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引领下的工程伦理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

2022-06-15 05:41何秋生李亨英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7期
关键词:伦理案例思政

何秋生,李亨英

(1.太原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2.太原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一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中强调“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2021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负责人指出,大赛要按照紧贴国家工程领域发展前沿,融入工程伦理、工程文化与国际化元素[2]。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广实施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综合性项目训练,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融入教学环节,注重文化熏陶,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3]。

随着现代工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将工程大国建成工程强国的战略目标,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技术,另一方面,更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素养,而工程伦理课程对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科技人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真正“回归工程”,培养学生“大工程观”理念,如何快速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值得我们深思。太原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装备制造为主流学科、特色鲜明、本硕博多层次教育衔接的高校,本文以学校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为例,探讨分析了如何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发挥好课程育人作用,对于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未来工程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工科专业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大多数学校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还是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4-6],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还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和“贴标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专业教育重点突出,工程伦理教育相对弱化,导致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薄弱,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只看到工程涉及的技术问题,而看不到工程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导致出现一些豆腐渣工程、假冒伪劣产品等,这些现象都说明高校课程育人作用没有真正体现。

专业教育培养方案重视专业技术而弱化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规范理解不深,工程伦理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不强等问题[7-9],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还是片面追求工程的经济效益,无视工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难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工科专业课程传统灌输式、教师为主式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新发展理念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认识教育新发展阶段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不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 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

针对工科生工程伦理意识薄弱、职业伦理规范理解不深、工程伦理决策能力不强等问题,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伦理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素质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认识和理解工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知识目标);提高学生工程伦理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能结合具体情境做出合理决策(能力目标)。

因此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点,引导学生紧跟时代发展需求,以围绕典型案例的“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情况共鸣,突出思想感悟,引入高阶反思,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内容资源建设。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体系化设计实现“意识培养-能力提升-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图1 课程思政元素体系化设计

课程以《挑战者号悲剧》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弱小,从而通过案例学生也能意识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尺密室焚之突隙”的深刻内涵,通过课堂对案例的深刻剖析,说明“细节决定成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职业美德的重要性,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尽职尽责,要做到行业自律,忠实地为公众、辅助和客户服务,遵守工程职业伦理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准则,形成具有良好的行业自律、尽职尽责、忠实服务的工程伦理素养;以国内著名的《厦门PX项目》《广州番禺区生活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新冠疫情防控》等案例引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公平公正、人民至上、平等和谐的家国情怀:以《个人信息滥用》《棱镜门事件》《智能时代的老人窘境》《南京老人疫情行程谎报》等案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承担社会责任的正确人生价值和世界观;以《福岛核泄漏》事故、《吉林双苯厂爆炸》事故以及《天人和谐的都江堰工程》等案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理念;以《中国承建沙特阿拉伯麦加轻轨工程》案例[10],培养学生跨文化工程伦理规范的辨识和应用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 五步闭环案例式教学方式及创新

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的体系化课程思政元素,课程设计了“抓引强拓提”五步闭环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教学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五步闭环案例式教学方式

(一) 教学方式

结合课程“实践智慧”的特点,秉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教学理念,坚持“心在课程,新在课程,行在课程”,通过全过程跟踪和强有效指导,注重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推动课程教学目标达成。五步闭环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教学方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1.课前导学抓住心。课前在线上发布信息,引导学生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且学生自己感兴趣或者与学生相关的案例,为方便学生案例搜集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线上课程资料中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视频案例以及1000多个非视频案例资料(如新闻事件、论文、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等),通过案例抓住学生的兴趣“心”,疑问“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2.案例导入引进门。线上课程每章内容都由经典案例引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深度分析激发学生对案例角色复杂性的理解,同时引入融案例、故事、角色扮演于一体的以己度人的体验,通过让学生深刻理解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目的。

3.学生展示强意识。翻转课堂采用学习通随机选人或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案例及学习心得或者小组讨论总结出的成果,通过课堂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师应承担的伦理责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4.集体讨论拓思路。根据学生来自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引入与时俱进、极具时代感的案例,如:你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通过各种渠道窥伺你的隐私吗?组织学生线上和线下讨论,并做分组报告,鼓励形式多样,兼容并包,拓展学生的伦理视野,通过分组汇报强化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行业职业规范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5.课后拓展提能力。课后以作业、考试、课后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从安全、公正、责任、风险、利益等方面分析案例并总结,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伦理判断和决策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共同体意识。

课程以超星尔雅网络教学平台为课程教学平台,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综合运用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多种教学方法,以“课前监督、课上互动和课后反思”的方式,充分利用线上丰富信息资源,融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夯实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二) 教学方式的创新性

设计的五步闭环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教学方法消除了传统课程“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感性”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心态,做了如下创新:

1.引入紧跟时代发展案例,于无形中化人育人。通过引入紧跟时代发展的案例,让艰涩理论问题鲜活起来,看清现象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背后涉及的伦理问题和职业伦理规范,从单纯地传授低阶知识过渡到高阶反思。如:以新冠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为例,彰显我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通过坚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一初心和使命,我国可以不计代价全力拯救每一位病毒感染者,而且所有费用(包括治疗费用和疫苗费用)由国家负担,使我国在这两年的疫情防控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担当让学生感到自豪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构建学习共同体,强化并落实以“学生学”为中心。课程将全部学生分为6~10人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企业微信或者微信建一个学习群,形成一个紧密的学习单元,小组成员之间线下和线上的互动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度,加强了学生的归属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做到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优势互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以及学习共同体的意识。

3.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注重结果-强化过程-突出学生参与”的差异化考核方式。一是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过程考核内容,如:课堂展示、参与讨论、课堂活动、分组汇报、自我评价、组间互评等,学生参与过程考核各项内容的权重设置;二是教师以微信、企业微信、学习通和QQ等多种方式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和个性化特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公平公正、诚实守信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 结语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在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不降反升,讨论课和分组汇报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积极投入,学生也经常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工程伦理的内容相结合。通过线上课程调查评价和小组分析讨论案例的结果显示,93%的学生理解了自己应承担的伦理责任,通过小组讨论及课堂的案例展示,86%的学生意识到了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大量案例(尤其是学生搜集的案例),98%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工程伦理意识的重要性,89%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工程伦理判断力。学生们也普遍反映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差,是需要包括环境工程师在内的所有人共同关注、共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反馈结果中可以看出,课程的能力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依托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初见成效,我校的《工程伦理》课程被认定为“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截至2022年1月24日,作为超星尔雅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示范教学包,《工程伦理》课程已经被77个教学单位的100名教师引用122次,并涉及近5000名学生,形成“融合信息技术,创建‘兴趣导向,能力供给'课堂教学新范式”教学成果,获得2019年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下一步将立足教育新发展阶段,贯彻教育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全过程的作用,不断推进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伦理案例思政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