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

2022-06-13 00:23桂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7期

桂强

摘 要:晚清民国戏曲老唱片保存了一大批传统戏曲曲目精华,以及一大批近代中国戏曲名家的声腔艺术录音资料,是研究晚清民国时期戏曲表演艺术家“唱功”以及戏曲艺术唱腔流变的珍贵戏曲文献。文章首先在国际学界有关历史录音研究的框架内,分别从国际学界20世纪的历史录音研究与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的互动、国际学界21世纪以来的历史录音研究与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的互动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然后从戏曲文物学、戏曲传播学和媒介考古学三个角度,展开对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路径与视角的分析与思考,并对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的价值及其研究前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展望。

关键词: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路径;研究视角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35

0 引言

我国演员灌录唱片(最早为蜡筒)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灌录的唱片总数不少于8000张①。在这些唱片中,戏曲曲艺唱片占據近代中国唱片发行量的绝大多数,其中戏曲唱片比例最大,这些戏曲老唱片保存了一大批传统戏曲曲目的精华,以及一大批近代中国戏曲名家的声腔艺术录音资料,是研究晚清民国时期戏曲表演艺术家“唱功”以及戏曲艺术唱腔流变的珍贵戏曲文献。晚清民国时期的戏曲唱片,虽然较难纳入“文物”的范畴,但其历史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其作为珍贵的历史声音档案,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1 国际学界的历史录音研究与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

考虑到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的生产过程,除了上海、长春等地以外,有相当一部分戏曲唱片是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最终完成压片工序,这些国家也部分留存有近代中国灌制戏曲唱片的目录、录音合同、唱片贸易文书等文献,这也为开展国际历史唱片领域的合作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声音和视听档案协会(IASA)、录音收藏协会(ARSC)、历史录音协会(GHT)、东南亚—太平洋视听档案协会(SEAPAVAA)以及国际音乐图书馆、档案馆与文献中心协会(IAML)等国际组织或机构,均开展有跨国界的古董唱片历史文化研究。

1.1 国际学界20世纪的历史录音研究和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

国际上的历史录音(或唱片史)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零星展开,如山口龟之助《唱片文化发展史·明治大正时代 初篇》(1936年)②,开创了日本唱片文化史研究的先河。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末,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出版了各类录音史著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奥利弗·里德与沃尔特·韦尔奇合著的《从锡箔纸到立体声:留声机的演变》(1959年)③,仓田喜弘的《日本唱片文化史》(1979年)④,埃文·艾森伯格的《唱片天使:留声机探索》(1987年)⑤,罗伯特·菲利普的《早期录音与音乐风格:器乐演奏的品味演变(1900—1950)》(1992年)⑥,安德烈·米拉德的《记录美国:录音的历史》(1995年)⑦,佩卡·格罗诺和伊尔波·索尼奥合著《国际唱片业史》(1998年)⑧,威廉·肯尼的《美国生活中的录音:留声机和大众记忆(1890—1945)》(1999年)⑨等,以上这些著作的作者虽然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研究和写作中均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文化转向”,个别著作开始尝试运用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来探讨留声机、唱片和社会大众生活之间的互动。

这一时期,国外对近代中国戏曲唱片的涉猎和初步研究主要来自日本和芬兰学界的个别学者。如日本著名汉学家、中国戏曲专家青木正儿曾于1922年和1925—1926年期间在华造访和旅行,他在中国各地收集购买了一些戏曲唱片,这些唱片后来被收藏于名古屋大学图书馆附属的青木文库,其中包括京剧、昆曲、苏滩等唱片。日本戏剧学者宫尾慈良在《演剧学》(日本)1978年第19期和第20期刊发《中国戏剧における唱片の研究(上)—京剧唱片编》和《中国戏剧における唱片の研究(下)—京剧唱片编、地方戏剧唱片编》两篇文章,前者以研究京剧唱片为主,后者除京剧唱片外,还涉及地方戏曲唱片,并统计分析其行当及唱腔流派,如越剧、沪剧、豫剧、川剧等。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者佩卡·格罗诺在《唱片工业抵达东方国家》⑩一文中,根据美国图书馆所藏唱片目录及相关的商业档案,探讨从1900年到1920年之间西方唱片工业在东方国家,其中包括中国、日本、印度以及东南亚和北非部分地区的发展情况。在这篇文献中,作者通过征引一些珍贵的原始资料来分析不同唱片公司拓展亚洲市场的过程,这对于考订中国最早的戏曲唱片具有参考价值,是研究亚洲早期唱片工业的重要论著。

1.2 国际学界21世纪以来的历史录音研究和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

进入21世纪,国外录音史(或唱片史)研究的学术性进一步增强,聚焦唱片产业史的著作开始推出,如加拿大学者乔纳森·斯特恩的《可以听见的过去:声音复制的文化渊源》(2003年)k,日本媒体文化研究者生明俊雄的《20世纪日本唱片产业史》(2016年)l等,这些著作各有千秋,但这些研究理论或方法并不能直接拿来解释和分析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对包括民国戏曲唱片在内的近代中国老唱片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继续受到国外学界的关注。日本、丹麦、新加坡等国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不断挖掘其学术价值。

日本学者尾高晓子、田中多佳子、山内文登曾于2006年8月对中国内地的SP盘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调查m,其中包括晚清民国时期的戏曲唱片。由福冈正太主持、细川周平等学者参与的科研项目的结题成果之一《殖民主义与唱片业:日本哥伦比亚公司“外地”唱片资料的研究》(2007年),利用日本原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内部文档和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资料,对民国时期日本殖民地和军事占领区(广义“外地”,包括台湾、伪满、大陆的沦陷区等地)的唱片文献进行了调查和整理n,并举办了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涉及戏曲唱片的内容。

丹麦奥胡斯大学史通文的《在娱乐与革命之间:留声机、唱片和上海音乐工业的初期(1878—1937)》(2015年),以其全球化的學术视野及翔实而独到的档案文献资料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特色之作。该著对谭鑫培唱片的真伪之辩与唱片业发展的联系、梅兰芳灌制唱片对其戏曲演艺事业的影响等话题均有一定的见解。

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裔学者容世诚在《粤韵留声:唱片工业与广东曲艺(1903—1953)》一书中,以“唱片上的戏曲”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唱片工业的跨国流动,运用版本目录学、音乐社会学、通俗文化学等多学科交互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上半叶粤乐生产与唱片事业的关系进行研究,尤以这一时期香港的粤乐文化为关注重点。此外,在欧美特别是美国汉学研究领域有关民国时期戏曲文化的研究中,对戏曲唱片的话题偶有涉及。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葛以嘉(Joshua Lewis Goldstein)、哈佛大学李孝悌(Li, Hsiao-t's)等人在其有关京剧的博士论文中,对民国京剧唱片的论题有所涉及。

2 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的研究路径与视角

从近些年国内的研究动态来看,除了对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的版本目录学研究以外o,关于唱片业的运作过程与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的生产、传播、消费之间互动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展开,这一研究趋势体现了晚清民国戏曲研究中的新思路,也有利于从一个独特而不失其重要性的领域来深化对近代戏曲传播的认识。不过除上述容世诚对有关唱片工业与广东曲艺进行研究之外,有关唱片业与中国近代地域性戏曲发展整体格局互动的系统研究有待拓展。

总之,对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思路。下文就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中运用戏曲文物学、戏曲传播学和媒介考古学的方法或思路略做阐发,以供讨论。

2.1 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的戏曲文物学视角

从戏曲文物学的角度来看,较早开始涉猎戏曲唱片收藏整理和介绍是在1931—1935年,这一时期梅兰芳、齐如山等组建的学术团体—“北平国剧学会”,附设国剧陈列馆,收藏有清内务府及升平署档案文件,其中包括戏曲老唱片等。当时受限于客观条件,主要是对清代宫廷和北京地区民间戏曲遗物进行整理和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周贻白、吴晓玲、刘念兹等时有文章论及戏曲、文物,考古界学者宿白、徐苹方对戏曲文物亦有考证。

改革开放以来,廖奔、周华斌、杨健民、薛若琳、黄竹三、车文明、李畅、傅仁杰等学者的戏曲文物研究具有代表性。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组织编纂的《中国戏曲志》将“演出场所”和“文物古迹”列为专项,体现出戏曲文物普查与研究的成果,并对部分剧种晚清民国唱片的情况有所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有关戏曲文物的研究与中国戏曲史相对应,时间一般限定在辛亥革命以前。民国时期的戏曲遗物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戏曲文物,但在近些年也受到更多戏曲研究者的关注,并具有较为广泛的国际学术合作空间。

2.2 研究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的戏曲传播学视角

从戏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进入20世纪以后,快速发展的传媒技术使得戏曲的存在方式发生了越来越显著的转变,新技术所催生的声光电媒体也给戏曲发展注入了新的规定性。在晚清民国唱片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戏曲唱片的出版发行,建立在中西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基础上的新的社会力量,有别于舞台演出会受到特定时段和心态影响的灌录方式,立足于唱片播音特点而新生的戏曲唱片评论,折射出时政风云的戏曲唱片审查规则,它们均给戏曲表现和接受提供了新的艺术可能性,也丰富了戏曲的艺术活力和审美内涵。

随着唱片工业被引入我国,在20世纪上半叶唱片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唱片工业运作方式及其制成品所具有的跨地域性、跨国界性,可以将过去偏居一隅,仅限于口传身授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具有较为浓厚地域性特色表演艺术的语言部分,透过有效的音响保存和传播技术迅速穿越时空,广为流布。

这一时期京剧艺术十分兴旺,粤剧、潮剧在海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评剧、越剧等新兴剧种勃兴,近代西南代表性戏曲(如川剧、滇剧)音乐得以赓续保存,江南地区其他剧(曲)种特别是沪剧、苏滩、绍剧、滑稽剧的繁盛,等等,在相当程度上与唱片业在近代我国都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2.3 研究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的媒介考古学视角

从媒介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应关注唱片作为媒介物的“物质档案”的特点,探讨这一物质载体从诞生到接受反馈的各个环节,研究空间在时间中的流变,对唱片受众施与影响的各个层面,进而探究这种声音介质在何种程度上参与到戏曲爱好者的感官和认知的构成之中。在理论资源的借鉴和参考上比照电影考古学,考据电影的“另类历史”(侧重于早期电影史尤其是无声电影史阶段),探讨唱片的“另类历史”(侧重于蜡筒和78转唱片发展阶段)。参考基特勒“媒介物质恢复”和齐林斯基“媒介变体分析”理论的阐发,更多地关注沃尔夫冈·恩斯特的媒介考古学观念p。在研究上,既注重唱片媒介物质性的恢复,也积极探寻与唱片媒介相关的各类异质性元素,同时亦积极创造条件,借助学界、业界、收藏界等多方力量来捕捉媒介的复现性,通过严谨的史学考证,努力展现近代中国戏曲唱片富于意味的“星丛”。

在以上学术研讨中,始终重视戏曲唱片传播中的物质性因素,通过戏曲唱片研究来完善、论证,乃至匡正戏曲历史的书写。在意识到媒介考古相关理论对研究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积极意义的同时,需要对媒介考古相关理论进行辨析和检视,避免错位和蹈空,在具体的研究中,将媒介考古学视为一种“思路”而非具体的方法,注重媒介实践与戏曲实践的互动,力图对传统的戏曲史书写有所补益,始终立足于中国场景,敏锐感知历史媒介的复现性。

3 结语

从国际历史录音研究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商业录音,还是田野录音,均为学术研究关注的领域,而晚清民国戏曲唱片兼具商业性、草根性、传统性等诸多特质,无疑将成为不断开拓学术新意的研究领地q。深入全面研究晚清民国戏曲唱片,对晚清民国唱片业与戏曲现代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反思,对近代戏曲唱片所蕴含的戏曲旧物价值进行挖掘,研究晚清民国戏曲唱片对近代中国戏曲史论的积极意义,归纳、提炼和总结唱片业与晚清民国戏曲互动的利弊得失,从晚清民国戏曲唱片这一历史媒介的兴衰更迭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使当下戏曲更好地借助新兴传播媒介获得长足的繁荣发展,为戏曲发展提供史鉴,启迪智慧。

注释

①[佚名].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版目录(内部资料)·编印说明[M].北京:中国唱片社,1964.

②山口亀之助.レコード文化発達史(明治大正時代 初篇)第壹巻[M].[出版地不详]:録音文文献協会,1936.

③Read,O.,W.L.Welch.From Tin Foil to Stereo:Evolution of the Phonograph[M].Indianapolis:Howard W.Sams & Co.,1959.

④倉田喜弘.日本レコード文化史[M].東京:東京書籍,1979.

⑤Eisenberg,Evan.The Recording Angel:Explorations in Phonography[M].New York:McGraw-Hill,1987.

⑥Robert Philip.Early Recordings and Musical Style:Changing Tastes in Instrumental Performance,1900—195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⑦Millard,Andre.America on Record:A History of Recorded Sou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⑧Gronow,Pekka,Ilpo Saunio.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Recording Industry[M].London:Cassell,1998.

⑨Kenney,William,Howland.Recorded Music in American Life:The Phonograph and Popular Memory,1890—1945[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⑩Pekka Gronow.The Record Industry Comes to the Orient[J].Ethomucicology,1981,25(2):251-284.

kSterne,Jonathan.The Audible Past:Cultural Origins of Sound Reproduction[M].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03.

l生明俊雄.二〇世紀日本レコード産業史:グローバル企業の進攻と市場の発展[M].[出版地不詳]:勁草書房,2016.

m尾高暁子,田中多佳子,山内文登.2006年8月中国現地调査報告:中国国内SP レコードの所蔵·公開状況と研究動向について[R].[出版信息不详].

n福冈正太.植民地主義と録音産業:日本コロムビア外地録音資料の研究[M].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文化資源研究センター,2007.(2005-2006年度研究项目“植民地主義と録音産業-日本コロムビア外地録音資料の研究”科研成果)。

o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陆续撰写了一系列谈论唱片的文章,尤其是在《唱片的版本学》和《唱片的校勘学》两文中提出建构老唱片版本目录学的设想,具有开创意义。

p沃尔夫冈·恩斯特(Wolfgang Ernst),柏林洪堡大学文化、社会科学与教育学院音乐与媒体研究所媒介研究首席教授。他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让他不只是一位媒介理论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和档案学家。他主张以时间为中心(time-focused)的方法,重新思考媒介考古学作为当代媒介挖掘方法的有效性,他强调“时间先决性”的概念。

q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召开的,与晚清民国戏曲唱片有关联的会议有:a.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历史与未来:戏曲唱片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12月2日—4日,上海);b.2017年留声阁中文老唱片全球收藏家首届论坛(2017年11月18日—19日 上海);c.2019年中国戏曲学院图书馆举办的馆藏戏曲黑胶唱片文献价值研讨会(2019年5月18日,北京);d.2019年上海师范大学与GHT(Gesellschaft für Historische Tonträger,历史录音协会,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共同举办的“唱片世界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国际唱片学术研讨会”(2019年5月29日—30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