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史前动物利用与鸟兽遗存情况简述

2022-06-13 00:33益西多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7期
关键词:西藏地区史前

益西多吉

摘 要:文章以西藏新石器时代、早期金属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动物相关遗存为对象,探讨史前先民利用动物情况,梳理了西藏地区狗、猪、家养牦牛、绵羊、马的驯养利用情况,概述遗址出土动物陶塑、鸟兽遗存的情况。根据相关动物遗存,分析古代先民利用动物的情况、人与动物的关系特征、先民的生业模式及其特点,为进一步解释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各种关系及探索古人生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史前;动物遗存;西藏地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27

在历史进程中,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先民对野生动物的利用和选育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动物的存在关系。在动物考古研究中,驯养动物对于后世文明产生的影响,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稳定的肉食资源,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②交通机动能力的提升,促进交流融合;③皮毛、骨骼、角等动物制品的应用,为后世手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动物在随葬、祭祀等仪式中的用途,丰富了人类精神文化领域;⑤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类的饮食来源,让人类的饮食结构变得多样①。正因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探讨先民获取的动物资源、分析史前动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1 西藏地区代表性史前遗址

伴随西藏地区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金属时代的史前遗址、地点屡被发现,它们多数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澜沧江流域以及象泉河流域等②。根据目前已发掘出土的考古资料,代表这一时期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分布在藏北高原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藏北细石器文化③;以藏东河谷区卡若遗址为代表的卡若文化,经碳14年代测定,遗址距今4000~5000年④;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曲贡遗址为代表的曲贡文化,距今4000~3000年;以象泉河流域几处遗址为代表的藏西早期文明,以及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岩画、墓葬、巨石遗存,大致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7世纪初。这些分布于西藏高原不同地域、各具特征的史前文化类型,勾勒出西藏地区这一段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文化面貌(表1),出土的相关遗存,为我们探究这一时期先民与动物的关系及探索古人生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2 先民利用动物资源情况

2.1 对家养动物的利用情况

根据迄今为止出土的动物骨骼资料研究,有学者研究我国主要家养动物开始出现的时间和种类依次为:距今10000年左右出现狗,距今9000年左右出现猪,距今5000多年出现绵羊,距今4000多年出现黄牛,距今3700年左右出现马和山羊,距今3600年左右出现鸡⑤。古代家养动物出现的形式可分为当地直接驯化和通过文化交流从其他地区引进两种情况。按照主要家养动物出现的早晚,结合有关西藏地区已出土这一时期的动物遗存资料,梳理几个常见家养动物在该地区被人类利用的情况,加深了解文化遗存的内涵及其社会相关的发展情况。

2.1.1 狗的利用

依据现代狗的基因证据,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家狗都是由灰狼驯化形成的⑥。位于以色列北部属于纳吐芬文化晚期的Hayonim Terrace墓地发现的狗是世界上最早的,距今11000年以前。我国的狗作为家犬也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家犬出现在距今9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有狗骨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⑦。

在青藏高原腹地的西藏地区,关于狗的考古出土,目前已知出土较早的为曲贡遗址,在早期金属时代的几处墓葬(故如甲木、曲踏)中也有发现⑧。曲贡遗址出土少量狗骨和一只完整的狗骨架,这些骨骼中包括一件完整下颌骨。通过这一标本的测量数据与狼及早期家犬的比较,报告推测遗址中的家犬可能是一种小型的藏犬。另外,报告作者认为遗址埋有的完整狗骨架,可能是牲祭遗存⑨。

动物考古研究在讨论驯化家犬的利用时,可归纳为肉食来源、宠物伙伴、狩猎助手、警卫护院、作为其他家养动物的保护以及在特定场合的作为随葬动物等⑩。在现代牧区大型狗大多是用来看家和守护牲畜,曲贡遗址中出土的家养牦牛和绵羊都显示驯化特征,所以可以从侧面推测在新石器晚期人们可能已经利用狗来充当游牧助手和警卫了。另外,根据在几处遗址的随葬发现推论,狗作为祭祀用品的可能性也较大(表2)。

2.1.2 家猪的饲养

猪在人类食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农业发达地区,猪的成功驯养为人们带来了充足的肉类资源,使人们减少野外狩猎或是游牧机动,降低生存成本。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根据资料显示,国外最早的家猪发现于土耳其安那托利亚东南部的ayono遗址,距今约9000年。我国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家猪距今9000~7000年k,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家猪。

在西藏地区的几处遗址中出现猪的材料较少,卡若和曲贡遗址均有出土,在前者中遗存猪骨量较多,特别是动物遗存分析中记录了带有典型家猪特征的乳齿为代表,齿冠嚼面稍微磨损,估定年岁在一岁,有家猪的特征,这也是目前本地区已知最早的家猪的证据l。在卡若遗址的报告中,农作物粟米的发现表明,农业在当时无疑是一重要的生产门类。在卡若遗址中除了猪以外,遗址中发现的其余动物遗骸似乎都是狩猎得来。所以,其与其他地区考古家猪驯养的资料相比,明显可以考虑本地区家猪的驯养可能是从其他地区引进的或者是驯养技术的交流,卡若文化的内涵表明其与甘青等地的联系是密切的m,而其他地区几个驯养家猪的资料也显示都早于卡若遗址。

2.1.3 史前家牦牛的利用情况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者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现代牦牛的基因组信息,提出在距今7300年左右可能完成了牦牛的驯化,在距今3600年左右,家养牦牛的数量增长了六倍n。按照现代动物的分布,牦牛的主要栖息地在海拔2000~5000米的地区。关于史前牦牛利用情况的考古资料较少,目前除了有确切证据发现最早的是出自拉萨的曲贡遗址外,其次为阿里地区卡尔东遗址的牦牛遗存o。曲贡遗址出土的牛骨标本,个体较小,角突细而小,根据牛的骨骸、牙齒或角心骨等部位的分析,曲贡遗址早期堆积(距今4000~3500年)中发现的大量牛类遗存经周本雄先生鉴定,认为是家养牦牛p,这也是迄今为止有关家养牦牛时代最早的第一手材料。

曲贡家牦牛遗骸的出土,说明牦牛的驯养历史很早,这是西藏先民对畜牧业的一大贡献。按照现代动物的分布,野生牦牛的主要栖息地在海拔4000—6100米的高寒荒漠地带q。家养牦牛的分布地带,属于牧业区或半农半牧区,但牦牛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此,从全区来看,牦牛放牧的海拔高度上限可达6200米,创造了世界上家畜放牧的最高高度,下限一般在2500一3000米。牦牛的垂直分布地带性差异可以明显看出,养育牦牛是人类利用高寒生态从事动物性生产活动的重要手段。牦牛的驯养对于后世生活在高原的居民的贡献是任何一种动物都无可比拟的,人们不仅从它身上获得能量蛋白质,还利用牦牛御寒、运输等。从后世人们对牦牛资源的利用,以及对牦牛信仰推崇程度上可以推导得出结论:在史前牦牛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1.4 绵羊的利用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曲贡遗址、邦嘎遗址的发掘中均有出土羊的遗存,其中曲贡遗址的羊骨较多,在许多探方和灰坑中都有零散的肢骨、牙齿、下颌骨和其他骨片出土,不少残骸经过火烧已炭化,说明羊也是当时人们饲养的主要家畜和肉食来源之一。从头骨的测量数字看,曲贡的这种绵羊是体形相当大的有角绵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大型有角绵羊很可能是在当地驯养的,而且当地至今仍有野生的盘羊。另外,在山南邦嘎遗址和昌果沟遗址发掘报告中,也都有记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初步判断为羊的骨骼r,表明西藏地区在这一时期已有驯养的藏系有角绵羊。

除了获取羊肉资源外,在曲贡遗址的发掘报告中提到,现代西藏家养绵羊中一种大角绵羊主要产于藏北地区,体大、角大、羊毛粗、体力好,可以用来驮运货物,一只羊可驮20千克货物,在运输上具有优势。由此推论,曲贡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对羊可能有交通运力的利用s。另外,根据研究人员对卡尔东遗址中的羊骨遗存分析推测,卡尔东先民饲养羊类的目的中并不特别侧重于获取羊奶资源。卡尔东先民对羊类动物的利用策略应是以获取肉食资源为主、获取羊毛资源为輔的模式t。

2.1.5 马的利用

根据研究显示,距今4000~3600年,我国在甘肃东部出现了家马u。与西藏地区畜牧业息息相关的马,尚没有资料证明金属期之前的遗址中发现马的遗存。目前推断西藏地区,在早期金属时代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家马利用v。来源可能为古代居民通过文化交流,直接从其他地区引进已经成为家畜的动物。引进家马可以理解为马在游牧经济生产生活领域所具备的实用价值,发挥其在交通、战争等方面的利用价值,推动了西藏地区游牧经济文化的产生,另外在曲贡遗址出土的马下颌骨w,以及曲踏遗址中提到发现有疑似马匹的动物图案表明x,马在先民的精神文化领域也似乎被赋予了某种内涵。

2.2 史前鸟兽遗存及动物相关遗存情况

以卡若和曲贡为代表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一批野生动物遗存,其中,卡若遗址出土种类较为丰富。收集和整理遗址出土鸟兽遗存资料,参考我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基础上,梳理动物的分布规律,结合自然地理状况,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这一时期代表遗址文化呈现的生业模式。

整理文献资料,两处遗址合计出土有野生动物遗存28种(表3),隶属于4类14科28种,其中哺乳类24种、鸟类3种、鱼类1种。剔除掉未鉴定物种5个,依据分布类型,古北型物种15种,占总物种数的65%;东洋型物种6种,占总物种数的26%;广布型物种2种,占总物种数的9%y。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两处代表遗址区域同属于古北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曲贡遗址为藏南山地小区,卡若遗址在藏东山地小区,两地出土的鸟兽遗存与现代动物区系的组成趋于一致。动物区系以北方类型及高原的特有种占优势,如藏野驴(Equus kiang)、白唇鹿(Gervus albirostris)、高原兔(Lepus oisotolus)、马麝(Moschus sifanicus)等,但也有一些东洋型的扩散分布在此,如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猕猴(Macaca)等,总体都是青藏高原的习见种类。综上所知,该区域虽属古北界,但其以丰富的森林、林灌类型为组成特色,在动物区系组成上呈过渡性质。

我们整理出土动物遗存发现,鹿科动物8种,占总数的29%,白唇鹿、赤麂等野生动物具有体型大、分布广、数量多、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特点,表明先民对野生动物的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相对稳定的猎获目标,狩猎属性在先民的生计手段中较为突出。

在两处遗址发掘中,均见有鱼类骨骸。根据遗址地处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流域的环境特征,表明鱼类并非如同现代藏区为食用禁忌,历史时期的文化教义和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能是使鱼类成为食用禁忌的主要因素,卡若、曲贡等遗址鱼骨的出土,揭示了捕捞很可能在当时是与狩猎并行的生计手段,可以理解为一种高原环境中的“渔猎”模式z。综上对比,卡若遗址和曲贡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种类,可以发现不同遗址的动物群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当地不同的环境有关。

2.3 其他动物相关遗存情况

在史前遗址中,曲贡遗址发现有两件动物陶制品,分别是一件猴面和一件鸟首。猴面较为完整,鸟首有残缺,二者形象逼真、神态生动贴切。对于猴面陶制品的相关解读,研究者均认为是跟藏族猕猴传说有关。“猕猴为祖”是高原腹地及周边流传广泛的人类始祖传说。有学者研究猕猴始祖传说,推测这一传说可能隐含着一支来自高原东缘横断山区的以猕猴为图腾的古人群进入高原腹心与土著氏族融合而繁衍为藏族先祖的早期历史,认为其背后可能富有一段关于迁徙交融的历史。以猴面陶塑的精美程度与当时工艺成本,推测猕猴崇拜是高原腹心早期居民的图腾崇拜之一。而对于鸟首陶塑的解读,有学者根据“穹”文化的流行脉络,以及藏西北部的岩画中有些鸟图形与雍仲、日月等宗教符号组合出现,认为鸟兽陶塑或许也具有与猴面陶塑对等的意义,推测其可能为早期游牧先民以神鸟为祖先的图腾崇拜。

曲贡遗址出土的两件陶塑,是否具有图腾、祖先崇拜、祭祀等相关内容是值得考虑的,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以曲贡居民为代表的史前先民一种精神生活的体现。

在曲贡遗址同时发现有秃鹫遗骸,没有明显的用于掩埋的坑穴,报告者根据《隋书·女国传》中女国有鸟卜习俗的记载,推测可能为一种“鸟卜”的遗存,和原始的巫术有关。曲贡先民是否有鸟卜的习俗,目前还不能肯定,但秃鹫遗存与鸟首陶塑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后世诸多鸟文化现象有参考意义。

3 结语

通过对发掘出土动物遗存的整理可以发现,西藏地区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先民已经开始驯养牦牛和绵羊,以作为肉食资源、皮毛需求和运力等使用;家狗可能作为宠物伴侣、狩猎助手、警卫、随葬等功能使用,而家猪和家马因其实用功能,从外引进。除了上述5类家养动物的利用情况,对其他出土的种类动物利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新石器晚期,狩猎经济是史前先民在家畜饲养外同步存在的一种经济手段。同时对一些比较少见的遗存现象,如狗骨架、秃鹫遗存、动物陶塑等遗存的梳理表明,史前动物可能被先民用于随葬、宗教祭祀、图腾崇拜等礼制领域,赋予其文化内涵,与历史时期的相关文化现象有着密切关联。

注释

①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88.

②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全面推进新时代西藏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文物报,2021-09-28(008).

③段清波,吴春.藏北细石器遗存分析—兼论西藏细石器的起源、工艺及年代[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34-41.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昌都卡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65.

⑤⑦k李晶,張亚平.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09(4):319-329.

⑥⑩Elizabeth J.Reitz,Elizabeth S.Wing.动物考古学[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41-242

⑧x仝涛,李林辉,赤列次仁,等.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J].考古,2015(7):29-50,2.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拉萨曲贡[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56.

l黄万波.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2):163-168.

m傅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J].考古,2009(5):80-86,113.

nQiu Q,Wang L,Wang K,et al.Yak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domestication signatures and prehistoric population expansions[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6):10283.

ot张正为,吕红亮.西藏西部阿里卡尔东遗址2013年试掘出土动物遗存鉴定与分析[J].藏学学刊,2017(1):252-272,320-321.

p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拉萨曲贡[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552

q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志:动物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133.

r李林辉.山南邦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1(4):50-51,56.

s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拉萨曲贡[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52

u铁元神.中国北方家马起源问题初探—以甘青地区为探讨中心[J].农业考古,2015(1):241-248.

v汤惠生.西藏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类型及相关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8-158,161.

w霍巍,王煜.曲贡遗址之性质及相关问题讨论[J].中国藏学,2014(1):91-98.

y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哺乳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2-13.

z李永宪.卡若遗址动物遗存与生业模式分析—横断山区史前农业观察之一[J].四川文物,2007(5):50-56.

石硕.一个隐含藏族起源真相的文本—对藏族始祖传说中“猕猴”与“罗刹女”含义的释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0(4):167-177,20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拉萨曲贡[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40.

猜你喜欢
西藏地区史前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史前悲剧
西藏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西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史前大冒险
史前大冒险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
史前大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