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与赵铁山比较研究

2022-06-13 08:08魏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7期
关键词:傅山书法艺术

魏涛

摘 要:三晋书坛的历史上屹立着两座高山—傅山和赵铁山,同样天赋英才,同样的爱国气节,同样的传奇人生。他们不仅在书法、绘画方面成就卓越,他们传奇的人生以及高超的艺术造诣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梳理。文章通过对比他们人生背景和书法风格,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璀璨的艺术成就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傅山;赵铁山;爱国气节;书法艺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02

三晋之书坛,两座高山立于历史长河,一座称为傅山,一座称为铁山。傅山连云叠嶂,仰之弥高;铁山峰峦耸翠,识之唯鲜。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号真山、朱衣道人等。山西太原阳曲人,明末清初伟大的学者,艺术家、书画家、医学家。他批注诸史,淹灌儒学、佛学、道学,且开扬诸子研究的学术洪流,是明清之际人格魁伟、思想瑰奇的一代宗师。

赵铁山(1877—1945),名昌燮,字铁山,号汉持、柴翁、孑然等。山西太谷人,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书法大师,20世纪20年代享有“南吴北赵”“大江以北无出其右”的美誉,被书法界誉为“华北第一支名笔”。

1 相似的人生背景

1.1 同样书香世家,同样天赋英才

傅山家族世代书香门第。六世祖傅天赐为临泉王府教授。曾祖父傅朝宣为宁化王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登为嘉靖年进士,任山东辽海参议、朝议大夫。父亲傅之谟是万历年贡生,博学有才,教书育人。傅山曾自述“自后凡书,无论古今,皆不经吾一目”,可见其少年时期便天赋非凡、聪慧过人、博闻强记、过目不忘。

赵铁山祖父赵秉智,字派清,赠朝议大夫。父亲赵维周,字伯桢,廪贡生候选训导,诰花翎四品衔中宪大夫。长兄赵桂山,光绪年间举人。二哥赵云山光绪年间举人。赵铁山,宣统年间拔贡,其弟赵渔山,国学生。赵铁山自小天性聪慧,勤于学习,其塾师梁一斋看出了铁山书法非凡的天赋和光明的前途,曾对其父诚挚地说道:“三令浪之子乃天纵,今后若加以学力,将来必以书法名世。”

1.2 面对侵略者,同样不屈的爱国气节

傅山生长明末清初的中国,甲申明亡清朝铁骑踏破山海关入主中原,傅山闻讯苦闷至极,国亡家破,他彻夜难寐,发出了“自顾亦何隘,乾坤难我庐”的悲伤感叹。甲申年(1644)十月初三,清军攻克太原,他愤而出家为道,“贫道初方外,兴亡着意拼”,直白地道出自己不忘先朝,决意以道士身份和侵略者抗争到底,“朱衣道人”由此而来。顺治十一年(1654),傅山被捕入太原府狱,在狱中他绝食九日,拒不认罪,几近濒死。出狱后,他写下“病还山寺可,生出狱门羞”,自责虽未投降叛变,但却未能为事业捐躯,有愧于祖国和牺牲的义士。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下诏开博学鸿词科考试,傅山作为当地名仕也被推荐应试,闻此消息,他以病危为辞,写下“生既须笃挚,死亦要精神”,宁死也要保持坚定气节。七月二十一日,康熙命令各地官员把借故请辞人员“作速起速來京”,傅山“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虽未参试,但因其名望,康熙下旨特授内阁中书,傅山七日不食,拒不接受任命,拒不谢恩,官员无奈只有放其归乡。回家后,傅山以民自称,至死不接受康熙的征聘。

赵铁山从小崇拜傅山的人品气节,他常将苏轼和傅山作比照,以“后先辉映”赞颂他们临危不惧的节操品格。1931年,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赵铁山闻讯,义愤填膺,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发人深省的感慨:

中国今日,惟你与我。

今日中国,亦惟你我。

以我保你,以你保我。

你我不分,中国一人。

中国有人,中国其存。

赵铁山把包括全体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呼吁国人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发出了“中国有人,中国其存”的悲壮慨叹。这种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筑起了他一生中高风亮节的丰碑。

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占太谷县,请赵铁山出任维持会会长,遭其断然拒绝。他毅然说道:“我老迈羸弱,犹恨不能投笔从戎,抗击日寇。铁山誓不与侵略者共戴天日!”他以假死来应对日本人的威逼,整整八年,隐居“静丰得”后院,矢志不见日本侵略者,在门上自拟一联“不死且消闲岁月,藏身犹避旧名声”,直到悄然离世。

2 书法艺术风格的差异

傅山是清初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之一,在书法方面影响力很大,他各体皆善,对每一种书体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傅山是碑学思想的提倡者,他把对古代碑刻的探寻当作了缅怀旧朝的感情寄托。在书法美学上,傅山提出学习书体的次序,应按照书法史的演进顺序而学习,即以古体篆隶为首先,才能体会书法中苦朴而自然的意趣。“四宁四毋”是又一常被傳山提及的观点,时而打破字体平衡,时而将字体解体,看似杂乱,尽显“支离”“丑拙”。

铁山崇拜傅山,曾在一篇《三桥、青主遗墨跋》中赞颂其“乃能于备栲掠屡筎严刑之际,从容事笔砚”的气魄,这与他“誓不与侵略者共戴天日”的气节是一致的,其书法中透露出的北碑劲利风骨,也处处体现其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操。

2.1 关于篆书

傅山曾言“不知篆知篆籀从来,而讲求学书法,皆寐也”,可见其认为书法学习必须以篆隶为根本。

2.1.1 大篆

傅山主张研习周秦古人之法,以鸟兽草木之形即象形文融入篆体创作。他在文字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对书法天机有着通透理解,所以其大篆往往独树一帜,不囿陈规。傅山的大篆是由西周《大盂》《散氏盘》等金文演变而来,却又并不被古籀限制,把草书的笔意融入篆书创作,从而创造了草篆的个性风貌,章法上不求工整,气韵上由单一停顿化为呼应通顺,将篆书古朴的气质和草书连绵的灵动完美结合。

赵铁山的文字学功夫很深,他的大篆从研究金文入手,得益于《毛公鼎》《散氏盘》《费屺怀藏器》等经典,线条圆转均匀律,结体茂密精美,规矩方圆,脱尽金石味,又不失古朴,但却缺少傅山苍茫古朴的气质。赵铁山的缪篆可谓独造,造型方正平直,布白均匀得当,以笔画之多寡决定字形的长扁。一副联语,由于每字笔画的不同,一般很难把握全局尺寸,而赵铁山却把握甚妙。晋祠博物馆藏有赵铁山缪篆对联(图1),纵131.5厘米,横31.4厘米,对联内容为“守先世家风惟孝惟友,教后来恒业曰读曰耕”,题款为“云轩先生大雅属正,辛未暮春赵昌燮铁山篆”,钤白文印“赵昌燮印”、朱文印“旧铁分篆”。5061996F-02AC-444A-AB39-861A162FCAA8

2.1.2 小篆

傅山的小篆传承玉筋,线条细劲,结体方圆并用,婉转流动,隐隐透露出秦篆遗意,舒展用笔之势体现着其狂放的个性。晋祠博物馆藏有傅山篆书诗轴(图2),绫本,纵142.6厘米,横47.9厘米。释文:“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款属“山书”,钤白文印“傅山之印”“李佐贤收藏书画之印”。此书通篇气象雄浑肃穆,严谨整饬,笔法温润劲道,风格高古。

赵铁山的小篆效法杨沂孙、吴大澂,又参以邓石如、吴让之,其结体精到略强于傅山。

2.2 关于隶书

傅山的隶书初学自唐隶,后又取汉风精华,中锋用笔,隶书中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古雅而天機勃郁,比赵铁山高出一筹。他在《霜红龛集》中曾言:“所谓篆、隶、八分,不但形相,全在运笔转折活泼处论之。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由此可见他强调隶书自然高古的气息,强调将字写活。晋祠博物馆藏有傅山临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隶书诗轴(图3),绫本,纵143厘米,横48厘米,释文为“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款署“傅山”,钤白文印“傅山之印”。

赵铁山曾书《青主古隶真迹跋》,高度评价了傅山古隶“取法源远”的做法,以为“胎息于颜”者,“未免肤相”,并有“知且不易,遑敢云学”的感叹。赵铁山的隶书出自汉隶,融会贯通诸家之变化,取张迁方劲、曹全秀丽、石门古拙、礼器圆深,广泛采集众家之精华,既能守纯,又能镕冶,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赵铁山的隶书结字方正规整,没有较大的跨度,笔意的表现力却极强,散发着内敛但浑厚的蕴致。隶书一般而言方正的字体会使人有刻板之感,但赵铁山的隶书做到了既变化多端、游刃有余又非随心所欲,遵循古法,足见其对汉隶通透的理解及高超的造诣。晋祠博物馆藏有赵铁山隶书对联一副(图4),纵127.5厘米,横31.8厘米,上联为“一团和气寿者相”,下联为“曼顷秋波吉士怀”。题款为“星斋仁表弟大人糊壁,老铁作隶并赠句”,钤白文印“赵昌燮印”。

2.3 关于楷书

傅山的楷书以小楷为佳,出于“二王”,后加以颜体风骨,终定型其风格。颜体笔法严苛,结字平正,傅山作为把颜真卿之大楷转化成小楷之法的创始人,其楷书线条厚实而精到,中锋用笔结体大气又不拘一格,楷中带行,偶见一草承启上下,气息古朴而妙趣横生,转折处方圆并用,精彩至极。

赵铁山的楷书由唐楷后继承北碑,唐楷之中欧体最为擅长。唐楷强调结构严谨,而欧体要求尤胜,中宫紧缩,点画紧结,加一分嫌长,减一分显短,故研习欧体之人常会陷入拘泥而呆板刻画的书法泥潭。但赵铁山欧书自成面目,他把北碑中厚重拔群的笔法融入欧体,使之增添了雄壮古朴的气质。除却欧楷,他又研习了柳体其间参以子贞笔意,独创出一种挺拔秀丽、稳中求势、书风独到的字体,民间称之为“赵体”。晋祠博物馆藏有赵铁山楷书对联(图5),纵149.5厘米,横38厘米。上联为“还将石榴调琴曲”,下联为“特爱寒香扑酒尊”;上款为“包山先生雅属”,下款为“惕三赵昌燮”;钤白文印“赵昌燮印”、朱文印“铁山”。

2.4 关于行书

傅山的行书融合了颜体书法的浑厚和“二王”书法的清劲并参以魏碑笔髓,形成其独有风格。其行书线条粗细有致,可谓细如发丝韧性十足,粗如磐石厚重稳健,笔势生动灵活常兼存着丝丝草意,以纤细之笔流畅地将上下字体连接,极强的立体感和节奏感便显现其中。

赵铁山的行书是由魏碑楷书演化而来,参以张北海的笔意,行中楷意韵味十足。晚年的赵铁山开始把“二王”书法融帖于碑,传世不多的作品中既蕴含碑中的沉稳凝练,又不失帖中的灵动之感。晋祠博物馆藏有赵铁山行书横批(图6),纵40.3厘米,横168.5厘米。内容为:“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酿酒可以邀我,选诗可以邀谪,蝶为才子化身,花是美人小影,当为花中蕿草,勿为鸟中杜鹃。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落款为“辛酉夏至后二日 铁山燮书”,钤朱文印“铁山”。

2.5 关于草书

傅山的草书在书法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连绵不绝的线条缠绕和强烈的动势处处体现出傅山创作草书时的心态,他的学养和才情以及对明朝覆灭、异族统治的不满都毫无保留地输出笔端。其笔势刻意追求“曲”“圆”效果,在极快的书写速度下随性地调整线条的粗细、浓淡,线条缠绕连绵不绝,较少使用提按法,强调的是均匀线条的使转和速度变化,线条书写的速度极快,“密”与“繁不断交融”,观其草书处处蕴含着汹涌澎湃的气势,如飞瀑水泻之景象。其草书虽源于“二王”,但挥笔至情处又不拘于“二王”,自成一体,悠然自得。

晋祠博物馆藏有傅山《晋公千古一快》草书四条屏(图7),绫本,纵201厘米,横51.7厘米。此作品为傅山七十八岁时所作,用笔刚健沉着,体势连绵,笔意奔放,生气勃勃。内容为:“晋公千古一快,逢吉敬信朱晦翁,独论祧庙事不肯傅会,可谓善争道学者矣。鼛路谔辈皆一节,具足观粟也,难矣。抑之孝友,无时不可,亦不敢以时而废之。吾每见潜起兄弟之和,花朝月夕,百壶倾倒,不醉不已。敬而爱之。‘坚坐看君倾五字,尝拟赠之。当其耳热呜呜,杂以讥嘲,戏而不虐,不知人世之所谓富贵尊崇者何事!从旁扺掌,视三叹之瑟,九茎之芝,真不值丰躐行脚也。使须报,早起写此于杏花小亭前,代简。七十八翁傅真山书。”钤白文印“傅山印”“观翁”。后有郭沫若题:“傅青主书豪迈不羁,脱略蹊径,晚岁作此,真可谓志在千里。一九六一年春,郭沫若。”钤白文印“郭沫若”。

赵铁山一生真、行、隶、篆皆精通且造诣极深,但却唯独未涉猎草书。观其书法,字如其人。赵铁山属性格严肃而内敛之人,据闻当时在朝考时,同辈举子们都慑于其性格而不敢从其门前经过出外游玩,赵铁山“铁监督”的绰号由此而来。如此严肃拘谨之人自然不能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蛇游走于笔端了。

3 结语

从人生观角度来看,傅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一直是赵铁山推崇并追求的。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傅山和铁山各有千秋,山西书家徐文达先生曾这样评价两人:“傅山的字是动的艺术,铁山的字是静的艺术。”这样高度凝练的一句话准确地把二人的书法风格展现无遗。傅山和赵铁山虽已是古人,但他们的人品仍然被后世传颂,他们的艺术造诣仍被追随者奉为圭臬。在中国历史名人的锦册中,在中国书法艺林的史页中,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艺术造诣必将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傅山.傅山全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2]张婕.傅山书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王璐.民国时期山西书法名家研究—以赵铁山、柯璜、常赞春、阎锡山为例[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5]郭齐文.铁笔松风赵铁山[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6]郭齐文.书法家赵铁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5061996F-02AC-444A-AB39-861A162FCAA8

猜你喜欢
傅山书法艺术
傅山的“四宁四毋”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先生的画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了不起的傅山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无限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