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2022-06-19 04:13白光宗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防范初中生策略

白光宗

摘要:欺凌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以强欺弱、以大欺小,以及敲诈勒索、语言侮辱等伤及身体和心理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初中阶段是学生进入青春期和叛逆期的重要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还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处理事情易冲动,因此初中阶段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很高。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所以只有研究分析初中生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才能积极防范,在教育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初中生 欺凌 原因 防范 策略

2016年4月28日13时许,桑柘中学学生沈某(男,14岁)与同校学生赵某(男,15岁)在校内因同学间纠纷发生争执,争执中沈某持刀刺中赵某胸部,赵某经送桑柘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2016年5月23日晚,14岁的初二女生小雨被两名女孩从西安城北“掳”到朱雀门附近,在一小区内遭到三女一男一个多小时的殴打,遍体鳞伤;2016年6月3日有网友爆料,商洛市洛南县一初中女生被多名女生轮番殴打,还配发了打人的视频。2017年,南京市某职业学院学生因情感纠纷与外校学生、社会青年在校门口持械聚众斗殴,人数多达21名,在校学生17名,其中涉罪未成年人13名,1名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这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件都属于典型的校园欺凌。其实校园欺凌现象不仅在我国发生,在世界各类学校都有发生。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校园恶性欺凌事件在我国大中小学中率频频发生。2016年相关人员对全国29个县(区)中小学中抽取10万余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校园欺凌率占33.36%,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形势严峻不容忽视。因此,探究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以及校园欺凌防范策略是当前学生心理发展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也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

目前,校园欺凌事件的不断发生,已成为普遍问题存在,但对于广大家长和教育者来说,对校园欺凌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片面地认为这是孩子之间的一些小事,不用小题大做。但事实上,校园欺凌正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家庭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校园欺凌已不再是单纯的校园内学生之间矛盾对抗,而是上升到有社会闲杂人员参与其中的团伙斗殴问题,暴力手段已大大超出了学生间简单的吵架、打架范围,已经构成了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高发的欺凌事件让人深感忧虑,保护青少年的人身和心理安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目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校园欺凌的防范措施还处于开始阶段,防范机制不够健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研究出行之有效的防范校园欺凌策略是如今的当务之急。

二、欺凌及被欺凌者的性格特征

欺凌者的性格特征:一是思想冲动、行事霸道,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二是欺凌者自我优越感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允许别人超越自己,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三是自卑感强,但个性倔强,在自认为得到不公正对待(自认为讽刺、侮辱等)时,以实施暴力来表示自己的强大。四是受社会不良思想或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有些学生想在同学中树立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威,对不服从自己的同学实施暴力行为。

被动欺凌者性格特征:一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欺凌,当欺凌者实施暴力行为时,附和或是协助欺凌者。二是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不是制止,而是充当看客,无形中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

被欺凌者性格特征:一是胆小怕事,性格内向,缺少正义感。二是由于某种原因,在同学间不受重视,朋友很少,在学校中显得比较孤单。三是不善言谈或沟通能力较弱,缺乏与同学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四是性格孤僻或行为举止不同于他人。

三、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不良因素是欺凌行为产生的温床

1.邪恶风气对青少年的污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及时行乐”、“金钱至上”的歪理邪说,以及黄赌毒这些社会毒瘤的存在,使部分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污染,滋生了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丧失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迷失了自我。

2.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音像制品、书籍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说"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現在网络很发达,一些不法商人为了利益,在网络上开发很多有关暴力、色情、凶杀的游戏和低格调的影视作品。这类网络音像制品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侵蚀着少年儿童健康的肌体。同时,青少年好奇、模仿、情感冲动的心理,往往容易失去理智,滑向腐化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教育不当是欺凌行为产生的根源

1.家庭对孩子性格塑造的影响。家是孩子温暖、安全、幸福的港湾,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有研究资料表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由于忙于工作或其它原因,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监护,造成性格孤僻冷漠,经不起诱惑,一遇坏人引诱,容易沾染不良习气,走上歪路。

除此之外,家长的言传身教作用,尤其是父母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三)学校重成绩、轻德育也是欺凌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应该是先教学生做人,再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现在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初、高中办学方向的主导地位,许多学校的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和治学方法上,确实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1.学校教育方向出现了“偏差”。一是把如何应对考试作为做为学习的终极目标。二是学校教育变成了应试训练,轻视、忽略了学生思维、创新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三是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方向的偏差,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过程“重智轻德”现象,严重背离了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滞后,使他们对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管束。这种残缺的教育必然影响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那么欺凌行为的产生也在所难免了。

2.从学生来看,目前的教育剥夺了他们的正真的兴趣爱好。家长、学校以成绩高低论“英雄”的思想,使学生整日在补课、作业、考试中挣扎,机械死板而又枯燥的学习,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全无愉快可言。这种状况阻碍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一是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心态极不稳定,一旦学习遇到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悲观失望,乃至误入歧途。二是自卑心理的形成。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被会遭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冷眼相看,从而感到自卑、怨恨和不安。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伤害后,容易形成人格障碍,不自觉地破坏物品、欺凌他人,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强大,完全抛弃社会公德于不顾,甚至有走向违法犯罪的危险。

3.从教师来看,他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出了多少高分学生。一是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出现了偏差。前文所述,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成绩优劣、升学率的高低已成为教师各种荣誉的获得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这种“功利”思想,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生严重倾斜,教育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部分优秀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提出的注重个性培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本质相去甚远。二是教师教育过程始终把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不论是家长会还是家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成为简单的成绩汇报和“分数”比对,很少谈及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发展。三是教育方法不当。个别教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权威,教育方式多采用严厉的手段而缺少关爱,甚至对“学困生”和“问题学生”采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方式进行管理,直接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从而自暴自弃,逐渐出现厌学,逃学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形成团伙打架斗殴,欺凌本校或本班同学,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总之,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学校、教师都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摆正教育方向、改变教育方式,让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本位上来;教育中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到位是欺凌行为产生的诱因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德炳敦授说“发生在青少年中恶性事件并不完全是学校造成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有许多青少年都存在着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约1600万人患有心理疾病,其中三分之一是儿童或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说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由于长期以来家长和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导致青少年因心理疏导不及时而出现心理障碍,最终因心理不健康造成悲剧。其实,青少年心理障碍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具有阶段性特点。如果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有专家认为,心理卫生贯穿人的一生,全社会都应当重视这种像癌细胞一样包围着我们的疾病。特别对青少年更要加强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切莫讳疾忌医,延误病情,甚至会引起悲剧的发生。

四、校园欺凌行为的防范策略。

一是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众多校园欺凌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涉事者在欺凌其他学生被告发后,如果涉事者是未满十八周岁的学生,则由教育机构处理,而社会青年由公安机关处理。

二是改变目前学校“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加强教师师德教育,让教师正真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要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共同培育孩子,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三是加强各方面教育。學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心理咨询师要对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此外,学校还要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教育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学校还应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防欺凌的宣传教育。一是通过国旗下讲话,二是主题班会,三是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平台加强宣传和教育,四是通过“校讯通平台”向家长加强宣传,让家长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五是开展专题讲座,六是不定期召开教职工会议。

四是建章立制。一要制定完善的预防校园欺凌制度、措施,建立健全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职责,做到责任到人。二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五是完善治理体系。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心理咨询要双向疏导,不仅要面向受害学生,还要面向加害者。

六是及时处置。一旦发生欺凌事件,涉事主体及相关负责人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保障欺凌事件的高效处理。

总之,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更需要国家和社会各部门的关心和积极参与。只有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消除青少年欺凌行为产生的条件、土壤,才能使校园欺凌行为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参考资料:

[1]刘冬梅、马兵: 《聚焦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第1版

[2]肖汉强: 《对校园学生暴力的反思》.《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 年6期

[3]吴锋: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健康教育》. 2000年第9版

[4]叶永涛、何国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

[5]郭红丽:《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对策》

[6]赵文萍:《谈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措施 》

[7]孙 宇;《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刑法规制探析》

[8]王贞会 林 苗 胡发清《校园欺凌的现象观察及其治理路径重塑》

[9]王子淳 段 莹《中小学校园暴力解决途径的法律思考》

[10] 杨岭 毕宪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

猜你喜欢
防范初中生策略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SQL注入防护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Passage Four