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的科学内涵

2022-06-19 08:39王春梅黄志度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三全育人新时代

王春梅 黄志度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高校特殊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担当,“三全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新机遇。高校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精英群体、传承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进程中肩负着特殊历史使命和重要时代责任担当,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加强民族大团结的希望。因此我们要顺应新的历史时期,把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科学思想内涵、教育理念、产生的理论依据及其重要性进行更详细的阐述,便于探究更为合理、有效地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三全育人;科学内涵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代化教育中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持续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真正实现了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三全育人”理念。

一、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

所谓“三全育人”就是要求高校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同时,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人才的育人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机遇,赋予了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新的内涵,其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其关键是“全”,重视互惠互通,协调合作育人,努力开创为我国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

(一)“全员”育人时代内涵

“全员”育人跟其他育人方式不同点在于其主体范围为多个群体,真正实现了每个人都有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新时代,育人工作的开展越来越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和配合,如何办好高校教育事业,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位的配合。因而,高校的全员育人,不能单单靠教育教学工作者来完成,还要同时依赖于管理和服务工作者共同完成。高校的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全部人员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服务等协同配合,明显突出了育人主体的全员参与性。新时代高校的全员育人主要包括高校的领导干部、辅导员、专职教师、班主任、后勤工作人员、宿管人员、学生会干部等全部人员参与,这些群体能够很好地关注和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行为和动态,直接对学生思想、价值、行为三观进行充分影响,以实现全员育人的系统性。全员育人凝聚了高校的全部力量,全方位的资源、真正做到了“人人皆育人、事事皆育人、处处皆育人”的理念。

(二)“全程”育人理论内涵

“全程”育人体现在育人的时间上,很多高校一直认为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育人形式,而忽视了入学前和毕业工作后的教育关注。新时代给予了全程育人新思想、新内涵、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作在时间上是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必须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自始至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的教育初心使命,将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凸现了高校灵活性的育人过程,育人过程不仅仅是单靠老师课堂讲授,更多体现在把握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线上、线下与节假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程育人时间上不出现教育盲区和空白。各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校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分别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程育人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入校前的教育情况,还可以一直跟踪到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状态,对毕业后师兄、师姐进行持续更进再教育,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促进母校对毕业生的再培养,让他们以母校为荣;二是让优秀成功的毕业生再回母校为在校学生以讲座、谈心、谈话等交流方式来影响引导他们,让母校以他们为荣,给母校增光添彩,这样的高校就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刚入校的新生主要以适应性的基础教育为主,其育人效果主要以新生能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为基本,培养他们能自主的学习和管理能力;到了大二是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针对自己的行为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培养其人格魅力,引导他们以正面积极的态度认知社会,更好地培养其正确的三观和合理的社会交际能力,以热情积极的生活方式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到大三应重视专业能力方面的教育活动训练,以较强的专业功底快速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发展。主要以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动作进行教育训练,应加强专业知识理论、技术动作以及基本技能水平培养。进入大四就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培养:一是加强提升毕业实习生把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二是让毕业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竞争压力,培养理想、合理的就业观念,根据自身优势和就业机会,选择合适的工作单位和岗位。

(三)“全方位”育人理论内涵

“全方位”育人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体现在育人空间、涉及范围的全覆盖,新时代高校的“全方位”育人要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针对性的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达到育人的全方位覆盖和处处育人效果的最终目标,真正实现全面培养人。高校应有效利用和借助网络新媒体文化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优势,促进丰富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拓展教育的传播渠道,营造良好的校园新媒体育人氛围,实现文化育人的全方面覆盖。高校要强调在网络文化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塑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促进新媒体网络等平台育人功能发挥,这样的育人效果不仅能优化和汇总各种教育资源,还能拓宽全方位教育培养人的工作空间。

新时代“全方位”育人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联合协作,发挥全覆盖的协同育人合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基础帮助。高校在实施“全方位”育人过程中,要构建立体化的学生成长成才育人体系和全面育人框架,要培养精湛的专业知识能力、深厚的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专业人才,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全方位的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

(四)三全育人的内在逻辑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职责,是高校课程思政作为指挥棒的整体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三全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它们三者的育人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高校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教育是内在整体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统一,是实现教育对象成长成才过程的统一。鉴于此,从内在逻辑关系來看,“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则是以“全员育人”为前提基础、“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则是以“全过程育人”为必要依托、“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则是以“全方位育人”为首要保障。

高校“三全育人”教育好比一个工程项目,项目的重点任务是育人,那就要求首先要确定施工人员为“全员”性,也就是让全体教职员工明确“三全育人”这个工程项目的“全员育人”意识;其次是设置好“全过程育人”的施工计划表,要求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和各个阶段要明确体现出育人主体的育人任务落实到位;最后就是制定“全方位育人”的施工图,其育人主体任务不仅落实在“三全育人”工程项目本身各个阶段环节的实施上,而且还通过“三全育人”外部环境的具体阶段和环节来协同落实。总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同构成了对育人效果的统一。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依据

实践的开展与实施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不断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开展落实的指挥棒和有力依据,必须要遵循教书育人、学生成长以及思政工作发展规律,以这些规律所体现的理论为依托,才能使理论内涵与时俱进。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还为高校开展“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体现。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是184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高校作为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必须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来培养人、塑造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传承和继续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引,高校始终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将有助于高校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得以充分体现和发展,凸显了新时代高校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主要强调对教育对象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因而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必定能够使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得以充分体现。

(二)教育本质论

教育的本质论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实质就是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对教育本质论提出的创新和发展。培养人的各种活动就是教育的本质。高校要想开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始终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将立德树人目标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努力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开创新未来。高校“三全育人”理念就是将教育本质论得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优秀、有用的国家栋梁之材。因而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以教育本质论为理论支撑,必定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从社会发展的实际规律出发,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各项任务,以至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终身有用人才,而且能够有针对性使受教者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面发展理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理论

所有的教育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理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体现之一,即“教育者既要坚持和协调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觉影响,又要努力控制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发影响,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理论、政治、思想和道德等诸多内容的教育,协调统一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这些内容极其必要,一般来讲,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着诸多因素相互矛盾的运动过程,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因而必须加以协调控制,形成协调统一的教育合力。高校“三全育人”理念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高校育人目的相贯通,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有针对性的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育人,把教育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需求,适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规律。

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教学特征及实现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教学特征

从“三全育人”的内涵逻辑和内在需求来看,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应具备实践性、发展性和创新性三大特征。其一,实践性是“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总体而言,“三全育人”的核心价值主要强调“人人育人、时时人人、处处育人”的工作观念,注重科学培养,这有利于应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要求。其二,发展性意味着新时代“三全育人”应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革而丰富,在新时期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元的教育要素、复杂的培育过程以及广阔的育人空间支持下,推进“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其三,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全育人”指导下的思政工作方面,在高校“三全育人”的开展中,思政工作是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和全方位滲透的,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在“新思政观”的导向下开展综合性改革。

(二)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在专业教学中强调“三全育人”。高等教育学校是培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场所,专业教学是保障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在“三全育人”的开展中,必须要将专业教学置于首位,将课程思政深入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的全面提升。其次,应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育人效果。目前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安排“国旗下的讲话”,或是以当地传统节日为主题安排校园活动,鼓励多民族学生共同参与,以实现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促进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同时,地区高校应该重视贫困生资助,高效落实资助政策。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学费、学杂费等费用较高,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可能难以承受,就此而言,高校必须要将资助政策的作用发挥出来,积极落实帮扶政策和资助政策,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此外,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普及发展,信息的高速传播已经成为这一时代的特点,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以及学习强国等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下,高校应该将多媒体和互联网在教育中的优势发挥出来,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高速率传播,保障信息的时效性和共享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进一步拉近地区学生与新时代社会的距离,进而实现育人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全育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而言,必须要深入把握“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和教学特征,进一步探索适合高校的“三全育人”实现路径,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高校师生热议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不负百年荣光,贡献青春力量》[EB/OL].(2021-11-14)[2021-11-26].http://edu.youth.cn/wzlb/202111/t20211112_13308045.htm

[2]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1-11-26].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

[3]陈雨.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0.

聂军强.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20.

*课题项目: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度课题研究(一般课题XZJYKT321021)“新时代西藏高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春梅,女,硕士学历,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警察技战术。

黄志度,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体战训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警察防卫控制。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三全育人新时代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