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缰绳”而“败笔”

2022-06-14 10:08田玉莲
小小说月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败笔缰绳羊圈

◇田玉莲

拙作小小说《败笔》会受到青睐,被近二十家报刊转载,全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用作中考试题,是出乎我意料的。

说起来,这篇小小说的素材还是母亲提供给我的,确有其事。清朝年间,我的姥爷,名叫张继发(法),不确定是哪个字,当然这并不重要,是大户人家,养有牛驴马骡牲口,雇着长工,日子过得比较殷实。姥爷是独生子,说话有些结巴,也进过学堂,可他却是屎壳郎钻木头——根本就不是那种虫子。在学堂里待了一年,也没跳出“羊圈”(那时,孩子们念的书比较简单,其中就有:大羊大,小羊小,跑上跑下吃青草……拍拍手,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别人升级了,可姥爷却就地徘徊,所以说他没跳出羊圈。姥爷的父亲,也就是我老姥爷,见姥爷读书根本就不是那块料,也就放“羊”归山。有言云:老天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姥爷念书不咋的,可对画画、剪纸以及古玩古画特别感兴趣,可以说是有着偏执的爱。无师自通,姥爷竟然能画出灶王爷、财神爷、佛像等,不说栩栩如生,但很有神韵,极像那么回事。

于是,老姥爷因势利导,根据姥爷的特长爱好,在镇上购了一处房子,把家中那些留传下来的古董还有字画,一并收拾到新购置的房子里,让一名伙计帮扶着,开起了一家古玩和古画店,附带姥爷还会画些财神之类的画出售。

老姥爷偶尔闲下来,也会去店里溜达溜达。一日,老姥爷倒背着双手,突然发现条案上的一幅画被姥爷动了“手脚”,立时脸都气得变了形,用手指着姥爷,话都说不成串:“你你……”

此处就出现了《败笔》中,一人拽一驴过独木桥的情景——虽没有画出缰绳,却清晰地睹见拽动的力度,这恰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形断意连,是艺术上的“留白”,给观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表现出画家非凡的艺术品位与追求。

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马上想到,这是一篇上好的小小说素材,是打着灯笼也难寻找到的。

我这人天生迟钝,无论对于生活还是对于文学,都缺乏那种当今时代需要的敏捷和身手,所以我的小说都是在心里搁上好长时间以后才能变成文字——《败笔》也是如此。

我决定,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此时,记忆中深刻的东西便自然而然地滑落到了脑海中,感觉这条“线”的“文学价值”甚是宝贵,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了火花。

梳理,思索,怎样把它转化为一篇小说呢?苦思冥想未得要领,干脆就束之高阁,让其沉淀一下。半年后,渐渐冷静下来理出头绪。

要写,就得写出它的那种微妙劲儿!

乍写时,想按照姥爷老姥爷的顺序按部就班地写,可老姥爷的出场并不出彩,思虑再三,干脆设计了一个商人前来购置这幅画,为了使故事更具曲折性,让商人先预付定金,待筹措足银子二次购画,才出现“败笔”的场面较为妥当,亦算完美。

开端写姥爷“腹中墨水不多”,为结局写姥爷自作聪明一笔毁掉好画埋下伏笔,结局的处理与开端交代“腹中墨水不多”形成关联,构成一定的因果关系。

结局采用了欧·亨利式的结尾,力求达到一种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小说写毕之后,就想为其取一个标题。初始是“缰绳”,觉得欠妥,委实有些太实。齐白石先生说:“作画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最妙。”

“补笔”又于脑海中弹出,由实到虚,虚实相生,比缰绳有所递进,但依然觉得尚欠缜密。补笔,属寥寥几言的补充,愈发趋于周密,易于内容的深化,日臻完美,姥爷糟蹋了这幅画,何来完美?

“败笔”!大脑的屏幕上瞬间蹦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几乎跳跃起来……

我想,如果我这篇创作体会,对同学们的写作有些许提升的空间,就是我所期盼的,亦是欣慰的!另外,我觉得《败笔》的故事和立意,应该还有更贴切的表现角度和方式,我的这种写法,有得也有失,在此想恳请大家一起来弥补其中的不足,一起来修正它,完善它。

猜你喜欢
败笔缰绳羊圈
还原
改画
立体羊圈
亡羊补牢
马和骑师
农庄里的羊圈
“6个羊圈”
残忍的爱护
残忍的爱护
笔底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