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文物保护利用 创新文旅融合发展

2022-06-13 00:23倪学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

倪学萍

摘 要: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和转化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文博工作者面对的“深入探讨和创新实践”的重要课题。文博部门在担负起文物保护使命的同时,更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助推文旅融合,共同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服务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文物活化;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文化价值;研学旅游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09

2021年仲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发人深省,也正在被生动活泼地实践。

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历史文物不仅是旅游业的珍贵资源,还是以此为依托,讲好中国故事的特殊人文载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物保护与利用,有利于优秀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发出强大生命力,为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同时,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必将为历史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财力、空间及人力等相关动能。

近年来,宝应博物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结合县城实际,创新思路,挖掘资源,深化研究,激活更多处于沉睡状态的历史文物,并积极探索“以文兴旅,文旅共兴”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本文结合宝应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探索实践,试对活化文物保护利用、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的要素做一浅析。

1 深化文物挖掘保护是活化文物研究利用的根本基础

“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历史的活化石,更是一部编年史,它可以真实地展现地方的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和文明进程。”宝应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自春秋末期古邗沟贯穿全境,至今已有2500年的运河史。宝应古城,从唐初安宜县治迁至白田(现在的宝应),至今已有1300多年建城史。悠悠岁月,在这片宝地上积淀了十分丰厚的文化遗产。

宝应博物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对文物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为文物的研究和活化利用奠定根本基础。

1.1 整体梳理,摸清家底

宝应古城,先后在此设立过州、军、府、县治,历来是宝应县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县博物馆自2008年开展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多次开展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点的普查和复查工作,全县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2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保单位107处。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宝应可持续发展、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宝应博物馆深度摸清文物资源状况,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文物信息编制建档等系统工作,不断夯实文物挖掘保护基础,创新转化利用,使之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开发紧密融合,充分体现历史文物珍贵的文化价值,文博事业呈现出崭新态势。

1.2 分级管理,提档升级

宝应博物馆不断夯实文物保护和提升管理的基础。将江淮印钞厂旧址等全县35处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县政府批示,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全县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增至114处;组织对境域所有文保单位的现场调查和信息采集,全面完成这批文保单位的“四有”档案编制和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两线”规划及文物登记、审核、校对工作,确保文物资料数据更新、内容翔实、准确无误,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积极组织开展文保单位的提档升级工作。2019年3月,宝应学宫和宝应双琚商周遗址两处县级文保单位成功获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3 因馆制宜,抢救修复

文物具有不可复制的神圣特性。近年来,宝应博物馆紧密结合本馆馆藏文物年久失修的实际,制定出“抢时间,保质量”的抢救性修复工作方案和重点文物的刚性实施计划,持续深化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2017年至目前共抢救性修复陶瓷器40多件、纸质文物达300多件(幅),并利用修复后的字画先后举办了“馆藏扇面”“馆藏明清书画”“馆藏拓片”等文物专题展览。其中“方寸之间展清凉—馆藏扇面展”荣获2019年全省十大馆藏文物巡回展项目,先后应邀在新沂、宜兴、沭阳、如皋、南京等地巡回展出,县外受众超10万人次,把宝应悠久的历史书画艺术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

2 活化文物研究利用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生命力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本质目的,是让社会公众深刻领会、理解与认同文物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在传统意识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文化理念和时代精神。古城、古村落、老街巷、老房子、老物件等,虽历经沧桑岁月的蚀刻,但一砖一瓦依然凝聚着历史风雨的日日夜夜,一桌一椅仍旧承载着家族世代的前前后后,一书一函永恒印记着人物故事的章章节节。近年来,宝应博物馆坚守文物安全底线,进一步让文物“活化”,为旅游赋能,助推旅游发展。

2.1 致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有丰富历史文化故事的文物教育基地

宝应博物馆深入研究挖掘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锤炼人文主题,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故事的文物教育基地。宝应周恩来少年读书处通过为游客讲述周恩来红色故事、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参观学习,已成为宝应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教育摇篮;充分讲活宝应朱氏家族“书香家风,为官清廉、为民造福”的系列故事,把朱氏家祠打造成“传承家风廉政文化教育讲堂”,2018年,成功挂牌“扬州市首批家规家训示范点”,成为广大游客学习廉政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场所;通过“儒学文化纪念展”系统讲述“孔子与儒学、儒学与科举、科举与官学”相关故事,并连续六年举办“颂圣德 扬儒风—祭孔大典文化旅游节”,每年举办小学生“开笔礼”“成童礼”等传统活动,把学宫打造成“家国天下、儒学文化教育基地”。此三处文物景点均被扬州市团委列入“青年学习社”精品线路中,并成功挂牌2020—2023年“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2020年,县博实施了世界遺产点—刘堡减水闸的旅游化提升工程,开辟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展览馆,增设了多媒体、文物沙盘、语音导览、无线网络等设施设备,更好地向县内外游客讲好大运河宝应的故事。

2.2 充分用好“互联网+”,促进文物价值传播

实践证明,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依然是“冲浪好手”。新时代、新科技为传统文物的“复活”、与广大公众对话提供了新载体和新表达。宝应博物馆在微信公共平台开辟“每周博物”文物专栏,推出“网上逛景点”“云赏宝”“云看展”等专题,每期介绍一件馆藏文物或者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人文内涵。通过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将文物承载故事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广大游客。同时,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优势,联手县电视台拍摄《瑞宝祥应》文物电视专题片,在《新闻一套》栏目连续分期播出。将文物价值转化为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品牌效应。

2.3 建立一支合格的宣讲历史文化故事的讲解员队伍

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是当今激活文物资源,让旅游“看见”历史文化,让历史文化“记住”旅游的关键之招和有效之举。有内容、有情感、有细节的故事,是最直接、最形象、最近距离见人、见事、见精神的生动载体。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之际,宝应博物馆进一步深化对讲解员队伍的培训,力求她们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在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感受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同时,还精心策划制作了“弘扬抗战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苏中宝应地区抗战文物史料展”,生动展现苏中抗日根据地的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画卷,展现中国共产党以天下福祉和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神圣担当,展现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军民鱼水情。讲解员们运用一处处抗战旧址、一件件革命文物满怀深情地向群众讲述抗战文物故事,重温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了解宝应地区抗日战争的伟大历程,引导广大游客、观众深切感受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发伟大爱国主义热情。

2.4 兴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近年来,随着研学旅行潮流的悄然升温,研学旅行已成为旅游业一个新的增长点。宝应拥有丰富的研学旅游文化资源,如文物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廉政教育资源等,为开创新时代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地域条件。博物馆深入挖掘整合适宜中小学生户外教育的旅游文化资源,创建满足青少年丰富校外生活体验的游学示范基地。科学设计研学旅游路径,以寶应博物馆及各文博景点等为依托,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置相适应的研学旅游网络线路。同时,以学生市场为核心受众,推出非遗传承、红色经典、状元学堂、田园体验等专题研学游项目,通过校园实地宣讲及景点游学、户外体验等方式,集中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研学体悟活动,在宝应境内中小学成功试点,还将逐步向扬州全市、江苏省内推开,逐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辐射效应。

3 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旅游业不仅自身具有文化属性,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其发展服务。”结合本县区域文化旅游业的实际,为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宝应博物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3.1 提升文旅融合的文化旅游品牌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金色名片。2020年,宝应博物馆不仅成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步入国家级的规范运行轨道,同时还获批博物馆展览提升、预防性保护和文物数字化等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21启动“博物馆主题陈展提升”“文物数字化”等工程。邀请省市知名专家对库房中现藏的文物进行再筛选、再研究,将历史、艺术价值高、品相好的文物充实到展厅中,旨在激发广大游客日益提高的观赏兴趣和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提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度,通过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文物价值挖掘体现、展示线性延伸等措施,重点擦亮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宝应学宫、朱氏家祠以及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等一批“运河文化金色名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老城区范围内重点文物的开放利用进行科学整体规划,相继推出孙荫庭故居、乔氏家学纪念馆等一批“新生”文物旅游点。

3.2 打造“以人为本”的红色文化旅游网络

宝应是抗战时期苏中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心所在地,拥有十分丰富而又极其珍贵的抗战文物遗存和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是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近几年,宝应博物馆配合各镇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红色教育特色阵地,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各镇在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按照国家旅游景区创建的系列标准和文件要求,实施各项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对照新形势和新要求,借鉴外地先进的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人才引进、定期培训及定向培养等方式,构建一支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增进红色文物在旅游市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推动文化旅游业跨越式融合发展。

3.3 横向联合,拓展文物旅游区域开放空间

近年来,宝应博物馆积极主动加强省内兄弟博物馆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地域间文物宣传利用的深入开展。先后与山东蒲松龄纪念馆、南京科举博物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建成馆际联盟开展展览交流互动,进一步拓展文物旅游区域开放空间。还与沂源市淄川区博物馆联办了“运河水润蒲公情—聊斋诗意画展”,生动展现蒲松龄的南游轨迹和运河情怀,让游客在欣赏书画作品的同时,更加深了蒲松龄与宝应以及聊斋文化与大运河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的领悟。随后,又引进南京“粉黛裙衩饰娇娥 妆奁器用暖闺阁—清中晚期江南女性用品展”,让游客了解清中晚期江南女性的生活和艺术,感受古代女性的优雅与精致、温婉与善良。

3.4 壮大文创产业,提增旅游服务的文化含量

“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发汲取的创作元素来源于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展览为主的资源,这些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代表性。”宝应博物馆根据不同的文物资源特点,深入挖掘本地文物资源、内涵和价值元素,积极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原创文化创意产品,以不断满足多样化旅游消费的需求。首先注重示范带动文创产品开发。由于文创产品的投入大、风险高,前期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由博物馆主动研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创产品,逐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并争取多方面支持。其次加强与创意设计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合作,面向社会征集文化产品创意,结合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水乡生态等地域元素,开发宝应历史文化创意产品,扩大文创品牌效应。最后积极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市场对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研究、开发和培育,并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多种经营模式,如提供各类文化资源,委托或者授权企业进行设计、生产、销售等形式。文物创意产品的研发、推广,既增加了旅游业的文化含量,又通过旅游活动,让文物形象走进游客家中、心中,真正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效应。

3.5 提升开放景点的推介宣传

近年来,省级文保单位周恩来少年读书处通过推出党性教育宣讲、红色故事会、青少年研学游体验等系列红色旅游产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游客参与其中。县博物馆精心设计文物解读课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身边的博物馆”“让文物开口说话”“我和文物有个约会”等一系列文物主题的线上线下活动,吸引了全县中小学生和周边各县市区旅行社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20年以来,共举办文物主题的研学游活动达63场,参与人数近5000人。此外,县博物馆还连续在学宫策划举办“传承儒学文化,培育家国情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年均吸引网络直播观众达10万人次。同时,县博物馆每年与学校联手,组织小学生参加“弘扬周恩来精神 争做新时代少年”“我是当代状元郎”“做一面美丽的镜子”等专题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开放景点的推介宣传。

新形势下,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体现了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思路。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推动文化传播,文化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事业与产业。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与碰撞,呼吁以文物资源的严格保护为前提的文博单位,创新思路、匠心独运,充实丰富其文化产品与旅游服务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以时代精神激活历史文物的生命力,冲破博物馆的传统桎梏,以鲜活、有趣的灵魂刻画生动的旅游形态,以文旅融合之光照亮文物保护的城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幸运。

参考文献

[1]贺云翱.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2]陈梦娟.关于保护和利用南京文化资源研究报告[R].2006.

[3]潘宝明,朱安平.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浅谈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