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间道1》中的罪因理论探究

2022-06-18 17:43苏航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挫折

摘要:《无间道1》讲述了犯罪组织成员刘健明和警察陈永仁在对方阵营中卧底斗争的故事。本文从遏制理论出发,通過对《无间道1》中刘健明等人的犯罪成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指出刘健明等人受到犯罪组织的压力和诱惑,内部遏制力量不足,外部遏制力量薄弱,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根据挫折—攻击理论,依据刘健明等人受挫后进行的一系列反应活动,得出挫折不一定导致暴力性行为,这与个体归因等因素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无间道1;遏制理论;挫折—攻击理论

一、影片简介

刘健明(刘德华饰)是以韩琛(曾志伟饰)为首的犯罪组织成员,在头目韩琛的指示下进入警校学习,警校毕业后顺利进入警局,是警局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利用各种机会为韩琛提供了情报,帮助其实施犯罪行为。陈永仁(梁朝伟饰)表面上被警校强迫退学,实际上是一名卧底警察,完成了多次卧底任务,目前已经成功打入韩琛的犯罪组织,为重案组提供情报。在一次毒品交易中,重案组根据陈永仁提供的情报得知韩琛即将进行犯罪活动,但刘健明及时将消息传给了韩琛,双方行动均告失败。这件事暴露了双方阵营均有卧底的事实,双方为清除“内鬼”展开了一系列角斗。犯罪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导致犯罪发生的原因则更为复杂。从系统的角度来说,能引起、促成和影响犯罪的诸现象及其过程,均为犯罪因素,各犯罪因素按其不同作用层次和作用机制构成的系统便是犯罪原因。[1]本文将从遏制理论、挫折—攻击理论出发,对《无间道1》中刘健明等人的犯罪成因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遏制理论

美国犯罪学家沃尔特·雷克里斯在《遏制论中》指出,人类行为应当通过遏制手段加以约束,而犯罪是“缺乏遏制”以致各种诱发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雷克利斯利用自我(self)派生出四个基本概念,即外部压力或者拉力(outer pressure or push)、外部遏制(external containment)、内部遏制(inner containment)、内部推力(inner push)。[2]在《无间道1》中,刘健明等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不是某几个犯罪原因的简单累积,而是外部压力或者拉力、外部遏制、内部遏制以及内部推力此起彼伏、不断斗争的结果。(一)外部压力或拉力的推动。外部压力或拉力也称环境压力、社会压力或拉力,是指迫使或引诱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力量。[3]在《无间道1》中,刘健明等人面临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犯罪组织的压力和诱惑以及刑罚的威慑。首先,韩琛以暴露卧底身份威胁刘健明,在犯罪组织的外部压力下,刘健明无奈只能其实施犯罪行为。其次,韩琛为刘健明提供其他犯罪组织的犯罪信息,帮助刘健明提升“业绩”,使其在短时间内快速成为警局中的重要领导,这种不断升迁的诱惑是引诱刘健明的重要外部力量。再次,刑罚的威慑力不容小觑,在一次毒品交易中,韩琛已经受到了警方的监视,为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刘健明向犯罪组织传递消息,协助犯罪集团逃脱制裁。

(二)内部推力的驱使。内部推力(inner push)是指推动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身体或心理力量,包括趋力、动机、挫折、不安、失望、反抗、欲望、敌意、自卑感等。[4]这里所指的心理力量与犯罪心理学相似,是从个体的心理方面去寻找犯罪原因的理论和观点,主要是指犯罪心理的实质及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5]对于韩琛的要求,比如进入警局内部查明“内鬼”,因为权限问题,刘健明难以做到,但是警察卧底查不出来,刘健明自身就有暴露身份的危险,所以刘健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驱动其想尽办法为犯罪组织提供情报,帮助犯罪组织找到“内鬼”,从而保护自己,这就是内部推力的体现。

(三)外部遏制力量薄弱。外部遏制(external containment),指能够制止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外部力量,包括在社会中存在的一致的道德状况,明确的社会角色、规范与责任,有限的监督和纪律等。[6]首先,刘健明既是警察,也是犯罪集团的卧底。身为警察,刘健明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纪律的规范,但当时法律规范不够完善,导致约束力不足。其次,警局内部制度混乱,监督力量不足,投诉渠道闭塞。刘健明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警局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公安机关没有及时察觉,陈永仁在得知刘健明真实身份后不敢直接向警局揭露。再次,当时的社会监督力量薄弱。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手机、电脑、监视器等随时都可能捕捉和记录犯罪信息,但当时信息技术落后,社会监督一般只能依靠目击证人,外部遏制力量整体薄弱,难以约束韩琛等人的犯罪行为。

(四)内部遏制不足。内部遏制是指个人自身具有的阻止其进行犯罪行为的力量。[7]一个人的智力表明自身的认识能力,智力不足与犯罪具有一定的联系。犯罪组织的成员傻强智能低下,虽然具有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但是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和支配,因此傻强在犯罪组织中一味听从韩琛的安排,不断进行犯罪活动。刘健明作为犯罪组织的成员进入警校接受培训,随着犯罪组织提供的好处越来越多,为了获得更高的职位,“超我”监督“自我”的作用弱化,刘健明虽然有过犹豫,但还是选择为犯罪集团提供情报信息,这说明刘健明自身的控制力量难以从根本上遏制犯罪行为发生。

三、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在受挫折的情况下,由于个人的需求以及障碍的强度、本人性格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各种反应行动,尤其容易引发攻击行为的产生。[8]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索尔·罗森茨韦客,约翰多拉德、尼尔米勒、梅尔等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修正,进一步指出挫折—攻击确实会存在于暴力现象之中,但是暴力性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复杂多样的原因。一般来说,经历挫折的个体,会产生强烈程度不同的失败感,在失败感中,掺杂着愤怒、委屈、羞耻等各种情绪、情感,这些因素极有可能诱发攻击行为。另一方面,攻击行为是否产生还取决于个体的归因认知,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个体会对外部因素进行谴责性认识,而内部归因的个人会将挫折的来源归结为自身,这种个体一般不会对外界实施攻击性行为。[9]

根据挫折—攻击理论,刘健明之所以实施一系列犯罪活动,是因为其心理上体验到了某种受挫感。一方面来讲,挫折有可能引发暴力行为。刘健明卧底的压力极大,受挫频率高,为掩盖罪行,他最终选择使用暴力手段杀死韩琛,成为了他心目中的好人。另一方面来说,行为人受挫后的行为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不一定会引发暴力行为。陈永仁在无意中发现了刘健明曾是犯罪组织卧底的事实,刘健明受挫后没有立刻将其杀死,一是因为陈永仁确实是一名好警察,是刘健明心中想要成为的人;其次是在警局的环境下,各种暴力的举动都会被及时制止,难以达到目的,并且极有可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因此,基于上述考量,虽然刘健明受挫,但没有采取攻击性行为。在陈永仁的引导下,刘健明的未婚妻Mary (郑秀文饰)发现了他的罪行,选择离开,刘健明受挫后,没有选择实施暴力行为,而是将挫折引起的不满归结于自己,对自己进行反思谴责。为了掩盖自己曾经的罪行,刘健明选择与陈永仁协商,恢复陈永仁警察的身份,希望陈永仁能够放过自己,实现“双赢”的局面,在二人对峙过程中,刘健明的同事林国平(林家栋饰)赶来,最终将陈永仁杀死,此时刘健明才得知林国平也是犯罪组织安插在警方的卧底,刘健明的卧底身份再次暴露。多次受挫后,刘建明产生了反常态的挫折反应,[10]最终选择暴力行为,开枪杀死了林国平。

参考文献:

[1]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7页。

[2]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 383页。

[3]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 383页。

[4]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 384页。

[5]参见王娟主编:《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44页。

[6]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 384页。

[7]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 384頁。

[8]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898.

作者简介:苏航(1998.2—),女,汉族,籍贯:河北邢台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刑法学,研究方向:刑法。

猜你喜欢
挫折
与挫折同行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
挫折
Clear Your Mental Space
终身不遇
百折不挠
我的挫折故事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