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在高职教育中的融入

2022-06-15 09:31焦合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焦合金

关键词:文学审美 文学课程 高职教育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正面临着深化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地方开始试点高职本科层次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高职学生在毕业以后具备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文道德素养,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阐述。文学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作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文学审美的首要途径,同样需要基于这一新兴要求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出发,对目前传统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明确存在的问题并选择相应的策略进行完善,避免文学教育流于形式,从而保证文学课程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方面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促使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

一、高职教育中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首先是过于重视理论,忽视了实践的过程。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尤其是文学课程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文学类课程处于边缘化,甚至很多学校将其列为选修类课程,同时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和具体专业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因此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培养效果,学生的文学审美也难以得到提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很多高职教师仅仅传授单一的文学理论常识,同时要求学生被动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接受,从而形成相对准确的理论记忆,然后再依据刻板的考试方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程度和记忆程度进行检查。这种传统的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储备进行丰富,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熟知更多的文学知识点,但其作用大都停留在较为浅薄的层次,难以对高职学生的文学审美进行深入的培养,也无法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容易造成学生们缺乏文学实践方面的细致讨论和思考,学生对于未来工作过程中相关岗位的适应力也会明显不足。目前,虽然已经有部分教师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主张将更多的文学实践课程也引入教学内容中,但却缺乏较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其次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文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有所表现,由于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认知不够明确,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漏洞和不足,不清晰的教学目的也会对教学的成果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比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文学课程都是直接使用其他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进行优化,因此也就必然会对其教学实效性产生影响,形式主义的现象也会比较明显。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在引入其他高校课程体系的时候还存在时间方面难以适应的问题。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都为四年教学制,难以在三年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中完全应用,但简单地对其进行切割又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利的后果,其文学审美培养的成果难以保证。

最后是教学方式滞后。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学课程教育和文学审美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方式滞后等问题。由于教学的手段少、方式落后,很多高职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较为被动,仅仅停留在对教师所讲解的文学知识点的被动接受上,长期以来必然也会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不利于自身文学审美的提升,更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当下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引入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法,但其应用范围和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教师不能对这类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钻研,而是刻板地照搬照抄,使用现成的课件来讲解文学知识,如此也就无法形成理想化的应用效果,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另外,很多教师也难以在文学课程教学中使用具有创新性的、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方法,整个课堂表现得比较枯燥,也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学生的文学审美更是一时间难以提升。

二、文学审美在高职教育中的融入策略

为了更好地优化高职院校中的文学课程体系设置,更好地帮助高校学生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是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文学资源。和其他学科所用的教材相比,文学教材本身就具备人文教育和文学素养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职文学课程的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发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充分认识教材的特点,借助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前提下展开教学工作,在选择文章的时候做到有辨别意识、有针对性。在对学生的文学审美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体会并感悟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内涵,同时也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高职文学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除了辞藻优美之外,还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性和理想性,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就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不断为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因此,高职教师就需要在展开文学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教材中内容的深度解读和实践应用,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深层魅力,思考如何使用文学作品来对学生的性情进行陶冶,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文学审美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在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素材。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们除了要带领学生认真解读其中的语句和段落,全方位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其中的艺术特征,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中去,和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心灵层面的互动和交流。以舒婷的《双桅船》为例,对于这篇经典的朦胧派诗歌,教师可以使用遷移的手法,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引导学生对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致橡树》进行回顾和反思,从诗歌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对于爱情和事业的认识和态度:在互相依存的同时要互相独立。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李白的《将进酒》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全面地认识李白除了淋漓酣畅地抒发酒兴诗情之外,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句也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对于当下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引导毕业生积极应对危机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身残志坚并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为学生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坚强;《雅舍》中的梁实秋先生虽然身处在国内被讨伐、在国外被通缉的困境之中,却依然坚强又从容;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为学生们表现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人格,等等。文学教材是教师开展文学教育、传递审美思想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们体会人生真谛、领悟思想境界的主要平台。因此就要求高职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统筹兼顾好高职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共同特征。虽然高职学生的文学基础在前期较为薄弱,但后期的潜能却是不可估量的。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坚持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构建系统的文学体系,充分发掘人文要素,更深层次地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第二是优化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精神力量,更好地指导和启发学生的成长。高职教师在文学课程中经常会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专门设立文学欣赏课程,主要是因为这类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迎来人生的新旅程,所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比如说可以选择经典著作《简·爱》,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的乐观态度和坚强品格;可以选择《活着》,让学生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鼓足勇气面对人生未来道路上可能遇到的苦难和挫折;可以选择《人到中年》,学习主人公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将所从事的工作做到最好;还可以选择《人生》,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年轻的时候所做的选择可能会对未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细心谨慎地面对每一个选择,做一个踏实本分的人。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高尚的品德、深刻的思想都能够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还能够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积累更加丰富的人生经验。

第三是完善文学考核机制。为了在高职教育中更好地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必须有完善的考核机制作为支撑,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竞争意识,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中,可以不再将笔试成绩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还可以在考核中加入文学创作、文学理论阐释、语言表达测试等方面的内容,从多个方面综合测评学生的文学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文学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

第四是注重文学实践和专业相结合。高职教师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促进教学,进而促进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之间的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从文化、思想、民族等多种视角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例如前文所提李白的《将进酒》,在完成学习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该诗在《产品策划》课程中进行应用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构建“认知—实践—认知”的完整循环,进一步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学审美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加强开展一系列和文学审美素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更好地对学生的视野和思想进行拓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动手能力,丰富文学审美。

三、提升高职学生文学审美的意义

借助文学课程教学来培养并提升高职学生文学审美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当下,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虽然可以很大程度上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让学生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事,拓宽知识面和知识视野,但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也存在弊端,其中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阻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当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自然也无法培养高级的审美情趣,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是难以丰富。然而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我意识,单纯地向他们灌输枯燥的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这种状况进行改善。通过文学课程的讲授促进学生鉴赏经典的文学作品,让他们重新认识“美”,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将其内化,有利于帮助高职学生们逐步成长为热爱生活、情趣高雅的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并陶冶学生的情操。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浮躁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变得急功近利。而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课程中静下心来,以平和的心态感受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实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由于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人文艺术中的精华。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学习能够帮助高職学生不断完善人格,成为德才兼备的全方位人才。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体现对人文精神的宣扬,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杜甫所住的茅屋并不能为他遮风挡雨,基本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面前,杜甫想的并不是借助各种手段满足自己的个人私利,而是将目光投身于广大老百姓身上,希望终有一天大家不用像他这样在单薄的茅草屋冻得瑟瑟发抖,而是能住在坚固的房屋中安稳地生活。这种由己及人的崇高愿望和宽广的胸襟深深地感染着广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从“小我”向“大我”情怀。再比方在屈原的著作《离骚》中,虽然当时的国家形势已经是腐败昏聩、垂垂老矣,但就算如此屈原依然不愿停止发声,一直通过奔走呼号试图唤醒国人,让他们也一起加入到建设家园的浪潮之中,共同谋求美好的明天。新时代的年轻人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要能够学以致用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更需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在关键的时候,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奉献精神、发扬不怕吃苦的良好传统的觉悟。正是通过大量的文学鉴赏和学习,才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全方位地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浪潮中充实精神世界,战胜多种诱惑,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逐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的人。

第三方面,有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科越来越交叉化,专业更是如此。良好的文学修养不仅是新时代大学生风采的体现,在很多时候也能提升专业能力,不管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很多科学家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例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学家苏步青等。

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基础课,旨在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升文学审美和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拓宽时代视野、健全和谐人格,形成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思维和技能,便于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阶段高职教育中的文学课程依旧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教学方式比较滞后、教学成果尚不明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和体系设置形式,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提供坚实的保障和后盾,也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职业人才。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新视角下的高职酒店职业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