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失独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2-06-14 04:20杨雅琴
民族文汇 2022年29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杨雅琴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维持了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批带有“失独”、“丧子”等字样的老年群体,他们在经济、心理、生活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对农村失独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分析,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提出了具体的介入策略,力求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方面破解现有困境,促使农村失独老人早日过上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

关键词:农村失独老人;社会工作;养老对策研究

根据人口学学者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测算可以得知,中国失独家庭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预计到2050年可达到800万[1]。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人们响应号召选择少生、优生,部分人成为了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随着年纪的增长,独生家庭父母需要承担着子女意外离世或死亡而夫妻双方无人养老的巨大风险,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要接受生活上、经济上的压力和重担,还要承受心理和精神上的打击和折磨[2]。失独家庭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在他们老有所依的年纪应要得到相应的陪伴和支持。

一、农村失独老人养老困境现状分析

(一)农村失独老人的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解释可知,农村失独老人主要是指拥有农村户籍,独生子女意外逝世或死亡的,且夫妻双方无法再重新养育孩子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3]。这部分失独的老年群体往往和新中国的诞生一同成长,一起经历过上个世纪艰苦奋斗的岁月,而如今却再次遭遇了晚年的丧子之痛。与失独的年轻家庭相比不同的是,他们失去了再重新生育或养育孩子的能力与财力;与同龄却有孙辈的失独家庭相比,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失独者,也是失独家庭里最需要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而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农村失独老年群体上,在此将这一概念界定为年满60周岁且无儿无女的农村老年人。

(二)农村失独老人养老困境现状分析

1.经济之困,养老资本匮乏

其一,大部分的农村老人退休后没有正式的工资收入,土地农田是他们可以依靠的谋生手段。而随年纪增长个体的劳动力也逐渐减弱,老人往往会因为无法继续耕种土地使生活更为拮据[4]。其二,独生子女是家庭的重要支柱,失独代表着在独身子女身上累计多年的家庭投资消失,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永远的失去了最为重要的经济亦或是养老收入[5]。其三,政府的相关补贴额度低,资金较少;因农村人口接触信息和资源存在缺失,加之人们购买保险服务的意识不强抑或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购买低回报率的养老险。因此,可以说明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低额补贴或保险产品是远远不够保障日常生活的经济所需的。

2.心理之困,精神慰藉缺失

对失独老人来说,缺乏儿女的陪伴和支持容易造成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空缺,年老体弱加上心灵孤独使得老人丧失对外界的信任感,逐渐拒绝与外界接触,最终会与现实生活脱节。他们在性格上易变得暴躁、偏激或是抑郁、低落,随着失独老人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心理问题会不断加重,患病的风险也会愈演愈烈。还有部分失独老人在社会舆论中甚至被贴上“克子”标签,给其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少数心理问题严重者会有自杀倾向。学者张雯等人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对失独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从结论可知有超过70%的失独者患有心理疾病或是抑郁症状,数据显而易见的说明了失独群体存在心理困境,他们有获得精神慰藉的强烈需求[6]。

3.生活之困,日常照料缺位

我国一直以来传统的赡养模式都是由子女共同承担父母养老的责任,部分农村对赡养观的看法更停留在过去的“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中。换言之,独生子女是照料父母的重要主體。当老人出现身体疾病或是紧急情况需要去医院治疗时,农村老人可识字的不多,对医院的智能化就诊操作又十分陌生,同时还缺少子女的陪伴,这种种因素会导致失独老人看病难度的增加。倘若失独家庭中的伴侣有一方无法帮衬或身体状态欠佳则会让日常的照料变得更加艰难。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状况也令人担忧,基础设施不健全、养老体系不完善是所呈现的普遍问题。以养老院为例,有养老需求的老人因高额的入院费用望而却步;能够承担养老费用却又因为无子女做担保而被拒之门外等等。无论是失独或普通的农村老年人群,生活照料问题是一直存在的且需要地方政策法规给与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二、农村失独老人养老困境原因分析

(一)政府专项保障制度的空缺

从当前来看,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养老方式,随社会变迁,不同类型的养老模式相继出现,成为家庭养老的补充形式。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的发展程度较缓,政府需要承担起社会养老的工作。首先,从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关于农村失独老人的保障政策比较模糊。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相关条款中,规定对于失独家庭,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帮助”一词,含义模糊,缺乏量化标准,落地实施起来没有针对性。从具体来看,目前已有的家庭扶助金和社会保险制度虽使失独老人的生活压力得到了缓解,但补助金较低,老人的基本生活改善仍不太明显。从全国各地的补助标准来看,不同地域的扶助水平有所差异,但总体的扶助水平与当代社会不断攀升的物价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7]。总的来说,我国尚未针对农村失独老人出台具体的养老保障政策,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的补助措施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在养老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落实阶段也存在相应漏洞。

(二)农村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

我国农村地区老一辈的人们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影响最大,十分看重亲子和血缘关系,对家庭的寄托和依赖感也更强。同时,祖祖辈辈香火的传承是大部分老人的心愿,独生子女的离世让视子如命的他们不堪一击,这些守旧的观念会让失独老人陷入唯心主义善恶报应的轮回之中,导致无法正确、理性的看待生活[8]。当苦心经营的家庭瞬间失去支柱和保障,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希望变得无处安放时,悲剧的发生的确会让失独老人陷入巨大的哀伤和痛苦之中,并且这种悲痛的情绪会伴随其一生,若得不到适当的缓解会对老人的身心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可以解释为何一部分老人不愿入住养老机构,因为他们充满对自身的自责也害怕他人同情的眼光。他们所需的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心灵上的慰藉,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伴,让那些空中楼阁的制度框架变成具体详实的实际行动才能安抚失独老人的心。

(三)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的缺失

现阶段的农村失独老年群体与普通失独家庭相比更需要帮助和关怀,从需求的满足程度而言,农村地区恰恰是最空缺的。因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地区文化等种种因素使得农村更需要多元且专业化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最基础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也包括心理层面的精神慰藉和情绪舒缓,及时的心理支持可帮助失独老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也就需要专业化的人才,社会工作作为助人的职业,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农村失独家庭的长者们进行对应的实际服务。可从现实状况来看,社会工作者队伍零散且混乱,农村社会工作者更是大量存在空缺,即便有专业社工但也没有细化分类,他们往往身兼多职而无法提供精细的服务。总言之,从社会工作人才情况来看,从事养老工作者较少,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形成养老困境的重要原因。

三、社工视角下农村失独老人养老对策探讨

(一)结合多方力量,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对于农村失独群体专项保障空缺所导致的养老服务不足来看,需要建立有本土特色、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强化正式支持网络的建设。首先,需要矢志不移的在党的带领下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以社工实务角度来看,要立足乡镇党组织,发动村民委员会和社会各界力量为失独老人做好服务工作。其次,通过社区、社工站、社会工作者的多方联动,为失独老人开展健康保障、娱乐休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建设打造活动场地,但要注意活动的开展需要符合本地特色,贴近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最后,政府要承担救助农村失独老人的重要责任,并从制度建立、政策出台和具体落实等方面抓紧抓实。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落地实施要尽量普及普惠到更多人群。农村失独老人经济条件差、可得的社会资源少,要注意避免形式化走流程,方针政策都要符合具体化、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标准。近年来,不难看出政府对于地方政策的监管效果明显,越来越多的失独群体从中收益,我国始终在不断尝试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养老体系。

(二)培养专业人才,发挥社会工作主体力量

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具有多重性、复杂性和现实性,在解决相应问题时也就需要专业人士科学合理的介入,社会工作在难题的解决上恰好能够发挥专业价值。首先,培养和打造一批專业性强、服务态度优的一线社工人才队伍是解决人才流失的关键。在基层,社会工作者们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日常照料等基础性的服务,化解失独老人生活之困;也可以进行心理疏导、特别陪伴、危机介入的情感支持,运用科学的助人手段让服务对象平复哀伤的情绪,走出失独的伤痛。其次,在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假日期间组织关爱活动,召集各个年龄阶段的志愿者们参与到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来,增强主人翁意识,为老人们献爱心、孝心。再者,搭建适老化的生活服务平台。智能化时代无疑给失独老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难题,社会工作者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充当服务提供者、资源链接者和政策影响人的角色,在为长者解难的同时,倡导政府部门设置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的生活服务平台,搭建智慧养老新模式[9]。

(三)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支持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失独给老年人带来的是经济、生活、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冲击,其中最严重的无疑是心理重创和生理危机。长期的情绪问题会带来心理疾病,而年老体弱的身体是经不起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的。而优势视角认为危机会给生活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是生活给个体发展带来的机遇。老年人随着年纪增加慢慢退出了社会主要领域,充当了次要角色,但他们的智力结晶是年轻人所不敌的。如此分析,当我们从个体的优势出发看问题,总能找到化解问题的办法。通过发挥自我优势,可以改善和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在这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专业人士逐步引导,从失独老人的心理慰藉、生活服务等层面出发潜移默化的转变失独老人的养老观念,增强服务对象对自身的认同和信心,提升自我价值感,培养自我效能感。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地理优势扩大建设文化娱乐设施、生活休闲区域和养老用房建筑等,以入户走访的方式,向村民解释相关的福利政策以及鼓励失独老人入住适老场所,例如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失独老年群体在某场域内的集中,有利于多方的沟通和交流,也便于群体互助的开展,长此以往能够减少孤独和失落感,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震威,郭志刚,王广州.2003—2050年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夫妇人数变动预测[J].人口研究,2005(2):2-3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

[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4]易富贤.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5]郭会宁.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及其价值观念重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44(05):120-125.

[6]刘莹.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研究:以四川省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7]李华成,叶蓓.论农村失独家庭养老机制的建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5):24-27.

[8]蔡敏.制度缺失与完善:关于“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6 (07).

[9] 宋耀萌.优势视角下个案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