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传统的沙金探矿及开采

2022-06-13 00:23王天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7期
关键词:探矿我国传统

王天军

摘 要:我国沙金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沙金生产工艺的国家之一。我国传统的沙金探矿及开采方法种类繁多,有的探矿和开采方法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采金先民们利用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我国寻找到了多处金矿,并多次掀起了享誉世界的淘金热潮,这些大规模的黄金开采,无一不是从传统沙金探矿及开采起步的。毋庸置疑,传统的沙金探矿及开采的推广和应用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我国;传统;沙金开采;探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38

0 引言

我国沙金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沙金遗址几乎遍布我国东、南、西、北各条大小江河水系和山麓。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海南岛,西至天山脚下,东到黄海之滨,到处都有传统手工业沙金遗址分布。

我国传统的沙金开采是在长期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沙金开采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原始,传统的沙金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探矿及开采方法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原始落后的生产局面,还是依靠一锹、一镐、木溜槽等采金工具进行笨重的手工沙金探矿及开采作业,其劳动强度大、采矿效率低、采金探矿及回收率精准度也都很低。

1 我国沙金开采遗址的保护利用

1.1 传统手工业沙金遗址的现状

我国沙金开采历史悠久,传统手工业沙金开采遗址(矿体过采区)遍布我国绝大部分省市。但因这些遗址历经了千百年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很多传统手工业遗址有的沉没在沟壑丛林中,有的被兴建的水库淹没,有的虽然尚存,但由于历经日伪时期采金船开采、半机械化竖井开采,以及1949年前后的机械化竖井开采、采金船开采、露天机械化溜槽开采等,其中有很多遗址历经采金先民的反复数次开采,已经挖掘殆尽,多数的传统手工业沙金遗址现已失去了最初的原貌。

如漠河老沟金矿遗址,史称漠河金厂、漠河金矿局,现称老沟金矿,自1888年(光绪十四年)开办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遗址历经了民国时期的开采、日伪时期的开采、解放战争时期西满军区的开采、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手工业开采、半机械化溜槽开采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采金船多次复采,这里的沙土也历经数次筛淘,目前漠河老沟金矿遗址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综上,可知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传统手工沙金开采遗址的地表层(考古学称其为地层)及“遗迹堆积”已荡然无存,基本呈现出大面积的砂砾毛尖堆。

1.2 传统手工业沙金遗址的保护利用

随着国家对考古工作的重视,加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国家加大了对沙金遗址的保护。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漠河老沟金矿遗址(图1)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挂牌保护(图2)。漠河市政府还在该处李金镛祠堂(图3)外右侧的功德馆内设置了小型沙金陈列展(图4)。黑龙江省黑河市政府为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组织文物考古人员对民国时期发现的享誉海外的黑河金矿(原民国逢源金厂)遗址进行了踏查,通过对金矿现有金矿老住户的走访调查,了解并征集到了20余件传统手工业沙金文物。2021年7月,黑河市政府筹建了黑河砂金历史陈列馆(图5、图6)。

2 沙金专用术语的由来

沙金这个术语最初是来源于西班牙语。当初西班牙矿工在北美洲和南美洲淘金时,给在河流砂和卵石层内找到的矿体而起的名称。当时是指“在河流或沙洲中有金沉积的地方”,后来沙金一词延伸为开采黄金的生产活动。

我国古代首先开采的就是沙金,即冲积沙金矿,这种沙矿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每个国家都曾开采过。人类使用和储备的黄金约有四分之一是采自冲积沙金矿,在中国古典著作中都曾提到过这类矿体。

这种沙金矿体为古代人类提供了黄金样品的最初来源。从发现沙金起,人们就不畏艰辛,在多地寻找和开发这种矿体,生产出了数万吨的黄金。在长期艰苦、封闭和对沙金生产技术缺乏科学认识的情况下,我国采金先人们在沙金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沙金专用术语,并被后人一直传用。

3 我国传统的沙金探矿

3.1 经验找矿

3.1.1 利用矿体、岩石露头被风化所产生的砾石(或矿化有关的岩石碎块)找矿

在古老岩系构造带中赋存的沙金矿床,其金的物质来源多是后期穿入到老地层内的含金石英脉和岩体,经风化剥蚀之后,石英脉或岩体的碎块被搬运到现代河谷中,成了寻找沙金的指示物。清代《漠矿录》记有:“产金之地多马牙石(即石英碎块),石愈多,则金愈旺。”一直延续到近代,寻找石英和蚀变岩石碎块仍然是寻找沙金的直观方法之一。

3.1.2 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寻找沙金

古代采金人按照不同地貌特点寻找沙金矿经验最为丰富。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流传有“崴子”形(河流在两山间形成弯曲状,这种地貌方言称为“崴子”。自上游而下,分头道崴子、二道崴子……)地形富集黄金。有“黄金富集在弯内侧”“河流宽窄有变,金子藏在窄处的上和下”等说法。黑河一带的采金人用“一看山势,二看水色,三看岩石,四察地气,五观坡楞,六验沟身及沟口,七试土色”的经验进行找矿和探矿,其中上述的第一、第五、第六的经验就是从地形、地貌角度找金。采金人通常认为出金的地方“主山坐的正,迎门山位中央,两帮夹一沟,关门嘴子守得严”“大沟金子出在腿上,小沟(金子)出在嘴上”等。

采金人的这些找矿经验其原理都是因沙金的搬运富集既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又受水流速度的控制所致。当河流由窄变宽时,水流速度由大变小,比重大的金子就被沉积下来,当河流由宽变窄宽时,狭口水流速度加大,金子就在宽处水流速度小处沉积下来,所以有“金子藏在窄处的上和下”的规律。当河水支流和主流汇合时,支流水流速度會骤减,金子便会沉积在交汇处的下侧,也就是采金人讲的“小沟(金子)出在嘴上”。而“大沟金子出在腿上”则是因为主沟宽而长,水流流速在河道内是不均匀的,缓坡的一侧水流速度慢,金子便沉积在主沟水流速度慢的一侧。当河流受两侧地形的限制,或者是河流形成蛇曲,水流在河道弯曲处的外侧流速大,携带的金子就自然沉积在河流内侧。这就是“关门嘴子迎门山”处富集沙金的原理。

3.1.3 利用植物生长状况找矿

在《漠矿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山间土厚林密、山势肥美雄峻,此肥象也。有卡头如龟膊、龟首形,产金必炸粒(金粒较大带棱角),砂也深厚。若土薄不露,林木细小,荆棘丛生,此瘦象也,若得有好卡头,则能生金。”“昔人论产金之山不生草木,龙江则不然。凡得金之涧,必水旺草盛,巨叶柳如荆树者极多,针叶松也较其他植物高大。树根以下沙或凸起高数尺者,其地产金必旺”。这和《山海经·五藏经》记载的“皋涂之山其阳多黄金,众兽之山其阳多黄金,符禺之山其阳多黄金”基本是一致的。

从地质角度看,山阳即山的阳坡,属风化剥蚀地形,含金岩体被风化,暴露地表含金物质受剥蚀搬运而堆积。山的阳坡植物在堆積物上生长,必然十分茂盛,这也就是得金之涧(沟)必水旺草木盛的原因。这里的卡头就是突兀于山坡上岩脉(体)的露头,在矿脉(体)露头下形成的残坡积沙金矿床,其产金粒较大,带棱角也是必然的。袁大化在《漠河录》中证实了这个说法:“上述迹象在元宝山之右,北涧以下均如此。”

3.2 “按碃”探矿

古代探采金苗非常神秘,探矿挖坑称为“按碃”(称挖坑不吉利)。传统的沙金开采,用“按碃”方法找矿是最常用且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清朝初期,黄金勘探方法十分落后,为了延续采金,采金人首先在已采过金子地方的上下游或两侧顺着金线追索,扩大采矿范围,或在附近补给源的支沟“按碃”探矿。金沟里流传着这样的话:“围着烂边子(指已经采过金的地方)转,能够吃饱饭,沿着金线追,就有新矿开。”

民国初期,探矿方法没有大的改进,但仍以“按碃”探矿为主。三姓(依兰)官营金矿总办王维燮在调查三姓官营金矿中记载:“采苗探矿方法极为粗简,在河流两侧,发现石英、砂砾之处,察其如有沙金可获,先在选定河流合适处穿沟(指垂直河流方向布线)布数碃,若见有金,可复开数碃,连成通沟。每碃相隔数丈至十余丈,沟深数尺至数丈不等,如是,逐渐沟通各碃沟,成犬牙交错状的金苗线。”

在黑河一带,探苗班按计划布置“探苗碃”,人们称之为“十里浮子”,这种“碃”横竖有秩序地排列(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勘探网布置类似)。因为没有动力排水设备,为解决涌水问题,都采用“拿冻碃”的办法,即随着气候渐冷,挖到地下水位后,冻一层,挖一层。整排“碃”按先后顺序依次开工并向下延伸,待到第二年解冻“桃花水”来到之前,把“拿冻碃”进行全部吊底,把含金沙从“碃”底提到地面,进行“上溜”,把最终结果向厂部或财东报告。在“上溜”时,一般厂部主管或财东都到现场监督验收。这种勘查沙金的方法在民国时期被广泛应用,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沿用了许多年。

3.3 迷信找矿

采金先民们在沙金开采初期,由于对沙金矿体结构缺乏科学的认识,在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请懂阴阳风水的大师观星相,看四面的山林哪面有亮光,把大师定为有亮光的那边视为有好兆头,会出“爆头”,有富矿,新的一年便要到那个方向去探矿。这种找矿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迷信做法,风水大师只不过是为了骗取采金人钱财,这种做法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随着采金人对矿体成因的认识,这种找矿方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4 我国传统手工沙金的开采历程

自远古以来,黄金就是所有金属中最受人喜爱的一种珍贵金属。人类自开采和利用这种金属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远古的手工业沙金开采历史长河中,采金先民们最早开采的就是沙金,而我国最早掀起的几次“淘金热”亦始于沙金开采。“淘金热”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人跋山涉水,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冒着危险来到产金地淘金。由此一来,不仅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采金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沙金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沙金生产经验丰富。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金的记载,一直到秦代统一文字后,金字就和现代汉字相近。自汉朝以来,在各类古籍中,对金的产地、采金盛况以及金矿物、矿体等均有详细的记述。从目前我国历代出土的早期金饰、金币的成色来看,如:汉武帝五金钱含金95%,西汉金饼含金99%,马蹄金含金高达99.3%,所有的这些都说明当时用以铸造金币和制作金饰品的原料主要为自然金,也就是沙金。

到了唐朝,淘金业已相当繁盛。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到四川时所著的《浪淘沙》中写有:“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说明远在唐朝就有很多妇女从事淘金工作,也反映出当时民间沙金开采的盛况和利用金的情景。据北齐《魏书》记载,我国东北地区和吉林省早在公元504年或公元508年以前就开始淘采沙金。

5 我国传统的沙金开采方法

我国早期沙金开采的大多是地面或近地表的沙金,淘金者采用简单笨重的木制和铁制工具松动矿砂、砾石或坚硬的土层,从挖出的含金矿沙中逐块地去挑选黄金。后来人们利用金子密度大的特点,采用水淘洗方法,代替了已经使用很久的原始落后的简单挑拣和零星分散的采金方式。

我国大规模沙金手工业生产始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金镛创办的漠河金矿,这时手工作业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提水方式是采用人力戽斗(灌溉用的农具)取水,选矿采用以水为动力的木制机器,但砂石的采挖仍然是手工作业。

5.1 传统古老的沙金生产方式

传统古老的沙金生产方式有五种,具体如下:

第一种,“大揭盖”,将毛皮沙石堆运到河道两边,“正沙”(含金沙)用车运上机器,不耽误工作。

第二种,“引水抛毛”,将“毛沙”(非含金沙)顺水冲去,块石堆积两边,金无遗弃,法之善者也。

第三,“开暗槽”,冬日最适宜,毛口厚砂层薄的亦可用之,“土法抬砂上溜,(金)多遗失,且费工,入冬水冻,能开暗槽,惟砂多凝结,水不澄清,十不能得金三四,俄置木机器冬日停机,专揭毛皮或打取沙堆,拉运积聚,入春上溜,费省而无遗金”。

第四种,“搬帮水道”(沙金开采方式)。“用省事作法,先开长五丈、宽以金脉为适度的旁开水道,做过五丈,再做五文,毛皮翻堆。前五丈中无庸远拉,以省人力,并可求速效。”“生沟做法,若开水道,只要下尾挖出长沟,水有去路,上边揭去毛皮,便可上溜,与漠厂抛毛(矿体植被层)水道不同,即所谓大尾巴碃,久采金人皆会作”。

第五种,采用“做碃”“上溜”手工作业,这两种方式当时在漠河金矿已广泛应用,并且借鉴了俄国“冬季做碃打取砂堆(打凍砂子),入春融化后选矿”及“美(美国)矿师专主长水道、长溜”的手工采选方法。根据不同的矿体条件和季节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

①“做碃”。“碃”即采金挖的坑或井。古代采金忌讳很多,在金沟里忌讳说“坑”字,认为“坑”字不吉利。故把采金坑称为“碃”,挖坑称为“按碃”,沿用至今。“碃”的由来及起始时间已无从考证。据资料记载,明末清初,桦川(今桦南县)驼腰子、石头河子一带就有许多采金坑遗迹。清顺治十七年(1660),依兰东沟一带的采金坑遗迹已达数十米长。在生产过程中,淘金者把小型竖井开采称为“暗碃”。

②“上溜”。“溜”是手工开采沙金的主要工具。它是用木板钉成的一头宽、一头的窄的木槽,宽的一头称“溜头”,以下称“溜身”,“溜上”放置用细木棍扎的帘子称为“溜格子”。作业时,“溜头”位置略高,将含金沙石置于“溜槽”上,然后放水冲洗“溜头”里的沙石,沙石被水冲走,由于金子的比重大,沉入“溜格子”下面。生产时每一“溜”需十几个人“上溜”淘金,这种方法最适合毛层厚沙层薄之地,是利用黄金比重大的特性,用水进行淘洗、采用这种工具进行手工沙金开采。

6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采金潮

清乾隆四十年(1775),松花江上游、图们江流域和牡丹江流域的采金业相当繁盛,是我国出现的第一个产金高峰。

清咸丰元年(1851),沙金开采范围更加拓展,主要在当时的延吉、珲春、汪清、和龙、桦甸和东宁地区。当时采金工人多达十几万,是我国采金史上最盛时期,形成第二个产金高峰。

清同治九年(1870)是吉林省夹皮沟地区和安图县古洞河、大沙河地区生产沙金最盛时期,日产黄金500~800两,月产黄金1.5~2.5万两。

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朝政府为了“兴利实边”,由北洋大臣李鸿章选派要员李金镛到漠河开办了漠河老沟金矿。该矿在19世纪中叶,沙金产量居全国首位。据《漠河县志》记载:“光绪年间,老沟金矿一天就淘了九十斤黄金。”当时,漠河老沟金矿驰名中外。在黑龙江省手工开采沙金业最鼎盛期,年产沙金4.3万两,居全国黄金产量前三位。

7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手工沙金开采的先民们,在艰苦漫长的沙金开采过程中,为我国手工沙金探矿和开采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他们用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寻找到多处金矿。但由于传统手工沙金探矿和开采方法受科学技术、矿体成因及生产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应用手工进行沙金探矿及开采的方法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采金人在盈利和亏损喜忧参半的艰苦环境下,执着地从事着繁重的手工沙金开采作业。时光流逝,虽然手工沙金开采已经成为历史,但采金人为追求美好生活,不畏艰辛、勇于开拓、乐观豁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弘扬和传承的。

参考文献

[1]爱辉县修志办公室.爱辉县志[M].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1986:217.

[2]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第22卷:黄金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92-94.

[3]崔岱.砂金生产技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

[4]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黑龙江文史资料[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60.

[5]袁大化.近代史资料:总七十三号:漠矿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6-56.

猜你喜欢
探矿我国传统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地质探矿工程施工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分析
地质探矿工程存在的问题与防范对策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少年力斗传统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