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点燃学生写作激情

2022-06-15 03:58张筱恩
民族文汇 2022年27期
关键词:素材积累

张筱恩

摘 要   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的引领和策略的运用。只有融通生活,拥有素材,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只有授之以渔,辅之以法,才能让其学会更好地表达;只有得到他人的肯定,学生才能获得写作的快感,从而建立自信,培养兴趣,最后形成写作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写作激情;素材积累;情境命题;适度导写;同伴促写

多年以来,写作一直被吐槽为中学生三怕之一。

影响学生写作态度的原因有很多,天赋、阅历、生活、心智、他人的影响、写作技能的掌握程度等都会造成学生对写作的不同态度。当学生一旦陷入惧怕写作、纯粹为考试而应付写作的境地时,师生间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们老生常谈,旧事重提,不是记流水账,就是抄袭套作,语言乏味,思想平庸;老师们面对一篇篇或平淡无奇,或似曾相识的习作,兴味索然,阅读、批改的激情被一点点吞噬,最后往往以一个分数终结彼此的痛苦。而这冰冷的分数又反过来扼杀了学生写作的激情。如此一来,师生们就陷入了作文集体无激情状态。学生们抱怨:写来写去,就这个分数;老师们吐槽:教和不教一个样!

于是乎,学生们怕写作,老师们怕改作,彼此只为考试而应付写作。

面对这样的困局,我想,老师们要做的,不是顺其自然,消极对待,而是主动出击,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努力破解困局,引领学生走出作文的泥淖,步入写作的乐园。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与大家分享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素材积累:榜样示范,任务驱动

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是他们觉得无东西可写。的确,现在的孩子生活色彩不是那么丰富多彩,平日里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假日里也被学习挤得满满当当。“双减”之后,随着托管、晚自习的开启,孩子们长时间囿于校园一角,生活面变得越发狭窄。而写作需要的是丰富的现实生活和强烈的情感体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缺少了广阔的生活天地,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一到写作,大多数学生总是愁眉苦脸,搜索枯肠,不是写学习考试那点事,就是重复陈芝麻烂谷子的童年往事。

其实生活处处皆作文。但由于生活面的狭窄束缚了他们的写作空间,心智的懵懂又导致他们不知道去关注生活的哪些方面。因此要打破写作困局,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抬头看世界,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审视生活,努力发掘生活中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整理成素材库,为写作储备新鲜而丰沛的血液。

但怎样才能高效便捷地积累素材?生活中哪些素材值得关注积累?在有限的空间中去哪些角落开挖有价值的素材?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敏感度不如成年人,这就需要老师的榜样示范。

传统的素材积累,往往以文字摘记为主。但这种方式既费时费力,又受纸笔,书写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而生活中一些小场景、小触动往往转瞬即逝,若不及时记录极易遗忘。笔者以为,生活素材的积累要讲究记录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而手机、数码相机等的普及为我们及时定格、秒录生活,高效积累素材创造了可能。

日常生活中,笔者习惯于用手机记录生活中的发现:也许是校园沙坑中恶意堆砌的一方孤坟,走廊上横亘的一个饮料瓶,或教室里摇摇欲坠的学生;也许是草丛中奋力搬食的小蚂蚁,围墙外高歌怒放的蔷薇花,或路边上果实累累却无人问津的苦李树;有晨曦中喷薄而出的红日,有冬日里物业加在门把上的毛绒套;有马路中间一座未拆迁的楼房,有小区中自由狂奔的宠物狗;有校门外中苦苦等候的父母,有公园里独自翩舞的老人……这些被定格的瞬间,有的来自校园,有的来自小区;有的是工作中所睹,有的是散步时所见,林林总总,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或美好,或丑陋,或催人奋进,或令人叹息……看似普通渺小,却可以管窥世界,启迪人生。我把这些资料或编成微信发朋友圈保存,或整理成写作素材包收藏。课堂上,我常常给学生们展示这些图文结合的新型素材,让他们在分享我心情的同时,也学着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我以自己的榜样示范,告诉他们:作文就在我们的身边,好素材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我们的校园内,马路上,小区里;它可能飘荡在天空中,也可能隐匿在草丛里;它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也可以是柴米油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体悟,就能把这些湮没在碌碌生活中的宝藏挖掘出来,点石成金。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言传身教,学生们自然引发了积累生活素材的兴趣,也慢慢悟到了筛选写作素材的门道。

此时再实施任务驱动策略,分组布置素材搜集任务:按照“校园、家中、路上、其他”分四类搜集素材,每组每周关注一个地点,或图或文,或视频或音频,或静态或动态,形式不限,只要求点明素材的灵魂所在,不设字数、文体等限定;每人每周最少三则,由组长汇总(任务期间,每组可轮流指定同学带手机或相机);四周一个轮回。一个周期后设一次素材搜集汇报课,每组以PPT形式展示组内各类优秀素材若干(数量不限,质量优先),配备解说一名;最后师生共同评议,根据小组和个人的活动表现和作品质量,分设奖项予以鼓励。

这一环节的活动,为学生后期的写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了老师的示范,学生打开了发现素材的第三只眼;一月的积累,既丰厚了他们鲜活的写作素材,又让他们基本养成了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汇总交流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观察视野,也有效填补了各自的生活盲区;而评议活动又进一步深化了他们对生活、人生、社会等的理解与思考;奖项的设立则让学生们有了一种成就感,为他们的持续性学习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当老师把孩子领进门之后,素材的积累就可以作为一项常态化作业进行下去,一年半载之后,学生们还会为不知写什么内容而痛苦吗?

二、命题设计:巧用情境 ,融通生活

学生对写作犯怵,还由于很多作文命题缺乏真實独特的情境设计,不能唤醒他们对生活的联想。

在日常的写作任务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随意指定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动笔写作。文题往往来自单元练习和各地的期中、期末或中考卷。这些作文题良莠不齐,即便中考题,也难免存在一些命题上的缺陷,或水土不服,并不适用于当下的学生。

很多去情境化或者假情境化的命题作文大同小异,让学生很容易套作,比如《礼物》、《暖》、《感动》、《成长路上有你真好》、《难忘的      》等, 这些题目貌似不同,其实都可以用同一个材料去套。如果这样的题目反复写作,会让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心理,拿到作文题,不是先审题构思,而是想着哪篇旧作可以套用,几篇备考作文翻来覆去使用,致使写作沦为了默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写作的激情和创新能力,

有些哲理性文题,过于抽象深奥,也会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比如“太阳消失在地平线的时候,也在地球的另一端刚刚升起”,这种具有辩证思想的材料作文对于初中生而言难度较大,即使经过点拨,很多学生仍然打不开生活的联想;另外,有些诗歌、故事、英雄事迹材料远离生活,也很难让学生融入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导致学生不能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悟,不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终在痛苦与茫然中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一番后草草了事。这样的作文命题都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1]只有融通生活,为学生创设真实而亲切的写作情境,才能唤醒学生们的生活意识,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实现“我笔写我心,我字释我情”的写作理想。因此,想要学生抒真情、说真话,这就需要教师先用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然后巧设情境,唤醒他们对生活的联想。情境是指任务(问题)的物理和概念的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目的和社会环境,包括一般的氛围、物理情境、和当前的“背景”事件等。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2]。所以想让学生不怕写作,作文就应融通生活,利用真实的情境催开写作之门。情境命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选择的背景事件宜新不宜旧。

时效性越强的事件越易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这就需要我们随时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无论集体性活动、班里突发事件,还是社会热点新闻,只要是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形成冲击的事件,都是情境写作的好材料。比如为期三天的研学活动刚结束,笔者就设计了一次情境作文:“大自然是奇幻的,生活是多彩的,我们的学习也是多滋多味的。研学活动,又让你的人生多了一种怎样的体验呢?请细细回味这三天别样的学习生活,以‘研学旅行’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与同学们分享一下!”由于任务情境聚焦于现实生活中时效性最强的事件,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一大批佳作横空出世,如《别样的校园》、《这也是学习》、《生活,竟能如此美妙》、《这次第,岂一个累字了得》、《嘘!门外有人》、《寝室那些事儿》……在这些习作中,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研学生活的喜爱与留恋。写作那一刻,同学们文不加点,洋洋洒洒,不再抱怨字数太多,只恨尺幅之间难以尽现所思所想。

2.情境的设计宜真实而聚焦。

笼统模糊的情境很难快速有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联想和创作的激情。有些命题因其写作对象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会去情境化或模糊化。比如我们的教材,面向的是全国学生,而且使用期限长,很难做到情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写作任务中的情境设计往往比较宽泛笼统。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情对相关情境作适当调整,以便学生快速打开联想之门。比如九上第一单元,笔者把教材中“回忆自己的生活仿写诗歌”这一宽泛笼统的命题,改为“奔跑的姿态是青春的姿态,奔跑的节奏是中考的节奏。校园中,奔跑是一道最熟悉的风景:晨光中,我们在奔跑;骄阳下,我们在奔跑;暮色中,我们在奔跑……请结合校园‘跑操’活动,仿写一首诗。”因为长跑是中考体育项目,学校以跑代操,名曰“跑操”,这是校园最频繁的体育活动,个中滋味,同学们感受最切。笔者据此把宽泛的“回忆自己的生活”聚焦到感受最深切的校园活动,这样的情境语很快引发了学生对生活的联想,拨动了他们心中蕴藏酝酿已久的情思:他们或赞美集体,或吐槽学校,或钦佩同学,或调侃自己……即使些许语言尚欠凝练,但流于诗中的情感却都真挚动人。

3.情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文字化情境是作文命题常用形式,图片化情境也偶有出现。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或影像资料来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尤其是面对生活之外的话题,不妨让学生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影像媒介,消除学生与话题间的隔阂,结成命题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激起写作兴趣。为落实九上第二单元教学目标,笔者曾安排了两次随笔训练,第一次结合双减要求写一篇“我看晚自习”的文章。第二次,要求结合正在进行的体育赛事——残奥会,谈谈“何为英雄”。这两次任务,前者源于他们的当下生活,创设文字情境即可轻松激发写作热情;而后者远离他们的生活,若非借助媒体报道和影像资料很难深入有效地打开写作思路。所以笔者采用了“先课外观看一周的残奥会新闻及相关资料,然后以课堂上观看残奥会感人瞬间的视频来创设情境,展开写作”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对残奥会关注度不高,贸然动笔会造成困厄。而残奥会中很多人、事值得我们铭记、深思和赞美。所以笔者就先引导学生观看新闻、了解残奥,让他们走近残奥运动员,做好写作预热;再以影像式情境激发他们的热情。用嘴打乒乓的追梦者——易卜拉欣.哈马托、绑手齐跑的盲人女孩刘翠青和领跑员徐东林、咬着毛巾游泳的无臂飞鱼郑涛……这些身残志坚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有力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启迪着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距离已经消失,激情已被点燃,此时笔者顺势抛出任务,“何为英雄,曹操以为,唯刘备和操这般有大志,有谋略,有胸怀的人才堪称英雄。那么你心中的英雄又是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残奥会和我们的生活,谈谈你的英雄观。”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支架导写:点而不破、约而不束

素材的积累和情境支架只是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题目与生活之间的连结点,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写作支架,学生们依旧登不上写作的高地。一部分老师为了适应考场节奏 加快作文速度,往往给出题目,不加点拨,立马要求学生提笔写作,当堂完成。写作是一种高端的思维,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作能力绝不是简单重复的操练能快速提升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考场作文成功的秘诀来自场外。虽说“修行在自身”,但需“师傅领进门” ,如果老师平时不加以引领,学生没有借以攀援的支架,即使天天写,写作水平也只能原地踏步。劳而无功的学习只会加剧学生的厌烦感。所以,练笔之前,老师们切莫做甩手掌柜,而应搭建写作支架,适度导写。尤其是一些深奥的文题,如果让学生信马由缰去写,很容易出现偏题、离题作文。如果不加指导,任由学生跳入陷阱,一旦完成写作之后再无情地告诉他“你偏题了!”这只会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几次失误,原本会写作的同学也将变得不自信。要让学生爱上写作,就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感。日常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运用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原地踏步的写作和失败的作文只会让学生厌弃写作。所以與其批改后大刀阔斧地修改甚至重写,不如教师先通过辅导点拨,确保学生不走弯路的前提下,助推他们创造出日臻完美的作品,如此,老师在批改时有满眼的惊喜,学生也能收获创作的得意。而且,一旦初稿涌现了大量佳作,课堂点评就拥有了充足的正面借鉴的资源。避免了另起炉灶的重写或大刀阔斧的改动,加上众多优秀范文的启发,后期的习作修改也变得轻松简单。

但教师的导写应适度,力争“点而不破、约而不束”。即在审题立意上适当指导,明确大方向,尽量避免离题、偏题,但具体的立意角度自定;供给学生几种写作策略,让每一篇作文都能站在一个相对的高点,但能到达多高,需再各显神通。导写支架的搭建,有助于学生紧扣命题迅速打开思路;但太细太具体,则极易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学中,要把握好辅导的分寸,保证支架的疏密有度。比如,九上第四单元结束,笔者曾利用城镇庙会中拍摄的素材做过这样一次练笔:

学生先观看关于套圈游戏的三幅图和一个视频。第一幅图是套布娃娃,但摊位前门庭冷落无人光顾;第二幅是套瑟缩在笼中的小动物,有小乌龟、小翠鸟、小鸭子等,摊位前三三两两有几个顾客;第三幅是套大白鹅,一只套中的鹅正被勒着脖子往上提,摊位边是乌压压一堆人;视频中是摊主挥舞着手中的竹竿驱赶大白鹅,鹅们惊慌失措地在狭长的空间里不停地奔跑躲闪,一个个圈儿从空中飞落下来。

接着,笔者以上述生活情境引出写作命题:请认真读图,想象并思考这些生活场景,运用适当的写作技巧围绕“套圈”创作一篇小小说。

影像资料为大家提供了真实的情境,瞬间唤醒了生活联想,但如果此时放手开写,他们的作文多半会停留在记叙套圈游戏这类单调而肤浅的故事层面。为打开思路,把写作引到高处,笔者搭建了导写支架:

1.审题指导。提醒学生抓关键字,看清题目要求:必须运用某些“写作技巧”; 内容与“套圈”相关; 文体“小小说”。

2.立意点拨。反复几次看视频和图片,提醒学生关注细节,分别写出每幅图景的关注点及感受;再把所有图景结合起来思考,写下发现。这样步步推进,学生们由刚开始的“要保护小动物”,“谴责无良商家”这类粗浅立意,逐渐提升到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

3.构思指导。先以问题推动思维流:套圈场里场外,出现了哪几类人?他们的随行所思是否一样?是什么导致了他们这样的行为?你对这种行为的态度是什么?

4.技巧推荐。先联系新知,推荐运用《我的叔叔于勒》《故乡》《我是猫》等名篇佳作中写作技巧,在确定小说主旨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人,可以物,可以全知视角,也可以限知视角;再回顾旧知,推荐选用其它手法,如描写、悬念、伏笔、讽刺等。

有了这样疏密适宜的写作支架,学生既找到了攀援的方向,又能开辟出一方自己的天地:有人以“鹅”或“笼中之物”为视角,运用拟人化手法表达对动物的悲悯,对不人道行为的谴责;有人从商家或其亲属的视角道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有人从玩家的角度讽刺了人类逐利之心,有人把“套圈”与生活中的“圈套”联结,设想大白鹅只是一个托,批判了人类社会中的沆瀣一气者和不法商家的欺诈行径;有人赋予套圈以象征含义,表达想要打破生活中的社交圈、朋友圈等对人的包围;有人结合三种套圈模式的变迁,从故事中悟出了“穷则变,变则通”的生存哲学……

适度的点拨,既使写作有了一定方向,让学生的写作不再茫然,又因充分的留白为千姿百态的创作腾出了空间。

四、佳作收官:灵活评改,同伴互促

任何人都期待自己的劳动被尊重,成果被肯定,在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中,才会树立自信,形成爱好。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爱上写作,就需对每次练笔做好交流反馈,并用同伴的影响力促进写作。

点评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常用的不外乎口头面批、文字点评、课堂评议、同学互评等形式。但这些形式各有优劣,比如逐一面批,效果较好,但用时较多,适合小班化或个别学生;文字点评,能留下温度和记忆,但人多时每篇详改费时费力,对老师精力牵制较大导致反馈较慢;课堂点评,公开场合,适合表扬,不宜批评,且时间有限,不能遍及所有学生;同学互评,遍及所有,但学生的鉴赏能力良莠不齐。所以采用何种形式反馈,最终还是需要结合教情和学情,灵活运用。比如笔者每周课时量大,批作时间不很充裕,所教两个班级人数众多,写作能力差异较大。基于这种情况,我把学生分为AB 两个层次,每个层次各分2大组,AB组同学自由组合,结对帮扶,拜师学艺。写作能力弱的同学可在写作构思和最后的修改阶段向师傅取经,但师徒俩作品內容上不能雷同。每次作文,小众问题面批指导,典型通病课堂交流;每层次轮流详改一大组,其余略改或课堂讲评后小组互批;范文讲评以发现亮点为主,以提出建议为辅。这样,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批作量,更让每位学生找到了劳动成果被欣赏被尊重的感觉,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了如何鉴赏点评作文的些许方法,从而更好地创作或修改自己的文章。

优秀的文学作品少不了反复的修改润色,学生的习作更需如此。写作的终极目标在于作品,所以教师应在讲评之后要求学生及时修改,升格作文。然后再设一次同[1]学互赏、佳作展示环节。笔者以同学自主点名选读佳作的形式,用同伴的力量去鼓舞每一位学生用心创作出完美的作品。为了不辜负同学的期望,每次写作,从构思到最后的修改,大伙儿都认真以待,精益求精,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其实,教无定法,想让学生爱上写作的策略远不止这几条。但惟有老师结合学情,积极探索,努力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才能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引领他们冲出困境,步入写作的百花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49

[2] 朱庆国.让写作随“思维链条”一同发生:触发性跨学科周记指导课实录及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2)

猜你喜欢
素材积累
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作文教学重在引导
关于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之我见
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以“积累·模仿·创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高中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的途径研究
作文指导的有效策略
浅谈作文教学的方法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