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檀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题记
雨如断弦,滴在青色的石板路上,让那溅起的水花也带上了墨色。右手撑起一把黛色纸伞,回首望着老街,轻吐一口浊气,转身继续漫步其间。
走在老家三坊七巷的街道上,古老的黑白建筑使之平添了几分肃穆。细雨裹着凉意,扫着我的脸,我却漠不关心。期中考的失利压在我的肩头,压得我喘不过气,带着满腔的不甘与恼怒踱步在青石板上,成绩单上的数字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轻柔的雨丝悄然落下,朦胧了眼前之景。
雨愈发大了,如密集的鼓点一般,砸得我生疼。向前探去,竟发现有一女子在路边做着油纸伞。我连忙抬脚疾走,拨开雨帘,转到她的面前,轻声询问:能否卖我把油纸伞?她轻笑着点头应下,递给我一把黛色纸伞,上面轻描着几朵海棠,看着愈发惹人怜爱。我接过伞,付了钱,却见雨势愈大,便索性在她身边坐下,与她攀谈起来。
几番交流后,她告诉我,她叫南风,这手艺是她奶奶教她的。正聊着,我抬头看她,一双黑曜石般闪亮的眼睛,灵动有神,唇色浅浅的,身上着一件青衣,既朴素又美丽。她口中说着,手中竟也不停,纤细的手指在竹条间快速地穿梭,一眨眼就搭好了油纸伞的支架。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觉得奇妙,便问她:“这伞如此漂亮,你的手艺又这么好,应该生意不错吧?”她笑着摇摇头,说:“生意并不好,看的多,买的少。要买也就图个新鲜,没什么人来的。”“既然没什么人买,为什么还做呢?”我疑惑地问。“我没怎么读过书,也没什么会干的,只会做伞,虽然赚得不多,但也够温饱了。有时也想放弃,想着随便到城里打份工,可能比现在要好,但到底是留下来了。”她长叹一口气,接着说,“有时候挺一挺,就过去了。奶奶常说:‘要经常做,许久不做手就生了。况且现在周边搞开发,游人多了,买伞的人也比以前多了不少,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风儿掀起她的鬓角,她却波澜不惊,嘴角笑意不减,手中活计不停,一手绕一手拽,折叠翻飞,一把精巧的油纸伞在她的手上诞生。
终于,她放下了手中那精美绝伦的油纸伞,望着那被雨浸湿的残花落叶,哼起了小曲:“西洲何有,远树平高丘。云闲方外雨不收,稚子牵牛……”是《吹梦到西洲》的词,歌声婉转悠扬,似初春暖阳,融了我心中的坎。是啊,困难总会有的,但当你有一颗平常心,不妄自菲薄,也不夸大自负,坚持到底,终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雨势渐弱,我的心逐渐安定下来,撑伞走入雨中,雨点打在伞面上,发出微弱的声响。她,南风,仍用那笑容送我离开。
故里南风起,何来万缕愁。总有南风知我意,抚平我心忧。
(指导教師:尹宏)
点评
本篇佳作有“三巧”。一是选材巧,期中考试的失利使作者郁闷得喘不过气来,怎样排解这份忧愁呢?作者走进老街,在蒙蒙细雨中与一位扎油纸伞的姑娘相遇,通过与姑娘的交谈,慢慢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可谓选材别具匠心。二是构思巧,不知大家读后有没有发现,作者行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开篇第一段“我”撑着黛色纸伞回望老街实为与南风姑娘相遇之后的情形,一把黛色纸伞贯穿始终,无论是借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还是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都别出心裁,构思巧妙。三是语言巧,作者擅长细腻地描写,对生活有着敏锐的感知,遣词造句经过精心打磨,文字读来宛如一幅江南烟雨图,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引人回味。
(姜果)F68B8262-EF2D-49DC-A2AD-54C162E2A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