐诗中乌鸦意象的详细研究,不仅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有着积极意义,并从中窥得唐人特有的精神内涵与思想特质。

关键词:《全唐诗》;乌鸦;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0-0146-04

一、乌鸦的世俗形象综述

乌鸦最早被视为太阳的化身,是祥瑞之兆,古人以“金乌”称之,给予它高度的尊崇与供奉。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夫人墓中便出土了一幅黑鸦立在红日中的帛画,此类文物不同程度地承载了先民们浪漫而瑰丽的美好幻想。先秦时期的巫术文化中,乌鸦也占有一席之地。当时,诸侯王发动征战、择定太子、任命官员等都要依靠占卜来解除疑虑、预测凶吉,“乌占”便是其中之一。随着朝代的更迭,此类巫术中的一部分流传了下来,并渐渐演变成了五花八门的习俗。

汉代古书《括地图》中记载,三足乌是替西王母取食的神鸟。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大人赋》中,也以三足乌作为西王母的使臣。东汉末,道教神话中也有记载,武当山的乌鸦因替真武大帝引路而受到重用,亦被时人封为“神鸟”,受历代供奉,上山之人无不尊崇。

乌鸦也是一种忠贞的鸟。它们一生都奉行一夫一妻,雄鸟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任劳任怨地帮雌鸟筑巢,哺育幼鸦期间,雄鸟甚至捕食来喂给雌鸟。且乌鸦在伴侣去世后,终生不再找第二个伴侣,这使得一夫一妻多妾的古代文人士子大感惊奇,因此都认为乌鸦有着的对爱情的忠贞感。

此外,乌鸦的嗅觉极其特殊,能嗅到腐烂的气息,且喜食腐肉,因此有时便被视为不详,用来构成贬义。南朝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载:“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推枯折腐耳。”即成语“乌合之众”的来源。因为乌鸦是临时聚集的团伙,因此用它来比喻组织散乱、漫无规矩的人群[1]。

二、《全唐诗》中乌鸦的文学意象详论

多数学者在研究乌鸦意象时以宋代为分水岭,宋代之前世人喜乌,宋代之后世人厌乌[2]。这种分类虽符合规律,但也并非绝对,尤其是在唐代。唐代经济文化大繁荣且兼容并包,又正处于过渡时期,因而乌鸦意象内涵十分丰富,不仅继承了前代,又隐隐开始发生转变。本章以《全唐诗》为切入,将唐诗中的乌鸦意象内涵大致分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太阳祥瑞说

1.太阳神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上古先民普遍认为,乌鸦象征着太阳,太阳便是一只三足乌。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只通体漆黑生有三足的乌鸦终年居于红日中央,因周身环绕着太阳的红光,故而被称为“赤乌”,又名“金乌”“踆乌”。唐代以乌鸦作为“太阳神鸟”的诗句数目很多,综观《全唐诗》,此类诗句约有83处,本文仅择其中一二来论述[3]。

沈佺期的《早发平昌岛》中有“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之句,乌鸦在此指代太阳,甫一见到,便给人一种瑰丽壮观之感,海面朝阳初升时那壮美且开阔的意境,被金乌意象渲染得淋漓尽致。相似意境的还有李涉《寄河阳从事杨潜》中的“金乌欲上海如血,翠色一点蓬莱光。”还有杜甫的《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莲花交以响共命鸟,金榜雙回三足乌。”都以乌鸦借指太阳。借三足金乌来比喻日,比直言太阳、红日要好得多,可使太阳形象更为神圣、浪漫且瑰丽,意境亦得到了升华。

因乌鸦被用来指代太阳,而日升日落总与时间的更迭有关,故而,部分乌鸦意象便产生了“时光飞逝、岁不待人”的引申意义。此类诗句往往将日中金乌与月中玉兔两种传说联系起来,乌飞兔走即日月更替,进而表达岁月倏忽而逝之意。唐诗中此类诗句约有22处,譬如权德舆《古兴》中的“晦明乌兔相推迁,雪霜渐到双鬓边”等句。也偶有单用金乌意象而不用玉兔意象的,如蔡允恭《奉和出颍至淮应令》中的“稍觉金乌转,渐见锦帆稀。”顺带一提,诗人有时也用乌鸦来表示朝阳初升、时间尚早,数目约有19处,不做单独说明。此类诗句如王维《早朝》中的“皎洁明星高,苍茫远天曙。槐雾暗不开,城鸦鸣稍去。”等。

2.祥瑞之兆

早在春秋时代,晋成公绥的《乌赋》便有记载:“夫乌为瑞久矣。”言乌鸦作为祥瑞已经很久了,至唐代这一寓意也仍然存在,《全唐诗》中较为常见,约有27处。

张籍《琴曲歌辞·乌夜啼引》中的乌鸦便是乌啼报喜的含义。“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吏人因罪入狱,欲倾全家财产来为自己免罪,其妻夜半梦醒听闻乌鸦啼叫,心下觉得应是好兆头,官府定会赦免丈夫,后果然如此。诗篇开头“秦乌”借用了古时“乌头白”的典故,借“乌啼”来比喻喜事、吉祥与希望,诗中乌鸦便犹如喜鹊,是世间一切美好的先兆。

“辩士安边策,元戎决胜威。今朝乌鹊喜,欲报凯歌归。”杜甫在《西山三首》的末尾两句中写道,乌鸦与鹊鸟似乎都为战争的胜利而欢呼雀跃,争着想要将将士凯旋的捷报传回家国。诗中的乌鸦在人们心中即是专门传递好消息的信使,见到乌鸦,便知晓它定是来传达喜事的。

(二)反哺孝鸟说

唐代是孝道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纯孝”的传统在当时得到了充分的继承与发扬,许多常见的诗词意象也都被赋予了“孝”这一意义,乌鸦意象亦是其中之一。《全唐诗》中此类诗句较少,仅有十处左右。虽数目不多,但这一意义在当时深入人心,在其余文学作品中亦时常出现。

乌鸦自古就有“孝鸟”的美称。《本草綱目·禽部》言:

“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民间传闻,乌鸦长大后会将食物衔回巢中,嘴对嘴地喂给母鸦以回报养育之恩。然而据四川大学张永言教授研究,最早乌鸦被叫做“兹乌”。“兹”在当时有黑色的意义,后因儒家宣扬孝道以顺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才将其写做“慈乌”,解释为“孝”的意义,因而产生了“反哺”这一说法。至唐代,“反哺说”已被诗人广泛地应用于诗歌创作中,乌鸦作为“反哺孝鸟”的意象从此更为普遍了[4]。

白居易在《慈乌夜啼》中便采用了这一意象。“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乌鸦失去了母亲,每日夜半哀伤啼哭,仿佛哀诉着未能尽到反哺孝养之责。白居易的母亲是落井身亡的,政敌借此事大做文章,弹劾他不孝,生母亡故加之政途失意,白居易为此心力交瘁。此诗便作于那时,借乌鸦失母夜啼,极言对母亲逝世的哀痛之情,其孝心溢于言表,闻者感怀。

他的《和大觜乌》中也道,乌鸦中的一类名叫“慈乌”,平素勤勉劳作,每每捕来食先喂给母亲,自己却时常食不果腹。为母亲求食时不慎被弹弓打中,心中唯一的遗憾竟是反哺母亲的时日过短,未能长久地尽孝。此诗极具拟人化地描绘了踏实勤勉的孝鸟慈乌这一形象,其主旨虽不在于歌颂孝道而在于讽刺现状,但仍从中可见,在唐代诗人眼里,慈乌不忘生养之恩而衔食喂母,犹如古人行佣供母、卧冰求鲤,乃是至纯至孝的象征。

(三)百感千愁说

乌鸦还时常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愁,《全唐诗》中,乌鸦这一意象也时常承担着友人别离、游子思归、女子相思等愁绪[5]。

1.友人别离与游子思归之愁

古来写离别的意象数不胜数,柳、亭、孤舟、飞鸟等等,乌鸦亦是其中之一。《全唐诗》中,表示别离与思归之愁的诗约有29句。唐代诗人严维有一首《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此诗写的是作者送别好友韦参军时的情形,乌鸦意象出现在此,既说明天色已晚,映衬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又营造了孤寂、空虚且低沉的意境,似乎离情愁绪一起涌上心头,将诗人不愿与友人分别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孟郊的《远游》则借乌鸦意象隐晦地表达了游子思归的心情。“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但他一直认为无人约束是种享受,因而少有愁绪。“始知时节驶,夏日非长辉。”末尾两句却话锋一转,他如今才知道,时节变换,夏日总不是永久的。如同他总以为自己不牵挂家乡,可在外漂泊地久了,饱尝世事无常与人心易变,蓦然回首才发现家与故乡的珍贵。他最终还是如同那乌鸦一般,眷恋着自己出生的巢穴。

2.女子相思与思妇盼君之愁

乌鸦意象有时也会被用于写相思,尤其是女子相思诗或是思妇盼君诗,在唐诗中约有28处。

李白在《秋风词》中写道: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深秋的凉夜,诗人望着那高悬的明月,和几只早已栖息却突然被惊醒的寒鸦,突然生出了无限的相思之情。“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如果早知道相思是如此的苦痛,还不如当初就不相识。寒夜、秋风、孤月、寒鸦等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秋意凄紧、萧条孤寂的景象,营造出悲凉凄楚的意境。乌鸦意象用于诗中,更加能烘托出主人公的凄怨悠远与哀怨如诉,以及那蚀骨的相思之情。此外,李白的《乌夜啼》,写的便是思妇思君的情景: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黄昏,回巢的乌鸦落在树枝上发出哑哑的叫声,辛勤织布的女子看着窗外成双的鸟儿,想起不能归家的夫君,不由得泪流满面。诗人以一幅秋林晚鸦图起笔,夕阳暗淡,乌鸦将栖未栖,叫声喧扰,便是无愁的人听了都会生出几分愁,更何况饱受相思之苦的妇人。乌鸦意象完美衬托了织妇那难以排解的悲愁,使得全诗情感更加凄苦动人。

(四)其他内涵

1.借乌鸦抒发怀古思追之情

因为乌鸦意象总与萧瑟的遗迹旧址等场景有关,它有时也会被用于怀古诗中。如李商隐的《故驿迎吊故桂府常侍有感》:

“饥乌翻树晚鸡啼,泣过秋原没马泥。二纪征南恩与旧,此时丹旐玉山西。”

《全唐诗》中以乌鸦意象来写怀古之情的诗句约有17处。典型的如李白的《乌栖曲》中的“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之句。此诗是诗仙漫游在吴越一带时怀古所作,明写当年吴王夫差纵情声色,暗讽奢靡享乐的宫廷生活,实则借日暮时乌鸦栖息、青山衔日的景致,暗指大厦将倾,王朝即将没落,以讽喻唐玄宗沉湎声色、荒废朝政。同样借乌鸦怀古且提及吴王夫差的还有戴叔伦的《白苎词》:

“馆娃宫中露华冷,月落啼鸦散金井。吴王扶头酒初醒,秉烛张筵乐清景。”

除感慨历史、讽喻当今的怀古诗外,单单追思故乡或怀念旧人旧事的用到乌鸦意象的诗也有很多,此处不做列举。

2.借乌鸦讽喻奸佞丑恶之人

在唐代的某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乌鸦意象也时有出现消极的一面,作为奸佞之臣、丑恶现象的象征,不过此类诗句数目极少,仅有四五处。

白居易的《和〈大嘴乌〉》中还有另一类乌鸦,“乌既饱膻腥,巫亦飨甘浓……探巢吞燕卵,入蔟啄蚕虫……”凶恶的大嘴乌与巫师同流合污,得到了主人家的尊崇供奉,贪得无厌,坏事做尽,而说真话的鹦鹉却被终身囚禁在牢笼。诗中的大嘴乌指代的便是巧言令色谄媚奉迎的奸佞小人,他们欺君罔上、蒙混上听,甚至将真正清廉高洁、为民为国的良臣肆意地贬谪打压。由此可见,乌鸦在部分诗歌中的确有佞臣贼子、谀媚宦官的寓意。

柳宗元在《跂乌词》中亦用到了这一意象。他写跂乌因为志向过高,而招致了三足乌的嫉妒,因它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便遭受报复,下场凄凉。诗中的三足金乌指的便是那些迫害了他之后仍弹冠相庆、落井下石的政敌们,是位高权重把持朝政的某些近臣,是剥削百姓搜刮民膏的专权小人。

除上文所涉及的意象内涵外,还有86处含有乌鸦的诗句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即没表现实在意义,也没与其他常见意象结合,但都很明显地烘托出了凄凉哀婉、孤寂清冷的意境,故而统计在一起。另有约43处同样没有实在意义,但可明显看出,其中36处诗人借其指代坏的事物,为贬义;另外7处则恰恰相反,表示褒义。这些乌鸦意象虽然都不属于本论文所述类别,但都可以清楚明了地看出诗人的感情倾向,然而这还并非全部。《全唐诗》中还有一部分诗句也提到了乌鸦,却很难从中得出诗人运用本意象的目的或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此部分约有60处,当中的乌鸦意象不是无意义便是意义不明,尚有待研究。

三、乌鸦意象与其他意象的组合意义

综观唐代诗歌,少有意象是单独孤立的,诗人惯常将几个具有类似风格的意象组合使用,以使全诗情感浓烈,基调深沉。乌鸦意象也不例外,本章论述了荒郊战场与黄昏残阳两个常与乌鸦联合使用的意象。

(一)乌鸦与荒野战场

因乌鸦喜欢食腐肉,常出现在兵戎相见后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或荒无人烟的野地里,故而乌鸦意象时常与荒野战场等代表着死亡的意象相结合,以营造苍凉悲壮、肃杀荒寒之感,进而引出诗歌主旨。将乌鸦意象与“荒郊、战场”相结合的诗句大致有34处,其中大部分为战场。诗仙李白的《战城南》中便有这样的诗句: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荒野上,乌鸦与鹰蚕食着将士们的尸身,将肠子挂在高高的枯木枝头,士卒平白牺牲,将领一无所获。诗人将乌鸦意象与战场组合在一起,通过烘托悲慨沉郁、萧瑟凄惨的意境,以表达对无辜牺牲的兵士和受剥削的民众的同情之感,以及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与抨击。此外还有沈佺期的《被试出塞》等诗篇,都将乌鸦意象与边疆、荒野、战场等意象组合使用,使得全诗意境更为深刻省人、浑然一体,读来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二)乌鸦与残阳月色

乌鸦意象还时常与黄昏残阳、清冷月色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诗人借此表达清冷凄凉、孤独寂寞之感。将乌鸦意象与黄昏残阳意象结合在一起的诗句约有72处,与清冷月色意象相结合的诗句约有25处,二者因意境类似而归为同类,其数目之多远超其他。

杜甫的《野望》便结合了乌鸦意象与黄昏残阳意象:“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彼时安史叛军已攻陷了洛阳,诗人再无立足之地,故而以鹤自喻,以昏鸦来指代侵占家园的叛军。秋叶簌簌飘落,黄昏日暮西沉,林间乌鸦群飞,诗圣将这些意象结合起来,使人沉浸在悲凉寂寞、沉痛无奈的意境中,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感油然而生。岑参《山房春事》中的:“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亦用到了此类意象。诗人将“飞鸦”与“日暮”结合起来,营造了荒凉冷寂、萧条寥落的意境,借以抒发自己对梁园盛景不复的伤痛惋惜之情。

将乌鸦意象與深夜月色相结合的诗句也有不少,如“风散古陂惊宿雁,月临荒戍起啼鸦。”(高蟾《旅夕》)“风动绿蘋天上浪,鸟栖寒照月中乌。”(白居易《游小洞庭》)“青槐陌上人行绝,明月楼前乌夜啼。”(王偃《夜夜曲》)此类诗句皆将乌鸦意象与月色意象结合在一起,以巧妙的用笔与高超的审美水平衬托了场景的凄清冷寂,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悲伤之感。

结论

乌鸦意象在其演变过程中产生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意义:代表着太阳金乌与祥瑞之兆;代表着孝顺的孝鸟形象;代表着各式各样的愁绪;代表着贪官奸佞与诗人的怀古思追之情。通过对唐诗中乌鸦意象的详细研究,不仅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有着积极意义, 且可以从中窥得唐人特有的精神内涵与

思想特质。

参考文献:

[1]侯为平.乌鸦意象的文化内涵[J].语文知识,2006(4).

[2]翟燕.乌鸦吉凶考辨[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陈金琳,曾凡解.中国古典诗歌中喜乌意象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J].湘南学院学报,2005(8).

[4]葛兆光.慈乌与寒鸦[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3).

[5]张昊辰.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乌鸦意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30).

作者简介:张晨蕾(199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单位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赵良)

猜你喜欢
全唐诗乌鸦意象
小乌鸦
乌鸦喝水后传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玉人”意象蠡测
乌鸦搬家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