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育能,回归劳动教育的本真

2022-06-19 10:46吴宛姗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吴宛姗

摘要:勞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针对当前劳动教育遇到的困境,本文指引学生熟练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倡导注重其内心积极的劳动情感体验,培育热爱劳动的少年儿童,在家校协同下寻找劳动教育的本真。

关键词:育德育能;劳动教育;回归本真;

儿童内心处于未完善的、未成熟的、可雕琢的发展状态。劳动作为教化的重要途径,能够开启儿童的智慧,培育儿童的德性,使儿童逐渐融入未来的社会生活。[1]人是自然的,然后才是社会的。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儿童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劳动作为内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起着培育儿童德性的重要作用,强调让儿童在精神成长中,追求自由也能约束自我。使其在思索中生长出智慧,在智慧的劳动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同时获得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自信自强的高尚品格、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逐步把儿童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人。

因此,我们不能把劳动简单地理解为引导儿童劳作,应准确定位劳动教育,以劳育德,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劳动教育所遇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1.劳动观念的偏差

传统儒家思想奉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至今,家校协同教育中依然存在不少错误的引导方式,使孩子对劳动产生错误认知。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孩子报以过高的学业期待,对其灌输“读不好书就只能去打工”等思想,以工作获取的报酬肤浅地断定劳动价值。或者采用“有偿劳动”的方式,把劳动和金钱挂钩,忽视劳动蕴含的精神意义。不少教师还会采用“以劳代罚”的手段,让学生把劳动和惩罚联系一起,视劳动为一种苦累的负担。

2.劳动概念的辨识不全

劳动教育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概念,它往往包括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等。[2]但笔者在六年级学生中调查发现,接近95%的学生都一致认同种植蔬菜粮食、打扫卫生等属于劳动范畴,但赞同手工制作、科技发明、软件开发等属于劳动范畴的,只有不到10%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对劳动概念辨识不全,认为只有体力劳动才属于劳动,忽视了智力劳动。

3.劳动技能的弱化

科技成就了一个新的时代,现代生活有了新的模样。人们操控着按键就能轻松地使用扫地机、洗碗机等智能电器,顺利完成洗衣做饭等劳动。但科技科技在解放双手的同时,也成就了“懒人”,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少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对于照顾宠物、维修简单器具、创新小发明等需要更高技能的劳动,就更难以胜任了。

二.育德育能 回归劳动教育的本真

(一)注重积极的劳动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3],奴隶社会中,奴隶为了生存,在奴隶主的指挥支配下进行劳动。劳动只是为了讨一口饭吃,没有任何积极体验可言。但对于学生而言,如若在劳动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交流和体验,他们不但无法从中感受到乐趣,还会把劳动视为一种又苦又累的折磨。

1.保护孩子对家务劳动的期待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7岁时进入前运算阶段,此时儿童已积累大量的表象,并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4]幼儿开始进入社会模仿阶段,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喜欢把自己换成各种社会角色,玩起“过家家”这一类象征性的游戏。儿童在游戏中模仿大人洗衣、扫地、做饭、切水果等日常劳动情景。这是他们主动适应环境、渴望触碰并理解外界的一种方式。在这过程中,家长应保护好孩童对家务劳动的期待感,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如穿衣、洗脸、洗衣服、系鞋带、收拾玩具等自我照顾的劳动中。

2.培养孩子动手操作的成就感

进入小学后,儿童认知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低年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他们形成概念认知、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情景。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善于为其构建相应的劳动情景,适当地给予劳动机会,培养孩子动手操作的成就感。

此阶段的孩子精细化运动技能已逐渐熟练,他偶然会主动参与到拔草、浇花、洗碗、拖地等家务劳动中,此时,家长千万别把孩子的主动加入视作为“帮倒忙”,而应给予大力夸赞和肯定,同时热情邀请孩子参与日常家务,给孩子冠以“小主人”的名号,隆重地赋予他共同参与家庭建设的神圣权利。小主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热爱劳动的好家风正悄然生成。而教师也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布置劳动实践作业,让学生到菜市场买菜、到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动手制作当天的家庭生活开支清单,不断创设机会提高学生的家庭劳动参与度,并在课堂中评选“十大杰出家庭小主人”,让孩子在掌声与表扬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进一步获得强烈的劳动成就感。

3.激发孩子为他人服务的光荣感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小学中高年段的劳动教育要侧重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从底层的生理需求到顶层的自我实现需求。高年段的学生从关注自我逐步过渡到关注群体,他们更关注自我需求的实现,即如何从劳动中作出对他人有所帮助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此时可适当引导参与到服务型劳动,如志愿者活动、福利院探望老人、清扫社区卫生等等。此阶段应着重强调劳动对他人或群体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劳动氛围,激发孩子内心的光荣感,使其进一步放大对自我价值的感知,从劳动中获得更多的情感能量。

(二)多管齐下 强化劳动技能

1. 确立阶段性目标 注重年段衔接

当前的劳动教育往往是“打一枪换个地”,劳动技能的传授存在局限性,阶段性目标模糊,年段衔接脱节。如扫地这一简单的劳动技能,日常劳动中不难发现,高年级部分学生仍未掌握扫地的正确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态度极其随意懒散。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不同阶段的教育侧重点。

低年段目標:1.初步掌握扫地技巧;2.认识扫地的工具,掌握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抓握笤帚方式;3.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中年段目标:1.基本掌握扫地技巧;2.能在不同劳动情景下解决问题,体验劳动也需要智慧(灰尘大时如何扫?湿漉漉的地面如何扫?);3.培养热爱劳动的态度情感。

高年段目标:1.熟练掌握扫地技巧;2.积极主动参与日常卫生打扫劳动;2.了解垃圾分类,养成环保意识。

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形成无法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期的技巧习得、行为训练、情感体验、评估奖惩等多个环节,技能才能转化为习惯。因此,劳动技能应做好长期规划,确立阶段性目标,注重年段衔接,促进各年段育人一体化。

2. 立足劳动课程 促进多学科融合

劳动课程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它具有开放性,呈现于课堂,但又不局限于课堂。它还具有融合性,能实现与多学科相互渗透。如我校结合中秋传统节日,让学生在揉面、包馅、烘烤等过程中体验做月饼的乐趣,促进劳动课程与德育课程的融合;让学生种植水稻,感受春种秋收的农作物生长过程,促进劳动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实现劳动教育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对掌握多形式的劳动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 挖掘文化特色 整合地方资源

成都市劳动教育中心的傅毓宗主张根据地域自然特点,结合地方文化背景以及城乡发展规划,开展学校与社区、学校与企业的牵手结对,创建劳动教育大联盟。劳动教育大联盟的构建,本质上就是要整合地方资源,搭建多元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如我校充分融合大涌镇红木家具特色,多次组织学生前往红博城,体验红木制作中的设计、选材、备料、切割、雕刻等工艺流程,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在精雕细琢中感悟工匠精神。

(三)家校协同,规避负教育行为

家校教育应时刻保持警惕,预防以劳代罚、有偿劳动等负教育行为,避免劳动教育与惩罚或金钱挂钩,让劳动教育回归到育德育能的本真。此外,还应引导孩子尊重每一位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把“人”从各种职业身份中抽离出来。最近共青团山东省委抖音号转发了“许果果抖音号”的一条热门视频,视频中妈妈和孩子关于人生理想的一番对话获得了网友们一百多万的点赞。

“要是我考上清华呢?”“那妈妈就会为你很骄傲呀!”

“那我考上北大呢?”“也会很骄傲的!”

“那我烤上地瓜呢?”“啊?!烤上地瓜?”

“要是你把地瓜烤得又软、又甜、又美味的话,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也会为你骄傲的!”

“那我以后要当个烤地瓜老板!”

“恭喜许果果有了新的愿望!”

我们尊重每一位小商贩、清洁工、农民工......不是因为他们的职业身份,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劳动又苦又累。不要引导孩子把这类劳动者视作特殊的群体,这不是真正的尊重,而是怜悯。我们尊重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就理应获得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能创造出价值,能把地面扫干净、能建出高楼大厦、能把地瓜烤得比别人更香更软、能种出新鲜有营养的蔬菜……这本就是了不起的技能。

三.结语

劳动教育最容易走入劳育分离的误区,一提到劳动教育,我们总倾向于轰轰烈烈地展示学生叠被子穿衣服、种植蔬菜、烹饪佳肴等劳动技能,学生乐呵呵地一番捣鼓着,但面对家中凌乱的房间依旧无动于衷,面对班级值日任务依旧拈轻怕重。若劳动教育只关注技能的训练,就只能培育出一台需要他人时刻监督,否则就会立马“罢工偷懒”的劳动机器。因此,我们应准确定位劳动教育,在关注劳动技能传授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劳动情感体验,家校协同育人。以劳育德,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荣辉. 论劳动促进儿童的发展[J]. 教育学术月刊,2013(08):25-28.

[2]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22.

[3]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第118页.

[4]张杰宇. 基于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幼儿教育游戏应用交互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