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视域中的甘肃红色乡镇旅游资源发展模式探索和综合提升

2022-06-14 21:20马晓磊 孙启翔
民族文汇 2022年29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发展模式

马晓磊 孙启翔

摘 要:甘肃省有着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新时代的甘肃红色旅游需要得到高质量的创新和发展,以推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巩固甘肃省脱贫攻坚成果。本文通过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视野,关注“艺术乡建”视域中甘肃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环境改造、人文回归等问题,探索甘肃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和综合提升路径,进行多元发展的设计实践探索,打造红色文化的新业态。通过“艺术乡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產业,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乡镇中蕴藏着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因素成为乡镇的灵魂,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风采,使乡镇发展回归于人文精神的根本。

关键词:旅游资源;艺术乡建;发展模式;综合提升;红色乡镇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及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重视乡村文化价值提供全方位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之一[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这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也是衡量乡村是否振兴的标准[2]。

甘肃省以其悠久的人文历史及多样的自然风光闻名中外。同时甘肃省也是中国红色革命走向成功的重大决策地,中国红色革命留下了不朽的故事和宝贵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特色突出、内涵深刻、影响广泛,造就了甘肃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甘肃省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新时期甘肃红色旅游发展需通过创新发展、传播好甘肃故事、打造好甘肃品牌来综合提升。“艺术乡建”作为介入乡镇发展的手段,对甘肃红色乡镇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艺术乡建”为打造甘肃成为跨省区、国际化“交响丝路”系列品牌线路、跨市州全域旅游主干景观廊道开发的重要节点,改善乡镇民众生活品质、推动生态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积极意义。

一、“艺术乡建”视域中的旅游发展模式

乡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与乡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体。红色乡镇旅游开发应立足乡镇,从当地整体着眼,构成多元发展为一体的闭合的环,特别针对“城乡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以此来实现村庄的振兴,促进乡镇的活化[3]。

较早在甘肃探索“艺术乡建”的是靳勒,靳勒先生曾于2009年出版《艺术村庄》,对他在甘肃省秦安县石节子村通过成立石节子美术馆进行的艺术实践作了阐述和总结[4]。渠岩于2014年在论文《艺术乡建——许村家园重塑记》中提出“艺术乡建”这一概念[5]。本文作者借鉴这些学者的观点,探索艺术乡建视域中的旅游发展模式。

(一)立足本体,发挥优势

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本地的先天优势条件,尽力保持和加强本地村庄原有的特征,结合红色文化发挥其特征。在游客游览过程中,浓厚的本土色彩和文化是吸引游客观赏的重要因素之一。既保证鲜明的文化和历史特征,又对当地民居建筑等进行保护和发展性建设是参与艺术乡建的重要路径。

(二)创造空间,整合资源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对游客吸引力不足的现象。归根在于没有开发游客意愿的形式与项目,致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仅仅是匆匆一过。这样“蜻蜓点水”式的旅游,游客没有消费或消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对村民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使乡民产生疑虑或是降低乡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为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且加强当地村民对于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视,创造游客喜闻乐见形式的公共空间,并利于重建乡村新的公共生活。整合原有资源,加以改造,并植入新的功能业态,创造公共空间以及消费空间。促进乡村的内在提升,保留和继承许多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和优化乡村的公共服务;引导乡村旅游业态发展,提升乡村产业模式,打造新时代乡村的产业特色。

(三)留宿游客,拉近距离

加强外来人群与村庄的黏合度,提高乡村消费总量,吸引游客留宿乡村。为此,提供相关民宿服务,相对于酒店,民宿可以为游客带来多方位的居住体验,在居住环境、居住价格等方面均体现出诱人的性价比。民宿极易拉近外来者与本地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主客之间的亲密关系,更利于吸引游客留宿从而提高消费。注重设计贴近乡村生活、安静舒适的相关居住产品,考虑游客休闲活动,从而增加游客留宿的可能性。

(四)开发文创,搭建桥梁

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为文创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文创产品也能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文创产品开创新型旅游服务,服务于民众的消费需求。文创产品是连接纯粹旅游和传统农业、新农业、手工艺、非遗文化等一系列内容的桥梁,利于拉长产业链以此形成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发展红色文创产品应从本土文化出发,加以现代性“再设计”,形成具有现代性和附加值的乡村文创产品。

(五)多元媒介,讲好故事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时代对于人类影响极大。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等等社交及传媒形式目不暇接。这甚至对于现代人起到一种决定性作用。以短视频为例,通过为旅游地点制作时间较短的视频,以此来介绍其亮点,成为扩大影响力的一种手段,提高观者认同感进而起到传播的作用。

传播媒介、大数据和便携式移动设备的爆炸性发展,一张图片或是一条信息,即便身处偏远地区依然可以被广大民众轻易接收到,帮助乡村获得资源和关注。介于电子媒介对于当代人群的影响力之大,在通讯发展相对较弱的乡镇地区,需要通过吸引游客的方式来促使游客通过电子媒介对乡镇进行宣传。传播甘肃品牌,讲好甘肃故事。

艺术乡建在社交媒体中的表达不仅影响受众对该新生事物的认知,还激发受众的情感互动。物理的空间可以通过虚拟空间得以传播,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这种传播中得以构建。随着红色乡镇旅游的开发,“艺术乡建”的多元发展及提升,会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步伐[6]。

二、打造地域主义及乡土设计

现代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现代设计,聚焦点直指人口高密度聚集的城市空间,导致一部分乡村被“城市文化”吞并,放眼未来,乡村文化极有可能被这种文化同化或吞噬[7]。乡村在中国仍然处于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中国仍然是一个处于农耕文明的国家,“三农”问题仍然是党和国家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8],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确保乡村社会拥有的空间资本价值、文化价值惠及所有人。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资源的动力支撑,必须尊重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傳统的民居建筑不仅包括了大多数类型的乡土建筑,而且也将建筑形式、生活形式和文化形式联系在一起。在乡建过程中,向本地居民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本土居民是乡建中的样本和基石。在乡镇发展过程中,要深入发现、解读乡镇图景中的地域性和乡土性[9],并以批判性的方式介入乡村图景。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尊重历史并且拥抱未来。本着从此地出发,用此时的建筑语言来对待设计。艺术情感判断清晰,调动本土居民的文化自信。艺术乡建在社会动员和社会认同重建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进一步挖掘乡村价值,转化和实现乡村价值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将会逐步实现乡村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的使命[10]。

三、公共艺术的介入

乡村的公共空间更多的是由乡民所参与和使用。乡村公共建设存在一定脆弱性,不合理的开发和规划必然导致乡村公共空间和乡村原有风俗的丧失。缺乏创新意识,乡村定位不准确,盲目跟风不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等等现象都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艺术介入乡村是新时代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公共艺术介入乡村也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而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公共艺术融入乡村空间,为乡村赋予饱含地域特色的意义,同样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需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脚步总是比头脑和观念走得更快”[11],近年来,更多的艺术家深入农村,利用艺术的手段指导乡村发展,如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参与式艺术实践方式[12]。通过艺术手法介入过的乡村往往可以呈现出直观的视觉感官的提升。因为其关注人和文化的本身,公共艺术将会更好的调动乡民参与的积极性,复活乡村生活。

中国地大物博,有更多的文化和艺术传统沉淀。很多传统艺术及文化生发在乡村并且留存与乡村。相对比许多城市,中国乡村依然保持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这构成了人的归属感和家园感。在考虑甘肃乡镇的经济、政治、技术和物理空间外,必须关注乡村文化、艺术、革命精神等问题,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来表达文化。近年来红色文化介入雕塑、建筑、景观、动画等方面的现象愈演愈烈,这同样也是游客的需求,公共艺术融入当地具体形态之中,势必将给受众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文化影响。

以艺术介入的乡镇项目,如:靳勒的石节子美术馆进、渠岩的“许村计划”和“青田计划”、欧宁的“碧山计划”、焦兴涛的羊磴艺术合作社等等,这些按理往往可以打破乡镇图景过于陈旧、刻板、缺乏活力等问题。相对比纯粹环境美化的乡镇建设更有生命力,也更加符合当代生活的意愿,更容易引起共鸣。

四、 综合提升

乡村振兴是多维度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除经济建设之外还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基层组织等其他方面的共同作用[13]。艺术乡建在甘肃的重点:

首先,甘肃省普遍存在自然环境脆弱、乡镇主干道环境条件差的现象,需要种植大量观赏性植物,提高游客观景体验。提高绿化覆盖率,促进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乡镇建筑的设计,乡镇建筑是乡村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的场地,在进行建筑设计及改造时,应注重保存民俗文化,建设性改造乡民建筑。因地制宜挖掘本土文化元素结合红色文化元素。

再次,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上相应地点放置交通指示牌、标识牌和警示牌,统一道路标示体系景观风貌,增强文化,规范交通,同时将当地文化注入基础设施设计之中。提升景观照明设施,灯光衬托夜色,丰富游客旅行感受的同时也服务于村庄的原住民。在道路节点以景墙、雕塑、画作、景观构建等形式做小品,构成景观节点,调节道路上的景观序列。

五、结  语

“十四五”开端之年,甘肃省红色旅游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逆转当下乡村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乡村环境脏乱差的整治是基础层面的处理,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艺术乡建不是简单的对建筑、景观、道路的营造与美化;重点在于如何让每个乡村凸显自己的村落特色。艺术乡建不仅可以在文化方面激发乡村的活力,而且能够在经济方面改善农村环境。艺术乡建能够将农村单一的产业链条优化和升级为多元复合型链条,从而加大对相关产品的生产,吸引外来消费,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艺术乡建出现的各种实践样态和问题都还在摸索中寻找路径,用什么艺术、以何种方式进入乡村,促进乡村走向全面复兴,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本文期望助力乡村振兴,探索“艺术乡建”视域中的甘肃红色乡镇旅游资源发展模式探索和综合提升路径,建设“和谐的栖居、和谐的生存”空间不仅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而且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民众“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EB/OL].(2016-01-27).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36698.htm.

[2]  刘朝文,何文俊,向玉成.乡村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重庆社会科学,2018(9).

[3]  何崴.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建思考与实践[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4]  靳勒.艺术村庄[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5]  渠岩.艺术乡建——许村家园重塑记[J].新美术,2014(11).

[6]  何崴.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建思考与实践[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7]  郑丽虹.从“设计扶贫”到“乡土设计”——艺术乡建中的主客关联与融合创新[J].民族艺术.2021(26).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

[9]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  肖红旗.甘肃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方向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

[11]  方李莉.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艺术人类学视角[J].民族艺术,2019(3).

[12]  萧放,霍雯.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样态与实践——以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参与式艺术实践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1(4).

[13]  王建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J].社会发展研究,2018(1).

作者简介:

马晓磊,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乡村振兴等。兰州 730030

孙启翔,本科在读,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兰州 730030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 乡村振兴旅游发展背景下的甘肃乡村面貌提升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31920220146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发展模式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辽宁锦州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品牌定位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