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众和 迎风搏浪

2022-06-13 00:23刘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7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霄

摘 要:碛口号子又称“碛口艄公号子”,属于行船号子的一种,流传于山西临县碛口、曲峪、克虎等沿黄流域的几个乡镇,并延伸至陕西佳县、吴堡等地,它起源于古代水陆贸易黄河船运过程中为消解困乏、克服险障而产生的劳动号令,在漫长的岁月流变中又吸收当地民间小调、说唱曲子、秧歌、道情等艺术精髓逐渐成形,客观反映了明清时期碛口古镇作为水陆货运码头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晋商鼎盛时期贸易活动的行动轨迹。以碛口号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成环境、形式内容、特征价值及现存状况,并对遗产的保护方式、发展方向、传播手段给予建设性指导意见。

关键词:碛口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传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42

碛口之名最早见于《隋书》,但并非今临县之地,“碛”意为多砂石的湍流,黄河中游多处险要之所命名为“碛”,“从河套到碛口,有无数的险关,驰名的如龙口碛、老牛湾碛、万家碛、娘娘滩、罗峪碛、佳卢碛、翻人碛、大同碛等20多处”①。碛口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河运最为繁忙时,每天黄河泊船筏上百只。为了协调划筏行船操作动作,调节劳动情绪,船工们由初时简单吆喝,逐步演变成黄河艄公号子,为的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传递信息、规范动作,做到行止一致。近年来,随着机械工业、交通运输、黄河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碛口号子渐渐失去往日的社会功能和传播土壤,但是长久以来留存于人们记忆深处的黄河劳动号子显得弥足珍贵,它记载着传统社会形态下碛口商镇的興衰与变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

1 古镇地理环境

碛口位于临县城南50千米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民国六年(1917)《临县志》记载:“碛口古无镇市之名,自清乾隆年间,河水汜溢,冲没县川南区侯台镇并黄河东岸之曲峪镇,两镇商民渐移居积于碛口,至道光初年,商务发达,遂成水陆小埠。”②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是碛口镇最兴盛的时期,“康熙、雍正年间商道初兴,碛口镇开始形成,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商道发展,碛口镇‘商务发达,遂称水陆小阜’,光绪朝至民国年间商道鼎盛,碛口从商号数量、货物运转量、商旅往来、对外影响力等各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空前繁荣,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道走向衰落,碛口同样由盛转衰”③。当时,西北各省的粮油、皮毛、盐碱、药材、麻油等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运(驴、马、骆驼)到京津晋冀等地,驼帮归途中再将茶叶、烟酒、布匹、火柴、肥皂等日用品由碛口经黄河运至河套地区。现镇内保存有数量丰富的明清时期建筑以及当时著名的商号,如兴胜韩、锦荣店、世衡昌和四和堂等三百多家,几乎包括了传统社会中典型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

2007年碛口镇西湾村、李家山村也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获得了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全国书画艺术采风基地等称号;2012年山西省文化厅确定碛口为山西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 碛口号子类别及内容

碛口号子曾流传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上至河曲下至禹门,主要有兴县、柳林及陕西的佳县、吴堡等,临县黄河沿岸涉及碛口、八堡乡、克虎镇、曲峪镇、丛罗峪5个乡镇,河道全长100余千米,最具代表性的是碛口镇高家塔村。高家塔村是晋西黄河中游的一个小村庄,面临黄河,背依丛山峭壁,土地背薄,祖祖辈辈靠扳船为生,几乎家家都有船工,人人会唱碛口号子。明清时期河运最为繁忙,多数船只行至碛口时,因大同碛险峻难行,被迫靠岸,卸货改为陆运。“对碛口水运而言,黄河是一条令人感恩和敬畏的水道,充满艰辛甚至凶险的航程使船工们形成特殊的崇拜和禁忌。”④每次开筏、出航前,船工们都要到河神庙杀羊祭祀,航行途中遇到狂风恶浪,也会向河神祷告、许愿,待平安归来后还愿、请戏,兑现诺言。行船途中还有很多禁忌,如“不能在船头撒尿,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女人不能坐在船头等”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公路、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黄河长船水运渐少,过河摆渡点也逐步减小,碛口的黄河水运地位衰落,碛口号子声也渐渐归于沉寂。

旧时,穿行于晋陕大峡谷中的木船一般由6~7名船员组成,俗称“七站船”—1名老艄公带领五六名船工。木船分为三甲(舱),头甲2人,各站一侧,中甲4人,左右各二,后甲1名老艄,即把舵人,俗称“执艉子”。当货物装船待离码头时,老艄公发出指令,船工们在一片“杭育”“杭育”的起船号子声中,把桨扳棹、驶船离岸。船只航行过程中,老艄公把舵瞭望河面,需要靠左航行时,指挥右侧船舷的船工稍稍用力,需要靠右时则指挥左舷用力,需要加速则左右船舷同时用力,如河面平静,无旋涡、暗流时,艄公们会燃起一袋烟即兴编唱些民歌、号子,唱词中多涉及一些情爱、调侃之列的“荤色”,或者以民间故事、传说(张四姐、孟姜女、二郎担山)等为主要内容。一旦河面变窄,水位落差较大,波涛起伏汹涌,就意味着河底出现暗礁,随时都有触底翻船的可能,这时候全体船员需要在老艄公跌碛号子统一指挥、调度下,配合着铿锵有力的号子点,躲避礁石,涉险闯碛,渡过这段危险、紧张的河段。行船途中最苦最累的应数逆流拉纤,古代社会科技还不发达,黄河漕运主要依靠流水自然动力来驱使船只前进,如果航向与水流相逆,那就只有靠人力拖拽,所以这一段航途是最为艰辛的,几十甚至上百里航道往往需要数日时光,船工们不避寒暑、跋山涉水、攀崖踩石,没有一种统一的劳动节奏调剂是很难完成的,拉纤号子便在这种工作强度和环境下产生了。除此之外,碛口号子还包括船只搁浅时所唱的背船号子、触礁时所唱的蹬船号子和靠岸时唱的抽船号子等。

碛口号子的号词通常根据船工们日常生活、生产常识即兴创编而成,具有很强的口传性、集体性与流变性,偶尔也会引用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艺术感染力。例如:反映逆水险滩恶劣工作环境的唱词—“苦命不过扳船汉,步步走的是鬼门关,上水船啊大麻绳拉,走一步据三遭爬三爬”,老艄公为了保证同船人的安全,每次行船前则唱“黄河浪尖走大船,三令五规代代传,船令要比军令严,不懂船规命交天”;反映旧社会船工遭受雇主盘剥、欺压的真实生活写照—“船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黑心船主发大财,碛口船工辈辈穷”;描写船工真实生活状态—“黄河水波浪翻,自幼学会把船扳。老汉今年八十三,黄河扳船六十年。吃不饱来穿不暖,一年四季苦难言”;表现船工们美好爱情向往的段子—“你姐姐搽油抹粉巧打扮,大姑娘爱上个扳船汉。小妹妹穿上那豆角角鞋,你才是哥哥心中的爱”等。碛口号子的这些民俗文学特征,使唱词本身成为研究吕梁地区社会人文、民俗艺术、群众信仰等方面的重要文字资料,同时它也为区域文化发展、黄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乡土社会鲜活的时空记忆。

3 碛口号子的艺术特征

碛口号子源于劳动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现实劳作关系,属于吕梁民歌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具有协同化一、指挥全局的工作效能,它是扳船汉们参与船运过程中,为了减少阻力、统一节奏、调节情绪而集体创作、流传所形成的口头音乐传统,具有简明、直接的文学表现形式和粗犷豪迈的音乐性格特征。

3.1 律动节奏性

碛口号子最常见、最典型的歌唱方式是一领众和,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嗓音高亢嘹亮,音质需具备穿透力与号召力,通常老艄公的领唱是号词的主旨,它对船工具有指令性意义,唱词形式结构自由,旋律多变,劳动强度越大,节奏性越强,当船平稳行进且无突发状态时,号子又常常成为艄公们消解愁苦、排遣倦意,向往美好婚姻爱情生活的工具,他们即兴编、尽兴唱,将船工们劈波擎浪、苦中作乐的生活状态全部抛洒进黄河,以换取短暂的心灵慰藉。船工们的合唱则多以“杭育”“嚎嗨”“哎”“嘿”“嗬”等拟声词、虚词、衬词为主,或者简单重复领唱的部分内容,当船只顺流而行阻力较小的时候,声调舒缓而悠长,起伏变化较大,不仅能够舒缓心情,而且与两岸景色相互交融,缱绻的情愫与绵延的声调共同构建出一种悠然渺茫的意境之美。然而,当危险降临时,船工们紧紧绷着的神经、双手划桨的频率时刻与老艄公的号令保持高度一致,此时的号子声近似于呼嚎,再沒有静谧十分的抑扬与悠远,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无韵律的虚词、衬词,用以统一劳作频率,齐心协力共渡险关。所以,黄河上行船在不同的水况下,使用的号词以及演唱者的情绪与状态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谷深峡险、水流湍急时,船工们最关心的是行船的安全性与通过性,配合着老艄公警醒式号词,与天地、风浪、礁砂、险滩作斗争,故而号词中陈述、抒情性语汇极少,大多配以激人奋进的“嗨哟”“嗬嘿”之声,如跌碛号子;在逆流而上步步艰难或顺流而下提心吊胆时,碛口号子节奏明快,声调高亢激昂,可催人上进,如拉纤号子;只有在形势缓和、航道平静的河面上,扳船汉子们才会展示自己多才多艺、现编现唱的绝活,这时的唱词成了抒情与释怀的工具,秦皇汉武、昭君西施、寡妇小妹都成了艄公们口中的创作对象,或凄凉、或甜蜜、或悲叹、或洒脱,诉不尽的爱恨情仇、世间冷暖,如顺流号子。总之,行船劳动强度的大小与号子的文字表现力成反比,劳动强度愈大文字表现越弱,反之则有较大空间与精力去选择和创作新内容。

3.2 方言口语化

碛口号子唱词简洁明快,口语化倾向浓重,颇具地域特色。船工们将自身的生活环境、工作劳动强度,行船中的安全保障,面对人生的态度,以及水陆滩碛的自然状况等,都融于号词当中,真实再现了黄河船运途中的各种艰险,客观反映着黄河岸边一辈又一辈船工们的生活、工作和爱情。其中,方言土语及其口语化处理成为碛口号子又一显著的特色,特别是用“圪”字作词头的土语和逆序词(答对、水露、良善等)、叠声词(女娃娃、毛眼眼)的运用,如“提起我家哎家有名,黄河畔上碛圪楞村,祖祖辈辈受苦穷,我扳船渡过那恓惶景”—《船夫曲》,“越寻思越心酸,泪蛋蛋漂起九条船”—《唱首曲儿开开心》,“小妹妹穿上那豆角角鞋吆,你才是哥哥心上的人呦”—《艄公号子》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行业专用词,如“箍漏锅”(补锅匠)、“高脚”(骆驼骡马)、“割伢的”(交易说合人)等;本地流传的固定语汇,如山药蛋蛋、圪楼(西葫芦)、赖狗怂(坏人)、害不哈(不知道)等。方言口语的使用凸显出地方文化特色,更增加了碛口号子独特的韵味,当下旅游景区中碛口号子更多使用普通话演唱,虽然官方通用语言能够让演唱变得更易操作、理解和传播,但容易导致情感特色的丧失,也不利于劳动号子的魅力展示。

碛口古渡上的“黄河号子以特有的艺术形式记录和表现了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的交替变迁,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号词内容,皆带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实现了劳动者情感的连接与传递,也见证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延续,可谓黄河文化活的记忆和最典型的代表”⑥。目前,临县境内仍保留着碛口码头、马家搲、高家湾、克虎、杏林庄、曲峪、白道峪、郭家塔、堡子峪、嘴头、高家塔、索达干、小园子、桥子沟等13个古渡口或遗址,然而随着铁路、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碛口船运的繁荣历史渐渐成为明日黄花,船工改行另谋生路,碛口号子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

4 现状及保护策略探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路、铁路建设迅速发展,黄河木船水运日渐衰落,过河摆渡也逐步减少,碛口码头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成为遗址。黄河河运基本停止,许多船工改行谋生,老艄们年事已高,不少已离开人世,碛口号子面临失传的濒危状况。高家塔及沿黄渡口的船工多数已改行谋生,长船河运日渐减少,只维持黄河摆渡行船,现代多用铁船,机械动力,基本不用人力扳棹摇船,很少呼唱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艄公不断谢世,碛口号子濒临失传。近年来,临县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把碛口号子的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拨出专项经费,安排专业人员对碛口号子普查、建档、整理。然而面对因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引起的传统艺术形式日衰现状,与其坐等不如尽早主动适应新的形势需求,开发其新的文化价值与内涵,为碛口号子的传播发展创造新的路径。

4.1 静态保护—建档研究与保存保护

由县文旅局牵头成立调查组,确定高家塔、马家塔等重点区域开展普查,重点调查老艄公从业经历、碛口号子传承情况、皮筏制作技艺、木船制作技艺等,并进行调查建档。对碛口及丛罗峪、曲峪、克虎等黄河沿岸的号子及有关资料进行普查、整理和建档,特别要搞好老艺人口述时的录音、录像工作;筹集资金公开征集购买与碛口号子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其他实物。全面详尽地对碛口号子进行总结提升,举办碛口号子专家研讨会;举办老艺人授艺培训班,培养号子新秀;举办图片及实物展览;确定老艺人生活补助标准,切实保障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

4.2 动态展示—宣传弘扬与传承振兴

碛口是黄河沿线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商业码头,极具旅游开发价值,而碛口号子的保护和利用开发,将给碛口旅游带来巨大经济价值。先是强化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碛口号子保护的思想認识,清楚碛口号子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通过科学发掘,打造精品,靠品牌效应促进普及,带动产业。再以产业实体为依托,发展精品,形成互促互补的良性生产链,使碛口号子在发展中得到保护,推进碛口号子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如聘请专业人员创作碛口号子在黄河上展示的精品节目,有效推动碛口传承与推广的全方位开展等。

4.3 媒介利用—传播媒介与新型路径

碛口号子曾经与黄河船工的劳动、生活融为一体,传统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属于行业内部代际之间的传承,并且具有集体口传性和流传变异性的特点。“进入新时代,围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践活动所沉淀和凝聚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产品,仍需要通过传播来承载和延续。公众围绕黄河生态保护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也需要通过文化传播来实现。”⑦碛口号子传统传播方式因为环境的巨大变迁而日趋瓦解,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利用网络、手机去了解更多的信息资讯,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艺术的“复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利用这样的平台为碛口号子再次提供造血功能,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和拍摄抖音、快手短视频等,通过大众转发实现碛口号子传播的广泛化与大众化。

碛口号子是黄河古渡口特殊的民俗文化,是生活在黄河岸边船工们在与风浪搏斗的实践中所创作出的智慧结晶,其丰富的内容与形式,述说着碛口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扳船汉子们坚毅、顽强的品性。新时代下,除了用传统方式去记录、挖掘、研究碛口号子的产生、发展、变迁过程,还要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旅游+”等新方式、新理念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弘扬发展,更好地推动黄河流域非遗项目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提高文化生态建设的水平。

注释

①王洪廷.碛口志[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141.

②胡宗虞,吴命新.临县志:卷九[M]//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225.

③刘建生.晋商五百年:粮油故道[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149.

④张世满.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论文集旅游卷[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71.

⑤王洪廷.碛口志[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145,149.

⑥孙炜博.“黄河号子”的功能价值及其传承保护之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2):139.

⑦陈超.新时代黄河生态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11):29.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