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战胜“正午之魔”

2022-06-14 06:08付杰
检察风云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克特战胜詹姆斯

付杰

作者  | 詹姆斯·丹克特【加拿大】

约翰·D.伊斯特伍德【加拿大】

译者  | 袁铭钰

出版  | 译林出版社

近日笔者看了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影片中的金智英为了家庭放弃了工作,终日周旋于孩子、丈夫与婆家之间,最终在悄无声息中走向了崩溃。在金智英众多崩溃的迹象中,有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她说自己经常会遭遇“黄昏时的心头一沉”。这种“心头一沉”,在我读完了《我们为何无聊》后,突然想到,金智英或许患上了“无聊”这个“正在形成的流行病”。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有过一句振聋发聩的悲叹——“一种无可救药的乏味即将席卷这个世界”。百余年后,威廉·詹姆斯的这句谶语已然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不得不承认,“无聊”已经成为时代性的症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人类在信息高速公路的轨道上狂飙突进,信息产出指数级增长,知识生产爆炸式扩张,然而我们很可能已经被淹没在信息过载的洪流中。就像威廉·詹姆斯所指出的那样,信息数量迅速增加而质量并未同步提高,围绕在我们周围的许多信息就成了“冗余”和“噪声”,导致了“无聊”这一蔓延甚广的时代病。

近期推出的新书《我们为何无聊》由两位加拿大心理学家詹姆斯·丹克特与约翰·D. 伊斯特伍德合著而成。詹姆斯·丹克特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他创建的丹克特实验室专门研究“无聊”和心智模型,并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约翰·D. 伊斯特伍德是约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学和情绪与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两人作为研究“无聊”问题的专家,这部著作对关于“无聊”的迷思可谓做了一次系统而科学的祛魅。

什么是“无聊”,心理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甚至文学家从各个角度都作出过见仁见智的诠释,比如有的认为“无聊”是意义的缺失,有的认为“无聊”是注意力不足,还有的认为“无聊”是意识流动的中止。或许最广为人知的,还是托尔斯泰在其传世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富于文学意蕴的定义:所谓“无聊”,就是对欲望的渴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自身研究出发也给“无聊”作了定义:“无聊”是一种思考的感觉,是一种想要——却无法——参与令人满足的活动的不适感。也即,“无聊”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有一定的目标或欲望却不知如何去实现与抵达。这与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其名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所表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他看来,当人生的意义无法被满足,就会产生“存在的真空”。而这种“存在的真空”,就是“无聊”的体现。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无聊”,与大众眼中的认知常识并不完全等同,而是一个指代更为丰富、涵括更为多样的现象,这也正是《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金智英所罹患的“无聊流行病”。通常“无聊”的外现形式为乏味、倦怠、烦躁甚至厌世等程度不同的负面情绪。作者认为“无聊”主要表现为四种迹象:时间变得漫长、难以集中精力、缺乏意义感、无精打采和焦躁不安(或者说精力水平波动刺激)。

将书中的理论阐释代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如在银行排队等待叫号时的烦躁、对重复性工作的厌弃、孤独一人不知该做什么时的焦虑,便会感觉到“无聊”。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物之阵”,它是我们生活中的敌人,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于是我们被困厄在“异己且外在的暴力入侵”中,亟需找到一个出口。但要找到这个出口,就必须对“无聊”有更为科学的审视和明晰的认知。

此前,国内上市的另一本新书备受好评——《正午之魔: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正午之魔作为共享的概念,不仅可以指向抑郁,也可以指向“无聊”(当然“无聊”也可能会引发抑郁)。人类进化到拥有如此高度智慧与发达文明的阶段,怎么依然会被“无聊”这种负面体验深深困扰呢?这既是生物学的难题,也是心理学的追问。在作者看来,“无聊”的诱发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与内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有四种:一、单调。因为单调乏味的东西既不会占据我们的注意力,也没有充分利用我们的认知能力,从而无法产生投入感。二、没有目的。没有目的的活动自然不会激发动力,也就无法生发出价值感。三、约束。当被动做某件事情或者被阻止从事某种行为时,这种约束感很容易引起“无聊”。四、我们的技能与当下的任务不匹配。当任务过于简单,无法发挥自身技能,或者任务过于艰难,自身技能根本不足以驾驭时,也会让人感到“无聊”。

内在因素主要有五种:一、情绪。缺乏情绪意识导致无法标记外部事物的价值和个人的主观感受,进而抽离了世界的丰富性。二、生理。若一个人长期精神不振,对刺激因素便会无动于衷,也无法从外部世界获得激励。三、认知。认知能力弱,专注力便会不足,从而无法控制注意力,难以集中于当下的事情。四、动机。极端的动机(如书中所举的最大化快乐或最小化痛苦)会导致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阻断丰富多彩的体验,这种动机与结果的落差极易产生“无聊”。五、意志力或自控力。意志力薄弱或自控力差,会导致无法自我指导,不能有效开展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

明确了“前因”,那么“无聊”的“后果”有哪些呢?作者认为“无聊”并非仅仅是一种负面情绪,而是如罗马保护神雅努斯一样具有两副面孔,兼具消极与积极、黑暗与光明,这就需要我们全面而辩证地看待“无聊”。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應该且能够为抵御“无聊”、战胜“无聊”提供科学路径,在书中作者对症下药,因病施策,对如何战胜“无聊”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但首先有必要了解作者在序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们战胜“无聊”的两把钥匙:其一是投入,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建立自主而有效的联结;其二是能动性,即“无聊”本质上是一种能动性危机,它是目标与行动、欲望与作为之间出现紧张关系后的无奈与困守。因此,战胜“无聊”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自身的天赋与技能,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渴望。

作者最后为我们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寻找能够明确而不是模糊你的欲望和目标的活动。追求能够实现你的价值的目标——对你来说重要的目标。选择能让你的周遭充满魔力的活动,这样你就会进入更深的连接之中。采取行动来表达并拓宽你的效能,找到能够让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投入其中并且表达自我的活动”。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克特战胜詹姆斯
战胜假日忧郁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我战胜了自己
青蛙赫克特打嗝跳
战胜美军“绞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