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舞蹈编创中生活动作的艺术处理

2022-06-14 22:24姚雪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7期
关键词:艺术处理舞蹈编创小学

姚雪婷

【摘要】现如今,很多舞蹈编导为了让作品看上去更加真实、创新、生动,而在作品中加入很多日常中看到的生活动作,让作品看起来更加真实且具有感染力。舞蹈是一门情景交融的艺术,因此,通过生活动作的引入能够加深观众的审美情感。本文从舞蹈编创中的生活动作的细节入手,阐述如何把生活动作升华为舞蹈动作,使其恰到好处,有效提高舞蹈艺术对观众的感染力,提升舞蹈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小学;舞蹈编创;生活动作;艺术处理

一、再现性艺术处理

(一)写实性的生活动作

从远古到现在,舞蹈艺术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过程,写实性的生活动作从古至今不断发展,而中国传统舞蹈的起源有诸多说法,其中“劳动说”的观点认为,中国舞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农民劳动中所产生的动作,并将这些动作有序改编、排列,形成舞蹈动作,用舞蹈动作来展现生活的基本形态,再现性的舞蹈动作就是因此而起、因此而生。纵观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有相当多的舞蹈在编创过程中通过写实性的生活动作推进舞蹈剧情的发展。很多展现特定群体风格的舞蹈,多用写实性的生活动作。这些生活动作的特点就是高度还原生活本身,并具有高于生活的美感。

以采茶舞为例,其舞蹈表现的是采茶人民的日常农作生活,很多采茶舞并没有具体的剧情发展和人物设定,主要通过采茶的生活动作为展现内容。这些动作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多的艺术化处理,而是高度還原采茶农作的生活原型。如下图1所示,在采茶舞中最具典型的采摘动作就是茶农采茶时的基本动作,其动作分解可以大体为“摘—放—摘”的三个动作,表现出当地人民生活状态和采茶动作特点。

(二)夸张性的生活动作

夸张性的生活动作最大的特点是动作幅度极大与极小的对比,以及动作节奏快速与缓慢的处理方式。其特点是为了使动作更加具有独特性,起到放大生活中细微动作的目的。夸张性的生活动作相比再现性的生活动作,更具有一定的符号性意义。相比于再现性的舞蹈动作,夸张性的舞蹈动作更具有推动舞蹈剧情发展的功能,它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舞蹈内涵,并具有其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相较而言,夸张性的舞蹈动作与再现性的舞蹈动作在于前者的动作幅度更为夸张,并根据舞蹈情感在节奏上做出适当的编排,起到一个推进舞蹈情感的重要手段。

以第十二届荷花奖作品《努力餐》为例,该舞剧以20世纪30年代四川本土革命题材车耀先烈士常去的“努力餐楼”为创作原型。舞剧的场景始终发生在“努力餐楼”内,舞者手持半米长的红色长筷子在餐桌前夸张地表现了大快朵颐“吃川菜”的舞蹈场景(如图2所示)。舞者们用长筷子夹起美味的菜肴,将筷子举过头顶隔空吹走刚端上来的热气,入口后再用手在嘴边扇风,表现出烫口又迫不及待将美味放入口中的急切;另一舞段中,领舞高举餐盘,群舞的身体大幅度向其倾斜并开始围绕着餐桌转动,目光始终紧跟着那盘望而不得的美味。群舞用夸张的肢体语汇表现着对菜肴的期待,夸张而又恰到好处地展现出川菜的美味、人见人爱的特征,使观众感受到川渝美食的诱惑。夸张性的生活动作赋予了高级而又诙谐的艺术气息,体现了人们对川渝美食文化的喜爱。

图2  荷花奖获奖舞剧作品《努力餐》

二、表现性艺术处理

如,创造性生活动作,创造性的生活动作可以说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些动作虽然来自于生活,但是却没有生活动作的影响,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的符号。在中国古典舞、民族舞中,都可以广泛地使用创造性生活动作,配合其它生活动作一起,更加加深舞蹈的寓意和内涵。

中国舞蹈中的“三道弯”就是典型的高于生活的生活性舞蹈动作,“三道弯”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动作,而是一种固定舞姿的展现形态,如,傣族孔雀舞的三道弯、敦煌舞蹈的三道弯、山东秧歌中的“三道弯”,都是“三道弯”的类型,但动作均不相同。山东秧歌中的“三道弯”,主要展现了山东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劳动活动的一些动作的汇总,其动作相比日常劳动动作有所夸张,扭动幅度较大,但是实质上仍然起源于生活。安徽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则更加注重步伐,在步伐上强调“稳”,展现了安徽地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习惯,这些具有表现性的舞蹈动作在经过编创者的美化之后,成为一种神似大于形似的舞蹈动作。

三、结语

上文以舞蹈编创的角度,阐述不同类型的舞蹈动作的生活化艺术处理,分别分析出生活动作对于舞蹈编创中的两大分类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区别。随着编导对于生活的捕捉与观察得出,再现性更多的表现在直观感受,想传递出来的意义便以写实性的手法呈现出来。而表现性会通过形式感与再创性表达传递出来。从根本上来说,舞蹈编创来源于编导者对于生活的敏感性与观察度,从而再次从生活中、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作为舞蹈者,不仅需要灵巧、灵活的舞蹈编创灵感,也需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吸取到艺术精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舞蹈编创的方法论,对日常生活化动作进行提取分析,最终形成新的生活化动作。因此,这就要求舞蹈的编创者要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修养,最终更好地辅助自身的舞蹈编创,产生新的灵感。

[本文系佛山市顺德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3+N阳光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立项编号:SDGH2020094)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艾沙江·沙吾提.谈舞蹈编创的艺术构思[J].艺术品鉴,2020.

[2]贺双.舞蹈与音乐的伴侣关系探析——以双人舞《老伴》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

[3]李韩.探究舞蹈编创中的生活动作——以原创作品《心中的歌》为例[J].风景名胜,2019.

[4]陆元君.舞蹈编创中对“情”与“理”关系处理的研究[J].艺术品鉴,2020.

[5]卢筱.论述舞蹈作品中生活动作艺术化的处理——以舞蹈《中国妈妈》为例[J].艺术大观,2020.

[6]马明月.探析民间舞创作中“象征”的生成与呈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

责任编辑  李  源FEC39E38-F587-49F0-886D-9F66307BAD88

猜你喜欢
艺术处理舞蹈编创小学
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
群文活动中歌曲的艺术处理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情之所至,舞之于形
浅谈三人舞《恋》的创编分析
简谈咏叹调《啊!人们都叫我咪咪》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处理
试论舞蹈中道具与情感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