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2022-06-14 21:20陈朝东王焱俊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贵州

陈朝东 王焱俊

摘要:在多民族聚居的贵州省,高校理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在各族青年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体来说,贵州高校可以通过六种路径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动讲好红军在贵州的故事,赓续红色基因血脉;认真开展思政育人,以贵州特色文艺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开发建设浸润青年大学生身心的民族文化课程;注重源头,培养“政治+专业+双语”型宣讲人才;以新时代贵州精神浸润建设美丽家乡民族情感;在少数民族各族青年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思维。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3-0034-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3-00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上凝聚人心、统一共识的时代要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团结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统筹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正确道路,其工作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思想意识,已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贵州省,高校理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在各族青年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积极引领各民族青年大学生融入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为此,本文提出几种路径供教育者参考。

一、生动讲好红军在贵州的故事,赓续红色基因血脉

红军在贵州的民族团结故事,是贵州少数民族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力量源泉。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军在贵州开展革命活动,足迹遍及六十多个县,留下了大量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带领各民族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与贵州各族群众鱼水情深的生动故事。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长征精神血脉,贵州高校应在各民族青年党(团)员中间开展“红军在贵州的民族团结故事”专题宣讲,作为目前正在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讲好红军在贵州的民族团结故事,有助于各民族青年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增强使命担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认真开展思政育人,以贵州特色文艺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

贵州是一片红色土地,当年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留下了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以来,党中央对贵州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特别关心、特别厚爱,贵州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历史巨变。为促进红色血脉在各民族青年大学生中间赓续传承,教育引导贵州各民族青年大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很有必要将以演绎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政课搬上文艺表演舞台,激励贵州各族青年大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奋力前行。与课堂上的思政课不同,这种表演将思政课搬上舞台,演员全部是少数民族青年大学生,用情景剧、歌舞表演、诗歌朗诵等表现形式,宣传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贵州故事。例如,讲述全国道德模范、黔北播州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不忘初心、敢闯敢干,带领仡佬族群众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生命渠”的黔剧《天渠》;讲述非遗苗绣传承人、黔东松桃县的石丽平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自信,带领农村苗族留守妇女,以五彩丝线绣出绚丽致富路的京剧《锦绣女儿》;讲述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黔南荔波县水族邓恩铭同志光辉一生的同名红色歌剧《邓恩铭》;还有生动诠释长征路上贵州精神的文艺节目《长征路上小红军》《遵义1935》等。通过排练、演出,学生们会更加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教育意义,作为一名少数民族青年大学生,更应该去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民族聚居地区的贵州高校,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用文艺表演的形式,将各民族青年大学生变成舞台上讲述思政课的老师,让老师成为幕后的编剧和导演,师生共同打造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这种思政课,站在青年人的视角上,以各民族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通过学生引导学生,达到课堂思政课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效果。

三、开发建设浸润青年大学生身心的民族文化课程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44%,贵州高校少数民族青年大学生占全省大学生总数一半以上,其中占比相对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和彝族等。因此,有必要培育一支结构、职称比较合理的高校教学科研团队,挖掘整理苗族、布依族、彝族等民族历史文化中鲜明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精神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并建设成相应的微课程。这样的微课程建设应包括宣传展示少数民族“爱国、统一、团结”精神风貌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掘整理宣讲民族同胞世代相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通的格言、谚语,关注民族先贤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总结的推动本民族发展进步的哲学理念和社会思想(尤其是其中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容),致力于向各民族青年大学生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发展理念”与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哲学理念的内在关联,起到生成共识、产生共同理想的积极作用。

建设浸润青年大学生身心的民族文化课程,是贵州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课程育人体系的有效途径。这一举措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传承民族多彩文化的能力,增强民族发展责任心和民族文化自豪感,从而激励少数民族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到“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伟大事業中去。

四、注重源头,培养“政治+专业+双语”型宣讲人才

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来到贵州大学文化书院与各民族青年大学生亲切交谈,他说:“应该教育同学们牢固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的观念,在培养众多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和少数民族人才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1]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地方干部民汉双语宣讲水平不高的情况日益凸显,众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懂得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当地民族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责任感。由于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4%,贵州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能讲出又能讲好党的科学理论和惠民政策的“本土民汉双语型”骨干人才。

因此,为了在民族地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乡村振兴战略,贵州高校应发挥智力优势,从以下两个方面尽早尽快构建“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民汉双语”的新型少数民族青年培养模式。

一方面,组织专门人才认真研学、翻译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编写民族地区群众听得懂的宣讲稿;聚焦乡村振兴、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的《新时代扶贫政策村级民汉双语宣讲提纲》,既能让少数民族群众准确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论断、新使命、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等,又能生动具体地讲清楚易地扶贫搬迁和乡村振兴中的惠民政策。

另一方面,在来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民族村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遴选“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2]”的宣讲队员,这些队员还须语言表达能力强;建设贵州高校信息化教育培训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快捷、互动效果良好的优势,设计、制作、传播民汉双语宣讲的微电影、微博、抖音等电子文化作品,确保宣讲语言乡土化、内容推送精准化。

五、以新时代贵州精神浸润建设美丽家乡民族情感

在建设“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伟大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只有共同奋斗,才有共同发展。

在潜移默化中夯实建设美丽家乡和多彩贵州的民族情感,可以从“直观体验”和“以赛促培”两个方面着手。“直观体验”,即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近距离观察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造纸、刺绣、银饰、服饰等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实地调研贵州脱贫攻坚伟大征程中涌现出的民族特色村寨、民族传统特色产业、民族非遗文旅商品等。“以赛促培”,即以“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为指引,有意识引导少数民族青年着眼民族资源顶端优势,找准家乡民族人文旅游、生态旅游等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积极开发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特色项目,参加诸如“民族特色产业(品)推介大赛”等活动,“接地气”地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乡村振兴路上的“急先锋”。

开展时代特征鲜明的“五个认同”教育实践,能让贵州高校少数民族青年更加体会到新时代中国伟大成就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来源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来源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

六、在少数民族各族青年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思维

首先,切切实实引领才能,提升认知共同和行为共同。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基础性的“化于心”工作做得扎实,才能“显于外”地取得更好的长远效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词是“共同”。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各民族青年的认知共同和行为共同,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的基本理念一致认同。做到“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致认同;做到“五观认同”,即对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一致认同;做到“三个意识认同”,即对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一致认同。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绝对不仅仅是告诉各民族青年其“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其“是什么”来理解其“为什么”,进而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大学生在实践行动中必须去“做什么”。三是高校在教育引导的形式上可以是多样的,但在范围上必须是全员覆盖的。既要专门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深入各民族大学生中间去宣讲,也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实践、探讨和思考。这有利于在各民族青年大学生中间切切实实地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统一思想认识。

其次,重视引导各族青年辩证理解“一体”“多元”。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3]。这要求贵州高校应重视引导民汉各族青年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一体”和“多元”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4]。为此,贵州高校在民汉各族青年中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时,应讲深讲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5],启发各族青年理解“一体”就像一个石榴,“多元”就像是五十六个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地抱在一起;对汉族应多讲“多元”,对少数民族应多讲“一体” [10]。与此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错误倾向,即坚决反对引起民族情绪对立的大汉族主义和破坏团结统一导致国家分裂的狭隘民族主义,促进各族青年全面、深刻地理解“团结统一是褔,分裂动乱是祸”的深刻内涵。

七、结语

总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下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贵州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贵州高校应重视在各民族青年大学生中间开展生动活泼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实践。唯其如此,才会有一股延绵不绝的精神动力时刻激励着贵州少数民族青年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團结奋斗。

参考文献:

[1]

万群.习近平考察贵州:勉励学子立志做大事[N].贵州日报,2011-05-12(1).

[2]陈蒙.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8-09-05(3).

[3]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纪实[J].民族大家庭,2021(6):8-13.

[4]孙秀玲.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J].红旗文稿,2016(10):29-30.

[5]刘宝明.深刻把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理论创新重大成果[N].中国民族报,2014-10-30(4).

The Path of Guizho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for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HEN Chaodong, WANG Yanjun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

In Guizhou Province where many ethnic groups live toge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thnic work policy to carry out in-depth education on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mong students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put it specif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can carry out education on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following ways: vividly tell the story of the Red Army in Guizhou to pass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history and spirit of the Red Army; earnestly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demonstrate the un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through literature and arts with Guizhou characteristics; develop and construct ethnic culture courses that infiltrate the minds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foster "political + professional + bilingual" publicity talents to strengthen human resources; infiltrate the ethnic feelings for a beautiful hometown with the spirit of Guizhou in the new era; and build a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youths of ethnic groups.

Key words:

Guizhou; college students of ethnic groups; education for the aware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path

收稿日期: 2021-09-17

基金項目:2021年度贵州大学统战专项研究课题“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GDZX2021019)。

作者简介:陈朝东,男,贵州金沙人,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政工师。

王焱俊,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试测报告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分析
贵州教育出版社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