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现实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2-06-18 17:31张杨
理论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

摘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实践需要。广大内陆地区必须突出重大改革举措,夯实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基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示范作用,努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整体发展打通堵点、补足短板,进而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6-0063-05

作者简介:张杨(1970-),女,山西定襄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和中国对外开放。

2020年4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同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绝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地之需,而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所作出的顶层设计。我们必须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努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现实逻辑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广大内陆地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协调区域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既是广大内陆地区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同时也是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旨在为国家整体发展打通堵点、补足短板,进而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时代背景

伴随着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已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1]121新发展阶段对发展的要求和衡量的标准更高,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然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成为影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现实制约。

从国内来看,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曾经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问题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但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个领域协调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突出问题。其中,内陆地区较之东部沿海地区,在上述方面存在更大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差距,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  程中的主要堵点。内陆地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努力解决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同时,积极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并将其发展成为促进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和增长点。

从国际来看,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这一重要论断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认识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而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这一世界性变局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发达国家维护其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习近平强调:“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46这是内陆地区发展成为改革开放高地、促进全国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的时代背景。

(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我国都是依靠深化改革开放摆脱困局、成功突围。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正是由于40多年来坚定不渝地改革开放,才使我们大踏步迈入新时代。当前,我们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力,这些困难和阻力来自体制机制层面、思想观念层面、外部干扰层面,需要锲而不舍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

内陆地区具有地域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稳固的突出优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推动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产业集聚发展。开放不足是内陆地区的短板,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改变我国对外开放“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从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以及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等方面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使改革和开放相互支撑、互相补充,努力将内陆地区打造成改革开放高地,助力现代化国家建设。

(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遵循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当前,我国发展实践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理念来引领。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针对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具体的实践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创新发展,努力改变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坚持协调发展,努力解决城乡区域發展不协调,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不均衡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努力解决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开放发展,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共享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不平衡等问题,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内陆地区发展在面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数量增长问题的同时,也与发达地区一起同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广大内陆地区必须做到扭住高质量发展不放松。

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价值意蕴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站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

(一)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国内缺乏资金和外汇的“双缺口”背景下,采用“两头在外,大出大进”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我国国际大循环的格局。这一格局对于中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功不可没,使我国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大国。然而,大国经济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内在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同时与国际经济循环紧密相连。当下,我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经济增长动能均已发生变化,同时我国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风险凸显,这些因素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整。

习近平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4]当前,内陆地区的发展现状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主要堵点。内陆地区必须通过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因为,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方面,需求侧堵点可能由供给侧问题引起,如在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较长时间表现为消费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原有的国际大循环中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创新能力不足,伴随着经济发展需求水平不断提升,而供给仍然在低端,造成国内市场供求错位,消费能力大量外流。基于此,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供给侧堵点可能由需求侧问题引起,如总需求形成机制不足、消费与投资比例不协调、收入分配不均、体制机制层面的人为限制等易造成堵点。基于此,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广大内陆地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国内规则规制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凭借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形成微观层面的产品、技术和供应链的循环,中观层面的产业、城乡循环,宏观层面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循环。运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促进内陆地区发展,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积极构建改革开放新发展格局。

(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统筹区域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重要遵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伴随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从局部优先发展的区域倾斜政策向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已经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要通过引导生产要素空间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区域间经济平衡和充分发展、各地区分工明确、资源和要素高效配置和流动、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开放型经济布局[5]。广大内陆地区要凭借拥有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能源资源等相对优势,借助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克服地理位置的制约,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层面政策倾斜的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活力,大力降低生产成本,激励创新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发展新动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等提升软实力,吸引生产要素向内陆地区集聚,形成资源和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高效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培育新增长极带动内循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是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变化,增强我国战略纵深,实现自主安全发展和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我国内在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三)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实践需要

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依据我国国际角色变化、全球生产分工新体系、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和国内深化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布局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一步促改革促发展。

高水平开放对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在开放空间方面,更高水平开放就是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坚持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更好结合,使中西部地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逐步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二是在开放对象方面,更高水平开放就是要坚持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更好结合,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其实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给内陆地区开放发展带来新机遇,从而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在开放领域方面,更高水平开放就是要坚持制造业领域开放与服务业领域开放更好结合,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结构调整。当前,制造业领域开放要努力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对外开放,补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的短板。相较于制造业,地理位置等要素对服务业领域开放的影响较小,内陆地区应该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在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软件、研发设计等服务领域下大力气,努力实现“换道超车”。四是在开放范围方面,更高水平开放就是实现对内对外开放高度融合的内在需求。新发展阶段我国不仅需要技术外溢带来的技术进步,同时更需要经济结构性进步的产业关联,通过延长外资先进产业在国内的产业链,促进国内技术进步[6]。要有更加开放、透明、畅通的市场环境来支撑,营造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构筑对外开放的新優势。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积极探索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广大内陆地区打造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改革开放高地,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动力源和增长极。

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实践路径

广大内陆地区面临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 ,要将完善释放创新驱动潜能的制度环境、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作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着力点,将内陆打造成资源充分流动、要素高效配置的改革开放高地。

(一)突出重大改革举措,夯实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基础

其一,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释放创新驱动潜能的制度环境,努力实现企业创新、人才创业、政府创优,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一要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创新联盟和创新联合体,引领内陆地区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二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政策环境,加快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成果转化机制。三要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完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科技服务,深化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等改革。四要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构建特色突出、链群紧密、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体系。

其二,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部署。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一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确保投资增长后劲。优化投资结构,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二要把扩大消费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提升传统的消费能级,培养新型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三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坚持“提低、扩中”,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分配收入格局。

其三,努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市场循环、疏通政策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一要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二要落实和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三要以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为重点,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四要建设一批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其一,按照“东进西拓、南下北上”的思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一是东进。积极布局内陆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链转移,实现东西互济。探索陆运体系与全球海运体系无缝对接机制,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二是西拓。加强西部省份之间的合作,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发挥其对西北发展的带动作用。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健全陕晋甘三省联席会议制度,支持宝鸡、天水、平凉、庆阳、陇南等深化合作,推动形成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增长点和动力源。三是南下。加强与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的联系。积极实现重庆、四川、陕西的融通发展,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联系,努力联通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双起点的联动发展。四是北上。加强陕甘宁蒙晋交接地区能源合作,充分发挥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推动文化旅游合作。积极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深度参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设。

其二,搭建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国家高效率、低成本、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在贯通亚欧大陆,要大力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产能的有效供给,进一步挖掘新的需求,努力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内陆地区应该推进交通建设,提升铁路网、优化公路网、拓展航空运输网,加快建成我国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枢纽。要大力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铁联运、空铁联运、公铁联运,形成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要以亚欧大陆桥陆路通道为主,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

其三,加快形成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的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基地和人文交流基地。努力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新机制、产能合作新机制、现代农业合作新机制。创新“物流+贸易+产业”发展模式,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努力建构海内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政策机制。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积极培育“一带一路”合作的文化产业孵化器、双创中心、创新合作联盟。延长“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唤醒“一带一路”上沉睡千年的文物古迹,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基地和人文交流基地。

(三)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示范作用

其一,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制度型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新一轮的国际经贸规则呈现出从“边境”措施向“边境内”措施转变的特点,对经济的开放度要求更高。我们要以开放主动赢得发展主动,积极对接国际上通行的、普遍接受的、惯例性的规则、  规制、管理、标准等,通过制度型开放构筑我国发展的制度新优势。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制度安排,改革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努力构筑对外开放制度新优势,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其二,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示范作用。自贸试验区的主要功能和使命是制度的创新探索、先行先试、压力测试与复制推广。贸易便利化措施可以降低通关与物流费用、节省贸易的时间成本、增加透明度与可预测性,从而消除由于体制障碍所导致的交易成本高、效率低问题[7]。促進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完善投资环境,对提升全球价值链出口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合管理规则和管理工作,实行“单一窗口”等改革试验,打造审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营商环境。在投资贸易自由便利、金融服务、“一带一路”经济与人文交流、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努力营造高水平开放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环境,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使广大内陆地区成为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2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4]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4/30/c_1127390013.htm.

[5]刘洪愧,刘霞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空间布局:理论基础、历史实践与可行路径[J].改革,2019(1):30-42.

[6]盛斌,黎峰.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17(1):129-140+7.

[7]盛斌,陈帅.全球价值链如何改变了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5(1):85-97+6.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