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2022-06-18 17:16彭欣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本质观点哲学

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他所作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是世界上音乐教育历史上第一本对音乐教育哲学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雷默先生在第三版时进行了百分之80的修订,有着更符合时代发展的内涵。它强调以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他的思想反映出了现实与当代的革新性与合理性,并以此达成融合观来为之引领。在此书中有许多的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雷默在此书中以哲学的观点来阐述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联系,阐述艺术本质的真谛。经过笔者的阅读,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完善,论述犀利。

该书的理论基础十分的扎实,通过对审美教育、审美体验、音乐教育中不同的艺术观点、行动中的哲学(即普通音乐课和表演课)等问题进行详细且多维度的陈述,使读者对音乐教育的内涵和体验艺术的价值有了相对完整的认识。雷默提出要加强基础音乐教育,实现“技”与“艺”的统一。首先,针对普通的音乐教育指出它的目标是: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鼓励对音乐的反应能力,通过更专业和更有感受力的表演、作曲和即兴演奏,加强音乐的创作力,促进对音乐进行更精细的评估,其次,要正确认识基础音乐教育的弊端,不应只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基础音乐教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树立学生对音乐终身学习的态度。因此,雷默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艺匠”这一问题,揭露了这是许多专业音乐教室和学生的职业病之一,即重技术技巧,轻艺术素质。这恰当的警戒我们要克服这种纯技术的培养,需引导学生去领悟音乐的深层次含义,去探索其技术技巧背后蕴含的真正本质。

雷默在论述思辨主义时,认为贝多芬或许是最贫乏的作曲家,《第九交响曲》是其最弱的作品。我不仅看不出这部作品传达的那些感觉如何能使那些没经过专业训练,不习惯这种复杂的催眠术的人们团结起来,而且我不能设想一群正常的人能够理解这场冗长、混乱、矫情的演出,除了个别淹没在一片不可理喻的乐海中的暂短片段之外。[1]通过对贝多芬作品的抨击态度来说明①艺术作品要唤起非艺术的情感,艺术家要尽可能的通过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传达给听众,而不是只为同类型的人传达给特定的人。而笔者认为,音乐是具有包容性的,它不应只为听众服务,很大程度上也是自我情感的宣泄。所谓思辨主义的情绪尺度也应分为传达者与被传达者两个对象。传达者通过音乐的方式宣泄或记录内心的情感,或是被传达者能否接收到其作品之外的艺术情感,两者满足其一,即是一部好的作品。

二、重点突出,触及本质。

雷默先生“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雷默先生提出的核心观点,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人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也就是加强所有人的审美感受力,那么音乐教育又当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呢?笔者在书中提炼到以下三个观点:首先,教师必须使用能够由特定的学生得以做出审美观察和反应的音乐作品。其次,教学安排必须以审美体验为中心,其他学习则起支持作用。再次,在音乐教育的“学习”部分—也就是深化对深化音乐的审美体验的部分。[2]通过领悟书中的观点,笔者认为,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和本质是基础,但只有通过表演和参与才能使基础的感受得以发挥,才使音乐教育有了实际的意义。而在不同细分的教学科目中,存在理论实践某一方面的倾向性。因此审美体验与实践参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著者认为:“形式主义—音乐的价值来自于作品本身,也就是构成音乐音响的所有基本要素,形式主义的观点恰好对应音乐教学中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辨主义—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来自于作品音响带来的作品之外的给人的艺术情感,强调音乐的作用是使人聆听后带给人们的感觉。”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由大量的感性材料构成。音乐也是一种感觉教育。在思辨主义的观点中,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也是音乐的“特殊性”。然而,如果忽略音乐自身的基本要素(音高、节奏、和声、曲式等),音乐的情感性也就是夸夸其谈,毫无依据了。学生若是一味的获取这首作品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忽视了音乐所带来的基本技能与知识的学习的话,那么学生在日后的音乐表达也更是无从施展了。因此,相比思辨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两个极端观点,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兼容,建立一个良好的尺度。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才有能力通过审美体验去感受音乐,才能用基本的知识去探索音乐所表达的本质,从而推动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将音乐的学习变成可持续的学习。

三、多维呈现,驱动未来。

本书从多个角度并花费了大量的笔墨阐述音乐艺术的性质和价值,并站在美学与哲学的专业高度将音乐与整个人文艺术教育体系统一在一起。如書中第六章阐述“审美体验”时,小标题有“审美体验的特点”“与其他体验相对照的审美体验”“审美观察x审美反应=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与精英主义”“年龄与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中的喜好与判断”“音乐教育与审美体验”。②从多个维度和清晰的结构层次来说明审美体验的实质—“审美体验是音乐教育的精髓”。又如书中提到的“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音乐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吗?”③看似简单的标题,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恰恰能感受到雷默先生深厚的哲学修养。本书在八章开始阐述普通音乐课与表演课的现状和具体如何实施的方法,并提出要开创新局面。综上所述,雷默的观点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都给我们启发,警醒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诸类问题。

此外,雷默倡导要积极与其他姊妹艺术结合并朝着学校的核心课程靠近,逐渐取得与其它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与近年来强调的“新文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现如今,从事音乐的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都为学校音乐教育地位的地下感到担忧,常呼吁要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地位,但效果甚微。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独特价值和地位,它是一门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学科,对于雷默先生提出的这一观念我们应该予以反思与重视,以此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发展。当前我国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综合这一理念,提倡教师们全面掌握音乐教学各方面的内容和相互联系。同时,要求教师们要做到教学多元化与本土文化的综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要学生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了解音乐,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雷默先生所作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站在美学和哲学专业的角度,将音乐与人文艺术的内容与之融合。他从各个方面还论述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警醒我们要善于反思,树立学生为主的课程观与育人观。认清音乐技巧、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审美之间的内部联系,把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终身目标。在当今时代,许多学者对雷默的音乐思想提出质疑,笔者认为,雷默先生的思想影响着多个时代,这些质疑更多的应该是对于雷默思想对于音乐教育学科的当代性思考,而不应是思想本身。如书中“音乐非审美体验会阻止对音乐产生审美体验”,这个观点并不是忽略实践的意义,而是强调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要去关注本身的价值和本质。雷默遵循的审美体验融合观念蕴含了一种包容态度,它用独特的论述方式,囊括了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多维的呈现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为当下及未来的音乐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美)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注释:

①摘自《音乐教育的哲学》第二版第30页

②摘自《音乐教育的哲学》第二版第六章目录

③摘自《音乐教育的哲学》第二版第三章目录

作者简介:彭欣(1999-),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猜你喜欢
本质观点哲学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