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道路空间利用率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

2022-06-12 05:22王郁蓬韩宝睿张梦凡WANGYupengHANBaoruiZHANGMengfan
物流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泊位人行道交通流

王郁蓬,韩宝睿,张梦凡 WANG Yupeng,HAN Baorui,ZHANG Mengfan

(南京林业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0 引言

随着交通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提升,道路路侧停车安全问题与土地高效利用问题凸显。传统道路设计并未将停车设计考虑其中,导致后期停车位设计带来了“压缩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停车开门杀”等交通管理难题。因此,研究如何合理利用道路空间,规范有序停车,在满足临时停车需求的同时降低路内停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缓解与各类交通流的冲突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路内停车规划设计方面,马晓东等通过重新规划路内停车规模、调控路内停车收费标准等手段解决路内停车供给不足等问题;彭湖通过对各道路路内停车设置的重新分配规划,并且采用限时段停车政策,解决路内停车供给不足、布置不合理等问题;韩光等分析了路内停车设置位置及车辆停放方式,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建立路内停车总量规划模型,求解出不同等级道路内停车泊位的最优设置比例;魏家蓉基于VISSIM软件建立了单车道路内停车路段的机非混行交通流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非机动车流、不同停放形式对机非混行交通流的影响。

目前对路内停车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主要为通过分析路内停车需求,研究路内停车设置布局和管理方法,但对路内停车具体设计形式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提高道路空间利用率的理念,将其用于道路空间设置路内停车,在确定了路内停车的设置原则下提出了几种新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

1 传统路内停车的设计形式及问题

1.1 路内停车设计形式现状

路内停车的设计形式主要有两种:路侧带停车与人行道停车。

表1 传统路内停车的设计形式及问题

图1 路侧带路内停车形式

图2 人行道路内停车形式

1.2 传统路内停车的道路设计问题总结

通过对传统的路内停车形式进行讨论,总结出的道路设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路内停车设置方式过于单一,未有效利用道路空间。现阶段的路内停车形式较少,对于机动车流或非机动车流有略微差异的路段在设置路内停车时形式不能进行充分选择,且停车方式基本上都为平行式,形式单一,对道路空间利用率不高。

(2)传统路内停车形式安全隐患过大。在常规路内停车形式中,停放车辆与其他交通流的冲突点较多,且大部分道路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路内停车,而是由于产生路内停车需求后才进行设置,其道路空间并未为停车泊位预留宽度,后设置的停车泊位使非机动车与相邻车道的机动车冲突更甚,易发生交通事故。

2 可利用道路空间分析

2.1 道路空间利用原则

对道路空间的利用并不是无限制的利用,在提高对道路空间利用率时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在利用道路空间时,应优先保障步行、非机动车、公共交通,保障机动车行驶;

(2)在利用道路空间时,应保证所利用部分原来的功能正常,同时尽可能降低路内停车设置带来的负面影响;

(3)在利用道路空间时,应保证交通流遵循基本的交通规则,其行驶速度由道路中心向两侧逐渐降低。

点加团队采用“团队——小组”的二元育人模式,以自主管理的方式将团队分割为数个独立的科研小组。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由传统的科研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科研项目的选择,科研工作的开展及进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对科研有一个直观、丰富的理性认知。该模式基本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活动的自主运行。让学生以第一身份去亲历科研活动,对培养具有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5]。以下将从科研团队和科研小组两方面进行介绍:

2.2 集约利用道路空间的平面分析

道路的可利用空间不多,图3通过分析道路空间可利用的区域,为探索新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提供思路。

图3 道路空间可利用区域平面分析

图4为对于道路空间可集约利用的区域分别分析设置后,停放车辆在停驶过程中与其他交通流产生冲突的区域。以图4(a)为例,利用多余的人行道宽度设置路内临时停车泊位,在驶离时会穿越非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交通流产生冲突,此时非机动车道为泊位与非机动车流缓冲区;之后车辆经过机非分隔带开口进入机动车道与最外侧机动车道上的交通流产生冲突,此时最外侧机动车道为泊位与机动车流缓冲区。

图4 车辆在停驶过程中与其他交通流产生冲突的区域

3 基于道路空间集约化利用的路内停车形式

本文遵循所提出的道路空间利用原则,对路内停车的形式做出新的设计。

3.1 有机非分隔带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

机非分隔带有时作为道路扩建的预留宽度,可在临时停车需求增加较快而交通需求增长并不显著的状况下,在其中设置路内停车泊位。

(1)有机非分隔带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一

此类形式通过改造机非分隔带,设置港湾式停车带,港湾开口朝机动车道。车辆通过前停前发的方式直接从机动车道驶入机非分隔带的港湾式停车泊位,再从停车泊位驶入机动车道。

这种布置方式能够完全消除对非机动车的干扰,利用机非分隔带设置路内停车也节约了道路空间,还能够保护路面停车段。缺点在于限制了最外侧车道的行车速度,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

适用条件是当机非分隔带宽度在3m以上,最外侧机动车道饱和度v/c<0.8,机非分隔带需要提供司机停车后穿越的出入口,且需要在路内停车段最外侧车道设置减速标志或者设置路面橡胶减速带等设施,以减少交通安全隐患。停车泊位采用平行式设置,泊位尺寸为2.0m×6.0m,并且左侧预留0.5m用于降低开关车门对外侧车道机动车的影响,右侧绿化带只需预留0.5m的净空距离供开车门需要。如图5所示。

图5 有机非分隔带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一

(2)有机非分隔带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二

此类形式占用机非分隔带的宽度,车辆停靠在机非分隔带靠非机动车道一侧。车辆通过前停前发的方式从机动车道通过出入口并借用非机动车道作为停驶通道驶入停车泊位,再借用非机动车道通过出入口驶出。

这种布置方式与常规有机非分隔带的路侧带停车形式相比,避免了机动车需要横穿非机动车流到靠人行道一侧停放,对非机动车流影响得到改善,并且其对机动车道交通流较第一种改造形式影响小,只需在出入口处设置减速慢行标志。

适用条件是非机动车道作为停驶通道,宽度需在3.5m以上,非机动车饱和度v/c<0.7。停车泊位按平行式设置,泊位尺寸为2.0m×6.0m,并且左侧预留0.5m净空距离供开车门需要。如图6所示。

图6 有机非分隔带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二

(3)有机非分隔带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三

此类形式直接将机非分隔带中的一段设置为路内停车泊位。车辆通过前停前发的方式从机动车道直接驶入停车泊位停放,在驶出时借用非机动车道作为通道,从出入口进入机动车道。

在设置此类形式时,行驶车辆只需注意出入口驶出的车辆,对于停放在泊位上的车辆不会影响到最外侧机动车,对机动车影响较第二种设计形式小,停车流线较平滑,车门开关不会影响两侧车道。

适用条件是非机动车道作为停驶通道,宽度需在3.5m以上,非机动车饱和度v/c<0.7,机非分隔带在4.5m以上,泊位为斜列式,倾斜角度为30°,在出入口处须设置减速慢行标志或缓速带等设施。如图7所示。

图7 有机非分隔带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三

3.2 无机非分隔带的路内停车设计形式

人行道停车作为常见的路内停车形式,有着对路段车流影响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城市美观等优势。但人行道停车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论驶入驶出时都会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 1116-2014)4.5.1中说明,对于支路的人行道剩余宽度,最小为2m。本文通过占用部分宽度的人行道,在保证其人行道剩余宽度的基础上,对人行道停车的形式进行重新改造。

(1)人行道路内停车设计形式一

此类形式占用部分人行道宽度设为港湾式停车带,开口朝非机动车道。车辆采用前停前发形式,借用非机动车道作为停驶通道驶入驶出人行道港湾式停车泊位。

这种停放方式停放方便,对动态交通的影响较小并且能够保护路面停车段;但挤压了人行道宽度,并且停放车辆的驶入驶出对非机动车有一定影响。

适用条件为停驶通道借用非机动车道,应大于3m,非机动车饱和度v/c<0.7。采用港湾式路内停车带设置时,应注意保证人行道的有效宽度,其宽度应不小于2m,具体的人行道宽度还应根据行人流量等确定。停车泊位靠非机动车外侧应预留0.5m供开车门距离,停放形式为平行式,泊位尺寸为2.0m×6.0m。如图8所示。

图8 人行道路内停车设计形式一

(2)人行道路内停车设计形式二

此类形式通过集约利用行道树之间的人行道空间和一部分非机动车道空间来设置停车泊位,车辆在驶入驶出时都需借用非机动车道作为通道。

这种设计形式需要对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都有要求,非机动车道作为停驶通道和一部分停车泊位占用,其宽度应大于4.5m,并且由于停放方式为前停后发。在进行后退发车时,易与非机动车流有冲突,适用于非机动车饱和度较小的路段。人行道在设置停车泊位后有效宽度需大于2m。在设置时需要改造或去除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路缘石。停车泊位采取斜列式,其尺寸与倾斜角度可以通过行道树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图9(b)为倾斜角度为推荐角度和泊位尺寸。

图9 人行道路内停车设计形式二

4 路内停车形式总结(见表2)

表2 路内停车形式总结

5 结论

本文基于提高道路空间利用率的理念,通过利用机非分隔带、人行道等横断面组成,探索路内停车新形式,以此解决常规路内停车形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比常规路内停车形式,新的设计形式能够在保证停车空间有序化的前提下,对于道路空间有着更高效的配置和更高的宽度利用,最大限度满足临时停车需求并降低了路内停车设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与其他交通流的冲突。在设置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条件和需求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的设计形式。

路内停车对道路交通影响不可避免,本文在对各类路内停车设计形式阐述适用性条件时,只是简略介绍其对交通流会造成影响,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对动态交通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以此进一步阐明其适用性。

猜你喜欢
泊位人行道交通流
跟踪导练(一)
预制装配式透水人行道板的力学性能分析
行道树对人行道的破坏
交通流随机行为的研究进展
湄洲湾港斗尾港区部分泊位竣工验收
城市道路人行道建设应“以人为本”
路内停车对交通流延误影响的定量分析
基于排队论的区域路内停车最优泊位占用率研究
Anti-ageing effects of a new Dimethylaminoethanol-based formulation on DGalactose induced skin ageing model of rat
具有负压力的Aw-Rascle交通流的Riemann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