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有用、有效”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2-06-17 19:41杨筱玲盛志榕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中职学校核心素养

杨筱玲 盛志榕

【摘要】本文论述“有趣、有用、有效”德育模式的构建方法与实践效果,指出“有趣、有用、有效”德育模式能够抓住中职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有效革除中职德育的诸多弊端,通过“入情—明理—践行—笃信”四步德育法、“四元”协同育德机制、“四课”德育课程体系,细化德育形式和考核内容,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核心素养 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1-0024-04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对中职学校来说,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我们可以将中职生“必备品格”界定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中职生“关键能力”界定为“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是培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构建中职学校德育体系,有利于实现中职学校德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更有利于培养新时代职业技术人才。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德育课题组深入剖析传统德育方式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实践,构建“有趣、有用、有效”的德育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有趣、有用、有效”德育模式的提出

我校德育课题组调研发现,传统德育方式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德育过程机械化、德育内容碎片化、德育体系单一化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我校德育课题组从学生视角出发,提出了“有趣、有用、有效”的“三有”德育模式并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改进德育形式,实施“有趣”德育

社会学家斯宾塞说:“‘兴趣是求知和学习最大的动力不单单是一种方法,而且包含人类获取知识的一个充满智慧而古老的法则。”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校德育课题组基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德育实践,调动学生五官体验,实施有声音、有色彩、有温度、有味道的德育。教育学家维果茨基在他提倡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基于此,我校德育课题组认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应从学生的身边“事”入手,设计活动主题、创造活动点子、创新活动形式,变“说教”德育为“实践”德育,突出德育的“有趣”性。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例,我校德育课题组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活动系列课程。在课程知识目标设计中,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设计了“我来办节日”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在能力目标的设计中,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为目标,指导学生全程设计和组织活动,并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如“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师生们共同设计了有声、有色、有味的“舞动壮乡情——壮族‘三月三·民族风情”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我来说壮乡”“我来唱壮歌”“我来演故事”“我来做美食”等活动环节。此外,还有“壮乡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醒狮欢庆三月三”燃爆校园、“心想唱歌,就唱歌”男女山歌对唱、“三月壮乡”服装展示等活动。在素养目标的设计中,通过活动深化学生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如师生精心制作五色糯米饭,以“糯香传情”寓意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学生跳竹竿舞、抢花炮、抛绣球、打陀螺、赛板鞋等,“力争上游”型的竞技活动使学生品尝了胜利的喜悦和团队合作带来的快乐……丰富的德育形式,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有声音、有色彩、有温度、有味道”的德育中“有趣”生成。

(二)优化德育内容,实施“有用”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我校德育课题组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德育内容贯穿到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在中职一年级学生中探索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德育,二年级则以“公民教育”为主题,三年级则以“职涯教育(即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把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两大内容贯穿三年德育工作中,形成中职学校五大德育主题。通过德育培养惠及学生职场生涯的法律素养、礼仪素养、诚信品质、健康心理、生涯规划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从而塑造學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中职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为例,我校德育课题组对一年级入学新生德育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学生这些方面能力普遍较弱。基于此,我校德育课题组从优化德育内容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把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如邀请行业道德模范进课堂、组织学生参观廉政教育馆等,让学生近距离接受道德熏陶和警示教化,深刻认识有德之美和无德之耻,自觉树立自我养德意识。

二是把枯燥的德育内容生动化。如在党史学习活动中,我校德育课题组依托学校团委漫画社团和文学社团,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辟《小团说党史》栏目,打造“小团小漫”线上德育阵地。以漫画形象出现的“小团小漫”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亲切的人物形象深受学生欢迎。栏目中,“小团小漫”坚持以“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为目标,结合时代热点话题,及时向师生和社会推出“好看、好懂、好玩、好用”的微信原创推文。在各个重大纪念日,“小团小漫”会换下中学生校服,或是穿上长袍,戴上圆框眼镜,或是穿上军装,手捧资料,通过一个个小漫画故事,带领师生一起回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强化师生对党史的认识,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这样的德育学习学生受用、爱用,这样的德育“有用”。通过优化德育内容,实施“有用”德育,学生的自我养德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升,行为习惯明显改观,为树立良好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打下了基础。8FF177C1-5025-4E4A-A9F3-B5188BA271F4

(三)改革评价模式,打造“有效”德育

德育评价对改进德育方法、优化德育过程、检验德育效果、提高德育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德育强调德育可评价、可落地、有成效,这既是对德育工作目标与效果的要求,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考量。在推进学校德育评价改革的实践中,我校德育课题组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打牢学生知识底色、激发学生成长自信心、锻炼学生成长韧劲、树立学生成才责任感,形成“评价办法—奖惩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三环节、“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区—企业”六位一体的多元多维德育评价体系。

以学生成长档案为例,我校德育课题组基于数字化校园,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系统,对学生成长、学习等信息进行管理和个性展示。学生成长档案系统依照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四项必备品格和四项关键能力建立框架,不仅对学生学习成绩(含考证)进行采集和分析,还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历程、心理状态、校内实践活动(学生干部实践、社团经历等)、校外实践活动(企业实习、社区服务、社会性公益活动等)的信息资料进行全面采集和分析。该系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和管理学生提供了依据。同时,学生可以在系统中清晰知晓各项核心素养在各年级的考核标准,在某一时间节点未达到考核标准要求的学生,会收到系统的预警,从而督促自身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和核心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此外,档案信息还能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依据,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帮助。

二、“有趣、有用、有效”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我校德育课题组以课程为载体,探索、构建基于对德育方法、内容、评价进行改革的“有趣、有用、有效”德育模式(如下页图1所示)。“有趣”是对德育方法与手段的要求,是德育“有用”和“有效”的前提;“有用”是对德育内容与载体的要求,是德育“有趣”和“有效”的基础;“有效”是对德育目标与效果的要求,是德育“有趣”和“有用”的导向。三者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入情—明理—践行—笃信”四步德育法、“四课”德育课程体系、五大德育主题。

(一)遵循学习规律,改革德育方法与手段,打造“有趣”德育课程体系

1.基于知、情、意、行学习规律,实施“入情—明理—践行—笃信”四步德育法

学者林海认为:“品德结构是知、情、意、行的整合结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支撑,行为是目的,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四步德育法”强调在德育工作中要对学生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要对学生晓之以理,使学生能明辨是非;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在实践中受到教育;要对学生持之以恒,帮助学生磨砺意志,树立理想信念,获得完善自我人格的决心和勇气。需要强调的是,“四步德育法”不是单向的循环,而是四个步骤相互交织、互相促进(如图2所示)。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德育的切入点和实施路径。

2.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德育资源和力量,构建“四元”协同育德机制

协同育人是德育实施的路径之一。“四元”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和力量,形成校内小协同、校外大协同的德育工作格局(如图3所示)。

(1)校内协同育人。我校德育课题组围绕学生这一育人对象和德育主体,形成三个层次的德育力量圈,打造全员参与、部门协同的校内协同育人机制。处于核心圈的是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及其领导下的班主任队伍、思政教師队伍和心理教师队伍,他们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骨干。处于中圈的是全体教师,他们通过实施课程思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处于外圈的是全体教职工,他们通过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参与德育工作。

(2)校外协同育人。我校德育课题组立足校本,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的育人合力,开展校外协同育人工作。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学校是核心,家庭是基础、社会是平台、企业是关键。家校社企合作共育能够形成强大的教育磁场,让所有参与者实现精神的契合与共鸣。

(二)优化德育内容,依托“四课”载体,构建“有用”德育课程体系

1.思政课程

为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我校德育课题组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导,开足开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等四门必修课程和时事政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若干门选修课程。

2.课程思政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校德育课题组以“课程思政校级专项课题”为切入口,引导和鼓励教师找准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教育的结合点,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育,形成协同效应,“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

3.活动课程

德育的实践本质决定着德育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基于此,我校德育课题组将德育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悟真谛,明辨是非,提升核心素养。

4.隐性课程

我校德育课题组努力构建“四和(合)”文化体系,即倡导“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和谐奋进的人际观”“德技融合的育人观”“合作共赢的发展观”,并以此为基础,打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物质文化、“刚柔相济,事通人和”的制度文化、“德技融合,理实兼修”的课程文化、“明礼诚信,和以处众”的行为文化等。“四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要求高度契合,潜移默化地影响、鼓舞和塑造着学生,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发挥了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产生“不教而教”的德育效果。

(三)基于学生成长规律,开展“有效”德育目标与效果的评价改革8FF177C1-5025-4E4A-A9F3-B5188BA271F4

1.开展基于五大主题教育的“有效”德育目标

学校将思政教育、心理教育、养成教育、公民教育、职涯教育等全部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但每年又各有侧重点。

2.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细化德育形式和考核内容

“有趣、有用、有效”德育模式要落地,必须按照德育工作过程化的思路,围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对照核心素养中每一项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计细化的可操作的德育形式和考核内容,确保每一项核心素养要求都有系列化课程作为支撑的载体,都能进行有效的考核。

我校德育课题组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学生必备品格,并以此作为素养目标,在不同年级对其内容进行扩展延伸。如一年级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遵规守纪、诚实守信”“正确认识自我、友爱同学”等作为素养拓展目标,以思政课程、主题德育活动、文化育人的隐性课程和课程思政作为素养目标实现的主要形式。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考查、考核、考试、观察记录、运用评语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实现由“入情”到“明理”的德育升华。

德育课程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如一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是“能正确运用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沟通,进行适当而清楚的表达,能有效提问,认真倾听”;合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是“热爱班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主动参与团队任务,服从分工、完成任务”;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是“能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求知欲望,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是“注重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善于提出独到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和点子”等。培养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注重能力和技巧的训练引导,如组织道德讲堂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在实际操作中,将这四项能力的考核渗透到思政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以及课程思政中,实现由“践行”到“笃信”的德育强化。

实践证明,“有趣、有用、有效”德育模式能够抓住中职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有效革除中职德育的诸多弊端,帮助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紧扣时代脉搏,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进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野,武晶.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0(18).

[2]斯宾塞著.张建威等译.斯宾塞快乐教育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3]乔伊·帕尔默著.任钟印等译.教育究竟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林海.论高校思政课的职业功利教育价值[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

[5]潘丹萍.关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效能有效途径的思考[J].才智,2020(1).

注:本文系2019年广西职业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有趣、有用、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实践研究”(GXZZJG2019A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筱玲(1969— ),广西容县人,正高級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管理;盛志榕(1977— ),广西环江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蓝能波)8FF177C1-5025-4E4A-A9F3-B5188BA271F4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中职学校核心素养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研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