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

2022-06-16 21:51徐梓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6期
关键词:指导意义张英家训

徐梓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对古人的修身、齐家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对今人的教育、成长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一起聆听古人那些经久不衰的家训,收获更多成长。

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谦恭自守,多些礼让,会让彼此都很舒服。

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和吴姓侍郎毗邻而居。一次,因为重修府第,两家发生了纠纷。于是,张家人驰书京城,要贵为宰相的张英出面干预。张英读罢来信,写了一首诗寄回:“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退让三尺。吴姓人家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张、吴两家的院墙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著名的“三尺巷”的故事。

张英官高权重,在和邻居发生纠纷时,不是仗势欺人、多占多要,而是引导族人友善对待邻居,宁可自己吃亏,这就是谦让。

实际上,“谦让”有“谦”和“让”两重意义。谦是指谦恭、谦逊,让则是礼让、辞让。根据《周易·谦卦》的说法,古人将“谦”分为三种,与之对应的“让”的意义也有不同。有声名在外但不自满,这叫“鸣谦”,与之对应的就是让贤;有大的功劳而不骄傲,这叫“劳谦”,与之对应的就是让功;施惠于人但不自居,这叫“撝谦”,与之对应的就是让贤。

贾谊说:“厚人自薄谓之让。”把厚于人即有益于他人,薄于己即有损于自己看作是让。可以说,“谦”是内在的情感,“让”是外在的表现;也可以说,“谦”是前提,“让”是实质。《左传》说:“让,礼之主也。”又说:“卑让,礼之宗也。”都是将让当作是礼的根本。礼让和谦让处理的是人己关系,本质是要求对他人尊重,对别人友善。

在传统家训中,有很多谦让的叮咛和告诫。颜之推告诫子孙说,一个人淡泊谦让,就可以减少甚至免除祸患。清朝王时敏在《奉常家训》中说:“吃亏一分,讨一分便宜;浑厚一分,养一分元气。于己有益无损也。”可以看作是“吃亏是福”的另一种表述。

将这一观点说得最充分、最透彻的是三国时期的王昶。在王昶看来,人性和人情中往往存在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自夸其功、自显其能几乎是人的天性,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毛病。另一方面,两个人都有同样的表现,结果只能是相互竞争、两败俱伤。该怎么办呢?王昶教给子侄们的办法是,不要为了展示自己而掩蓋别人。只有在谦让中,自己的德性和才能自然地表现出来,才能更加得体和持久。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在我们现今的日常生活中,谦恭自守、多些礼让的传统依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常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需要讲情和爱,其实也需要讲谦让。子女和父母之间意见不合,不必非要争出对错。其实,只要一个人先退一步,对方也就不再那么坚持了。夫妻之间不必纠结谁付出多谁付出少,家就是你一砖我一瓦地建设起来的。如果把精力都花在争对错、算多少上,感情也就淡了,这个家也就散了。

在子女教育上,父母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少年轻父母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见不得自己孩子受委屈,甚至有父母会介入孩子之间的冲突,为自己孩子出头。从眼前来看,孩子确实没吃亏,但从长远来看,孩子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职场、婚恋都会受到影响。如今,三孩政策放开,多子女家庭会是一个不错的教育场景。在多子女的自然互动中,孩子能够更好地体验人己互动,更好地习得谦让的品质。

当然,谦让并不意味着压抑自己,讨好别人。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把握好自我和他人的边界,是谦让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谦让中温暖他人、愉悦自己。

猜你喜欢
指导意义张英家训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
多与少
多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