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始终关怀着这所党办的大学

2022-06-18 21:09王学军王瀛周石
前线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习仲勋大学

王学军 王瀛 周石

1978年12月20日,习仲勋撰文回忆:“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长征到达陕北。从这时到1948年3月,一共13个年头。党中央和毛主席直接领导着陕甘宁边区。我作为陕甘宁边区的负责人之一,有幸在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多次聆听他的教诲。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1939年,毛主席在一幅约一尺长、五寸宽的漂白布上写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八个大字,上款写‘赠给习仲勋同志’,下署‘毛泽东’。这个题词,我长期带在身边,成了鼓励我努力改造世界观的一面镜子。”习仲勋带着这面“镜子”,在思想和行动上給予了陕甘宁边区的党办大学、即后来的中国人民大学长期的关心和支持。

关中书记与陕公师生

习仲勋曾说:“整个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开始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建设,逐步成为全国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国内和海外的进步青年,不顾敌人的封锁拦截,纷纷投奔到这里来。”因此,1938年4月底,中共中央书记处和组织部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新正县(现旬邑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增设陕北公学分校(简称“陕公”)后,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常到陕公作报告,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料记载:“习仲勋善于演讲,讲话富有激情和号召力。其时年仅20多岁,英姿勃发,潇洒利落,讲话时常引起轰动效应。一次,陕北公学和当地学校的几千名学生在看花宫村听习仲勋作报告。陕北公学的许多外地籍学生争着以报告台为背景拍照留念。”

据文献记载:“习仲勋所在的分委机关每人每天只有3分钱的伙食费,买了油、盐、菜,就没钱买烧的(柴)。机关决定去大弯一带打柴,仲勋同志让其他同志留守机关,他自任一个组的组长和小伙子一起参加劳动。”面对困难,为支持陕公办学,习仲勋组织发起成立消费合作社,并在马栏镇建立盐运公司,用盐换取粮食、蔬菜、纸张、日用百货和桌凳等,改善陕公办学条件。与此同时,他也为陕公组织生源,扶持陕公办学,并安排陕公毕业生就业。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学习竞赛的号召后,习仲勋随即派出五六十名干部到陕北公学工农训练班学习。12月,陕公校长回去传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的决议,这个传达,鲁迅师范全体师生也都去听了。作为分委书记,习仲勋十分注重选拔和任用青年知识分子,如高燕先、陈万祯、刘天明、赵致祥、张效良、宋万春、吴皋森、兰仲英、温志忠、张明、周鸣及万世杰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鲁迅师范、陕北公学学习后,都被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工作且委以重任。

习仲勋注重陕公与关中分委间的良好关系。曾兼任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简称“二师范”)校长的习仲勋,在1994年回忆:“1938年关中分委有鲁迅师范,还有陕北公学,对发展边区的文教事业有很大帮助。但两个学校都迁走了,我们分委党政和群众是十分留恋他们的。”基于同样的情感,1940年3月15日,文学家、陕公总校校长成仿吾为二师范谱写了一首校歌:“救救孩子的呼声,喊在二十年前。/教育孩子的责任,落在我们双肩。/嗨!我们,我们,我们第二师范的青年。/当日寇的炮火在黄河边,/当将士战斗在前线,/要艰苦地学习,艰苦地锻炼!/才有健康的乳汁,去哺育孩子们。/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明天!”

西北局书记与西干大队

1949年9月8日,《光明日报》作了题为《华大革大同学抵达西安》的报道,文中说:“北平华北大学和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分发西北工作者一千八百多位同学,已经在9月4号到达西安。他们在上月10号从北平出发,在行军途中,听到兰州解放的时候,情绪更加高涨,都希望赶快到达目的地接受新的任务。”这支西北干部大队(简称“西干队”)到达西安后,9月18日即参加了欢迎大会,听取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以《民主建设和民族大团结》为题的动员报告。习仲勋书记的报告使同学们了解了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五省区的民族和人文社会情况,知晓了祁连山脉森林、矿产资源的富饶。

听了报告,队员们有感而发:“他讲话,我们都特别喜欢听,就因为他不说套话、大话,说得全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数月后,一部分同学被分配到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开展工作;一部分同学随第一野战军下西南,走川康,为新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建设作贡献。

习仲勋对西干队成员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西干队成员郝树华说:“我在西北局党校工作的时候,习仲勋书记兼任我们的校长……非常平易近人……我们见到他就爱说、想说,不管说什么都行。那时,习书记一来就问我们:‘你们最近的伙食好不好?’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都是从外地来的就问吃得惯吃不惯这里的饭啊?我们也实事求是,就说‘都是辣的,吃不惯’。确实一来的时候好多人都吃不惯这里的饭菜,西安的辣椒真是辣(笑)。”

西北局组织部派往华大迎接西干队的何载队长后来回忆:“在他们全心全意为西北人民奋斗的长河中,每个同志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都从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经历数十年的奋斗,西干队成员有的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出类拔萃的精英。以西干队赴甘肃成员赵之洵等成功主创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为例。1979年10月1日,《丝》剧奉调进京,并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同年12月,在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丝》剧远赴广东,倾倒羊城。20世纪80年代,《丝》剧先后在祖国各地连演,并远赴日本、朝鲜、泰国、法国、意大利和苏联等国演出,敦煌艺术的无尽魅力享誉世界。由于西干队对祖国大西北的无私奉献以及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1997年12月25日,习仲勋为这支队伍题词:“西北干部大队是一支革命生力军”。

文教委书记与中国人民大学

1948年8月24日,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具备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多学科门类综合大学——华北大学诞生了。此后,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建设新国家的各类干部,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会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前后不同的是,这所建立在原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和政法大学基础上的新型大学,原有的自然科学和文艺学学科门类未得保留。为此,人大师生们始终惦念着这些学科门类的建设。

1952年9月,习仲勋受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此间,正值教育部按照“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据记载,其原则一是对许多大学的文、理、法学院或系合并,并组建多科性大学;二是將各大学的工学院和工科各系实行合并,组建多科性工学院。习仲勋参与领导了这项工作,并具体指导了一些大学的调整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也关注到这一契机。1952年底,人大副校长、党组书记胡锡奎就调整问题致信政务院文教委,习仲勋十分重视,请示周恩来后于11月16日复信胡锡奎:“关于人大办学方针问题,经请示周总理,提出以下意见,即以现有财经、政法系科为基础。再求巩固和发展,暂不办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部分,本此制定1953年的工作计划;以后,财经学院可考虑并入人民大学;至于是否与北京大学合并,需等两三年后看情况再定。”人大按照习仲勋复信的意见,对院系和专业设置作了调整,成为一所以马列主义为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招生对象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1986年,习仲勋为李维汉所撰《回忆与研究》一书写《序》。正是在这本书中,曾于1938年3月上旬至1941年8月底先后担任陕公副校长、校长的李维汉,不仅专门撰写了《回忆陕北公学》一节,并且在本书的相关篇章中也谈到了有关陕公办学及其与延安大学相衔接的史实。他说:“延大的成立,结束了陕公前后约四年的光荣历史。”正是因为有习仲勋的关心,才使今天的人大校史研究有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数十年来,习仲勋对人大人才培养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自陕公创办以来,习仲勋与党所创办的相关高校的领导和师生,诸如:成仿吾、李维汉、丁玲、浦安修、艾青、光未然及萧三等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7年10月23日,诞生在革命圣地延安的人大举行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下午3时,习仲勋等中央领导步入鲜花簇拥的庆祝大会现场,向人大师生表示祝贺,并给“吴玉章奖学金”首次获得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自1937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已走过85年的办学历程。感怀习仲勋,怎能忘记,他与这所高校结下的不解之缘;怎能忘记,他那总是带在身边的镜子——“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中国人民大学才能做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才能把学校特色优势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强大能力,使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

(本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专题项目“高等学校红色基因的形成及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1DWZD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学军,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关工委委员;王瀛,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研究员;周石,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关工委委员)

责任编辑 / 钟   鑫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大学习仲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 Brief Analysis of“Green Eyes”in An Encounter
至善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两碗鸡蛋面
习仲勋:铮铮铁骨亦柔情
周恩来保护身处逆境的习仲勋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