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十个坚持”历史经验把握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2022-06-15 22:12陈云
学理论·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文化建设

摘 要:以史为鉴,方可知兴替。“十个坚持”以宏观的历史视角精辟地总结了党历经百年风雨征程仍意气风发的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与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不仅体现了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特质,也蕴含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十个坚持”;文化建设;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6-0011-04

百年歲月峥嵘,今朝新程再启。回顾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国人民于开拓创新中广泛凝聚价值共识,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教化人民,筑牢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并于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辟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全力奔赴下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深刻领会“十个坚持”历史经验所蕴藏的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对于未来赓续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民族追求的有力彰显,其繁荣兴盛与党的领导息息相关。“十个坚持”首先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崛起的希望。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积极构建文化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征途上才拥有“主心骨”,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才得以焕然一新,文化建设才能矢志不渝地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摧毁封建文化的统治,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民族自强与民族复兴的中国现代文化。在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华文化不仅历久弥新而且于不同时期培育了内涵各异的民族精神: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航天精神、万众一心的抗洪抢险精神等以及新时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上下一心攻坚克难的全面脱贫精神等等,这些民族精神内在地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文化克服严峻形势、历经艰巨考验的“定海神针”,是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的命脉所在,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不负时代,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底气所在。党始终将文化事业置于重要位置,坚持以先进文化熏陶人、感染人、鼓舞人与引领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有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全过程与各环节,文化建设才能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越发繁荣兴盛。

二、价值导向: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将人民置于崇高的位置,生动彰显了党与人民耦合共生的价值特质。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而且是中国文化昂首阔步、不断向前的价值导向。

人民是文化创造的灵感来源与欣赏主体,文化作品要反映人民心声,回应人民期盼,要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肩负着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担当,而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底色。要“以人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在深入实际、扎根人民中进行不负人民与时代的文艺创造”[2],这进一步凸显了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回顾百年历程,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之树长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至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为了谁”的问题上,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并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作为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将社会主义作为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的前进方向,将培育具有高尚道德、具有远大理想、具有严明的纪律性以及具有文化素养的“四有”新人作为文化建设的育人标准与根本任务,促进文化发展成果真正由全体人民共享。“文艺事业不能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浪潮中迷失前进的方向,也不能在‘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上定位错误,否则文艺就会丧失其特性与活力”[3]。其次,在“依靠谁”的问题上,文艺创作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朴实无华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进行文艺创作,文化工作者只有将群众所乐、所想、所思与所忧置于内心深处,甘为人民的“孺子牛”,才能做到与人民心灵相通,使文艺的百花园持续获得人民的滋养,切实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三、动力支撑:理论创新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支撑。“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以创新为基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坚持理论创新不仅是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滋养,也是文化事业开拓进取、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理论体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理论只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才能保持其合理性,而理论的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基础为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根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各种理论中脱颖而出并保持其科学性,是因为它一直是行动的向导,而不是日渐僵化的教条,是随着实践与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将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大地进而生出“理论之花”是时代与实践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大旗。习近平总书记于“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两个相结合”的重要命题,即“要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13。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实现了理论的持续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良性互动下积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赓续传承的血脉与根基所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精神“沃土”,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文化的涵养与创新的驱动下才能更显真理性力量。简言之,理论创新不仅扩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使其与时代相呼应从而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性,而且为我们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92391A63-24D9-4CB8-991C-12C615E30BB5

四、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坚持独立自主既是党和国家历经屈辱与磨难、涅重生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文化赢得主动、开拓创新的基本原则。

文化的独立事关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若要保有民族自尊并赢得众人尊敬便离不开文化的独立,便需要将文化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积极转化为主动。坚持独立自主地进行文化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一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符合自身实践特点与本国国情的文化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要求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其指导地位。“共产党人的立足之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5]326,中华文化的根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将本国特有的文化因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才能确保文化这艘巨轮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行稳致远,永不偏航。二是一以贯之地赓续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精神“标识”“始终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烈碰撞中能够立住脚跟的根基”[6]164,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文化底蕴与精神养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使命,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文化发展要以人民群众为建设主体,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创作基点。百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文艺璀璨夺目的发力点在人民,中国文艺能够拥有自立于世界文艺之林的旺盛创造力的关键在人民。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文化发展要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人民性是流淌在文化建设者血液中的品质,文艺创作者只有将人民作为自己的服务与表现对象,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方能以精品回馈人民,铸就中华文化辉煌篇章。

五、不变信念:坚持中国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不变信念。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事业能否彪炳史册取决于道路的选择。“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7]37。坚持中国道路不仅是百年来党全部理论与实践的立足点,而且是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不变信念。

“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与特殊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攻坚克难、创造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虽然人迹罕至,但却顺应文化发展规律,深度契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这条道路虽然险象丛生并布满荆棘,但却是助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回望百年文化建设历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竞争中,中华文化依然傲然独立,在克服重重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跃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支撑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革命文化到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三种文化虽然各自带有自己时代的烙印,但却一脉相承,每一种文化都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前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凝结与精神‘名片的彰显”[6]260,都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开拓进取、披荆斩棘的伟大实践中。未来,我们要善于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步伐,合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挖掘三者之间的内生逻辑与精神内核,为进一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追求与中国力量创造更大的文化优势,携手镌刻文化創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璀璨篇章。

六、核心要义:坚持开拓创新

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要义。纵览古今,“日新之谓盛德”的勇于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经过实践反复证实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上下求索、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永不停滞的开拓创新史。坚持开拓创新不仅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禀赋与政治品质,也是中国文化实现突破发展的核心要义。

从建党伊始的文化发展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开拓创新不仅贯穿全过程,而且是支撑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关键所在。人无精神则不立,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了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建设了一个属于中华民族自身的、富有全新内容与意义的国家与社会,而“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崭新的经济与政治,而且还有全新的文化”[9]859。在文化建设上,毛泽东同志认为文化饱含人民群众的历史智慧,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敢于突破文化藩篱的束缚,凡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都应得到支持,因此他提倡实行“双百”方针以激活文化的创造力,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代变化日新月异,党和国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以释放体制活力,积极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文化治理与服务体系。奋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重视文化的内生动力,并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它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与民族精神独立性”[10]474。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底气的内在凝聚,是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定力所在,是全社会向心力与凝聚力有效聚合的基础与前提,是发挥中国文化铸魂育人与强大感召力的现实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而使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更加响亮的关键因素。

七、初心映照: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初心映照。“初心如,奋楫笃行”。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将爱好和平作为自身的优良品质,积极倡导“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核心理念。坚持胸怀天下既是党百年奋斗的崇高思想境界与高度历史自觉,也是中国文化建设矢志不渝的初心所在。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耦合共生,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锻造中更显民族意蕴,世界文化更是在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流光溢彩。文化建设坚持胸怀天下的原则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胸怀天下的情怀早已深深熔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这种“天下观”以包容、开放、尚和与友善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气魄格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优良传统早已内化为胸怀天下的理性自觉,外化为坚守多边主义,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行动。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至高追求便是“为人类求解放”[11]29,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其始终站在世界的角度忧虑人类的前途与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崇尚者与行动者,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致力于构建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新形态。坚持胸怀天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详细解读与拓展延伸,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实践逻辑来看,从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到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再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契合为世界谋大同的精神文化追求,又照应各国发展实际,同时也是对当前世界发展难题的积极应对,这些方案的实施将会使中华文明更加炫彩夺目。92391A63-24D9-4CB8-991C-12C615E30BB5

八、坚韧品格:坚持敢于斗争

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文化的坚韧品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斗争之中淬炼而成,并在不断斗争中发展乃至壮大。敢于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坚韧品格。

敢于斗争锻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道德精髓与思想内涵。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文明惊涛骇浪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且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借鉴并充分吸收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合理内核,摒弃违背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文明倾向,勇于捍卫中华文化的道德精髓。另一方面,革命文化所阐释的红色革命精神将党与人民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其赋予了中国文化鲜明的价值底色。在资本主义价值取向不断渗透的今天,党与国家要善于“将红色资源充分调动并利用起来、将红色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善于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12],积极将红色文化与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的培育相联结。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建功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方面也需涵养“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意识,不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3]12。在未来,党与国家所面临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且艰巨的,文化强国并不是敲锣打鼓便能轻松实现的,党与国家要继续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斗争精神,不断总结强国建设实践并形成新时代的革命文化,在斗争中把握机遇,进而开创文化建设新天地。

九、关键环节:坚持统一战线

坚持统一战线是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人心齐,泰山移”。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团结的力量,善于将各种有利因素调动起来为党的各项事业服务。坚持统一战线不仅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有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心聚力作用的关键一环。

“文明因相互交流而五彩纷呈,因相互借鉴而绚丽丰富”[14]62,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特色决定了民族文化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坚持统一战线是打破民族文化之间的壁垒、构筑民族文化交流之桥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倡导包容互鉴,实现文化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内在统一,合力“挖掘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的处世之道与当今时代的共鸣点”[5]462。另一方面,要开展文明对话,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将共同体意识烙印于各族人民的脑海中。就国内而言,统一战线首先便是思想文化的统一,其中文化交流便是重要的组成要素。首先,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系牢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往昔峥嵘岁月充分证明,“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潜力与创造力抱有充分的信心”[15]195,才能汇聚磅礴之力,画出最大同心圆。其次,一定的文化孕育着一定的价值观,这种特定的价值观“彰显了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全员普遍认可并积极接受”[16]。培育并践行凝聚各民族价值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统战工作的现实路径。就国外而言,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情下,国外环境风云变幻,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重重挑战,而主要阻碍便是各国制度存在巨大差异,而制度差异根源于文化差异。积极倡导尊重差异、包容互鉴的文化发展理念,构建世界文化新秩序,建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统一战线进而取得广泛的文化认同便是中国方案的具体体现。

十、精神特质:坚持自我革命

坚持自我革命是文化建设的精神特质。“打铁还需自身硬”,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正是在不断自我革命的过程中锤炼而成的。坚持自我革命既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与沧桑而永葆年轻活力的奥秘所在,也是我国文化熠熠生辉的精神特质。

自我革命意味著党不断自我革新、自剜腐肉,自觉剔除文化糟粕,确保文化建设事业保持肌体康健。文化建设的自我革命包含以下两个维度:第一,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扬弃与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唇齿相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壮大协同发力。“守正”就是守住文化的“根”与“魂”,夯实文化建设之基,在继往开来的伟大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相当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7]。“创新”就是以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为依托,将改革精神、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熔铸其中,使其与现实发展高度契合,赋予其新的内容,进而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加开放的格局中实现长足发展。第二,发展健康积极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党性,而且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文化土壤,是共产党人坚定政治信仰、筑牢政治品格、有效抵御腐朽政治文化毒害的精神支撑。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途中,党要始终坚持文化强党,积极培育党员干部的政治傲骨与气节,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良的政治文化倾向,以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氛围培育气正风清的政治生态,为新时代统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更持久、更深层的精神力量。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凝结过去、承载现在并昭示未来,高度囊括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文化建设要不断总结并汲取历史经验,在党的带领下秉持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与信念,在吐故纳新中不断自我革新,携手人民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的恢宏篇章,共创人类文明的全新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8]用科学态度鉴往知来[N].人民日报,2015-11-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1]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2]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5.

[16]淦思明,王磊.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铸牢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20(5).

[17]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收稿日期:2022-02-17

作者简介:陈云,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92391A63-24D9-4CB8-991C-12C615E30BB5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文化建设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