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枚事与相关题材造像

2022-06-18 00:30邢鹏
收藏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佛陀菩萨太子

邢鹏

在佛教故事中,记载了悉达多太子从诞生至出家,乃至悟道成佛,直至去世(涅槃)的各种事迹。后人不仅使用文字对这些故事予以记载,还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予以表现和传播其内容。其中许多内容为小说《西游记》或明或暗的方式予以借鉴。

一、佛陀诞生故事与太子像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名乔达摩·悉达多,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国的国王是净饭王,其妻是摩耶夫人。一日,摩耶夫人梦见有一匹六牙白象进入她的身体,随后有了身孕。按当时习俗,女子要回到娘家去生产。摩耶夫人动身回娘家途中走到蓝毗尼园时诞下太子。关于佛陀诞生的故事,各经典所记述的内容不尽相同。

据南北朝刘宋时期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大正藏》经号189)记载:“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花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悉达多太子,即佛陀,下文同。)渐渐从右胁出。于时树下亦生七宝七茎莲花,大如车轮;菩萨即便堕莲花上。无扶侍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狮)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说是言已,时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几上;释提桓因手执宝盖,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身黄金色,有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天龙八部亦于空中作天伎乐。歌呗赞颂。烧众名香。散诸妙花。又雨天衣及以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

又据隋代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大正藏》经号190)记载:“摩耶夫人从宝车下……然其园中别有一树名波罗叉…摩耶夫人即举右手…时菩萨母摩耶夫人,立地以手攀波罗叉树枝之时…是时摩耶立地以手执波罗叉树枝讫已,即生菩萨……菩萨初从右胁出已,正心忆念。时菩萨母,身体安常,不伤不损,无疮无痛……菩萨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行七步已。观视四方目未曾瞬。口自出言……世间之中我为最胜。我从今日生分已尽。此是菩萨希奇之事,未曾有法,余方悉然。初生之时。无人扶持,于四方面各行七步。如来得成于佛道已。得七助道菩提法分。”

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第六》记载:“箭泉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杂花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华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次东窣堵波(stūpa,即佛塔),无忧王所建,二龙浴太子处也。菩萨生已,不扶而行于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随足所蹈,出大莲花。二龙踊出,住虚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浴太子窣堵波东,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龙从地踊出之处。菩萨生已,支属宗亲莫不奔驰,求水盥浴。夫人之前,二泉涌出。一冷一暖,遂以浴洗。”

综合这些记载,可见佛陀诞生故事的主要元素有:摩耶夫人立于无忧树下诞太子;太子从其母右胁出生;出生后的太子向四方各走七步并举其右手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这一内容被后世演绎为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二(多)龙吐水浴佛等内容。这些元素成为了后世表现佛陀诞生题材的美术作品所主要表现的内容。常见的有三大类题材:右胁出生、太子手指天地、龙吐水浴太子。

1.右胁出生

这类题材主要表现的形式是释迦太子从摩耶夫人右胁或右袖口中降生出世。如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收藏有一件3世纪的用绿色页岩雕造的佛陀诞生故事图(图1)。又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尊高40.3厘米的北魏太和元年(477)铜鎏金释迦佛坐像(图2)。此像结跏趺端坐于双层台座之上,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握衣角,身着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袈裟),双肩衣纹如火焰般外扬,面部神情庄严,气势雄伟。在此尊坐像背光阴面的下层右侧也有右胁出生这一题材的图像。

2.太子手指天地

这类题材主要表现的形式是释迦太子降生后“举其右手而师子吼”的故事。

据说太子诞生的这一天适逢中国农历四月初八。故我国汉传佛教界以每年四月初八日为“佛诞日”(俗称“浴佛节”),并于当日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其中一项重要仪式就是“浴佛”:在佛殿上供奉着太子像,四众弟子顺序用小勺盛满香汤浴灌太子像。因此这类造像的体量通常不大。如首都博物馆就收藏有多尊此类太子像,其中有一尊明代铜像高9.5厘米(图3)。此像是举左手的。这种现象虽是不符合佛经的记述,但在明代汉传佛教造像中却十分普遍,应与当时以左为上为贵的观念和习俗有关。国内多家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也都收藏并展示有此类造像,如河北博物院(图4)、辽宁省博物馆(图5)、福建博物院等。至清代,仍有此类题材作品。如乾隆帝为纪念六世班禪,在北京西黄寺的西路用汉白玉修建了一座六世班禅衣冠塔一清净化域塔,塔基一周雕佛陀一生的事迹故事图。其中西南面是“太子诞生”图(图6),其综合了“树下产子”与太子“举其右手而师子吼”两部分内容,雕刻摩耶夫人右手扶树产子、悉达多太子右手指天的形象。

3.龙吐水浴佛

此类题材以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内宋代摩崖石雕“九龙浴太子”为代表(图7)。其重点表现的是太子诞生后的种种吉祥征兆。石雕顶部为平顶(部分毁),顶高6.40、像宽4.50米。崖壁正中高雕一大龙头,龙口大张,中有清泉流出而洒浴龙口下一儿童像上。此童像即悉达多太子像。太子裸体,面南端坐于金刚台上,双手合十,头顶上现毫光二道,坐像高0.93米。太子像左右侧有二天王(半身)各用一手捧金刚台。左侧天王用右手(手部分残)指地,右侧天王用左手指天,暗示太子自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天王像高1.43、宽1.15、厚0.50米。金刚台前为一半圆形石池,贮接流水。池旁凿九曲涧,导池水过释迦浴佛注入南壁前玄极井内。在大龙头上方,还互相对称地刻有8个伸出崖面作目瞪口张状的小龙头。龙头周围携刻有祥云及山石。逢雨季时龙头“吐水浴佛”。CEE87A6F-8111-4EA8-8002-8FA8A281F366

河北省定州市定州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定县出土北齐时期的白石“思惟菩萨”像底座(图8),其上雕有佛陀诞生及九龙浴太子的图像。

二、佛陀修行故事与苦行像

悉达多太子因目睹众生疾苦于29岁时出家修道,入雪山苦行。据佛经记载:“唯食诸果……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披)鹿皮衣”,静坐思维,不避风雨,坚持不懈达6年之久。其身体也变得极度消瘦,筋骨暴露,但苦行未得正果。太子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之供,进食后恢复体力,并在河水中沐浴,之后坐在菩提树下,七日悟道。太子苦行的故事题材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题材。?这一题材随佛教传入中土,也逐渐深入人心。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尊高8厘米的明代铜释迦苦行像(亦称雪山大士像,图9),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尊33厘米高的明代铜漆金释迦苦行像(图10),两像均是右腿结跏趺盘坐,左膝支起,双手搭于左膝头,作沉思状,其表现的都是太子在雪山修行的事迹。

在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南宋画家梁楷绘制的绢本设色《释迦出山图》(图11),其纵119、横52厘米。传统观点认为:画面表现的是悉达多太子在雪山苦修6年之后,面容消瘦而神情坚毅地缓步走出山林之形象。其满身尘垢、手足僵硬。画家以凝重稠叠的线条表现缠体的衣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苦行僧的形象。新观点则认为该图表现的是“木枪刺脚”的本生故事。

三、释迦成道像及菩提树

据佛经故事,悉达多太子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魔王来质问佛陀何以证明其悟道;佛陀以右手触地,表示唯有大地可证;此时地母神显半身为其作证,魔王遂退。此类故事也被表现在佛教造像上,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元代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图12),其表现的就是右手结触地印的释迦佛成道像。此像底座正面浮雕有地母神(现半身站立者)为佛陀悟道向魔王(弓步姿势者)作证的故事场景。故事中的菩提树也被作为佛教圣树之一而受到崇奉。

四、孔雀明王故事及相关造像

孔雀明王全称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又称孔雀佛母、孔雀王母,为菩萨之一。一说其是毗卢遮那佛(法身佛)的等流身,密教本尊之一。其形象通常是菩萨貌,坐于孔雀背上,并因此而得名。佛教认为其能息除灾难,护佑众生。

据《孔雀明王经》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一位莎底比丘遭到毒蛇咬螫,不胜其苦。当阿傩向佛陀禀告之后,佛陀于是教导其一个可以消除鬼魅、毒害、恶疾的修持法门。此即《孔雀明王经》的主要内容。

该经传入我国较早。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西域僧帛尸梨蜜多罗译《大孔雀王神咒》。这是传入华土汉地最早的密教经典之一。到了盛唐时期,不空翻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和《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画像坛场仪轨》并在皇宫里设孔雀法坛,洒净作法,祈雨祛灾。至此孔雀法的弘传达到了高潮。晚唐五代佛教遭遇灭佛之难后渐行稀落,该经流入民间传播。宋代时该经又一次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至明代时仍受尊崇,如河南博物院就藏有一部明代不空译的三卷本《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目前所见的宋代孔雀明王像多为石雕作品,且多集中在敦煌与重庆地区。存于敦煌者因其所处位置均不便于拍摄而至今未公布相关图像。从存于重庆地区的诸孔雀明王像来看,既有一面二臂形象,如位于大足北山孔雀明王窟者(图13,靖康元年即1126年造),又如大足宝顶山者(图14,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即1174~1252年造)。也有一面四臂形象,如大足石门山石窟者(图15,南宋绍兴年间即1131~1162年造)。

在宋代传世的画作中亦有孔雀明王像,如日本京都仁和寺藏有一幅北宋时期(11~12世纪)绢本设色描金孔雀明王像(图16),⑤其纵167.1、横102.6厘米。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亦藏有一幅日本平安时代(12世纪)绢本设色的孔雀明王像(图17),其纵147.9、横98.9厘米。

《孔雀明王经》及孔雀明王像在明代时仍受尊崇。如被认为是明嘉靖二年(一说万历十年)的云南丽江白沙大宝积宫南壁孔雀明王大佛母海会图壁画,以及从绘制风格上被判断为明代作品的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殿壁画中孔雀明王佛会图等。首都博物馆藏有一幅呈一面三目六臂形象的明代彩绘水陆画《孔雀明王像》(图18)。此像为绢本,纵156、横77厘米。绘孔雀佛母结跏趺端坐在孔雀所负青莲花座上,三目六臂。身着天衣。各受持幡、弓、铃、箭、霜索、杵等法器。其后有飞天、祥云和伞盖。左右有持罄的大梵天像和持牡丹的吉祥天像。

另外,佛教以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坐骑是孔雀,因此其亦有乘孔雀的坐像形象。如四川乐山大佛右侧阶梯旁开凿有一座以阿弥陀佛像为主尊的西方净土龛,其中主尊阿弥陀佛像的宝座前就雕有一只孔雀。据记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一尊15世紀木雕阿弥陀佛坐像,其形象亦是乘孔雀的佛陀坐像。

金刚宝座式塔通常采用5座小塔共用一个底座的形式,其表现的是佛教密宗五方佛,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北京西直门外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建于明成化年间,塔基部分分别雕刻狮子、大象、孔雀、马、大鹏金翅鸟等五佛的坐骑。其中孔雀即象征阿弥陀佛。

注释:

①【唐】玄奘撰,辩机编,董志翘译《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2014,第216页。

②李雯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苦行像》,《收藏家》2016年第8期,第61页。

③吴斌《腊八节对梁楷〈出山释迦图〉》的新想法》【武英书画2022~01~1013:54】,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h3XmrdofGfXwnmtUMBCUEA.

4张莉《河南博物院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述略》,《中原文物》2016年第1期。

⑤黄士珊《图像与灵应:宋代佛教和道教绘画艺术》,《美成在久》2015年第2期。

(责任编辑:郭彤)CEE87A6F-8111-4EA8-8002-8FA8A281F366

猜你喜欢
佛陀菩萨太子
菩萨
汉字奇遇记
汉字奇遇记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春·遇见
最后的说法
养身与养心
佛像面前的菩萨
最美的佛陀
生气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