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琥珀人物、山水雕刻

2022-06-17 00:20赵德旭
东方收藏 2022年5期

摘要:古人云“画龙画虎难画骨”,琥珀雕刻中最难的是雕刻出物象的神韵,人物要兼备神形,山水要气韵生动,在形与神之间包含诸多学问,在雕刻的时候要注意刻画对象的构图、透视关系。本文浅谈琥珀人物、山水题材雕刻时的注意事项,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散点透视;焦点透视;琥珀雕刻

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常见的颜色有黄色、橘色,色泽明亮,纯净剔透,在东汉墓中就曾出土过琥珀制品。琥珀因硬度与玉石不同,雕刻手法也不同,一件琥珀作品要经历非常繁杂的工序,雕刻师若是没有娴熟的雕刻技艺,很可能会浪费难得的好材料。所以每一件琥珀成品都来之不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每一件精美的作品都少不了手艺人的辛勤付出。

一、琥珀人物雕刻

琥珀雕刻题材丰富多彩,包括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等,其中人物是琥珀雕刻中的一个重要品类。琥珀人物雕刻是指以人物为主体,通过刻画人物姿态和神貌等元素,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笔者的琥珀雕人物多是仿古造型,有庄严的禅宗、诙谐的弥勒、悠然的文人雅士、亭亭玉立的仕女、憨态可掬的稚嫩孩童,当然现代人物造像也有,只是相对较少。近些年,笔者的部分人物题材作品多次获得国内赛事大奖,这些人物刻画题材作品,外形全靠我们想象赋予,从而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琥珀雕刻中出现了大量的仙佛人物,造型圆润浑朴、形神兼备。笔者在雕刻仙佛人物作品时,有意夸大袖子和衣袍的飘动,加长飘带多卷几个旋圈,以增加线条的刻画,在衣纹的刻画上,则刚中带柔,突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美感。

不同时期的人物服饰、头饰特征不同,这些不同点体现了不同年代的风土人情,例如,汉代画像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漢代生活,画面比文字更直接地反映着当时社会的风貌。人物是历史的主角,是历史的见证者,那些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是我们研究古人生活的珍贵遗产,我们从那些遗留下来的人物雕刻作品可发现中国的人物雕刻重在写意。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征是以线造型,线描则是中国人物画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画家用单纯的线条简单勾勒,便可使画面形神兼备,人物精神气韵跃然纸上。例如,我们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中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线条飘逸的追求。顾恺之以飘逸的线条勾勒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行云流水、悠缓婉转的线条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他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演绎到了无与伦比的境地。此外,唐代吴道子的线条也堪称一绝,人称“吴带当风”,他的线条里面浸透了强烈的情感,因此他作品中的线条富有强烈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琥珀人物雕刻也讲究线条的美感,包括线条的流畅、呼应、节奏等。但目前我们现在所见的大部分琥珀人物雕作品,不像西方雕塑那样注重肌肉骨骼,刻画得那么细腻。笔者的诸多琥珀人物雕作品几乎都是用线勾勒出大形,以形写神。笔者比较注重的是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尤其注重眼神的刻画,眼神是一个人物传神的关键部位,人们常说“点睛之笔”,刻画好眼睛,就完成了点睛之笔。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传神写照”,琥珀人物雕刻亦是如此,注重“传神写照”。笔者在雕刻人物时会刻意留白,刻画出人物性情和神态。纵观中国人物雕刻的发展历史,在技法上都是以“形”写“神”,体现了中国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念。以线造型是写意人物画的基础,琥珀人物雕刻时也是以形写神、意象合一,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笔者所雕刻的琥珀人物作品以写意为主,主要通过线条抒发自己的情感。线条在不同的雕刻家刀下形成了不同的美,笔者用凹凸的线条呈现人物的层次感,通过或阴柔婉约,或雄浑阳刚的线条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如刻画观音时用婉约写意的线条表现衣纹线条,可表现出观音的柔美。

和西方古典雕塑的写实风格不同,中国雕刻作品的特点在于“尚意”。写意是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无论是书画还是雕刻、雕塑,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美学特征是“尚意”“重象”,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将肌肉细节刻画得淋漓尽致。写意雕刻的重点在于“意”,它与齐白石提出的“似与不似之似”的传统造型观点一脉相承。

我们在雕刻琥珀人物时要认真研究人物的神态、情绪和体态,做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利用琥珀材料特点,将材料之美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来。技法娴熟的手艺人都会根据琥珀的形状、材质、色泽进行合理构思。一般而言,雕刻人物要确保脸部为纯色。人物作品要做到形神兼备,还必须懂得人体的解剖、结构、比例和运动变化规律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到作品中去,琥珀人物雕刻要以材质的天趣为创意,挖掘琥珀天然之美。中国的写意雕刻艺术几乎都充分地考虑到天然材料的特点,因色取巧,因材施艺,因形赋意,作品外形可能很简约,但是气韵深长,作品力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写意雕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由于自然界中的天然琥珀材料千姿百态,因此要求手艺人对材料特性十分了解,通过对天然材料的解构,用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法,创作出虽由人作却宛若天成的作品。写意雕刻的特点是自然、简洁、明快、含蓄,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二、琥珀山水雕刻

笔者的琥珀山水题材雕刻也参考了中国绘画的结构布局,例如刻山,要适当地刻画一些云雾缭绕山间,山峦若是没有云雾飘动就少了几分悠然,此外,有了山,还要刻画一些水,依山傍水,山和水是相依相伴的元素,山没有云雾不优美,没有水就没了意境,有山还得刻画道路,没有道路就意味着没有人的足迹,没有人烟的地方,就少了人间烟火气,我们可在山中刻画若干人物,以此来暗示此处有道路,有人的气息,在山中刻画亭台楼阁,以此来标示山中有美景,在山中刻画出树木的映现、隐蔽,以此来区分远近,在江水中刻画些许渔舟钓竿,其他水流留白,以舟船来点缀画面的意趣,这样便有了无限生机。

刻画山要注意层次的表现,没有深远比较,山就显得浅薄。在具体刻画的时候,山的体量要大于树,树木的个头要大于人物。山若是没有比树木大个数十倍,那么山就显得不够高远。树木若是没有大于人数十倍,那么这树木也显得不够高大。要呈现山的高远,尽量不要刻画出山的全貌,因为刻画出全貌则没有想象空间,山的四周刻画烟霞萦绕山腰,这样山才会显得更高远。要表现水的浩渺,全部刻画出水的全貌适得其反,这样就没了联系的空间,要把水流的某些部分进行遮掩映衬,若有若无,蜿蜒盘旋中有中断,这样才能彰显水的渺远。大致说来,山如果巨细无遗地雕刻出来就没有办法显示出挺拔高大之感,水如果尽数画出波纹就没有了盘曲折落渺远之感。刻画群山时,要突出一座主峰,大山高耸突出是周围众山的主心骨,然后根据一定的次序在四周刻画一些山丘、林木与涧壑作为陪衬。山中可刻画一些修长茂盛的大松,大松可刻画得最高,气宇轩昂,然后依照一定次序在四周刻画藤萝、小草。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才能互相衬托,彰显出山水大美之境。刻画远山尽量写意简约,刻画远水尽量不要刻画太多波纹,远处的人不要刻画眼睛细节,总之远处的东西可用简约的线条稍微几刀带过即可。

笔者平日在雕刻琥珀之余,还注重深入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例如雕琢花卉前,要走到自然之中观察一朵花的绽放,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它,俯瞰、仰望,确保每一个方位都能看清楚。在刻画竹子时,我们可取来若干竹子,当月光在白墙上投射出了竹影,那时候白墙上就是一幅水墨画,竹枝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显现出来。我们可根据这竹影刻画出我们想要的竹韵,在刻画自然山水时,笔者深入到自然山川中,看祖国山河,看日月星辰,只有走入山水,感受山水,才能刻画出山水的意境。

三、琥珀雕刻与散点透视法

我们人类的眼睛在观察周围的事物时,因为实际的距离远近不同,越远的物象就越小、越模糊、色彩也越淡,即通常我们所说的“近大远小”。在绘画和雕刻中也要遵循透视法原则,才能更好地塑造刻画对象的造型。琥珀雕刻亦是如此,要遵循基本的透视原理,才能雕刻出无违和感的作品。

中西方的艺术创作遵循不同的法则,艺术家强调的透视法不尽相同。中国画不像西方画遵照“焦点透视”法,将视点视域固定在一个点,而是采用“散点透视”这种多个焦点透视组合的方法。

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唐代王维的《山水论》总结出国画绘画时的一套规则:“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琥珀雕刻受中国绘画影响较大,采用的构图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如出一辙。如何利用小小的琥珀,表现辽阔的大千世界?按照王维提出的绘画理论,雕刻画面有不同物象时,要对不同物象比例进行合理的布置。也就是说,雕刻的时候,人物与周围的参照物的比例要协调,其次是远景与近景中不同的物体也要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此呈现出旷远的视觉效果。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了画景物有三种不同的远近视觉效果,即“三远”的法则——“深远、平远、高远”。在表现不同物象的时候,我们要通过缩短法来呈现景深,也就是将远处画面的景物逐渐缩短,以符合我们眼睛观察事物的真实感受,这些物体之间的距离和体积缩小遵循了透视法的法则。

在我国古代绘画中,画家更多运用到的是散点透视法,画家通过这种技法,呈现出自然山水的空间感。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都是在方寸之间,绘出万千气象。这些画作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透视技法,源自中国人对自然物象的独特感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看景物的角度与方法不同,物象给人的感受也就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画家所呈现的视角不是一个维度的,它是动态、立体的,给人以移步易景的感觉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时候,画面甚至会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有限的画面产生“无尽”的艺术效果,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感觉。

南宋李嵩的《西湖图卷》全图工笔写意兼用,很好地运用了散点透视法。画家在绘画雷峰塔、苏堤六桥、白沙堤、孤山、葛岭等景致的时候,是从不同的视角对西湖全景进行安排布局的。正是因为画家采取了全局观的散点透视法,他截取了自己感觉赏心悦目的画面进行艺术再现,这样既忠实还原西湖实景,被称为人肉相机,又很好地反映西湖空灵意境。

中国画讲究画面布局和空间表达,有时还会改变西方绘画中强调的近大远小的原则,把近景推远,或者把远景拉近,不受自然规律的局限。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画人物,若是按照画中景物的远近位置来看,画面中的人物几乎都处于比较远的位置,绘画的时候应该遵从“远人无目”的绘画法则,可画家却偏偏很细致地勾勒出人物的眼睛、眉毛、嘴角、表情等细节,这显然是不太符合近大远小的原则,但是我们在看画时却毫无违和感,这从侧面体现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也有人认为,通过“散点透视”来解读中国古画并不十分的恰当,因为中国古画中大多采用“均角透视”法,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焦点。我们通过测量《清明上河图》会发现,画面中并没有焦点,但是这幅画却仿佛我们日常所见的真实场景,给人逼真的视觉感受,人们并不会感受到比例有所失调。

其实,在西方的“焦点透视”绘画技法导入我国之前,利用透视法追求物象立体、逼真的效果,在我国的绘画中已有先例。唐代的绘画就十分讲求衣纹线条的自然,著名画家吴道子的技艺十分高超,他所画的人物立体感强,人物外形比例结构精确。宋代的花鸟画更是栩栩如生、精彩绝倫。如果以写实为标准来评价中国唐宋绘画的技法,我们可发现,中国古代的画家不仅追求写实,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西方画家的作品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如荷兰著名风景画家之一梅恩德特 · 霍贝玛的绘画作品《密德哈尼斯大道》就很好地运用科学的透视法则,准确呈现出现实空间的焦点透视,画面中的道路,以及道路两旁的树木纵向延伸到尽头,画面中两排垂直的黄色树木高低错落,越靠近处的树木越高大清晰,越靠远方的树木越矮小模糊,画面对称的同时又具有变化,使画面产生协调的延伸感。

四、总结

琥珀雕刻作品受材料限制,体积较为小巧,具体雕刻的时候,参考国画以线造型,以意传神,采用散点透视法居多,其特点是色泽美艳、层次分明,主要有人物雕件、山水雕件、动物雕件、手把件等,其雕刻技法包含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等多种,我们可从技法和意境等方面去鉴赏一件琥珀雕刻作品。

参考文献:

[1]吕焰.浅谈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必要性及方法——以抚顺老字号琥珀传统雕刻技艺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27-28.

[2]张晨曦.“因势象形”的设计理念研究——以抚顺琥珀设计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9.

[3]范勇,陈焕升,邱忠政,李玉英,潘文杰.《琥珀雕刻》标准解析[J].中国宝玉石,2018(05):80-85.

[4]金亮.浅析琥珀雕刻的雕刻技法与艺术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41.

作者简介:

赵德旭,中共党员,师承著名书画鉴赏家、画家劳继雄。受陈焕升、杨树明等琥珀及玉石雕刻大师影响,先后学艺于辽宁、云南、湖南、上海等地。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人社部《工艺品雕刻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主要(第四)起草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理事、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琥珀分会副会长、云南省《缅甸琥珀》地方标准提出和起草人、省级玉石雕刻大师、保山市人大代表、首届“保山工匠”、“永昌技能名师”、腾冲市琥珀博物馆馆长、腾冲市政协常委、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特聘教师、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珠宝文化研究员、湖南省宝玉石首饰观赏石行业协会玉石雕刻委员会副会长、“成功杯”珠宝首饰设计玉石器雕刻大赛玉石雕刻工作委员会委员。

作品以人物、佛像及山水雕刻精品为主,其设计雕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琥珀文化交流及宣传推广活动,并被国内外琥珀收藏机构、瑞典琥珀博物馆、莫斯科琥珀博物馆、加里宁格勒琥珀博物馆等展馆展示收藏,在国际珠宝界特别是琥珀玉石行业以及中国艺术品玉雕界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