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

2022-06-14 01:51张易泽李菁菁
传播与版权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张易泽 李菁菁

[摘要]在产业变革、媒介更新的大背景下,传统主旋律电影以新主流电影的形态进入大众视野。新主流电影以真实发生的时代大事件为背景,将时代真情与电影艺术巧妙结合,赢得观众的喜爱。以电影《中国医生》为例,该片以自身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引发了青年群体对人间大爱的思考,点燃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这对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積极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挖掘新主流电影的教育价值,积极将影视媒介融入高校思政大课堂。

[关键词] 《中国医生》;新主流电影;高校思政教育

“相比票房数值,另一项数据更值得细品。在《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各片的‘想看’人群中,25岁以下的占比依次为48.3%、46.5%、53.8%。这意味着在定位青春的电影暑期档中,愿为主流大片买单的,Z世代人占据很大比重。”[1]新主流电影在众多电影题材中异军突起,其将时代真情与电影艺术巧妙结合,赢得了广大青年的喜爱。可以说,新主流电影的教育功能明显,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四个坚持”,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此背景下,电影《中国医生》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改编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真实事件,重现“一方有难,全国支援”的恢宏抗疫图景。影片内容以各地支援的专家医生为中心,通过个体化叙事,勾连起各行各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感人故事,真实立体全面地书写了这段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影片还以多元化个体的生命体验建构起国家层面的情感体认,这种宏大的家国叙事令青年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抗疫精神产生深刻的内在认同,通过情感的流动,塑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新主流电影积极融入“Z世代”群体

Z世代是1995—2009年出生的群体,又称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笔者以“你最爱看的影片类型”为调查题目,利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音乐学院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新主流电影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一)现实主义创作重获大学生认可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切有价值的文艺创作都应该扎根于中国大地。当被问及“新主流电影”时,79.84%的大学生联想到的相关词汇是弘扬社会正能量、老戏骨等;58.21%的大学生认为新主流电影制作精良,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电影内容尊重事实。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电影是《中国医生》,这与该片的制作团队尊重科学、尊重专业、尊重事实密不可分。比如,影片对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心肺复苏、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体外膜肺氧合)等细节的展现符合具体的救治事件和情节。影片写实的风格与严谨的专业态度,不仅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而且满足观众对专业医学领域的好奇,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而科学认知与艺术审美的结合又恰好契合当下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和认知需要,影片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是在情理之中。

此外,影片的有些细节还颇具匠心。比如,“快递员夫妻”与“广州大夫”这两条故事线在影片中相当完整。又比如,影片中文婷医生在吃盒饭时看到未读的微信,并得知替她保管快递的大叔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离世,她隐忍流泪的场景尤令观众动容。同时,在方舱医院里的小女孩在自己康复的过程中协助医护人员引导新病人入住,成为医护人员的小帮手……导演通过细致的镜头语言将影片的主题思想表达得非常透彻,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各种镜头技巧进行起承转合,使人触动的同时,提示与告诫观众:防治传染病,预防的价值永远大于治疗。

(二)新主流电影重建时代记忆

社会学家保罗·唐纳顿在谈及“社会如何记忆”时,特别强调了电影和人们的互动记忆建构关系。“就电影来说,我既在其中,又不在其中,在场又不在场;具有无处不在的能力,处处有我,处处无我,电影的刻写实践使观众的体化实践成为可能,而观众的体化实践也使电影的刻写实践成为可能。”[2] 新主流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渠道,借力镜头语言充分表达主流思想价值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86.13% 的大学生表达了对新主流电影的喜爱,这从侧面反映新主流电影凭借真实贴切的表达赢得了年轻群体的好评,这也是助推新主流电影获得高票房的原因之一。同时,77.64%的大学生表示,相比在大时代的大人物,大时代的小人物则更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正如《中国医生》中的“小医院”,医院虽小,但其却与大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医务人员、专家救治小组、外卖员、孕妇、快递员……大家组成命运交织的共同体,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连接得更为紧密。

二、电影《中国医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秀范本

作为新主流电影的代表,《中国医生》真实地再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民族记忆,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逆行的中国医生的形象,彰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部值得走进大学生思政课堂,融合思政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

(一)《中国医生》的思想教育功能

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这种提法是正确的,它从典型人物的社会效应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典型人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国医生》演绎抗疫题材的同时,注重影片中人物形象及其精神面貌的塑造。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犹豫、害怕、委屈,但是他们一次次地突破心理防线,逆向而行。比如,影片中一位吃泡面的护士,由于压力过大,情绪崩溃。又比如,张院长与病危的妻子进行视频通话,张院长鼓励妻子:“我们说好的,再过几年我不能动了,你要来照顾我的,你不能丢下我不管啊。”这个情节令无数观众动容。再比如,李晨饰演的上海援鄂医生吴晨光给张子枫所扮演的女孩下父母死亡通知单时,女孩问:“叔叔,我就想知道没有了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影片通过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一个个典型人物,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环境的真实人物。这对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个人理想信念,从影片中获取正能量,不断强化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引导作用。

(二)《中国医生》的政治引导功能

同时,影片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选段。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由张涵予饰演的院长张竞予主动站出来担任总指挥,用朴实有力的方言说道:“必须收治病人,有几多收几多。”由袁泉饰演的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在面对大规模病人拥挤一度造成场面失控时,她果断爬上桌子,用扩音器喊道:“你们都想活,我们都想救,伤害我的医护人员,我会救,我也可以找你算账。”由易烊千玺饰演的杨小羊,因为载了一位疑似感染的女患者,自己被感染,他却说了一句:“她很像我妈妈。”这些情节与台词都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影片结尾,外卖员金仔和妻子小文推着婴儿车散步,碰到之前救治小文的医生文婷,双方一个简单的拥抱,化解了小文曾经对医生的种种误解。这时文婷说:“肺炎终究会过去,生活还要继续。”作为一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优秀影片,《中国医生》传递的精神内核告诉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领悟力和判断力,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国医生》的文化熏陶功能

《中国医生》中大量的感人事迹,通过强大的演员阵容,真实地还原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的抗疫原貌,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演员深厚的表演功力是该片的一大亮点。例如,由朱亚文饰演的陶俊来自广州,说着广东版的普通话;张医生和文婷医生说的是湖北方言、杨小羊的眼神和金仔与妻子小文的温馨小家。演员通过眼睛和肢体动作来展现人物特点,塑造形象,使每一个影片细节成为很重要的记忆点,并深刻传达奋斗、奉献、集体主义等思想与精神,通过镜头语言不断强化中国力量、民族力量和时代力量。

三、新主流电影:重建时代记忆与课堂思政的桥梁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体现‘共情’的特点,才能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在以往的工作中,很多思政工作者习惯性地进行说教,给学生留下了一种刻板、枯燥的印象。一部好的电影可以通过环境背景抒发当时主角的心情,使观影者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氛围,可以很好地使观众融入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新主流大片’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它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要,在创作力和想象力方面有了新的提高。”[3]强大的演员阵容增强了影像文本的传播性和观赏性,新主流电影这一美学范式正逐渐被青年学生所接受。随着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可以使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中成长,通过艺术获得教育。近年来,新主流电影无论是在文化高度,还是在艺术层面,都赢得了Z世代群体的一片赞誉,高校思政教育应深入挖掘影视文化特殊的教育价值,将新主流电影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时代现实与课堂思政的良好互动。

(一)将电影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

当前,高校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因此,美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要主动承担塑造和传递国家形象的责任,发挥跨文化媒介的强力作用,用影像建构大众对民族、国家历史的集体认同,引导国际社会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4]因此,在电影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高校要改变教学内容设置。第一,高校要强化电影赏析课程的师资建设,引进专业人才,让懂电影的人讲电影,充分发挥新主流电影培根铸魂的育人作用。第二,高校教师应充分了解新主流电影,将基于大时代背景的文艺精品融入思政教学,弘扬社会正能量。第三,高校要加大新主流电影等类型选修课的考试力度,科学设置学分,严格执行标准化制度,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美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环节。

(二)重视新主流电影在第三课堂中的作用

除了开展常规的高校思政教学,高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第三课堂,加强美育,发挥美育思政的功能。同时,班级学生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组织班级学生定期观看新主流电影,并进行交流发言。高校还要积极举办关于电影文化宣传的校园活动,邀请知名电影专家在高校开展学术讲座,组织优秀影片巡回展和制作精良的优秀影视作品高校首映活动等,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模式。正如仲呈祥教授所言:“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可以说,“新主流电影的转变是创作者积极探寻历史,力求靠近现实人物的真诚度的体现,也是中国电影制作初步进入规模化、工业化的新经验的提升,其加入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真实事迹以及在历史横截面的不同时段的故事,以多角度的民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传承与再讲述,再次强调了爱国、集体、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使观众形成源源不断的凝聚力”[5]。

四、结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6]又正如巴赞提及现实主义电影是“电影艺术家眼中的现实,是被他的意识所折射的现实”[7]。可以说,《中国医生》是大时代背景下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影片,当新冠肺炎疫情仍旧给生活蒙上一层抹不去的阴霾时,更多新主流电影出现,其反映身处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的真实事件,使人和人之间一起共同构建属于时代的特殊记忆。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让思政课“活起来”,改革创新思政方式。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成熟、新主流电影佳作不断涌现,高校应充分挖掘新主流电影的思政价值,利用影视文化带来的影响力,助推思政大课堂的改革,将其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彦.赢得Z世代共情共享 主流电影为暑期档火热高开[EB/OL].(2021-07-14)[2022-04-13].http://ent.cri.cn/20210714/b704ff7d-604e-19cf-d2c8-7c7064e0e011.html.

[2]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歐阳,戴明辉.以文培元:我国主流电影高校思政育人价值探赜[J].电影评介,2021(08):109-112.

[4]于光胜,郭英超.革新与担当:主旋律电影的类型“新”变[J].电影文学,2021(13):3-8.

[5]张春,刘美淇.从主旋律到新主流:中国叙事的变与不变[J].电影文学,2021(16):3-6.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新疆艺术(汉文),2021(03):4-15.

[7]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
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探索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e教育: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