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初探

2022-06-17 22:59刘芮林
体育时空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文化

刘芮林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126-02

摘  要  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本文以落实“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为主发点,对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创新教育工作体系、挖掘体育教育资源、培育高校体育精神以及涵养终身体育思想四个方面探讨了推动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体育  发展  文化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体育强身、体育强基、体育强国的历史使命。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系个当前体育教育和高校发展实际,对推进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形势

新时代意味着新使命、新责任。我国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高校体育教育只有找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定位,才能适应并且跟上新时代的前进步伐。

1.发展高校体育是壮大高质量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议特别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五育”组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系,“五育”共同发力、齐头并进,才能做到全面发展而不偏废。就侧重点而言,体育可以说是其他“四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体育涵养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包含了健康心态和精神状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希望同行。只有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富有活力的各类人才不断涌现,才能应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而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也才能肩负起建设现代强国的重任。

2.发展高校体育是做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途径。体育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的宏伟蓝图。《规划》明确了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就是要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早已不再满足一日三餐、衣食溫饱,而是在不断开发更高层次的精神物质需求。而成功的高校体育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3.发展高校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我们正阔步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现代化强国必然也是体育强国,而体育强国必须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和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队伍支撑。何为体育强国?那就是在体育制度建设、体育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塑造以及国际竞赛成绩等方面全面提升,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不论是承担国际赛事,还是参加国际大赛,都充分展示了我们的国家实力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在某些项目上长期处于“第一阵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担负起推动体育发展的历史使命。

二、主动认领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新任务

在建设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方面,不论是综合类大学,还是高等体育专业院校,虽然各有侧重,但是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里浅谈一下综合类大学在开展体育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

1.弥补体育教育的弱项短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高校学生思想活跃,追求快节奏、追赶新时尚的特征明显,对待学校教育的形式及内容要求越来越高。但就总体而言,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单调沉闷。大部分综合类大学只能根据学校场地情况、现有师资力量设置几项简单的技术项目,很难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二是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受专业人才不足的限制,体育教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一些体育教师一专尚可、多能不足;技术尚可,职业修养、理论水平不足;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的能力欠缺等。三是学业考核流于形式。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科而言,体育成绩考核指标单一,最后往往是全部通过、皆大欢喜。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抓紧解决。

2.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曾在其著作《体育之研究》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此言精准道出了体育素养是提升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先决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才是关乎中华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在当下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表现更加突出。如前所述,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队伍,必须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体育教育在帮助高校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对其在人格塑造、耐力训练、竞争意识、团结精神等方面的提升也都起着重要作用,与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互为促进、相辅相成。

3.厚植国家发展的综合实力。“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要发展,人民健康必须得要上去。也就是说,身心健康是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健康,谈何幸福?2019年8月国家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刚刚发布的《规划》,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指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平均寿命往往折射出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因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光荣的任务和重要的使命。我们要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着力培养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队伍,引导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筑牢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本盘”。

三、积极探寻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路径

“十四五”时期,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体育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体育人才不断涌现”这一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建構科学完善的体育教育工作体系。高校体育教育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等诸多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而又互为作用。高校体育教育的系统设计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在教学模式上,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业评价上,要克服重技能水平轻文化素质的弊病,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名学生都能给出客观全面的结论,强化学生的正向激励,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后续的工作生活中有针对性地锻炼提升。

2.充实适应发展要求的体育教育资源。优质的体育教育自然离不开优质的体育资源。虽然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早已颁布实施,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和经费保障都有明确规定,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人均体育资源呈下降趋势,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各方共同努力。一是增加体育经费投入,依据学生队伍的实际情况,科学测算体育活动经费,扩建活动场地,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体育教育经费;二是挖掘现有场地资源,通过优化场地布局、发挥各类器材的多种功能,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项目的需求;三是加强(高)校社(会)联合,通过联合开展竞技比赛等方式,为有体育特长或要发展特长的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和比赛的机会,在解决体育教育资源不足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运动水平和参与面;四是利用远程教育和MOOC(慕课)等平台,开发利用更多的教育资源,尽可能扩大教育覆盖面,不断提升体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3.深耕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无数中华儿女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在各条战线上都做出了丰功伟绩,也逐渐形成了建党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女排精神等伟大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断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那么,是否应该提炼具有高校体育特点的个性文化或体育精神呢?我认为很有必要。高校体育教育具有教育使命的重要性、教育对象的可塑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科学地总结提炼,从而转变为广大高校师生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塑造成功的高校体育文化,必然会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修养、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深远影响,并且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持久动力和思想财富。

4.营造终身体育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终身教育”是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的观点,并由此衍生出“终身体育”的概念。终身体育,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终身都要受到体育教育,并且终身开展体育锻炼。这正契合了“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对接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长期以来,许多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年纪轻、身体好,而忽视了身体锻炼和健康保养,加上不良作息习惯的加持,导致年轻人整体健康水平下滑,近视眼患者、肥胖超重人群比例畸高,往往要等到出现问题才会去弥补“欠账”。因此,在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方面,高校体育教育既责无旁贷,又占得先机。只要终身体育成为包括学生群体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习惯,我们的国民整体素质就会逐渐提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才会更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明,张可,刘洋,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与改革探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2]王云峰,王学成.教学改革视角下体育运动开展的理论与实践指导[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

[3]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J].西北师大学报,2020,57(03):5-14.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体育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我们的“体育梦”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