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标准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2-06-15 05:41温青陈野夏淑梅殷金玲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7期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环境

温青,陈野,夏淑梅,殷金玲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的高层次人才,实现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加快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和新时代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立德树人”为指引,“课程思政”为途径,开展研究生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可以促使我们尽快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育人目标。通过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出发,挖掘其中的思政内涵,统筹研究生的政治素养、知识和创新能力、道德品质、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高质量要求、高层次设计和高水平的实施来发挥教学课程育人功能,展现教师育人职责,构建具有研究生特色的“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新格局。有效实现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一体贯通,最终实现教书育人[1]。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专业,其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环境自然科学、防治污染、环境规划、自然资源保护、各类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系统地识别、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2]。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纳入到专业课程,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环境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自主创新意识。

二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做好课程顶层设计

课程大纲的编制或修订是每一个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每一次修订中融入国家需求、品德培养、专业特色和技术更新等内容,会让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我校为例,在最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并强化课程思政的相关案例和元素,新的培养方案是我校研究生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具体表现。在对课程大纲修订总体规划下,首先要对每门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2021年7月7日经党中央批准,在生态环境部成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同时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很多及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保金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等。将这些高度凝练具有深度内涵的金句进行解析,分别落实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门课程的顶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三 深挖专业课思政元素,提高教师思政素养

要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要有丰富的思政素材,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专业伦理、学术修养、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在教学素材中筛选优秀典型,通过课程设计,在授课过程中让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三观追求和浓烈的家国情怀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同时,从研究生课程的专业知识中挖掘育人内涵,同步弘扬专业人文故事,通过人类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将人文、哲学和科学等相结合,树立辩证思维。从课程中涉及的各种环保法律和法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培养宪法法治意识;从我们国家的一些水治理工程案例,探讨工程伦理问题。

习总书记为思政课清晰定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是“课程思政”是否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关键。研究通过提高教师思政素养的方法,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

四 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探讨多元化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要依托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过程要有重新的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梳理,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改革,通过课堂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目前我国高校还有部分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一言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仅通过这样的过程是很难达到实现讲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的目标。尤其是“00后”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获取信息能力强、不喜欢听说教,还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很难与他们产生共鸣。教师也要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将当代研究生的特点融入到教学案例中,与学生共同研讨教学过程,建立情景仿真教学,带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内驱力-响应-反馈的模式,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涵融入其成长过程。近年来,环境质量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我们打开互联网,可以实时看到一些环境质量信息,生态环境部每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环境,认识我们的党和政府为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承担大国责任和展现大国担当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年轻人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的优势,同步与教师互动,实现在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方面对学生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 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探讨提升教学效果研究

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德育培养,其内容涉及爱国主义、价值观、伦理道德、宗教、职业道德、法制和心理教育等[5]。如斯坦福大学通过在实践中渗透德育和在多元化价值取向中,统一教育目标、灵活调整各阶段学习内容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也进行经验积累和反思。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显性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是分别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新形势下在专业课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同行,通过共生共鸣,突破“两张皮”的瓶颈,可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这些指导思想是设立课程思政的初衷,专业课程的老师尽管在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首轮课程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如何在课程教学工作中发现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特色的反思研究,通过集体备课,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德育培养方法,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使得课程思政具有长效性[6]。同时对课程的教学反思研究为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形成一个很好的闭环。

六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为了打造“知识、创新、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根据本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我们深入挖掘精心提炼深入挖掘提炼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将课程的思政建设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7]。下面介绍《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课程中的思政案例。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是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近年来国内外开发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各种新型的废水处理技术和重要工艺的基本思想、理论与处理效果。具有应用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的相关知识分析水污染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有机物污染、氮磷污染和难降解污染物控制等环境问题,增强水环境保护意识和具备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素质。我们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在《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这门课中引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下面以该课程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分析。

(一) 废水的脱氮除磷理论与技术的课程思政分析

氮和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富营养化给我国部分水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通过互联网视频及图片,演示说明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出废水的脱氮除磷技术。按照“引入问题—案例分析—机理阐述—理论提升—课程思政”的步骤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链条。具体的思路如下。

图1 课程思政的教学链条

(二) 废水的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的课程思政分析

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来净化废水的一种方法。首先提出问题----微生物的分类?病毒属于哪一类?由此引出新冠病毒引起的2020年至今的疫情;然后针对新冠疫情案例的产生、溯源、隔离防护、疫苗研究、新冠病毒变异、抗疫英雄事迹、国家政策和对外支援等进行分析,有效挖掘该事件中的思政元素,不仅培养学生不畏辛苦、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勇于献身科研事业、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时提升其守纪自律的意识和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8]。

(三) 污水处理中的资源回收的课程思政

水在生活和生产中使用后引入了污染物,丧失了原有的使用价值而变成了污水。人们最初的观念就是污水是废物,没有价值,污水处理只是耗钱没有效益。但事实上污水中含有营养物质(如氮、磷)和生物质能,污水可再生,因此在污水处理中同步实现水、能源和营养物质这些资源的回收才是实现污水处理可持续的有效路径,对于开发新能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创造低碳、水清、地绿的美丽中国,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有着重要意义。

这部分内容以淀粉废水、城市污水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为例介绍各种高浓度有机废水、无机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中回收有用物质和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以厌氧处理过程是环境工程和能源工程的结合为出发点介绍厌氧处理过程中能源的回收,包括厌氧制氢、厌氧产甲烷、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生电能、微生物电解池产氢等技术。学习过程采用教师授课、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到课程中的热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领悟到了知识点中蕴藏的思政资源。具体见表1。

表1 案例与思政元素

七 结语

将思政内容融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只能增强不能减弱,同时随着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高度重视,加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持续性的工作。本文结合当前的实际培养过程中的环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培育爱国情怀、高素质、高水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还可以充分展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的教育意义。希望能够为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教师育人能力,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研究生思政环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环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