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枝江市农作物现状普查与分析

2022-06-17 10:33宋峥喻艳胡雪峰李珍莲焦春海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枝江市经济作物普查

宋峥喻艳胡雪峰李珍莲焦春海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2.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湖北 武汉 430043;3.枝江市农业局,湖北 枝江 443200;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枝江市,湖北省宜昌市代管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西缘,北靠当阳市,西南接宜都市,西北靠猇亭区、夷陵区,介于E111°25′~112°03′,N30°16′~30°40′。

枝江市位于江汉平原的西缘,地势由西北丘陵高岗,逐渐倾斜至东南部平原。全市有平原、岗地和低丘3种基本地貌形态。枝江市有平原495.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6%,海拔一般在50m以下,相对高差小于10m,集中分布在沿长江南北两岸,由东到西,平原面积由宽逐渐变窄。岗地总面积385.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8%,岗地海拔在50~100m,相对高差10~30m,坡度小于15°。低丘面积490.8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6%,海拔在100~207m,坡度小于20°。

枝江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1041.8mm,平均气温16.5℃。

枝江是全国产粮大县市、全国“双低”油菜大县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和湖北省水产大县市、水果大县市,先后6次被评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县市,水稻、“双低”油菜、生猪、柑橘、棉花等5大农产品被纳入湖北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成湖北省首个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区。

1 普查方法与内容

1.1 普查方法

2015年7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会议,启动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普查和调查工作,随后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和宣传发动,由乡镇农技站询问、调查、摸底了解本乡镇种质资源情况。2015年10月开始,枝江市种质资源普查组进村入户开始普查,并填写1956年、1981年和2014年3个时段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基本情况普查表。

1.2 普查内容

按照1956年、1981年和2014年3个时间段进行信息统计调查,其中,1956年代表解放初期,1981年代表家庭联产承包初期,2014年代表农村土地流转时期。调查信息内容突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程度与利用,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环境等情况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变化的影响。

2 普查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面积变化情况

枝江市历次农作物资源考查,2014年统计的国土面积相对于1956年、1981年增加,从1211.00km2上升到1374.40km2。3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显示,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由1956年的505.00km2到1981年的488.80km2再到2014年的520.20km2;林地面积和湿地滩涂及水域面积则是一直呈减少的趋势,见表1。其可能原因是推行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造成耕地面积的大幅增加,水域、林地面积的大幅减少。

表1 1956年、1981年、2014年枝江市土地面积

2.2 国家种质资源库已收集枝江市农作物资源

对国家种质资源库进行检索,已经保存的枝江市地方品种资源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种类信息见表2,水稻3份、玉米5份、高粱7份、谷子3份、大豆5份、野生大豆4份、芝麻8份、绿豆2份、豌豆1份、豇豆1份、饭豆1份、棉花9份、苎麻2份。

表2 国家种质资源库已收集枝江市农作物资源统计表

2.3 粮食作物种植情况

根据普查结果表明,见图1,枝江市1956年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为水稻、小麦、大麦,总种植面积为504.55k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为274.13km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4.33%,其次为大麦,面积为158.00km2,占比为31.31%;1981年该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为水稻、小麦、大麦、蚕豆、红薯和玉米,总种植面积为512.26k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82.27km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5.10%,小麦种植面积较1956年大幅度提高,达到144.66km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8.24%;2014年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为540.97km2,主要粮食作物种类为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283.71km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2.44%。

图1 1956年、1981年、2014年枝江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对枝江市种植的粮食作物品种进行普查统计发现,见表3,不论是1956年、1981年,还是2014年,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全部为选育品种。

表3 1956年、1981年、2014年枝江市种植的粮食作物品种种类

2.4 经济作物种植情况分析

通过全面普查表明,见图2,1956年枝江市种植经济作物总面积为225.23km2,其中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等,分别占比83.10%、6.31%、5.33%和3.55%;1981年枝江市种植经济作物总面积为255.85km2,主要为棉花、油菜、柑、大豆、梨、芝麻和花生,分别占总种植面积的72.54%、15.03%、3.07%、2.24%、1.88%、1.72%和1.43%;2014年枝江市种植经济作物面积为729.60km2,其中主要经济作物为油菜、柑、棉花、萝卜、白菜、花菜和橙,分别占比27.41%、24.49%、17.42%、5.39%、4.39%、3.84%和3.47%。

图2 1956年、1981年、2014年枝江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通过对枝江市1956年、1981年和2014年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种类进行普查分析表明,见表4,1956年种植的经济作物除棉花、油菜、花生、大豆外,其它经济作物全为培育品种;1981年,柑、梨、桃开始种植培育品种,地方品种也在继续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种质品种类别没有变化;到2014年,已经没有地方品种再继续种植,全部被培育品种所取代。

表4 1956年、1981年和2014年枝江市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

续表 1956年、1981年和2014年枝江市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

2.5 地方特色资源利用现状

枝江市百里洲镇有6666.67hm2优质砂梨基地,产出的果实个大、肉脆、汁多、味甜,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湖北十大名果”,并通过国家地理商标注册认证。百里洲梨被中国特产名乡宣传推荐活动组织委员会推荐,命名为“中国砂梨之乡”,基地产品注册为“百里洲牌”商标。百里洲梨主要品种有“黄花”、“湘南”等。有专家根据百里洲独特的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对百里洲梨砂梨进行了改良,采用枝条芽接新技术,采用定果套袋生产工艺,套袋生产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保证了产品的“绿色”天然品质。改良后生产的砂梨色若金、大若拳、脆若菱、甜若蜜,每只单果重400g以上,称“三峡一绝”。

3 普查结论及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议

3.1 普查结论

根据枝江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结果来看,2014年枝江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1956年、1981年有小幅上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1956年、1981年有大幅增加;从种植的作物品种类型来看,1956年、1981年、2014年种植的粮食作物都为培育品种,1956年、1981年种植的经济作物既有地方品种,也有培育品种,到了2014年,各经济作物全部种植培育品种,地方品种几乎全部消失,包括特色的百里洲梨,也进行了品种改良。

3.2 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议

农作物地方品种资源反映地方风土特点,对本地区的气候、土壤、耕作条件以及群众消费习惯有高度的适应性。野生近缘种由于其长期在自然逆境中生存,多携带抗病抗虫、抗逆性基因。同时,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了地方传统品种的消失,目前只有部分偏远山区还保留有少量的地方品种,因此应加大种质资源的收集力度,将收集到的资源及时保存起来,使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工作常态化,发现一个,保存一个。

枝江市农业资源丰富,应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广大民众意识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推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要加大特异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为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枝江市经济作物普查
小鬼当家
货比两家乐趣多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枝江市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经验与不足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让理论宣讲接地气 为基层群众搭天线——枝江市创新“三分钟讲堂”的做法、成效与启示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