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性建筑设计策略初探

2022-06-14 03:40董奕宏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建筑设计

董奕宏

【摘要】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上呢,城市建筑的同质化问题也愈发严峻,在地性建筑是基于城市建筑同质化背景下产生的。如何避免同质化问题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设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对在地性建筑设计的内涵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在地性建筑设计现状,总结了在地性建筑设计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了在地性建筑设计,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在地性建筑;建筑设计;文化传统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1.018

引言:

中国建筑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人类巢居时期。由于中国传统建筑主体用材都是木质,在世界各国建筑应用方面都独具一格。二十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伴随着新型建材的大量应用,在西欧也开始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以“理性”和“功能”为主要准则,伴随着中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大量的建筑设计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在地性建筑遭受战争破坏,世界各地都迫切需要建造大批建筑給人类利用,导致当今各个大都市建筑的同质化现象问题,“千城一面”的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各方都必须共同正视的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镇化进度越来越快。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36.2%,相较1978年增加了18.3%,而截至到2015年,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0多年的发展,将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到了56.1%,城镇化率的持续提高,是大量城镇化建设经验的必然结果。我国建筑学正规教育起步晚,目前建筑大部分的设计手段都是向西方借鉴所得,有国际化倾向,对本土建筑特色缺乏重视和思考。

1、在地性建筑的内涵

“可认同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许多方面,即人们对一个都市的地理地貌、山川形胜、时令气象等自然条件与因素之间的认识,及其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习俗、民风民俗、邻里间人际关系等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外部可识别性”可以形成很强的城市特征和区域特点。现代建筑中的在地性思想,则是中国城市特色建设的重要部分。

在地性建筑并不是指盲目效仿遵从旧时建造思维逻辑,而是对中国建筑思维所固有的工程设计模型的一种批判性再思维。在地性建筑所蕴藏的涵义为在地性建筑应长成于它所处的这片土壤,并不是以一种突兀的外生者的身分屹立在这片土壤。如果说放到中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文化中来解释,在地性建筑的涵义就是对千百年来,中华人天人一体、应势造物、自然天成思维的延伸和继承。在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千城一面”的背景下,在地性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学向地域化的重新回归,是面对建筑使用者的社会功能需要、人文科学需求、社会意识形态需要、都市归属感等需要的重新考虑与建构。

当前,中国在地性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摒弃传统国际式建筑设计特色,重新寻找中国建筑设计本体所必须具备的区域性、场所性、精神性、历史归属性。主张建筑设计应当源于自己生存状态与本地自然条件,即本地的人文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文化文脉等,要求合理进行建筑设计的材质与手段选用、空间流线组合、以及结构方法运用的因地制宜。

2、当前我国在地性建筑设计发展现状

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欧国家生产率的极大提升促使了诸多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以“理性”“功能”为准则的现代建筑设计应运而生。相比于诞生于农耕与手工业时期,现代建筑的进步性使传统在地性建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时尚的潮流。这些新生的现代在地性建筑以史无前例的力量迎合了当时人类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却也越来越暴露岀其缺点:现代科学和工业文明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的破坏往往是无情的,不顾现实中的人们行为与对特定环境的要求,而是用乌托邦的理念把人们安置在抽象、无特征、同一与均质的生活空间。

即使到现在,我国对西方技术和传统人文的学习有很多盲目性,中国建筑作为新生产业不可避免的接受了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虽然中国建筑设计师掌握了现代建筑设计以及采用新科技、材料的建筑设计表现形式,但关于建筑设计空间结构与人文情感的研究工作却一直未能开展到底。截至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己经超过了56.1%,城市化人数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国际型楼宇的建设,形成了许多问题。另一方面,对建筑风格单纯样式上的仿制,使得我国的现代都市建筑设计往往缺少了与中国地方特点和传统文化的相互呼应,形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但是,批量化的建筑设计生产模式也导致了抽象的建筑空间和用户实际生活的脱离,背离了建筑学的本意。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建筑设计也不应该单纯满足于基本的功用和审美的要求,应该在结合自然和地方人文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建筑设计对人心灵和精神情感上的关怀。

在地性建设并非一个既定的设计模式,只是对国际式建筑设计在风靡世界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诸多问题的一次批判性反思。事实上,这些思想早在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发展之初便随之形成了,拉斯金早在《建筑设计的七盏明灯》中就明确提出了建筑设计应当以效法大自然为基本准则。此后,包括赖特和阿尔托在内的许多现代建筑设计大师,都曾试图以不同的视角丰富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并努力建立现代建筑和自然科学、人文等方面的联系。然而在现代建筑设计向国际式建筑设计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其理性的一面却被发展到极端,而忽略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人的心灵与情感的关怀。建筑设计的在地性主张,忽略了地方自然环境、地方特点以至人的心理情感是国际式建筑设计的最大主要问题,并主张建筑设计要强调对背景、建设场所、地形自然环境和声光的充分考虑,处处反映了为“小人物”而设计的理想。这里所谓的为“小人物”而设计,指的是要以更具体的人为建筑设计岀发点,而不再注重个人对建筑功能和审美上的要求,而要更为强调在地性建筑对个人心灵和精神情感上的关注。综上所述,建筑设计的在地性倡导再次寻回建筑设计在国际式建筑设计极端理性精神思想支配下所丧失的场所性、地域特征以及根属性,表现在建筑设计对自然、地域文化和人类情感上的重视。

3、在地性建筑设计的思考

3.1文化传统

现阶段,建筑已经成为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設计的灵感源于社会民众的生活,又将为社会民众的生活服务。设计师赋予了在地性建筑设计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容,因此,在地性建筑设计也具有较强的人文特性。在以往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建筑行业呈现了迅猛的发展态势,但并未充分认识到人文属性的重要价值。在地性建筑理论认为,基于崭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将民俗、人文、思想文化等内容有机融入到在地性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使民众能够于在地性建筑设计过程中寻找到文化的归属感,进而产生对在地性建筑的文化认同感。因此,设计在地性建筑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多个视角进行反思,寻求与本土文化的契合点。首先,在地性建筑的设计要建立在建筑历史和建设技艺进行清楚认知的基础上,集古代匠人的思想结晶,通过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形成崭新的建筑形式并加以运用。其次,基于符号学视角进行审视发现,在地性建筑设计通过对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符号和图像进行提炼并运用到新型住宅的设计过程中,实现对传统建筑符号的集成。在地性建筑设计符合新时期使用者的现实需要,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建筑空间组织优势的集成,也融入了设计者现代化的思考。

3.2自然环境

近几年,伴随着在地性建筑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显著提升。例如,内蒙古大草原的蒙古包以及云贵川地区的吊脚楼,都是建立在对自然界水土风火等自然因素进行认识和剖析的基础上加以利用的。要想设计一座建筑,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周边的自然环境,并对其中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实现对当地素材的运用。DibedoFrancisKere是一名非洲裔的德国人建设者,其学成后为回报故乡,以自己故乡独特的红土为材质,建立了一座黏土小学。在建设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建设,黏土小学得以顺利建成,是全村人民劳动的结晶。再如,德国某学校在修建的过程中,也选用了当地的常见材质,至于建造手法,则采用了极具德国本土特色的方法,在设计中央图书馆房顶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心理,在对陶瓮进行平均割裂的基础上,将其提前嵌入房顶后实施浇筑工作,待混凝土固化后,室外光线顺着圆洞射入,产生大小不等的漂亮光影。

3.3人文传承

基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审视,在地性建筑在设计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在历经时间的洗礼后,在地性建筑本身会被赋予更多的人文气质,不仅能够满足人么的日常居住需求,还能够增强建筑本身的文化色彩。例如,皖南古民居在建筑设计上,大体包含了正方、柴鹏和厨房等,正是基于这样的平面布置,才使得土地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平面布局,衍生出了天井。尽管天井并不具备较大的建筑面积,却仍旧成为家家户户日常生活的重要低点,对皖南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居民们会在天井中用餐和闲聊,进而衍生出一系列社会活动。在皖南地区,大户人家的天井面积较大,部分人家还会在天井旁边修建小水塘,与村庄的水系相通,并在水塘中养鱼,不仅丰富了皖南古民居的生态,还提升了居住空间的趣味性。

3.4建筑建构

在地性建筑的产生自然离不开建造,而构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就必然地要求在地性建筑结构和营建手段。"构筑"是指在地性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在几千年前,老子就道岀了在地性建筑的实质为他们的利用空间设计,而构筑的实质,便是营建人类所需求的生存空间。“在地性”的构筑要求在构筑过程中,融合了在地性建筑所在地的人文、材料、工艺等特征,使在地性建筑在结构层面上与居住地产生了关联。

4、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在地性策略

4.1建筑应呼应环境,结合自然

建筑设计的灵感源于自然,对大自然进行充分运用是建筑发展的宗旨和终极目标。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物的自然属性逐渐被淡化。在设计在地性建筑的过程中,要求建筑设计人员要突破传统设计定式的束缚,实现对建筑本质属性的回归,在设计过程中寻求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契合点。在我国古代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也引入了大自然的设计构想,录入都城设置、村庄设计和建筑基地选择等,都无不融入了自然的思考,表现了设计师与自然的对话。因此,现代建准设计师应充分借鉴这一点,首先,在地性建筑的设计应与自然基地产生呼应,结合基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的生态经管,尽量减少对基地的更改。其次,建筑设计师要增加对在地性建筑周边自然元素的应用,例如,对采光、通风。自然植被和水文要素进行运用,拉进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此外,设计师要注重在地性建筑内部空间的交叉和渗透,打破传统的内部封闭空间设计结构,借助于多样化的设计手段,对室内外光线进行弱化,实现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有机融合,彰显在地性建筑回归自然的发展方向。

4.2建筑应与地域文化结合

由于我国的国土幅员辽阔,造就了不同的自然经管和民俗风情,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迥异的建筑风格。但与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同时产生的问题是,建筑的地方性特点被忽视,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城市中缺少了中国特色地域文化的痕迹,这也给建筑设计人员带来了一定启示。在设计在地性建筑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中华民族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弘扬,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重视发觉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部分以及独具地方特色文化的部分,地方抽屉弄建筑无论从建造及以上还是建筑样式上都是地方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建准行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地方建筑,形成对新时期建筑设计的启示。其次,建筑设计人员要重视对文明传统下的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地方特色建筑的组合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是为了迎合当时地方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研究地方特色建筑的组合方式对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外,建筑设计人员要做好地方特色建筑符号的提取工作,并创新性的将其融入到在地性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在延续古老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在地性建筑设计与时代的融合,提升在地性建筑设计的多样性,赋予其以地域性的深刻内涵。

4.3建筑应注重人文关怀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应始终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注重人体舒适性的同时,要重点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始终将人文关怀摆在首位。世俗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肯定了建筑物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具有继承性和近人性的双重特征。其中,近人性是指在地性建筑设计从空间组织、内部装饰和尺寸上充分考虑了个体的生理和情感体验,更容易为个体所接受,能够为更多的个体服务。继承性是指在地性建筑不仅实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过程的见证,也承载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在地性建筑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地方文化进行融合创新,保证建筑设计时代性的同时,尽量促进在地性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彰显在地性建筑设计的时代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建立在对建筑本质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在地性建筑的概念一经提出变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是,在地性建筑对建筑内外部的平衡性更为重视,不仅在其中加入了与本土相适宜的自然元素,也融入了设计者自身对文化的思考,大大提升了在地性建筑的人文性。实际上,在地性建筑的产生,迎合了时代的发展步伐,表明了新时期建筑的发展方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备受推崇。

参考文献:

[1]殷平平.浅谈酒店建筑设计的在地性思考[J].居舍,2021(30):121-122.

[2]郑浩.乡土建筑“在地性”设计策略下的乡村建设实践解读——以黄声远与“田中央”团队的宜兰在地实践为例[J].居舍,2021(29):97-98.

[3]龙灏,张杨.新地域主义理论框架下大型医院建筑的在地性探讨[J].世界建筑,2021(06):96-99+126.

[4]赵鹏飞,王甜,张冰,王燕贞.在地语境下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20,50(10):194-198.

[5]齐佳珺.在地性城市建筑设计策略研究——黄声远的在地设计解读[J].中国住宅设施,2020(02):37-38.

[6]刘征宇.中国建筑设计在地性策略初探[J].山西建筑,2017,43(08):11-13.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建筑设计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浅谈清教主义思想与其对于美国早期文学的影响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
参数化虚拟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