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法课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问题与对策

2022-06-19 14:23席树清
民族文汇 2022年31期
关键词:本课理性法治

席树清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作为近年来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在老师们的实际操作中,却因面临着各种问题,难以在课堂中实现有效提升。笔者就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关心国家发展”的教学观察活动为例, 谈谈在初中道法课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问题

1.知识结构存在短板,缺乏核心素养视野

学科核心素养虽然近年来被反复提及,但因理念较新、理解差异等原因,教师们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观望,缺乏有意识的探究与实践。教师们自身的知识体系,没有从学科核心素养层面进行再次结构化,导致教学设计缺乏学科核心素养视野。在本次课堂观察中,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仍停留在传统的三维目标,没有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对三维教学目标进行解构重组,核心素养的提升就无从着力。例如本课主题为“关心国家发展”,从核心素养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孩子们由过去对国家发展关注不够、使命感不强,转变到应该充分关注国家发展,并把参与国家发展作为自身的一种使命的政治认同上来。而在认识国家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时,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全面认识问题的观点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理性思考上来。如果没有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就很容易忽视对“全面性、发展性”这些认识问题应有的理性精神培养。

2.认识学生困惑不清,难以达成政治认同

只有面对孩子最真实的思想困惑,才可能从思想源头上帮助其形成基本的立场和态度。例如在“关心国家发展”这一主题中,孩子们最真实的困惑就在于“我作为一名中学生,需要去关注国家的发展吗?现在我没有特别关注,对我的学习和生活也没产生什么不利影响。”但在实际教学中,当老师始终把重点放在展示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始终不去引导发现“我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就让孩子们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本课的学习,甚至陷入了一种思维上的冷场。最终就难以达成“我要去关注国家发展”的基本态度和立场,政治认同当然就无从谈起。

3.引发认知困惑不足,难以培养理性精神

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能力的提升,而思政课的学习也有自身的能力提升要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们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理性思维和法治意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老师虽然在课堂中展示了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各种问题,但最终还是停留在现象的罗列。没有从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引发到认知的困惑“中国有巨大的成就,但同时还有那么多问题,究竟该如何评价当前的中国?根据现在中国的情况,你能预测中国的未来吗?”等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思考上来,也就失去了发展孩子们理性思维的机会。

4.设置回归情景不实,难以体会公共参与

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让具有中国特色公民意识的孩子们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我们的课堂就应该有意识的营造一种社会参与情景,让孩子们去感受、去尝试担当社会责任。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老师设计了的让孩子们“为家乡十四五规划提建议”的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没有引起孩子们的参与热情,究其原因就在于情景设置不够真实:没细节(给谁提?通过什么途径来提?)、少反馈(参与后没有相应的反馈来修正建议),所以孩子们没有多大兴趣去完成这个“虚拟游戏”。当然无法让孩子们去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而体会应有的那份社会责任。

二、应对的策略

1.加强专业学习,补齐结构短板

作为教师要想在自己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是自身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其次要在课堂中大胆实践,要对传统三维教学目标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解构重组,有意识的去探索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

2.建立有效连接,点化政治认同

由于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在于利益认同,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已有生活体验与教材观点之间的利益关联。例如在本课中,作为教师应该去帮助孩子们发现每天感受到的生活便利,最终都要归结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手机的便利性来源于国家通讯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性来源于国家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等等。点明国家发展与每一个“我”生活状态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从而解决“我”作为一个中学生为什么要去关注国家发展的困惑。

政治认同的核心在于价值认同,当孩子们意识到个人的幸福生活与国家发展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就会被祖国取得的发展和成就所激励,最终内化为孩子们鲜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作为中国公民必须关注中国的发展,实现对中国公民身份的政治认同。

3.引发认知冲突,培养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崇尚理性思维,运用理性思维经严密逻辑推理出新知识,需要让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内省,诘问中有规律的思辨。

例如本课中,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既要看到中国取得的成就,也要承认存在的问题。由现实中的矛盾现象引发到认知冲突---究竟该如何评价当前的中国?尝试用全面的观点去理性认识问题。在该如何预测中国今后的发展?这一问题处理中,有老师就巧妙的利用了新冠肺炎疫情动态数据图,引导孩子们从不同阶段去寻找到中国韧性发展的证据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去推测中国的未来,必然就会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而理性的精神也就开始在孩子们的思想中萌芽。

4.推演结果比较,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的核心是让人们相信法律会让生活更美好,“更美好”是一种对比后的结果描述,这种对比的结果来自于对不同进程的推演。

例如本课教材中设计一个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食品安全的讨论话题,而在实现这个目标时就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可供选择,但通过推演和比较就会发现采用法治的途径是最能体现公平、正义的解决途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到在解决中国现有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沿着法治的軌道去实施会产生怎样的不同结果,从而让孩子们能较为深刻的理解崇尚法律、践行法治的积极意义,让法治意识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5.设置真实场景,尝试公共参与

对于公共参与的培育,应该着眼于承担责任,以引导学生学会勇于和善于承担责任为追求。这就需要为孩子们设置承担责任的参与场景,同时参与场景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仿真性或者就是真实的社会场景,能孩子们为将来真正面对类似情境的行为选择提供支持和根据。

在道法课堂中去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去尝试与努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们成为具有坚定立场、丰富思想,懂得维护尊严、富有担当的中国现代公民。

猜你喜欢
本课理性法治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欲望膨胀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