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少数民族人才培育实践研究

2022-06-18 16:07杨霞刘鲁峰李异虹朱仁俊
高教学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人才培育高等教育

杨霞 刘鲁峰 李异虹 朱仁俊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33

摘  要:针对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才培育问题,结合云南农业大学20多年开办特有民族班实践探索,总结回顾20多年来的招生情况、特有民族班办班举措和成效,找出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問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特有少数民族;人才培育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131-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the unique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unique ethnic class i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the past 20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situation of enrollment and the measures and results of the unique ethnic class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study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endemic minority; talent cultivation

云南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自然资源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之乡”的美誉。同时云南更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三位一体的欠发达农业省份,也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和实行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129个县(市、区)的60.5%,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云南还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人口在6 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省所独有,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2018年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 621.2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6%。作为农业大省、多民族大省,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亟需一大批农科民族人才,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一直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招不来、回不去、留不住”的现象依然较严重,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农技人才缺乏现象还没从根本上扭转。在数字经济发展的今天,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如何有力推进云南省委、省政府主打的“三张牌”和八大重点产业,如何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让一个民族掉队,需要一批民族人才特别是特有少数民族人才的参与和实践。因此,研究农科院校特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问题,对云南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需求。

一、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才培育背景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事业关乎民族地区长远发展,教育扶贫是切断代际贫困的根本途径,关乎每个少数民族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云南农业大学自1938年办学以来,主要承担培养云南省农科民族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从1984年开始,根据全省民族地区农业种植区域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开展过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甘蔗班、民族茶学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班,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工作管理能手。2000年为积极融入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解决云南一些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读书难”和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云南省人民政府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召开的第41次现场办公会议上决定:“要着力抓好布朗族、基诺族等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在昆明等地举办民族大专班和中专班,办学经费由省承担”。云南特有民族大中专班于2000年9月正式开班,其中,云南农业大学承办大专班,拉开了云南省高等教育历史上成班制培养特有民族学历人才帷幕。

二、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招生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省属重点农业本科院校,肩负着为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云南农业大学特有民族班从2000年开设至今已有21年,共培养了11届专科毕业生和7届本科毕业生。主要招收云南省部分州市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瑶族、景颇族、藏族、纳西族(摩梭人)15个特有民族高考考生,对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景颇族等8个人口较少民族招生计划给予倾斜。招生计划按民族划分指标,生源定向到州市,择优录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农村户口考生,被录取的考生可获得政府给予的一定学费和生活费补助。该招生项目2000-2010年培养层次为专科(学制三年),在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等5个学院学习。2011年起特有民族招生项目培养层次提升为本科(学制四年),2011年至2020年,云南农业大学面向全省定向州市民族招生情况见表1。2000年至2013年均为一个招生专业,单独编班,从2014年开始,特有民族班招生专业设置由原来只安排某个学院的一个专业调整为多个学院多个专业供考生选择,与其他民族学生一起编班,在教学管理上与其他学生同步。

办学21年来共招收特有民族学生1 074名(其中男生546名,女生528名),现已毕业480名专科学生、352名本科学生,目前在校学生为242名。在校学生中农村生源有196人,城镇生源46人,分别占81%和19%;民族班家庭贫困学生数量为195人,占总数的80.6%,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城乡低保户76人,占家庭贫困学生人数的39%。

三、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才培育主要举措

云南农业大学特有民族班培养模式按照学校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发挥云南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和实践能力,主要以培养农业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创业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云南特有民族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带头人,以促进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调整专业

自2014年开始,学校根据省委省政府对云南的发展定位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兼顾特有民族考生的学业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招生专业,并做到文、理类科考生兼顾。特有民族班招生专业设置由原来只安排某个学院的一个专业调整为多个学院多个专业供考生选择。同时每年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灵活调整招生专业,改变以往招生专业单一、文科考生选择面窄、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等实际状况。

(二)优化培育

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民族地区“三农”发展需求,建立“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三融合的育人体系,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民族人才。教学与科研融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资源。校内科研平台向特有民族本科生开放,把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纳入教材。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断培养特有民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课内与课外融合,构建全学程育人体系。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导向,构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生产认知-技能实训-创新设计”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初步构建了一套有利于促进民族学生全面成长、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的培养方案。学校与社会融合,合作共赢拓展育人空间。通过不断拓展校地与校企的合作深度及广度,发挥教学科研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为民族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规范管理

針对特有民族班学生民族类别多、生源广、分布散、思想状况各异等特点,结合学生分布在多个学院多个专业的实际,学校制定了特有民族班本科招生项目管理办法,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招生就业处、校团委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协同合作,组成职能部门、学院和辅导员及班主任三管齐下的联动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民族班学生座谈会,建立特有民族班年级QQ群,注重做好特有民族班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制定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措施,关注学生生活饮食习惯和经济困难情况,深入学生当中调研和面对面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2019年起,调整生活补助发放办法,确保每一名特有民族班困难学生生活有保障。

(三)特色活动

每年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积极组织特有民族班学生参加少数民族“五四”座谈会、少数民族文化进社区、少数民族歌曲大赛、少数民族美食文化展览、少数民族学生篝火晚会、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展现各民族文化特色,展示各民族学生风采,培养广大师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荣誉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拍摄了云南农业大学特有民族班巡礼宣传片,宣传和展示特有民族班学生的风采,进一步增强特有民族生的民族归属意识和自信心。

(四)就业帮扶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从新生进校起就着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的培养及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通过搭建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就业市场与信息服务平台、就业创业自助学习平台,为他们提供公务员备考免费培训、事业单位招考免费培训、电子商务和相关职业技能免费培训。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适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就业技能培训、组织专场招聘、学院领导一对一跟踪帮扶、优先推荐岗位、发放求职补助等方式,确保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全面助推特有少数民族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创业,这些年,特有民族生均顺利实现就业创业。

四、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

办学21年来有云南省15个特有民族1 000余名学生获得了进入省属重点本科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为各民族青年学子深度交流和民族团结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提升了广大师生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了特有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适应边疆经济发展、满足边境民族地区需求的少数民族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在各条战线上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优秀代表。他们中有的回乡就业创业,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有的成为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一线推广技术服务;有的走上基层行政领导岗位,极力推动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有的选择在城市发展,尽力而为支持家乡振兴;有的继续深造,成为农业行业高素质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

云南农业大学在特有民族人才培育方面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较多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特有民族班的学生学业基础普遍要差些,2014年以前单独编班时,授课教师可根据特有民族生的学习基础,制定分层次的针对性教学培养方案。目前特有民族生分布在多个专业,每个专业大约5个人,和其他学生混合编班,授课教师很难兼顾到学习基础较差的民族生。下一步可组建特有民族学生和其他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建立学习“一对一”帮扶机制,由班级学习尖子生一对一帮助特有民族学生,任课教师也定期参与共同学习辅导,从而逐步缩短特有民族生与其他学生的学习差距。

(二)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辅导有待加强

学校自2008年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来,在学校全体本科生中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推出了面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团队生涯辅导等一系列举措,但由于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开展极其有限。而特有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山区、高寒地区等,进入大学后,与其他学生相比,往往对将来的职业生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常常处于迷茫和焦虑状态,这就需要对有特有民族学生的班级要选优配强班主任和辅导员。班主任和辅导员在与其日常的学习生活接触中,通过现身说法等方式不断给他们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意识。同时学校层面要单独开展针对特有民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惑心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人生路径,明晰职业发展目标,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有待加强

特有民族学生有着本民族特殊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在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中,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利益、民族尊严等极为敏感,常常会因为民族身份和民族习俗等未被重视或误解,而对其他同学产生反感情绪,甚至可能诱发意外事件。特有民族学生有的还是他们那个村寨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是本民族脱贫致富的希望,在本民族中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进入大学后,和其他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相比,在语言、文化、经历、阅历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优越感和自豪感一下子没了,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落差,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形成自卑、封闭心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对特有民族生这个群体给予特别关注,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经常谈心谈话机制,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動力。

(四)民族文化活动开展力度有待加强

特有民族学生很看重本民族的文化和重要节日,同时他们中大多数从小就能歌善舞。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和讲座,如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就会有很多民族特色活动融入其中。学校层面的集中性活动有了,但平常小范围的民族活动组织还远不能满足特有民族学生的需求,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可以结合国家民族教育政策,争取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支持,联合校内外资源,开展更加精细精准的民族政策宣传和民族文化传承活动。高校要为特有民族学生搭建展示其才华和能力的常设平台,如本校组建了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协会、农耕文化传承与交流协会等相关学生社团。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社团指导教师应借助这些平台,吸引更多的民族学生参与其中,为其发展提供精心指导,为活动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使特有民族学生真正融入民族大家庭当中。

参考文献:

[1]周玲,熊思远.少数民族农科大学生培养现状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16-118.

[2]廖毅,张薇.教育促进民族区域人才资本与经济发展适配的探析——以云南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18-125.

[3]苏德,张静.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及成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6):7-17.

[4]戴志明,段纲,赵燕妮.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9-10.

[5]洪树琼,吴伯志,胡先奇.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云南农业大学“三融合”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及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7(1):20-24.

[6]刘鲁峰,李永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现状、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5):60-62,66.

[7]王晓敏.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实践研究——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6):98-100.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2019年就业创业工作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就业创业’融合联动机制研究”(2019ZD07)

作者简介:杨霞(1981-),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博士,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高等教育。

*通信作者:刘鲁峰(1979-),男,汉族,江西宜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植物资源评价与利用。

猜你喜欢
人才培育高等教育
市场需求视野下营销人才培育模式探析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的SWOT分析
浅析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