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模式下园林专业植物造景课程教学实践

2022-06-17 10:04田治国王书雨杨艳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造景竞赛植物

田治国 王书雨 杨艳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159)

大学课堂教学,最根本的是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能力的培养,只有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1]。但是目前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诸多需要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不高,主动意识较差,缺少求知欲。另外,教与学主要集中在课堂环节中,课前与课后的时间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导致学习内容呈现出碎片化与不连贯性等现象。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迅速转型升级,社会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学生创新意识较差,综合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因而旧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这种形式迫使高校和教师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很多学者或专家已开展了广泛的教学改革,强调综合素养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结合[2-4],关于此方面已有较多的理论体系与课程案例分析。

近年来,关于“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号)中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高校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性竞赛。这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设计类专业或课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不少的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相关性探索,目前很多高校已广泛开展相关教学实践[5-9]。本研究以农科园林专业的“植物造景”课程为例,以“项目驱动”为核心,进行了相关实践性探索,以期为园林专业其它课程或相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借鉴。

1 园林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问题分析

“植物造景”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一般在大二学年开设,学生之前已经先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园林概论”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hotoshop等相关课程,因而学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基础性的设计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通过该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学生主要掌握关于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知识,课程整体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也较为琐碎。所以在一般的传统教学中,“植物造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较多所占的课时比例较高,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学模式也相对单一,多以室内课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形式,学生基本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属于一种机械式、填充式的输入;学生实践练习环节相对较少,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明显脱节的现象,课程专业实践占比少;课程作业内容多以调研分析类为主,一般多以调研报告如学校所在城市公共空间植物现状问题分析与建议或者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学生对于这样的作业形式多以应付式的态度完成,因而作业质量普遍较低,学生得到的实效性训练也较少。而且整个课程的评价方法体系相对比较单一,忽略了过程性考核,如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养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另外,由于整体教学过程相对偏理论性,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锻炼,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因而导致课堂中的学习不能满足今后社会实践的基本需要。

2 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

园林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在“以赛促学”模式下,“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思路试图做到“五元特性融合”。课程讲述内容以室外空间为主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知识点的讲述,体现课程的“专项性”。整体作业以空间景观改造更新类为主要方向,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与时性”。空间更新设计的主题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相关改造设计,体现针对具体问题解决的“实用性”。作业提交形式以竞赛作品的要求进行提交,体现课程的“竞赛性”。学生可以根据作业的命题,提前自选场地完成相应作业内容,体现设计者的“自主性”。通过以上5个方面的多元融合,以“项目驱动”为核心进行专项训练,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达到以下课程目标:具有较高的植物配置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空间造型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具有较强的植物应用与设计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反复的练习中融会贯通前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设计技能。

图1 “植物造景”课程实践思路分析图

3 实践具体措施

3.1 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构建

本课程主要以植物景观设计为切入点对室外空间的不同元素与植物的关系进行分单元讲述,如建筑的不同方位以及不同建筑的类型与植物种类的选择,水体不同类型(溪流、水池等)与植物的配置关系,园路不同类型与植物种类的选择,置石小品与植物种类的关系,地形变化与植物的选择,空间入口的植物选择,空间边界植物的应用,不同功能空间如儿童活动场地与植物种类的配置关系、商业街区与植物的关系等。对于不同的空间,植物种类的选择有所差异,其配置手法也有所不同。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以植物景观营造如何产生“视觉感”为植物造景设计的目标,贯穿于本课程日常教学以及作业的始末,通过不同单元性知识点的分类别学习,解决现实空间环境中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或者企业存在的具体实际问题,使得该课程理论知识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后期的项目实践。

3.2 课程作业的模块化设计

课程的作业内容由不同的模块构成,一般分为3~4个考核作业,其中第1个作业为“必选项目”即教师指定场地、指定命题,限定时间(一般为4~5周),进行相关过程性更新设计。整体作业包含以下动态过程:学生先进行场地的前期调研测绘以及周边相关环境问题、使用人群等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再根据问题与策略进行针对性的更新设计,最终完成一套具体的更新设计方案。在此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操作,学生在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利用课程的QQ群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交换思想,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由之前的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学习。经过第一个项目的训练后,学生掌握了基础相关知识的实践转化,也具备了一些技能。之后进入到“自选项目”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自由选择改造的地块,可以是校园内空间的绿地,也可以是校外的一个公共空间,针对空间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完成一套以植物为主的更新设计方案。或者教师在日常作业的发布中只规定更新设计的主题,如“儿童活动空间植物景观”、“老年人活动空间”、“康养景观”、“生态景观”、“人与自然的融合”等,学生根据发布的命题进行场地的自由选择并进行相关植物景观的更新设计。

3.3 设计竞赛的方向指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本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二次设计,提前收集国内外相关竞赛的比赛信息如比赛时间、竞赛要求等,将设计类竞赛、植物景观设计的教与学有效地融为一体,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压缩理论知识的讲述时间,将历年来国内外一些具体的竞赛题目引入课程中,将教授的课程与竞赛相结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模块环节,让竞赛成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引导。从而将课程中的一些设计概念或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内容。学生最终提交的作业成品按照设计类竞赛的常规要求进行提交,一般规定如下:JPG格式,A0展板,设计图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其中包含各种设计分析图(如区位分析图、流向分析图、功能分区图、节点分析图、气候分析图、适用人群分析图、植物种植分析图)、平面图、植物配置表、设计说明、立面图以及相关效果图等内容。学生在作业的整个完成过程中,从草图到意向图,均可以与教师进行反复的沟通,教师提出相应修改建议与意见,学生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并及时将修改后的结果反馈于教师,教师进行再次的审核,通过这样3~5次或者更多的修改完善后,提高了学生设计表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最终选择相关的设计竞赛,完成作品的正式提交。通过参加一些小型设计类竞赛,选拔出优秀获奖作品和个人,以此为基础再进行设计团队的组建和培养以及后期的进一步日常专项训练,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由课程学习到竞赛项目再回到课堂教学,为后期参加国家级重要赛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近3a来,由于“疫情”的原因,本课程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新学期课程开设之初,即建立了“植物造景”课程QQ群,教师会提前在QQ群中发布课程理论知识相关教学的任务点,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一个任务点的相关知识点学习,并结合讨论区的问题,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和资料的收集,并进行问题的回答。讨论区的问题多为开放性题目,如,“为何游步道三岔路口的植物需要精心设计”、“儿童活动区适宜的植物种类”、“浅谈对生态景观的理解”等相关内容,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在前期的理论环节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查阅文献的能力。课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建议下,进入设计网或设计类公众号进行主题案例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习相关分析图的表达,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通过线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根据情况可以将线上教学转到线下教学。

3.5 动态考核机制的落实

本课程考核注重动态全程考核,包含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环节主要涉及到学生的出勤以及课堂表现等,而终结性考核主要是对于学生设计作品的考核。通过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改变了以往对于知识点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已有不少本专业学生能积极主动参加相关设计类比赛并频频获奖,在班级中营造了浓厚的竞赛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竞赛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设计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其它相关设计类课程的学习与后期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内容。

4 结语

“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明确竞赛目的,普及竞赛教学,强化这种“模块化+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与课程的特色。通过本文的实践性探索发现利用学科竞赛中所需的实践技能,可以将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转化。但是大学的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体现因校制宜、因专业制宜、因课程制宜、因班级制宜、因学生制宜的特点,对于学生的系统培养应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的多方面需要进行设定并及时做出合理调整,在利用学科竞赛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主观意识与本身的能力高低进行分层的教学,这样可以最大化的发挥竞赛的优势,从而真正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把课程的教与学建设好,切实促进师生共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造景竞赛植物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策略与发展趋势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我看竞赛
哦,不怕,不怕
“植物造景”——自然的装饰艺术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