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国际航运专业课中的教学实践

2022-06-15 05:41曾倩常建鹏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7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专业课知识点

曾倩,常建鹏

(重庆工商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一 引言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课程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首[2]。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在高校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课程思政做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比,更多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实现全程、全员育人理念[3]。专业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类思政资源是思想政治、通识教育课程所不能替代的[4]。《国际航运》是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基础专业课,主要讲授国际航运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国际航运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对国家经济发展、军事及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这门专业课上进行思政课程建设,将思政课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发挥专业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显得尤为重要。

二 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

《国际航运》作为基础专业课,既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特点,同时又涵盖了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内容,相较于思政课和通识教育课更加贴近社会实践,也更强调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容易只关注专业知识本身,忽略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只教书不育德”的情况较为常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二者关系失衡。

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课程思政改革难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学生的抵触情绪

当代大学生思考力强、信息渠道广、表达欲旺盛以及个性化明显,大学生群体情绪容易冲动、思维品质尚不成熟。如果灌输式地进行思政教育或“说教”,学生极有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并进一步误认为是意识形态的“洗脑”,从而否定思政教育的丰富性、正当性和科学性[5]。学生的抵触情绪是课程思政面临的一大难点,要想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从他们如何树立正确“三观”和未来自身发展出发,将思政“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兴趣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和民族命运结合起来。

(二) 思政资源的挖掘融入

由于专业课更加关注基础理论、行业发展和实践应用层面的知识与技能,其中涉及思政的内容往往隐藏在专业知识背后,需要教师进行挖掘并且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国际航运》的教学内容大致涉及两部分,一是国际航运市场、企业、货物、港口、航线和船舶等基础知识,涉及经济、物理、地理和工程学等多学科多领域;二是班轮运输和不定期船运输中的关键决策技术,与管理学、运筹学、心理学等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专业课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该课程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航运》课程框架与思政资源类型

当中蕴含的思政资源非常丰富,既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关怀,但是这些资源的隐蔽性也很显著。例如,在国际商港中希腊比雷埃弗斯港是重要的国际性港口,也是“一带一路”上“共商共建共享”的典范。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比雷埃弗斯港遭受重创,加上希腊债务危机影响,比雷埃弗斯港工人罢工不断、经营难以为继。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中远集团获得该港码头特许经营权,为当地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约2600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8000多个。由于并非专业知识重点,这一段蕴含着国家大政方针与大国担当的思政资源容易被忽视。

将挖掘出的思政元素恰如其分地融入,而非生硬地出现在专业教学之中,也是改革的难点之一。在教学改革初期容易产生“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割裂的情况,思政资源的出现显得突兀[6]。一方面与专业知识点相关性不大,过多的思政元素容易模糊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割裂的思政教育容易显得情绪化,缺乏理性和说服力,学生倾向于对空洞的思政教学意图产生反感。因此,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当遵循“润物细无声”的原则。例如,在“货物计量”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一千克到底有多重”的提问引发学生讨论,进而引入对严谨、奉献科学精神的“插曲式”讲述。

(三) 教学条件的限制

教学条件的限制主要体现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一方面专业课的授课计划相对稳定,由于课程知识点多、教学节奏快,思政内容的加入或多或少会影响课程进度。尤其是在疫情的特殊形势下,要适应线上授课和增加互动以保证教学效果,本已经出现教学时间不够的情况,思政教育的加入难免要赶进度或牺牲知识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教学空间由线下转到线上,学生的注意力更不易保持,思政内容相对于专业知识,在新鲜感和难度上都有所不及,如何设计思政教育环节,使其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也是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难题。

三 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前者关注思政资源的挖掘,后者注重思政元素的恰当融入。

(一) 教学内容:思政资源的挖掘

综合各类研究和自身教学实践,归纳了五条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思政资源的主要路径。

1. 人文关怀

专业课中往往涉及人文社科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以及生命的维护和关切[7]。国际航运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离不了人的参与,在专业课学习中也应强调这方面的思政内容。例如,在航线开行和船舶设计时面临着经济利益与海洋环境治理、动物保护的矛盾,通过这样的探讨,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凡事以“利益至上”,要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充满关切。还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挖掘人文精神,例如在国际航运实务中增加对“方便旗”制度的探讨,在一些劳工制度不健全、船舶安全要求不严格的国家注册,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无法保障船员的自身利益甚至生命,同时影响国家外汇收入和航运市场秩序。

2. 科学素养

专业课中同样包含自然科学的内容,科学素养是此类课程中思政资源挖掘的重要方向。科学素养的内涵较广,包括批判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奉献精神等范畴[8]。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通常蕴含着科学素养的某些方面,这些思政资源不仅可以在学科发展的历程中找到,还可以在各个知识点处深挖。例如,在国际航运市场中对政府和企业作用的探讨,其本质是对“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经济学原理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经济规律,批判性地看待中西方经济制度,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比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确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属性[9],因此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恰当地“融入”。从学生自身“三观”塑造和未来发展着手,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几个方面挖掘和融入思政资源是相对容易的,尤其是爱国情怀的培养,可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例如,航运业在国家危难时期的贡献、中国航运企业奋斗史、中国造船业飞速进步、自主研发北斗导航系统等。

4. 文化与制度自信

由于国际航运对国家经济和安全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内容可以融入国家大政方针与民生实事,坚定学生的文化与制度自信。主要的融合点包括:①“一带一路”倡议。我国自秦朝古丝绸之路萌芽至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一直致力于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国际航运是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融入“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建设历程等,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国家战略的内涵与重要性,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航运业创新可以融入专业化船队和全自动化港口建设、航运信息技术应用等教学内容;协调发展体现在如何建设竞争有序航运市场的专题探讨;绿色发展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开展海运节能减排工作;开放发展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航运合作与自贸试验区航运开放制度开展讨论;共享发展融入在海上应急救助合作、航运信息共享、口岸便利化等知识点中。③疫情下国际航运业。在课程中紧跟时事,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航运业的影响,以及我国航运企业在控制全球疫情中作出的贡献,能体现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人民至上”的文化精神。

5. 职业道德

航运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对航行安全、货物安全、企业形象等都有重要影响,专业课思政教学应当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们树立起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做贡献的理想目标。这方面的思政资源可以在国际航运管理决策、航运实务中挖掘。例如,在班轮运输中通过“马士基船长采访”的视频讲述从底层船员到船长的数十年职业生涯,凸显敬业爱岗、专研业务的精神;在船舶安全中以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海难事故的反面教材,强调遵章守规、尽职尽责的重要性;在航运市场竞争中增加诚信服务对客户选择影响的案例等。

(二) 教学方法:思政资源的融入

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思政资源“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解决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可尝试以下途径。

1. 合理运用线上教学方式与资源。可采用“学习通”等软件实现学生在线投票、抢答、选人等操作,相较于线下举手回答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板块互相学习,并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充分利用线上的慕课、视频等资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设计学生亲手操作的教学环节,例如在航运信息技术部分融入创新发展的思政元素,要求学生动手运用Hifleet等航运大数据网站搜集信息。

2.适当调整教学大纲。既为思政教育预留时间,同时仍要牢牢把握专业课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遵从以下优先顺序,融合思政元素的核心知识点>核心知识点>融合重要思政元素的其它知识点>其它知识点。

3. 采用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将思政资源“融入”。尽量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点讲授二者融为一体,以压缩思政教育所占时间,注重思政内容的筛选与教学方法的设计,避免空洞地“说教”。教学设计上可多用提问、主题讨论、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等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方式。

4. 注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教师应及时捕捉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机,与专业课内容有机结合,可以适当设计专题讨论,例如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对国际航运的影响。

四 教学效果反馈

采用腾讯问卷方式向结课的同学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4份,同学们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反馈如下。

(一) 学生对于专业课融入思政的态度

84.1%的同学认为应当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9.1%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仍有6.8%的同学持反对意见。说明仍有部分同学对课程思政存在抵触情绪,需要教师在教授中更加注重润物细无声、而非强行的思想灌输。

(二) 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融入思政元素(如科学精神、爱国情怀、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

认为老师能够较好融入思政元素的占比为97.7%,说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仍有2.3%的同学认为效果一般,需要教师进一步对思政元素进行梳理,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融入。

(三) 学生认为本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作用

认为有正面促进作用的学生占到79.5%,持中立态度的为18.2%,且有2.3%的学生持消极态度。说明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课程思政是必要的,但同时与专业课之间如何协调,并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是教师有待解决的问题。

(四) 任课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的表现

认为教师在师风师德方面表现为良好及以上的同学占到100%,说明教师本身以身作则、端正学风师风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教师应继续保持,在立德树人上做好典范。

五 课程思政的教学反思

在《国际航运管理》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中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写进教案

课程思政元素众多且分散,而教学时间又有限,必须全盘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系统性地设计思政教育环节。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形成融入了思政的、完备的教案文本,对思政的内容、融入点、时长、方式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将课程思政写进教案有以下优点。

1. 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由于教案中教学内容的设计精确到了每个课时的安排,无论是整体思政内容的占比还是每堂课上思政教育所花的时间,都是有计划、有安排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取舍,避免过多的思政内容引起学生反感、模糊教学重点。

2. 有利于挖掘和梳理思政资源。由于教案设计是在课前进行,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思考和查证,拓展思政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课堂上临时发挥可能导致的挖掘不够、表述不准确,甚至出现不恰当言论的情况。

3. 有利于思政内容更好地融入。通过事前对思政融入点和融入方式的思考,教师可以提前设计比较新颖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

(二) 化整为零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始终要坚持“润物细无声”,一方面是大学生群体本身特点的要求,应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是课程思政相较于思政课程的特点,要注意平衡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因此,思政教育可化整为零地分散在课堂教学中,在繁多的专业知识点里找到可以融入的地方,精心设计、点到为止,不断地、反复地从各个知识点体现思政元素,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做思政教育,但同时又对他们的“三观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隐形思政”。

(三) 理性探讨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文化与制度自信等带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形态属性,教学中容易出现过于情绪化。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思政教育中不忘追求真理,通过摆事实、理性探讨的方式来传递价值观。适当的评价和煽情是可接受的,但是要注意把握度,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避免情绪主导课堂,背离“育人育德”的教学初衷。

六 结语

本文从国际航运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教学改革面临的难点,提出了融入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行了教学反思。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须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并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最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育人目的。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专业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亚洲区域内集装箱运输贸易展望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