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区域材料创设的四大要点

2022-06-15 22:07何素玲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材料

何素玲

摘 要:数学区是幼儿数学核心经验习得与巩固的重要途径,区域材料是幼儿用来操作、感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物质媒介。创设数学区域材料时以“有趣、有益、有梯度、有变化”四大要点为基准,就能让幼儿喜欢并在操作中习得经验、提升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区域;材料;创设要点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5-0067-03

Four Key Points in the Creation of Mathematical Area Materials

HE Suling(Kangyi Kindergarten,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Mathematical area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hildren to acquire and consolidate core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and area material is an indispensable material medium for children to operate,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abstract mathematical knowledge. When creating mathematics area materials, the four main points of "interesting, beneficial, gradient, and change" are used as the benchmarks, so that children can like it and gain experience, improve ability, and develop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the operation.

【Keywords】Mathematics area; Materials; Key points of creation

數学区域活动是幼儿数学核心经验习得与巩固的重要途径,操作材料是达成目标不可缺少的物质媒介。但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且目标指向明确,为了确保目标达成,常会设计成作业单式、目标指向明确的高结构材料,重视了知识点的学习强化而忽略了幼儿的认知特点,特别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实践研究发现,数学区材料具备“有趣、有益、有梯度、有变化”四个关键要点,就能让幼儿喜欢并在操作活动中习得数学经验、提升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1.第一要点——有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操作材料变得好玩儿、可玩儿,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因此材料创设的第一要点就在于“有趣”。

(1)场景法。“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尤其喜欢扮演类游戏,可以把数学与角色游戏有机整合,将目标隐含到游戏里,让幼儿在游戏中习得和巩固数学经验。比如,糖果店的糖果分类摆放,糖果罐上有数量或品种的提示卡;娃娃的袜子要配对叠好,餐具要按人头摆放;果汁店里定制不同数量和品种的水果配比的各种果汁;快递员要按订单取物;店员要考虑商品怎么整理;等等。这类场景性游戏使幼儿既满足了社会化体验的需求,也能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2)多感官操作法。幼儿正处于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丰富的视听、触觉等方面的体验既是其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天性,需要应用多种感官的材料是幼儿所喜爱的,要充分利用此特点创设游戏。比如,“触摸板配对”单纯看物配对还不够,让幼儿先闭眼用触觉进行配对、再睁眼检验,多步骤设计提高难度也增加趣味;“听音取豆豆”让幼儿闭眼根据投放石子的声音来取相应数量的豆豆,调动了听觉与触觉,比单纯听音报数或按数取物更有趣……这些游戏设计都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觉器官,有机整合了感、知觉和数学经验,符合幼儿发展的需求也就更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3)竞赛法。竞赛性游戏能给幼儿带来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愉悦感、获胜的成就感,相比单人游戏更能集中注意力,也让思维更活跃、坚持更持久。幼儿园可借鉴的竞赛性经典游戏有扑克牌的“比大小”“拖拉机”“凑数” 等花式游戏,双方为了赢牌使上浑身解数;“飞行棋”“数字棋”等各种棋类让幼儿在一次次较量中感受争先的乐趣;还有拼图比赛、叠杯子比赛、投掷积分比赛、满4取糖比赛……所有竞赛类游戏在掌握游戏规则后,幼儿能在不断地练习中发现技巧而获得精进,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他们就会一次次参与其中,不厌其烦地操作练习。

按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在游戏设计时小班更偏向场景性游戏,中大班慢慢加入竞赛性游戏,而感官操作性游戏要随着幼儿能力的增加,要素增多难度要求也逐步提升。

2.第二要点——有益

“玩”是对幼儿天性的尊重,但要让其“玩有所得”才是数学区域材料创设的真正目的,“有益”是教师对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的期望,可通过以下思路达成:

(1)先找到游戏或材料与数学学习目标的契合点。设计前,教师要先分析游戏材料的特性和数学知识的特点,两者的关联、匹配度越高,数学与游戏的契合度就越好,有益值越高。比如“叠杯子”游戏是把两个或多个杯子叠在一起,与配对或组合这类的数学知识点的契合度高,教师就可以在叠杯子游戏里融入图形配对、组合或按特征进行分类的学习,还可以设计成数数对应、数量对应或数的组合的“叠杯子”游戏。除了游戏外,坊间很多幼儿喜欢的玩具也隐含数学元素,教师要善于分析其核心经验。比如“敲墙砖”游戏,一列列垒起的墙砖蕴含着空间和序列规律,是进行序数学习的好材料;“吃火锅”玩具里有菜、肉等多样食材,有多种色彩,每种食材数量为2~5个,可以利用这些食材而形成集合的特点以融入分类或点数的练习;“射击”玩具的靶上有线圈,教师加上分值,就成为学习统计和加法的好游戏。找到材料或玩法与学习发展目标的契合点是“有益”的第一步。

(2)要对操作材料的核心经验进行认真分析甄别。即便是同类型的材料,也会因规则不同而使游戏价值随之变化。比如常见的数字棋种类多各具特点,适合植入的知识点也各有不同:固定路线的赛馬棋、飞行棋是点数和数量对应练习的好帮手;棋子轮流翻牌的对战棋,可以进行数、量比较的练习;根据五子棋原理去设计连连棋,每个答案都有好几个格子可以落子,不仅考验相关答案的知识点,更考验幼儿综合的分析判断能力。只有找到最贴切的配对,“有益”才能彰显。

(3)要通过再设计凸显有益经验。材料有“益”点,并不一定能保证幼儿有益经验的获得,例如“吃火锅”游戏,如果任由幼儿自主随意地玩儿,少有幼儿能主动感知其中数、量、类的知识点,而增加点菜单后幼儿就会关注食材的属性和数量,并按要求进行食材的分类与点数,获得类与数的相关经验;“敲墙砖”游戏,增加序列号任务卡,让幼儿根据抽到的序列号敲相对应的砖,就能获得序数和空间的经验。任由幼儿随意操作还是按一定规则进行操作,两者获得的经验完全不同。因此,利于数学知识的感知与运用还有赖于教师玩法规则的设计。

(4)要重视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操作学习不应只是记忆和巩固的练习,更应是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怎么能让数学知识活用。比如数字连连棋,每次棋子并不只是与棋盘上的答案做一一对应就可以,想赢还要考虑放在哪一个格子里才让自己的棋子尽快连成一串或怎样打断对方的连线。这样的游戏设计,幼儿不仅能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对棋盘剩下的格子和对方的棋子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也在游戏中逐步提高。

总之,只要找到材料与数学学习内容的契合点,通过规则设计促进利于数学经验的感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区域材料的“有益”就能得以保障。

3.第三要点——有梯度

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是客观存在的,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也毋庸置疑。幼儿在游戏中要有所“得”,区域材料所能习得的数学经验是否与发展水平相匹配、是否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影响学习成效至关重要的因素。梯度主要考虑两个层面:

(1)要与幼儿各年龄的发展水平相匹配。比如常把速记、数量、图形配对融入其中的记忆棋,同样以形状为主题,小班以3~5组的配对为宜,在初期还应避免颜色的干扰;中班一般是5~10组的形状配对或是4~8组的组合配对,可以增加颜色、大小等干扰因素;在大班时,配对的数量和干扰因素还可以再增加。同样是七巧板玩具,小班主要是图形对应拼摆,让给幼儿在移动翻转中充分感知图形;中班提供的底图是组合图形,可有少量的辅助线;到了大班,图形的结构更紧凑,辅助线更少甚至没有,还可增加组合的套数。通过对材料及学习单的调整,使之更适切幼儿的发展水平。

(2)要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搭建台阶。幼儿的发展不是“一刀切”,同年龄段的幼儿发展也各不相同。对于有些游戏幼儿浅尝即止,究其原因一般为难度过高或过低,与发展水平不匹配,这时就需做分层。比如“组装眼镜”游戏(如图1所示)里通过零件兑换而获得不同数量的置换经验,但这样的规则对初接触的幼儿难度大,就通过调整骰子和兑换单形成层级。第一层,所有零部件均能投掷获得,巩固数物匹配的练习;第二层,骰子上减少重要部件学习置换,从用一种到多种零件置换,在操作中初具正向兑换意识;第三层,再减少2个零件,除了可直接置换外还可间接地置换,比如C零件,可以拿B换,也可以先用A换B,再换成C,促进了多次思维转换,提升了对数学的运用水平和思维的连续性;第四层(如图2所示),增加逆向兑换,如2A=1B、2B=1C,而1C=6A,数感强的幼儿在多次练习后能发现逆向兑换可以更快地收集零件,出现了多线、多步置换的操作方式,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大大提升。

再如数字连连棋,只要4个棋子连成一排就算赢,第一层的棋盘只有单双数标志和分解组成,答案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第二层加入数列,刚开始的答案是单一性的,例如3~5,很容易就推测出这个位置放4,再到3~6,那么这个位置能放4,也能放5,幼儿就要去考虑整个棋面以便快速连成一排;第三层加入否定号增加逆向思考,提高对思维灵敏性的要求。

教师创设材料时从最近的发展区出发,提供多层级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让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能在各自的起点找到适宜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能力层面的发展需求。

4.第四要点——有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数学经验的习得需要重复的练习,以规则性为主,玩法相对固定,想保持幼儿的兴趣就需要增加“变”数,避免单一过程、单一结果的不断重复,要让他们在相同的游戏中也能不断感受到探索挑战的乐趣。“变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1)运用材料产生“变化”。想让游戏富有变化最简单便利的的方式是运用骰子、抽卡、转盘等材料来增加不确定性,让每次游戏过程中要素发生变化进而使结果也产生变化。例如“夹骨头”游戏,夹骨头的底卡是随机抽取的,卡片内容不同所需夹取骨头的颜色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能让幼儿保持对游戏的兴趣;“推挤色块”游戏用摇盅的方式确定每次的任务,每一次摇出来的图案不同所完成的难度也不同,空间推理练习在变化的图形中不断进行重复,不确定性产生的难易变化、输赢体验让幼儿乐在其中不断挑战。

(2)调整规则产生“变化”。除了运用不确定性材料使游戏具有可变性外,教师应有更敏锐的视角和更开放的心态,跟随幼儿活动情况而不断调整规则,在变化中开启新的挑战。例如“杯子对对踫”是竞赛性游戏,起始设计是幼儿自己摆、自己叠,把有相同元素的杯子叠在一起就胜利,但是能力强的会把同样的图形放在一起方便快速叠,导致几次游戏后的难度降低趣味不足。于是通过协商调整为幼儿互换场地摆杯子,为了增加难度在摆杯子时幼儿会运用逆向思维,把相同的图形错位排开设置障碍,这样每次的挑战就不同,在摆的过程中知识点也再次练习。再如“夹骨头”游戏,刚开始是将全部骨头数进行统计,比较谁夹得多;过一阶段夹物速度较慢的幼儿取胜机会少,他们发现如果按颜色计数,他们也是有取胜机会的;后期为了取胜,幼儿会运用各式组合找到能获胜的理由,如我的红+蓝比你的红+蓝多,挑战途径变得更多元,数学能力也在变化升级的挑战中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 “有趣”是吸引幼儿参与互动的基础,“有益”是材料创设的目的所在,“有梯度”是影响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有变化”是保证持续参与探究操作的利器。教师创设符合“有趣、有益、有梯度、有变化”四个要点的材料,将抽象的数学物化为具象可感知的数学,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材料里蕴含的数学经验并逐步内化,在同化顺应的过程中逐步建构概念,发展数理逻辑。

参考文献

[1]黄琼.让幼儿园的学习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J].幼儿教育,2011(05).

猜你喜欢
材料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DIY手工风铃
材料
如“黑洞”般神奇的超黑材料
摇摇鹅
章鱼
热闹的小蜜蜂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